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 展开变法?
1、 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秦国商鞅变法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 『徙木立信』
你知道“徙木立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锸、犁铧 锄 思考 镰 1、上图中的铁农具各有什么用途? 齿耙 2、上图的铁农具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什么 地方不一样?说明了什么问题?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开动脑筋
想一想: 铁农具有哪些优越性?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
所属时代
生产工具
制作材料
主要优、缺点
石器时代
青铜器 时代
铁器时代
石刀 石斧 石耜 木耒 骨耜 蚌镰
《国语·齐语》里记载管仲的 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 马。恶金以铸鉏、夷、斤、 、 试诸壤土。”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
出土文物—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文物
战国时期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
思考:这张图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观察文物图片:
青铜生产 工具很少 见
铁耙 铁镰 铁锸 铁锄 铁犁铧
铁
青铜
石、木、 骨
取材容易、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铁农具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历史作用 废除了旧制度
主要内容 建立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XX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
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
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
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的趋势,各个诸侯国逐渐壮大,开始有自己的疆域和政权。
同时,君主权力也开始受到挑战,诸侯们之间开始争夺地盘、合纵连横,强化自身实力。
这种削弱了封建王室统治的格局,为以后的中央集权政治创造了条件。
经济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农具和耕地的改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并且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城市开始兴起,商贾的崛起,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战争频繁、规模大、技术发达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开始大规模的征战,利用战争来强化自身实力。
同时,战争也催生了兵器的发展和战术的创新,如兵器的铁制化和骑兵的广泛运用等,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学问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风尚,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学派相继兴盛,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
同时,作为一个时期背景,宗教信仰也逐渐复杂化,祭祀活动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活动,推动了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
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仅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还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还涉及到了法律制度、思想风气、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诸侯国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各个国家在自己的疆域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壮大和争夺,分封制度逐渐出现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

高一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建议关于“农业的进步”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直接点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
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关于“都江堰”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
然后利用教科书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指导学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教师直接点题,在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提之后,指导学生自学,并把重要的内容和有关图片制成投影片展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兴趣评估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变革:铁器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手工业的进步:手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分工的细化2.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生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实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的具体表现2.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经济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诸侯国的崛起和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君主专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法律和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的制定3.3 教学方法讲述诸侯国的争霸、君主专制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具体表现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政治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对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文学艺术的繁荣: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变化:私学的兴起和学术的普及4.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化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的具体表现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综合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5.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相互关系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整体趋势和影响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综合影响5.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综合理解的程度评估学生对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的认识评估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工艺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发展情况分析科技与工艺进步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手工业的发展:金属加工、陶瓷、纺织等技术的提高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的改进:车辆、桥梁、城池等的建设6.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手工业和建筑技术的进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具体表现6.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科技与工艺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的影响7.2 教学内容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服饰文化的演变:服饰风格和制衣技术的进步社会习俗的多样性:礼仪、婚姻、丧葬等习俗的特点7.3 教学方法讲述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7.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与信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宗教与信仰对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道教的兴起: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儒家的作用民间信仰的多样性:神话、传说、祭祀等信仰习俗的特点8.3 教学方法讲述道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与信仰的具体表现8.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信仰的理解评估学生对宗教与信仰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状况分析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各学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变革:私学兴起、学术传承的形成文学艺术的创作: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9.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具体表现9.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10.1 教学目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变革对后世影响的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的变革、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引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也是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尽管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包括社会阶级的变动、政治制度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转变。
社会阶级的变动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变动是十分显著的。
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原本是农民的贵族们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并沦为佃农;而一些富有实力的地主则通过掌握土地和财富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并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与此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社会阶级变动提供了机会。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资本运作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中的新兴阶级。
商人的地位和财富逐渐超越了传统的贵族,使得社会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封建制度渐渐衰落,陶氏、姬氏等传统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政治力量。
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争夺,形成了一个多国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各个诸侯国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孔子和鲁国的孟子的改革思想。
孔子提倡仁德和礼乐,倡导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教育等手段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
经济发展的转变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农业生产继续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商业的兴盛,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农具和武器的制造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战争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