如何正确看待2000多年讲义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指的是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为止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有其不足之处,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封建社会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给予每个人明确的角色和地位,面向社会提供了稳定性和秩序。
这种等级制度形成了家族和亲族的重要关系网络,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而持久的社会联系。
其次,封建社会注重家族和家庭的价值观念,强调孝道和忠诚。
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封建制度通过鼓励人们致力于家庭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动力。
这也有助于养成人们尊敬长辈、关心亲人的良好品质。
封建社会还培养了一种传统的文化认同感,强调家族和国家的连续性。
这种观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封建社会相关的经典著作、礼仪规范和美学理念,这些传统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中国封建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导致了严重的阶级不平等。
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分配呈现出极大的差距,贵族阶层享有特权,而普通人民则受到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封建社会还有压制和束缚个人自由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严格的社会控制和思想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
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受到了限制,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构成了阻碍。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问题。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封建社会,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有益的传统价值观,同时也要努力摆脱其中的不平等和束缚,为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进步的社会而努力。
儒学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官方意识形态

毕业论文论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化价值毕业生姓名张亚博专业法律事务学号 07323044指导教师段峰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二〇一二年四月论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姓名)张亚博摘要:“道德法”是泛指道德主义观念影响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
儒家的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法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立法方面,主张把道德的法律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在司法方面,主张把“主庸”与“慎刑”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在治国方面,主张把刑法辅助下的德教优先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关键词:儒家,道德法,依法治国,法律思想,价值(引言)儒家文化以其务实、积极入世的态度,从汉朝后便一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农耕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文化中关于法律的思想部分与其他思想一样渊源流长。
儒家法律思想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清以后,儒家法律思想逐渐走向衰落。
儒家所倡导的是“恤刑”、“宽刑”,主张把“人”这个主体放到第一位。
儒学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崇尚群体主义精神的文化。
历代封建统治者打着群体主义的旗号,利用儒学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
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儒学的基本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
事实上,如果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兼顾个人与他人、平衡个人与社会、倡导和谐公正平等的合理群体主义。
荀子把“义”作为区分人与其他万物的标准,这个“义”不仅指正义这层道德意义,也是指群体利益、整体利益、国家利益。
《荀子·王制》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透过这句话,荀子指出,了人们要想征服自然,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即所谓的“群”。
那么,人类何以能群呢?荀子认为原因在于人有“分”,即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差别。
“分”又为什么能实行呢?因为有“义”,即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约束。
根据“义”实行“分”,就能使人们团结一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达到胜物的目的。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关键字:儒家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教化融合创新春秋时代,孔子创建儒家学派,而后人不断继承、改造、发挥,丰富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使它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达二千年之久,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儒家学说不仅有辉煌的一页,而且在当代也仍有其意义和价值,我们要用“扬弃”的立场来继承这份遗产。
因为,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应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
1990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的《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一文指出:“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成了衡量、评价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尺度。
对现实社会有用处的,有益的历史文化,具有正价值和积极意义,就是精华;无用处,甚至有害的历史文化,具有负价值和消极影响,就是糟粕。
”我们就吸取儒家学说的精华,去其有害的东西。
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吸取如下三点:第一,儒家的教育观,它提出的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确,为人之师,没有这样的态度,肆何尽职呢?还有强调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特别科学的东西不应有半点虚伪,应踏踏实实,不断进取。
儒家求实思想永远值得学习。
第二,儒家的xx:强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认为“富贵不能淫”、“舍生取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些都是对我们现实社会有用,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洪潮里,外国好的、坏的都随着流进来,为了加强自身修养,儒家的道德观还值得我们弘扬。
第三,儒家提倡“和为贵”。
现在国际形势在和平中求得发展,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就不能持续发展。
一个集体,为了团结,我们仍值得提倡。
但是,儒家学说也有不足、则不适应当今社会。
我认为应克服如下三点:第一,儒家思想,认为“无后为大”“千子万孙,多子多福”等观念,在当今人们脑里,都有或多或少的,重男轻女大有其人,这对我们政策的实行,是很不利的。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而儒家文化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的核心。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一、政治方面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儒家文化对这种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儒家学说强调天命思想,认为皇帝是天选之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体系提供了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儒家学说还强调君臣关系和忠诚,使得封建制度更加稳定。
同时,儒家文化中的五伦道德观念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想。
二、经济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而儒家文化在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儒家学说强调“农者,天下之本”,提倡农耕生产,使得农业成为封建社会的经济支柱。
儒家思想也强调土地所有权,并对土地所有权进行规范和保护。
这一观念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封建统治者对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加强管理和投资。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义利”观念也有助于封建社会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
三、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
儒家学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经书为教材,推崇儒学。
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成为了教育的主流。
封建统治者通过儒家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以维护封建制度的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的教育目标,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提高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文明程度。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儒家文化为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支撑和指导,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对儒家学说的认识

我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以下观点就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三个方面: (一)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二)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两千年的儒家曾是古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

两千年的儒家曾是古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一百年前,在西学的冲击下,儒家文化解体,失去了其制度之根和社会之根,虽经几代新儒家学者力挽狂澜,光大绝学,然而儒家义理犹如孤魂,在少数精英的上空游荡,而不再在大地有其肉身。
传统儒家之所以如此风光,乃是有双重的制度肉身。
其一是汉代的五经博士制度和宋之后的科举制度。
儒家是王权钦定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士大夫也成为帝国官僚阶层的唯一来源。
其二是宗法家族社会的风俗、礼仪和民间宗教。
儒家是古代社会的文化“小传统”,在民间有深厚的土壤,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纲常伦理。
然而,儒家的这双重肉身到了现代社会已被连根拔起,摧毁殆尽。
虽经一个世纪的磨难,儒家到21世纪的中国有了复兴的希望,但如今的繁荣更多的只是学院层面的热闹,少数精英那里义理儒家的蓬勃兴旺,反过来衬托了制度儒家的落寞荒凉。
儒家之魂,悠悠荡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改变一个世纪以来儒家的魂不附体、让其在制度上有所附丽?比较起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等注重义理的老一代新儒家,今日新一代儒家人士开始注意到制度儒家的重要性,而上层频频吹来的温馨暖风和社会的精神饥渴,又给制度儒家的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良机。
问题只是在于:儒家之魂,将依附于何张皮上?是目光往上,得君行道;还是视野往下,觉民行道?王官之学,已证明是一条死路,心性之学,只是精英宗教而已。
儒家在未来中国最广阔的愿景,乃是造就公共伦理秩序的“文教”。
这个“文教”,希望不在于国家权力之推广,而是与社会结合,在民间自然、自发地生长。
王官之学:此路不通王权与儒生相互利用,结成同盟,因为终极目标不同,终有决裂那一天。
儒家与基督教、佛教不同,不仅是入世之学,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最高的成就乃是经世致用,实现治国平天下。
儒生们的政治抱负虽大,却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软肋:与基督教相比,缺乏有经济实力、又可与王权相抗衡的独立建制;与古希腊公民比较,也没有参与政治的制度化管道。
儒家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乱的时代,却是一个思想文化解放繁荣的时代。
也就这个时期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产生了,从此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开始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文化的封建社会之路。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其后又有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周敦颐等各朝代儒家代表人物的总结和发展,使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而由此,儒家思想文化才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
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由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天子无道,上天会降灾于他)的提出 ,符合当时汉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是有其优越性的。
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观念、知识,真的是永远都值得人们去学习。
它对人性的教化作用中的积极面应该永久性的得到发挥。
儒家思想很强调个人的修为。
它讲究、追求“仁礼”、“忠孝”、“信义”等,虽则这些内容都是对维护国家现有制度很有帮助,但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儒家重视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话很明了的告诉人们,要想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作为,就必须先得把自身修为提高。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先从自身修为做起,把自身的思想修为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再出来从政、平天下。
另外,儒家对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等,也提出了各种要求,儒家学派特别是孔子把“德”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主张以德化天下,这无疑是积极的,具有永恒的价值。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教化、个人修养的观念,很多方面都是积极的。
特别是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等等,都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具有永恒的人文精神价值。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积极面,发展儒家精神,让它渗透到我们的社会建设中来。
只要人们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能收到更快、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伦理制度
•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 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 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 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 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 服务, 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 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 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 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 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封建伦理制度
•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 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 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 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 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 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 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THANK YOU
如何正确看待封建社会
• 中央官僚集权制度容易导致“官本 位”,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士都投入 官场的角逐,从而不利于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繁 荣。在中央官僚集权制度下,社会 的权力中心处于上层,高高在上的 官僚体系看待下层的民众如同牧羊 人看待羊群,因此有“牧民”之说
八股制度
•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 君权,消除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 ,
精品jing
如何正确看待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
如何正确看待封建社会
• 后期,他日益走向反动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第一它一贯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 国家垄断重要行业;地主凭借皇帝的专职权威对 农民严酷压榨;皇室地主兼并土地,主导资本的 流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二 在文 化思想方面它通过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 想,使科学技术在教条愚昧,不务实的环境中裹 足不前;又通过封建伦理道德钳制大众思想,培 养奴性,泯灭人性。
八股制度
• 八股文用于科举考试通行于 明清两代,长达近六百年, 基本与封建之世的彻底垮台 同步,明乎此,其封建主义 的社会属性也就昭然若揭了。
封建伦理制度
• (一)特权思想:在臣君关 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 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 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 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 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 者。
八股制度
• 如何看待历史上甚受后人诟病的八股取士, 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八股取士基本 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 才需求,如出题取自《四书》、《五经》 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 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以维护封建专 制统治为出发点,八股文作为功令文字对 于广大读书人而言,就是对其思想的一种 无形的控制,影响是全面的。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
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
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 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分为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 股、束股八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制度
• 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 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 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 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 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 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 皇帝的忠顺奴仆。
封建伦理制度
• (三)男尊女卑: 一方面造 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 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 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 悲剧的一大根源。
封建伦理制度
•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 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 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 内容。:“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 待陌生人,往往就采取非人道的行 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 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如何正确看待封建社会
• 第三 汉唐时期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积极自 信的民族心理在这一制度的主导下转变为 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造成中国主动失去顺 应世界近代化的潮流的机会,代表新的生 产方式的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发展受阻。地 主阶级妄图借助制度枷锁维护封建制度的 做法反而暴漏了他们的虚弱,加速了封建 制度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