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的趋势,各个诸侯国逐渐壮大,开始有自己的疆域和政权。

同时,君主权力也开始受到挑战,诸侯们之间开始争夺地盘、合纵连横,强化自身实力。

这种削弱了封建王室统治的格局,为以后的中央集权政治创造了条件。

经济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农具和耕地的改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并且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城市开始兴起,商贾的崛起,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战争频繁、规模大、技术发达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开始大规模的征战,利用战争来强化自身实力。

同时,战争也催生了兵器的发展和战术的创新,如兵器的铁制化和骑兵的广泛运用等,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学问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风尚,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学派相继兴盛,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

同时,作为一个时期背景,宗教信仰也逐渐复杂化,祭祀活动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活动,推动了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

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仅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还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还涉及到了法律制度、思想风气、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诸侯国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各个国家在自己的疆域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壮大和争夺,分封制度逐渐出现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变革——变法图强
变法运动高涨
各国变法的原 因
大变革——变 法图强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 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 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求贤令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三、大变革— —变法图强
姓名:商鞅(原名公孙鞅,或称卫鞅) 出生地:卫国 居住地:秦国 个人简介: 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
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 所以又称商鞅.
三、大变革— —变法图强
立木为信 变法的准备 商鞅变法 舆论宣传 争取民心
材料研读(P3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 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 傅。
——《战国策·秦策一》
黥刑
劓刑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三、大变革— —变法图强
韩赵魏三家分晋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问题3:春秋霸主中齐国在战国时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结合课本回答)
田氏代齐 姜田
•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 公命他为工正,长期受到齐国国君的宠信。
• 田氏顺应历史发展,成为新兴地主集团。并且采取 减轻剥削的办法,争取民众的支持。
• 陆续消灭了齐国的大贵族,到公元前476年,“齐 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完全控制齐国政权。
西边中间到东边
一、大动荡— —七雄并立
01
02
03
检测战国形势图来自动0405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看图,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
二、大变革——争霸战争
战 国 形 势 图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精品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精品

公元前260年 105万人
御秦军的进攻
贰 商鞅变法
28004
二、商鞅变法
1.背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由来
一位奴隶主的烦恼:
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开垦荒地,我的私田越来越多, 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 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 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 的积极性呢?
28004
当然愿意
那寡人更要解决这些 问题,这样我们才能 一统中原。你可愿意 帮助我解决烦恼。
28004
问题一 地方权力过大,他们经常发生叛乱,寡 人甚是忧虑。
秦孝公 确立县制
国君直接派命官吏治理,中央政令 直接下达地方,地方一切民情也都 上达中央。
28004
问题二 户口不清,使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封建的剥 奴隶主
28004
削方式
出租土地 租种土地Fra bibliotek奴隶封建地主
农民
放宽对奴隶的人 身自由限制、出 租土地,定期收 取地租
1.背景: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 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确 立 新
根本原因
变的 法政
改治
铁农具和 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8004
叁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8004
秦孝公 奖励军功
立了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 位和田宅。旧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 位,不能享有特权。
28004
体验历史
如果你是寡人统治时期的一名地主、农民、 士兵、旧贵族,在变法之后你的生活会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3分钟 请用第一人称(我是……)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兴趣评估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变革:铁器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手工业的进步:手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分工的细化2.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生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实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的具体表现2.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经济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诸侯国的崛起和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君主专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法律和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的制定3.3 教学方法讲述诸侯国的争霸、君主专制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具体表现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政治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对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文学艺术的繁荣: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变化:私学的兴起和学术的普及4.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化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的具体表现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综合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5.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相互关系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整体趋势和影响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综合影响5.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综合理解的程度评估学生对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的认识评估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工艺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发展情况分析科技与工艺进步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手工业的发展:金属加工、陶瓷、纺织等技术的提高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的改进:车辆、桥梁、城池等的建设6.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手工业和建筑技术的进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具体表现6.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科技与工艺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的影响7.2 教学内容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服饰文化的演变:服饰风格和制衣技术的进步社会习俗的多样性:礼仪、婚姻、丧葬等习俗的特点7.3 教学方法讲述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7.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与信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宗教与信仰对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道教的兴起: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儒家的作用民间信仰的多样性:神话、传说、祭祀等信仰习俗的特点8.3 教学方法讲述道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与信仰的具体表现8.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信仰的理解评估学生对宗教与信仰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状况分析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各学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变革:私学兴起、学术传承的形成文学艺术的创作: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9.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具体表现9.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10.1 教学目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变革对后世影响的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的变革、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简而言之,是从分散的宗法奴隶制时代中,经封建贵族时代,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

此间,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对当时及后世均施以重大影响。

社会历史状况简单概括如下1.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结构的变化3.思想学术界的活跃补充:呵呵,那这么说吧,同学,你可以选择性的自己这里归纳一下,呵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私田的发展,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在争霸和兼并战争过程中,大国为了发展国力而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

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其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水利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战国秦修都江堰、郑国渠;2、手工业: (1)发明铸铁柔化技术,世界领先;(2)春秋青铜工艺出现金银错技术;春秋莲鹤方壶精美(3)战国漆工艺出现夹纻技术;(河姆渡出现用漆)(4)用曲造酒;(5)战国齐国专著《考工记》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3、商业和城市: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中原市场形成;诸侯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生产关系的变革:由公田到私田---奴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私田增多;春秋各国变法,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2、内容:剥削方式产生变化——封建剥削方式产生;土地所有制变化——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即公田转化为私田3、影响: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使封建制确立。

(二)改革和变法:1、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转向私有-------“相地而衰征”及“初税亩”的实质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基层治理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___县__制_______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个__体__小__家__庭_____;在民间实行什伍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
评价 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小练2] 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谈谈你对商鞅变 法思想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 时代潮流的进步性。
唯物史观——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旧 贵族,使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 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 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意志。
3.变法图强运动 (1)变法运动
背景 目的 成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__富__国__强__兵____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君__主__专__制___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经济 _重__农__抑__商____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内容
军事 行政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经济基础的变革
国家统一的趋势 政治制度的变革 社会意识的变革
高考再现
1.(06﹒江苏)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
阴影部分的是( C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吴越争霸 D.葵丘会盟
高考再现
2.(07﹒上海)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 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政治文明: (一)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类型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扩大统治范围,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①齐桓公称霸 ②晋楚争霸 ③吴越争霸
①齐魏桂陵之战 ②齐魏马陵之战 ③秦赵长平之战
思想,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编订和整理“五经”,保存了 古代文化。 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善”论,后人称其 “亚圣”。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具有朴 墨家:墨子是素代的表唯人物物主,义主思张想“。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利益, 《墨经》,反映了古代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井田
制瓦解的根本因素。
2.瓦解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出现 奴隶 封建
剥削方式改变
赋税制度改革
井田制瓦解
土地所有制转变
3.实质: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变化,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融合途径 战争推动 民族迁徙
融合影响:主要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政治文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根本 原因
因 直接 原因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经济成长: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农具使用 农业 牛耕动力
三大水利工程
铸铁柔化
青铜金银错和雕铸
漆工艺夹纻技术 手工业 纺织业
煮盐、酿酒
《考工记》
商业
商业发达 封建城市兴起
社会需要: 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驱使人们 去思考,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主张。
环境氛围: 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局面;同时,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敢于发表自己 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2.“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 马愈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C(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3.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 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
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新的阶级形成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D)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高考再现
3.(07﹒江苏)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 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C(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演练平台
1.下列哪一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出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B ) A.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D.周王室势力衰微
奴隶主贵族之间的争霸战争,其实 具有双重性质,既有非正义性的兼
质在于扩张领土,掠夺财富,具有 并战争性质,也有封建统一战争的
非正义性
进步性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直接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
的崩溃和新旧制度的交替 ⑤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痛苦,人们厌恶战争,渴望统一,民心所向为
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争霸兼并战争期 的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政治文明: (二)民族融合
民族分布:东胡、西戎、南越、北匈奴、中华夏 经济文化交流
法家: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过古代;主 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国君除外,即法不阿 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文化成长: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物质条件: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前提: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如阶级关系的变化, 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为其提供了 政治前提。
主要表现
生产力的发展
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富国强兵,称雄于诸侯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 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初税亩”
①李悝(魏)变法 ②吴起(楚)变法 ③商鞅(秦)变法

质 奴隶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井 田制(奴隶制)开始瓦解
把经济变革的成果用法律形 式固定下来,从而标志着封 建制度的确立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经济成长:
(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公田到私田--井田制瓦解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和使用范围扩大,标
志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我
知识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
春 经济成长

生产关系变革

国 时
争霸兼并战争
期 的
政治文明
民族融合
社 会
改革变法
大 变 革
文化发展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道家
儒家
文化成长:
(一).诸子百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无为”,思想消极,含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更为消极.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伟大教育家,提出“有教无 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