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小说翻译实践的识解管窥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之得失
译语文学系统对梁启超翻译《佳人奇

130《名家名作》·翻译梁启超在力倡变法、以政治活动为中心的同时,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率先引领新思潮,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宣传。
在以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为根基的王朝体制里,小说处于文学结构的边缘,历来被视为“小道”,受到蔑视。
但戊戌前后文学界对域外小说的译介和借鉴、对小说社会功用的强调以及受其师康有为的小说观等影响,梁启超认为小说是“有用”的,后来还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
梁启超在逃往日本的船上偶然阅读了《佳人奇遇》,该小说是日本明治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治小说之一,书中的人物经历、原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小说的社会功用等使得梁启超随即翻译起了该作品。
译作《佳人奇遇》多处进行了明显的改动,属于“豪杰译作”,基于以语言为核心的传统翻译理论,人们认为该译作不忠实于原文。
任何文学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时代风尚与学术思潮。
梁启超选择翻译该小说并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或改写有其缘由。
本文通过分析译语文学系统中意识形态、经济因素和文学观念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来理解梁启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翻译《佳人奇遇》来宣传其政治思想所做的努力。
一、 意识形态对梁启超翻译《佳人奇遇》的影响戊戌变法前出版的翻译小说寥寥无几。
当时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西体中用”,富国强兵、安内攘外是时代的主旋律,梁启超主张“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并列出九大类应译书籍,但无关国计民生的域外小说不在其列。
国内对域外小说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契机主要是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
维新变法失败导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无法继续在国内与封建势力进行交战。
不得不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以他所办的《清议报》为宣传阵地,从斥后保皇,到后来的教育人民,小说逐渐成为其主要的、有力的改革社会弊病的工具[2]。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幼年时不仅学习了传统的文史知识,还接受了爱国思想教育。
历代英雄人物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培养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忧民情怀。
清末民初的接受环境与小说“翻译变形”之分析

2 1 3月 00年
清末 民初 的接 受环 境 与 小说 “ 翻译 变 形 " 分析 之
周红 民 ,顾 维 勇 ,方 小兵
( 京 晓庄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南 江 南京 21o) 1 1o
摘 要 :翻译 变形 ” 一 种 非 正 常 翻译 手 段 , 在 历 史 上 的 不 同 时期 都 有 不 同 的表 现形 式 , 在 晚 清小 说 翻译 中 “ 为 它 而 尤 为 突 出 。以往 翻 译 研 究 大 多从 文 本 转 换 层 面 来 对 之 做 出界 定 , 果 将 之 排 除 在 翻译 之 外 , 结 而遭 后 世 诟 病 。 过 通 翻 译 研 究 “ 化 转 向 ” 路 径 , 究 晚 清 “ 译 变 形 ” 后 的 文 化 成 因 , 为 , 接受 语 境 ” “ 学 观 念 ” 文 的 探 翻 背 认 “ 和 诗 造成 了 “ 变 形” 的外 部 压 力 和 内部 诱 因 , 使 与 翻 译 之 正 法 背 道 而 驰 , 国文 化 和 致 但 可 对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13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使民开化,纷纷开始翻译大量外国小说。
20世纪初期,大量的外国科幻小说经由翻译传到中国,这类文学体裁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时期的翻译小说数量之盛、对中国影响之大,可谓亘古未有,从而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然而,这个时期的部分译者及其翻译作品,由于未能忠实于原著而受到诟病,被认为不符合传统的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以今天所公认的“忠实,通顺” 的标准来评判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片面地评价那个时期的小说是不忠实的,甚至有大量的“胡译”“改译”显然是不准确的。
探究清末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就必须研究造成这一时期小说翻译产生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的原因,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公正客观地评论该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
通过研究清末小说的翻译规范及译者行为,可以理解该时期译者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文化和文学规范,并由此认识他们在新旧、中西的鸿沟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文将借助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译家在小说翻译中遵循的翻译规范, 探讨该时期科幻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以此证明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解释力。
一、清末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现状清末,翻译的选材更注重政治性,且小说的翻译尤以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最为兴盛。
尽管清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说翻译,但相关的文献研究却少之又少。
科幻小说的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相对更少。
近些年,中日科幻小说的翻译似乎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英国教授撰写了Jules Verne, Science Fiction and Related Matters,并对凡尔纳科幻作品的翻译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鲁迅早期的两个翻译版本》中,探讨了鲁迅早期科幻小说的翻译特点。
1995年,日本学者Kudoh Takamasa 于1995年发表了Translating Purpose of Lu Xun’s Three Early Versions,这篇文章探讨了鲁迅早期作品中科幻小说翻译的目的,包括《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国文学在清末民初所进行的现代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大规模的西方小说汉译活动,当时大量的汉译小说本身便承载着中国小说现代变革的任务。
清末民初,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几乎一夜之间由俗入雅,进入汉语文学的中心,这一事实说明汉语文学进入了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而这一变动又确乎是以西方文学为坐标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梁启超等人所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所直接促成的。
清末民初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最初20年,汉译西方小说得以与本土作家的创作小说分庭抗礼,不但对小说现代变革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而且汉译小说自身成为承载小说变革任务的重要载体。
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汉译外国小说名著,在作为文学的物质外壳的语言、作为文学精神依归的主题和作为艺术图式的小说结构这三个向度,都做出了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最初探索。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由于大多数译者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特点,许多译本鲁莽灭裂、错译丛生,这一时期的译本整体质量肯定无法和五四后的文学译本相比。
但是,清末民初还是产生了一批水准较高的小说译本,它们不仅在语言、主题、艺术图式等三个向度上做出了谋求文学现代转型的最初努力,更由于其时文坛尚无后来逐渐定于一尊的主流话语的辖制,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译者们所特有的自我作古、无所依傍的自由心态,而生发出一些相较于五四文学更为参差多态、更其丰富驳杂的带有现代文学转型意义的追求。
而这方面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所讨论的“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的概念作了界定,初步描述了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并简要评析了与本论文论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讨论“名著”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建构,试图把历来研究者对于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最集中的非议和责难,即外语原著选择的偏差、经典名著译本的稀少以及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比例失衡等诸多问题以“名著”话语为切入口作一厘清,并以林纾汉译小说为个案讨论外国文学汉译活动本身参与建构中文语境的译本名著的可能性的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的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翻译【摘要】文章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翻译,指出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翻译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进行的,译者怀着科学救国的政治目的采取意译和改译的翻译策略,希望借科学小说译介普及科学知识、启发民众,达到启蒙和救国的目的,这体现了清末民初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目的论;科学小说;科学救国;翻译策略一、引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从清末民初引进西方科学小说(现通称“科幻小说”)开始。
我国第一篇科学小说的译介是由薛绍徽和陈寿彭于1900完成的。
受到当时西学东渐和政治小说译介潮的影响,此后几年中不少国外名家的科学小说被引入中国,其中以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今译《两年假期》)、鲁迅的《月界旅行》(今译《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今译《地心游记》)为代表。
科学小说译介风潮催生了中国科幻文学,并带动国内科幻小说短时期的繁荣发展。
与现在的译本比较,梁启超等人翻译的科学小说不论从文章结构还是内容上差别甚大,这与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环境不可分。
他们采取的特殊的翻译方法体现了特定的翻译目的。
本文将以功能翻译流派的目的论为视角,分析梁启超早期科学小说翻译。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但是弗米尔认为:“光靠语言学不能帮助我们,原因是:其一,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过程;其二,语言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问题”(Nord, 10)。
因此他在行为理论(action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
Skopos 是希腊词,意为“目的,动机”。
目的论重视文本的功能,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一种意图性和目的性行为。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清末民初的翻译先走的是归化的路子,鲁迅也难脱时代规囿。
可以说,“在1909年《域外小说集》出版以前,周代兄弟的译作从选材到义字都不脱时尚,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即从选材与译笔来看,在《域外小说集》之前的鲁迅的翻译,其选本多为当时在中国盛行的科学小说和政治小说,其国别多是处于强势文化的英美法等国家。
“他的动机是政治性的,跟梁启超等人大力提倡翻译政治小说之类的做法完全配合”:“他所运用的方法,与那时的意译风尚一致,所差别的可能只是程度上有轻重罢了。
”这种局面直到《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出版才发生了转变。
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域外小说集》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极具现代文学意识的文本选择:弗失文情的直译方法(异化式翻译):古奥的翻译语体;读者的缺席(正是由于前三个方面的特征,才会导致读者的缺席)。
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何要选川直译,为何要翻译语体?为何会有极具现代文学意识的文本选择?所谓异化,就是用外来文化影响和改造本十文化。
周氏兄弟何以如此锲而不舍地追求直译、硬译的异化式翻译呢?这与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义学的认识有关。
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
在鲁迅看来,西方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殊异”之学,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灿然可观”的历史,具有为本民族文化所没有的足可“为师资”的“善者”(独特价值)。
因此,重构中国文化既要“审己”又要“必知人”,在异质文化的相互比较与选择中,自觉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新宗”。
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指出,真正的翻译,不但在丁输入新的内容,也在于输入新的表现法。
1918年周作人在写给张寿朋的通信中,也表达了对翻译的一贯看法:“要使中国文中有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也就是说翻译的作用在于,在引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引进新的表现形式。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与“文言的终结”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与“文言的终结”时世平【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13年03期【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2年5期第79~84页【英文标题】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E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作者简介】时世平,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意译方式,二是直译方式,前者以严复等封建士大夫为代表,后者以周氏兄弟等精英知识分子为代表。
严复等人立足于汉语,以汉语为中心,强迫外来语迁就汉语的传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中西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系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与严复等人以中化西的视野及中国文化优势论不同,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意在借《域外小说集》的直译方式,为中国小说现代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形式。
由于受到章太炎语文观的影响,周氏兄弟倾向使用古奥语体翻译中国传统小说里完全没有的西方象征主义与心理描写,这是一种对先秦古汉语近乎偏执的使用,且逐字逐句地对应外文的内容甚至是语法,这无疑是对文言文表达能力的一种极限试验,很难被当时读者所接受。
从严复等人到周氏兄弟的翻译实践,将文言对于现代思想的涵纳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失败,预示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言对于西方文化翻译的失败。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翻译实践促使了“文言的终结”。
【日期】2012-05-20【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言一“在历史上,一个大的文化运动往往有一个翻译运动伴随或作为前驱。
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个文化上的巨变,也有一个翻译运动应运而生”①。
晚清民初翻译小说编辑出版的生态透视

5史料晚清民初翻译小说编辑出版的生态透视王洪泉 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以来翻译小说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热点。
研究者多关注这些翻译小说在文学史、学术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但从出版生态学视角出发的翻译小说研究却显得凤毛麟角。
这在很大程度上囿于研究者的专业领域,抑或有意无意的忽视。
“所谓出版生态,就是出版媒介与影响出版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是出版媒介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出版生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媒介环境,即互为环境的出版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都影响着出版媒介的生存和发展”。
[1]晚清民初翻译小说与其出版生态之间的紧密的互动关系,对于揭示文学刊物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和历史文化意义,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一、晚清民初社会生态与“翻译小说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正如李鸿章所言,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几乎是同步的,这个进程也几乎是被动的。
国门打开后“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一个脱胎换骨的契机。
在逐渐疏远儒家士人“奉儒守官”“致君尧舜”等传统理想之后,他们在失却理想家园的愁绪中,也逐渐寻找新的定位。
读书的目的不再是“学而优则仕”,从事文学艺术的动机也许仅仅是一种谋生的需要,或仅仅证明知识分子价值的存在。
晚清民初小说的空前繁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首先,新式出版技术被迅速用于生产、近代出版业的逐渐成形构成了小说繁荣的基础。
其次,中国士人于西方文化中的浸染使他们开始从社会、传播、教化的层面思考小说的意义。
”“最后,新式教育的推行使民智渐开,具有近代化特征的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通俗易懂的小说成为市民社会喜闻乐见的读物,进而读者群体也随之形成,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2]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西方社会影响下,中国晚清民初的出版业从出版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晚清民初的翻译小说刊行现象,会深入揭示社会、媒介、文学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理论研究 必不可少 的环 之堂的文学 传统 , 而且成 为我 国传 统小说 近代 化转 型的原 是对某一历史 时期 翻译 思想 、 不 动 力 。 清 末 民 初 翻 译 小 说 的 积 极 影 响 得 到 了 后 世 学 者 的 节。清末 民初 翻译 小说 的研 究也离不 开对译者 的审视 ,
第l 0卷 第 3期 重 庆 交通 大学 学报 ( 社科 版 ) 21 00年 6月 V 11 o 3 J U N LO H N Q N I O O G U I E ST S cM S i csE io ) J n 2 1 o.0 N . O R A FC O G I G J T N N V R IY( oi ce e dt n u . 0 0 A n i
分析 清末 民初 翻译小 说之 得失 , 以求对该 时期 翻译 诞生的各种因素及影响 , 以构 建完整 的中 国近 代文 学翻译 入点 , 史 。代表性专著有郭延 礼的《 中国近代 翻译文学 概论》 王 小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 ,
宏志的《 一本 晚清 翻译 史的构 思》, 昭仪 、 孟 李载 道 主编 的
如 林 严 肯定。然而谈及具体译作 的翻译质 量 , 初多 半 以不 忠实 少研 究者 对 该 时期 的 翻 译 家 , 梁 启 超 、 纾 、 复 的 翻 译 起 于 原 文 为 由 , 以“ 译 … 乱 译 ” 死 译 …‘ 译 ” 之 。 综 实践及 翻译思想进 行了探讨 。 而 胡 “ 硬 视 观 其 诞 生 的 特 殊历 史 、 化背 景 , 样 的论 断 有 失 公 允 。 文 这
一、引 言 第二类是 引进西 方 翻译理 论对 清末 民初 翻译 小说 的
既有研究 者从 翻译 清末民初文学 翻译 是继 明清科 技 翻译 以来 翻译 领 域 评价 。此类研究视 角具 有多 元化特点 , 例如 多元系统 理论 、 操控 论等对 清 的一次空前盛 况。其 中小 说翻译 以译 者众 多 、 作 丰富 、 研究 的文 化学派 理论 , 译 文化背 景进行 细致分 析 ; 亦 内容全 面 , 掀起 了中国小说 翻译 的第一 次高 潮 , 引领 了中 末 民初小 说 翻译 的广 阔历 史 、 读 国近代文学翻译 的方 向。据阿英 《 晚清戏 曲小说耳》 统计 , 有研究者从符号学理论 、 者视野期 待论等 当时小说 翻译 还有研究 者从 功能主义理论 、 目的论 、 翻译 仅 18 —1 1 8 5 9 1年近 3 O年问 , 翻译小说 即达 60多部 , 0 占当 策略进行论述 ; 时出版小说总数的 2 3 / 。并且小说类 型除 了传统的爱情 小 规范理论直 接评 价 了清 末 民初翻译 小说 的得失 。此类 研
以上研究丰 富了清末 民初小说 翻译 的现代阐释 , 该时
所幸的是 , 近年来 , 随着西方译 学理论 的引入 , 国翻 期 小 说 翻译 的 一 个 突 出 问 题 仍 然 未 得 到 足 够 重 视 — — 翻 我 译学科迅猛发展 , 越来越 多的学 者尝试 以不 同的视觉 审视 译质量评 估。如果 用 传统 的批 评标准 及方 法审 视该 时期 我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 致力 于中 国近代 翻译小 说 的研 究。据 的小说翻译 , 们 会 发 现 自己 陷入 了一 个 相 当尴 尬 的境 地: 以林译小说为例 , 中原文 不“ 其 等值” 之处数不胜数 , 然 近十年 有关 清末 民初 小说 翻译 的论 文 、 专著 , 清末 民初 小
解理论 , 以认知详略度、 认知视 角及认知 凸显 三方面为切入 点 , 以梁启 超 小说 翻译 实践 为个案 , 探析 清末 民初
小 说 翻 译之 得 失 , 求对 该 时期 小说 翻 译做 出公 正合 理 的评 价 。 以
关键词 : 解 ; 清末 民初 ; 小说翻译 ; 梁启超 ; 评价 i X 中图分类号 : 3 59 1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27 2 1 0 0 1 o 17 0 9 (0 0)3— l8一 4 译文学及其近代小说 的影响 。
《 中国翻译文 学史》 等。三位学 者虽然 对 清末 明初 翻译 小 说进行不同的划分 , 但都肯定 了该 时期小说 翻译对 我 国翻
收 稿 日期 :00— 3— 5 2 1 0 0
二 、 解及 其翻 译启 示 识
识解为 翻译研 究提供 了认 知途径 , 这与其 内涵外延 紧
.
作者简介 : 芳 (9 2一) 女 , 朱 18 , 四川 西昌人 , 湛江师 范学院基 础教 育学院教 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英语 翻译与教 学
从 梁 启 超 小 说 翻 译 实 践 的 识 解 管 窥 清 末 民初 小说 翻 译 之 得 失
朱 芳
( 湛江师范学 院 基础教 育学 院, 广东 湛 江 5 4 0 ) 2 3 0
摘 要: 清末 民初 小说 翻 译掀 起 了我 国小 说 翻 译 的 高潮 , 而 , 其 翻 译 的 评 价 仁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借 助 识 然 对 智
说 翻 译 研 究 无 外 乎 三类 : 而 有 谁 能 够 否认 它 们 所 产 生 的 巨大 社 会 影 响 呢 … ( ’ 下 P ?
拟从译 者 翻 第一类是清末 民初 小说 翻译史 的 研究 。此类 研究 对 文借助认知语 言学 的研究成 果—— 识解理论 , 认知视 角及认 知凸显三方 面为切 该历史 时期 的翻译小 说 、 小说 翻译家进 行梳 理 , 并分 析其 译过程中的认 知详略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