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翻译的模式

翻译的模式翻译的模式,是指人们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模式包括直接翻译、意译、信达意译和笔译等。
直接翻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对原文进行任何解释或调整。
意译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信达意译是指在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更注重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
笔译是指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翻译方式,需要考虑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知识背景。
他们需要了解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
翻译的模式还受到不同文本类型和用途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更注重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情感,所以翻译时更倾向于使用意译或信达意译的方式。
科技文献则更注重准确传达信息,所以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翻译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也在逐渐成熟。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机器翻译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然而,机器翻译还不能替代人工翻译,因为它无法像人一样理解语言和文化,也无法解决语言中的歧义和隐喻。
因此,翻译者的角色仍然至关重要。
翻译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取决于不同的需求和情境。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目标群体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以便实现准确、通顺、地道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艺术在于如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让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英语翻译常见的几种翻译方法介绍

英语翻译常见的几种翻译方法介绍
说到英语翻译大家都不陌生。
最常见的就是口译,翻译者把发言者的语言翻译成英文。
除了口译,英语翻译还有另外几种翻译形式,这里八维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笔译:顾名思义,即笔头翻译,是以文字的形式将源语翻译成目标语的一种翻译实践。
比如文件翻译,通常见得有公司的合同翻译,法律文件的翻译,还有比如将中国名著翻译成英文版的等。
陪同翻译:也就做口语翻译,是最简单的一种口译形式,一般不涉及专业词汇或较深的行业背景知识。
在商务考察、旅游观光以及展会中,常常用到陪同翻译。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也被称作即席口语、连续传译、接续传译、交传、连传等,指译员等讲话人用源语讲完一部分或全部讲完以后,再用目标语把讲话人源语所表达的信息、思想、情感等,以口头的形式,重新表达给听众的一种翻译实践。
比如电视上经常演的答记者问,常常就是用的交替传译。
这对翻译者的要求是最高的,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翻译公司和丰富的专业词汇量。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是指根据原文的语义、风格和表达方式,将其准确、清晰地转化为目标语言,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原文的内容。
翻译的标准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 准确性:翻译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随意添加、删除或修改原文的信息。
必须理解原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并将其翻译为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2. 清晰度:翻译要求使用目标语言的正确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翻译的内容。
翻译应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或不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翻译。
3. 自然度:翻译要求表达得自然流畅,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语一致。
翻译应避免使用生硬、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适当调整翻译,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符。
4. 一致性:翻译要求在整篇翻译中保持一致的语言风格和术语。
翻译应遵循统一的翻译规范和术语表,确保不同部分之间的翻译一致性,避免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达方式。
5. 文化适应性:翻译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根据目标语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进行相应的翻译调整。
翻译应避免使用与目标文化背景相悖的表达方式或内容。
总之,翻译的标准是准确、清晰、自然、一致和具有文
化适应性的。
翻译人员应根据以上要求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流畅阅读翻译的内容。
什么是翻译

什么是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进行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等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得以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这里提供了一些常用的方法:
1. 直接翻译法: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用词,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修改翻译结果,使其通顺、准确。
2. 自由翻译法:在保持源语言信息的基础上,以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和文化为考虑,进行自由、流畅的翻译。
3. 文化对比法: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并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过程。
4. 文化调整法: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将原话稍微加以修改,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言,并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总之,翻译要准确、通顺,并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
的差异性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1.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
(张培基)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 l transl 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 te repres entat ion of the origin al. When the origin al coinci des or almost tallie s with the Chines e langua ge in the sequen ce of vocabu lary,in gramma tical struct ure and rhetor icaldevice, litera l transl ation must be used.Free transl 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 l transl ation, whichdoes not adhere strict 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of the origin al.(郭著章)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
翻译的定义

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11级英语笔译张骁整理版)一.通俗的定义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辞海》)2. n. (1).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translating. (2). a written or spoken express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speech, book, etc. in another language.------ (The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 An incredibly broad notion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one may talk of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r a product, and identify such sub-types as literary translation, technic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moreover, while more typically it just refers to the transfer of written texts, the term sometimes also includes interpreting.------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uttleworth and Cowie 1997:181) 4. 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 Whereas interpreting undoubtedly antedates writing, translation began only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written literatur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二.文艺学角度的定义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通过艺术手法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st2
唐朝(Tang Dynasty)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时期。唐朝的首都在长安,在
与印度和中东(the Middle East)交流中,在他们的促进下,唐朝在诸多领域里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唐朝是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期。唐朝通过科举制度(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在
全国选出优秀的儒家文人(Confucian literati)为政府效力,而唐朝的政治体制在儒学官僚
(Confucian bureaucratic)的支持之下也日臻完善。公元8世纪中期,唐朝势力开始衰落。
Tang Dynasty,whose capital is Chang’an, is regarded by historians as a high point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Stimulated by the contact with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the empire saw a great
development in many fields. The Tang period was the golden a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erved by a
large class of Confucian literati selected through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e government
system of Tang Dynasty was gradually perfected under the support of Confucian bureaucratic. By
the middle of the 8th century A.D., the power of Tang Dynasty began to e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