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古代中国各个诸侯国间的割据混战。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一、政治上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以周朝为中心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局面。

其中,春秋时期是分封制渐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后来战国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分权分治、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央政权的衰落时期。

二、经济上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主导经济形式,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

随着各个诸侯国的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技术、商业贸易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三、文化上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历史文献、兵书以及哲学家的著作,这些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吴国的夫差、越国的勾践、晋国的文公、楚国的穆王和鲁国的文公。

他们在各自国家的统治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邯郸学派的兴起邯郸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主张法治和重视实际情况的治国方法。

这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著名的战争事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

其中最重要的战役有齐桓公对抗楚国的牧野之战、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城濮之战以及秦国攻打韩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战役标志着那个时期的政治剧变和国力竞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新情境·跨学科】1.《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A.楚国B.齐国C.晋国D.秦国【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所述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项。

【新情境·跨学科】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战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相关,“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分别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相关。

这些成语都与战争有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特点,D项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结果,和题千的成语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项。

【新情境·跨学科】3.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B.国家渐走向统一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可知,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量减少,局部统一实现,从而有利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趋势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现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并不能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排除D项。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填空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 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诸侯国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战争特点:战争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长。

3.著名战役: 、、等。

4.结果: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重、难点)1.背景:战国时期, 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

2.目的: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主要内容(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大为增强,提高了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重点)1.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

2.构建: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二、选择题1.“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2.《史记》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A.武王伐纣B.三家分晋C.田氏代齐D.成汤灭夏3.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4.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一说法正确的解释是(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人们的约定俗称C.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D.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出现了一次大变革,农业的深耕细作,使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农具大量推广
B、新的农作物出现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骨耜的使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出土文物──编钟,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文化成果( )
A、春秋时期
B、史前时期
C、战国时期
D、远古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你知道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 )。

(一)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 例题5】 商鞅变法与此前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 例题5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 解析】(1) 相同点:① 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 解析】 相同点 : 背景相同: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相同: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主阶级统治。 措施相同: 主阶级统治。③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相同: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④性质相同:都是封建 化的运动。 结果和影响相同: 化的运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 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例题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例题3 解析】 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解析】(1)背景:①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地所有制所代替 。 ②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 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 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主要变法: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主要变法:①李悝在魏国的变法。②吴起在楚国的变法。③申不害在韩 国的改革。 邹忌在齐国改革。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国的改革。④邹忌在齐国改革。⑤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 (4)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 (5)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尽 管它们的目的、规模、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管它们的目的 、 规模 、 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 , 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形 成了一场运动。 成了一场运动 。 这场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 上进行的,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上进行的 , 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 巩固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进行 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了改造 , 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 因此 , 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 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施 ,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 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商鞅B.韩非C.荀子D.邹衍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两个阶段是()①春秋②战国③前秦④后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百家争鸣的出现C.分封制的瓦解D.各国变法图强4.除“礼”以外,孔子的核心思想还包括()A.刑B.仁C.理D.道5.“(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6.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

这种说法源自于()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7.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乱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A.镐京B.洛邑C.平城D.新郑8.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

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A.推行郡县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C.实行什伍连坐D.限制贵族特权9.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A.尚贤者,政之本也B.相生相胜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二、填空题10.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巩固强化
1.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 ( )
A.商朝 B.春秋后期 C.西周 D.战国初期
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是 ( )
A.李冰 B.郑国 C.禹 D.范蠡
3.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
A.江汉平原地区 B.关中地区 C.川西平原地区 D.中原地区
4.战国时期,煮盐业兴旺,主要产盐地区是 ( )
A.齐、赵、魏 B.齐、燕、魏 C.齐、燕、楚 D.燕、魏、赵
5.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原因是 ( )
A.实行商鞅变法 B.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6.农民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任用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
A.秦穆公 B.秦始皇 C.秦孝公 D.秦二世
8.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 ( )
A.1700年 B.1900年 C.1000年 D.1200年
9.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巴比伦
10.下列内容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
①奖励耕战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③建立县制④受封的贵族传到第三代,就收回爵位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________时期,铁器在_______和_______生产上开始被使用。

12.战国时期,手工业方面,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显著进步。

其中,国的丝织品最出名。

13.在各国的变法运动中,________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__________逐步确立起来。

迁移拓展
14.以下属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表现的是 ( )
①牛耕得到推广②会因地制宜施肥③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④开始掌握
人工灌溉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 )
①邯郸②临淄③棠溪④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举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三件史事。

17.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应用创新
18.阅读下面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商鞅语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它表明了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19.试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A
6.D 7.C 8.B 9.A 10.C
11.春秋农业手工业
12.煮盐业纺织业漆器制造业齐
13.商鞅变法封建制度
14.B 15.D
16.①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早欧洲1900年;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③丝绸纺织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

17.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8.(1)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2)表明了商鞅在当时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强态度。

结果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19.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由于各国的变法改革,新兴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农民地位有所改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如重视使用肥料,根据土壤不同,因地制宜施肥,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

④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

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