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初三历史复习0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反思
从本节的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社会经济,二是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是经济基础,讲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概而言之,本节主要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将社会经济与社会变革放在一起讲,恰好反映了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也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本节分为两大目,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为一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由公田到私田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为一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本节课讲社会经济。
作为中国经济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从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首先简单回顾夏、商、西周社会经济一节所讲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讲起。
首先是农业,铁制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革命,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克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西周时开始使用人工冶铁,铁制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推广使用标志着中国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doc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历史:1.6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诸侯争霸特点: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2)春秋五霸: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齐桓公称霸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 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
①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 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 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楚争霸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
晋文公霸业确立吴越争霸战争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
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
(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5)影响:①积极影响:a、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奴隶制的作用(最大意义)b、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c、使奴隶制周王室名存实亡d、各国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e、奴隶主贵族机开垦私田据为已有,并侵占公田f、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消极影响: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1)概念"公田"和"私田":①公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②私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的茺地,不向国家纳税,被称为"私田"(2)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标志是铁器--铁锄、铁斧和牛耕的使用)(3)过程:①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新税制,承认私田合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演变、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文化思想的变革等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耕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提升,使得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和贵族的需求,农业生产也出现了向商品经济方向转变的趋势。
不仅农作物品种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多个小国的格局。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世袭制逐渐建立并得到稳定。
原本是贵族地主的统治者,逐渐变成了君主或国君。
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也更加集中,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思潮,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三、社会地位的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地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
原本以贵族地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开始逐渐变化,商人、手工业者等非贵族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
其中,商人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逐渐崭露头角。
商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他们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并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同时,手工业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手工业者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他们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和提高。
四、文化思想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时期,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兴起,成为影响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力量。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竞相兴起,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说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交锋,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三,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发展表现: 发展表现: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增长.
春秋莲鹤方壶 Page 4
(河南) 河南)
四,由公田到私田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和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的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 ——《
立木为信
Page 6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令民为什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焚诗书 令民为什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而明法令; 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用法律形式肯 定了土地私有. 定了土地私有. 作用: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 作用: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发展了封建经济; 商君相秦十年,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秦国实力增强,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 贵戚多怨望者" 贵戚多怨望者" 了条件. ——《史记》 了条件. ——《史记》
(1)中原使用桔槔灌溉 ) (2)水利工程 ) 春秋:芍陂( 春秋:芍陂(楚,淮水) 淮水) 战国:西门豹渠( 战国:西门豹渠(魏,漳水) 漳水) 都江堰( 成都平原) 都江堰(秦,成都平原) 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郑国渠( 关中平原) 郑国渠 芍陂 都江堰
Page 3
西门豹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一)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 例题5】 商鞅变法与此前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 例题5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 解析】(1) 相同点:① 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 解析】 相同点 : 背景相同: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相同: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主阶级统治。 措施相同: 主阶级统治。③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相同: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④性质相同:都是封建 化的运动。 结果和影响相同: 化的运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 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例题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例题3 解析】 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解析】(1)背景:①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地所有制所代替 。 ②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 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 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主要变法: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主要变法:①李悝在魏国的变法。②吴起在楚国的变法。③申不害在韩 国的改革。 邹忌在齐国改革。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国的改革。④邹忌在齐国改革。⑤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 (4)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 (5)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尽 管它们的目的、规模、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管它们的目的 、 规模 、 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 , 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形 成了一场运动。 成了一场运动 。 这场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 上进行的,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上进行的 , 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 巩固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进行 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了改造 , 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 因此 , 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 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施 ,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 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此前的奴隶主制度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采用了分封制和农民自耕制的模式,将土地分配给封建贵族,农民则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同时需要向贵族缴纳赋税。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土地更加集中在贵族手中,加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
但与此同时,这也为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为日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个国家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锻造、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生产不断繁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就业机会。
同时,商业也逐渐兴起。
商人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的方式积累财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各个国家的都城和商业中心蓬勃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和商业网络。
三、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开始逐渐流通起来,取代了原有的物物交换方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金银等贵重物品,后来又出现了青铜货币和刀币等。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它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支付,推动了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四、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阶级开始分化并发生变动。
贵族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和政治权力。
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逐渐崛起。
农民阶级虽然地位较低,但他们通过努力耕种和经商,逐渐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
商人阶级则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促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贵族、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一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一章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第一、说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的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改革,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内容对于夏商周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更大意义上说较奴隶制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性.整个封建社会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的原因和后果,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由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故本课的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由公田到私田的实质,商鞅变法。
第二、说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三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铁制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的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改革,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就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各国变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本节学习重点:
1、铁器和牛耕使用的时间及其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表现;
3、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和意义、青铜铸造技术及代表作、漆工艺的主要技术
4、酿酒业的发展过程;
5、《考工记》;
6、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主要城市;
7、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8、春秋时期变法的途径、代表和实质;
9、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目的、代表和结果;10、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评价。
一、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铁农具的使用:①过程:A、西周晚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②意义:
2、牛耕的普遍:①出现时间:
②意义: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灌溉技术:
②著名水利工程:A、
B、
C、
③意义: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业:①技术:
②意义:A、
B、
2、青铜铸造业:①技术:和
②代表作:
3、漆工艺:采用技术
4、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
5、煮盐业:盐、盐和盐都已开发
6、酿酒业:①商周时:
②春秋战国时:
7、《考工记》:①时间:②性质:
③内容:
④评价:
三、商业和城市
1、流通:
2、市场:
3、城市:
四、由公田到私田
1、根本原因:
2、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①
②
③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方式:
②代表: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①背景:A、
B、
②目的:
③代表:A、 B、 C、
④结果:
3、商鞅变法
①人物:②时间:
③内容:第一次:A、
B、
C、
D、
第二次:A、
B、
C、
④结果:
⑤影响:A、
B、
C、
D、
基础网络
价值: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当时世界上也独一无二。
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人,开始变法。
,实行连坐法。
①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
中央集权。
②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④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
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
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作用 影响
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4、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
表现: (1)、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
(3)、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心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
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5、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之处:
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
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
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
治地位。
(2) 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
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
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6、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①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初步胜利基础上进行的。
②变法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③变法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起来,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④变法中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⑤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新局面。
双基金题
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候国为战争需要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3、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C、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
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候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1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争霸战争频繁,但社会经济却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各国推行改革、变法运动
12、推动春秋时期公田到私田演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推广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分封制的崩溃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3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诸侯割据混乱②封建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民以殷盛”。
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
认为商鞍为人”刻薄”,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
不符合历史史实。
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
重视农业生产。
5、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
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
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作者持否定态度
思考题:请按因果关系绘制一幅本节的知识结构简图。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