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选材料中孝王和夷王的继位均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故项正确;、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项错误。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由此可知分封制( ) .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项正确。

[深化提能]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

宗法制则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

分封制体现了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等级化的表现,而宗法制体现了权力的继承,是家庭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强调变革和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项正确。

2023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项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

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

由此可知()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按神意来决定。

商朝天子既是人,也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

这说明商朝() A.中央权力高度集中B.以神权来强化皇权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血缘与政治相结合3.“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

在《左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为“公子”。

这主要是为了() A.体现礼乐教化B.强化宗法观念C.维护母系权威D.突出分封差别4.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王国维意在说明,西周通过“新建”诸国() A.落实了宗法制的原则B.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威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5.《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

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

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6.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

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
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
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
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
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 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 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 “亚圣”
(1)“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并施
主张“兼爱 ”“非攻”;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4能力提升训练一含解析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4能力提升训练一含解析新

1能力提升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由是天子之尊,非复(不仅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突出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度解析:选B。

分封制指的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天子之尊”“为诸侯之君”,反映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B项正确。

2.(2019·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解析:选A。

材料关键信息“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分封制下的诸侯……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着重强调新封国的地方政权性质,故A项正确。

3.(2019·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解析:选C。

战国时秦国,“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这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错误;B、D项题干没有谈及,均排除。

4.(2019·珠海质测)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项错误,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项错误。

.(·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项正确。

.《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项错误。

.《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大变革 习题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大变革 习题

专题训练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大变革一、选择题1.如图是我国境内距今约7000一5000年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

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

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

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可知中国古代出现过彩陶、玉器、还有宗教观念等传播为标志的文化整合过程,主要核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即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靠近水源,A错误;材料只有中国,没有对比项,不能说明当时世界领先,C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

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

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

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C.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D.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答案】C【解析】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诸多信息说明其是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时间比较早,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这也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早,但并不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源头一致,故选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从中国早期整体生产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体现,排除A;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

故选C。

3.“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由此可见,良渚遗址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发掘了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是证明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良渚遗址中人类最早学会农业走向定居,排除A项;良渚遗址并非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排除C项;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是启建立夏朝,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

4.《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5.(2019·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

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D.推动了官僚政治解析:选D“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且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D项正确。

6.(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选B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C、D两项错误。

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兴》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

8.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

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中“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

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是商业,故B、C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D项错误。

9.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

“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

这主要反映了()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利益驱动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而开展长途贸易,未提及消费需求增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从得知春秋战国商人从业风险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长途贩运的利润推动长途贩运的繁荣,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从得知交通不畅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选A《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都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9·邢台检测)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

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解析:选A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A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B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故C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D项错误。

12.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A、B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着抵触心理,但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

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王道:孟子的“理想国”》材料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

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和材料二“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得出,孟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等级性;根据材料一“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和材料二“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得出,两人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根据材料一“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和材料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得出,两人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由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柏拉图都缺乏实施的相应条件。

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孟子,在政治上,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转型,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在文化上,受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在政治上,所处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时期,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在文化上,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

答案:(1)共通:都强调了等级性;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背景:孟子: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