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XX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
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
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
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
实行连坐法,推行严刑峻法 政治 内容: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废分封,行县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经济 统一秦国度量衡 废井田,开阡陌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积极——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为秦王 影响: 朝的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消极——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秦王朝暴政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根本原因) 成功原因: 措施全面彻底,推行坚决 秦孝公的信任与重用
2,政治上:封建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改革,发 背景条件: 阶级基础: 展封建经济,废除贵族特权,建立地主专政 思想基础: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为众多诸侯所采用 方式:各国由新兴地主阶级推动的变法运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性质 影响 成功原因
课堂巩固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井田制的瓦解 C.周王室的衰微 D.诸侯野心大增
课堂巩固
4.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最本质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B.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不断 C.有分裂走向统一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冶铸业 漆工艺
冶铁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青铜铸造 :莲鹤方壶 金银错 “夹纻”技术 战国麻布残片
2.手工业发展
纺织业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用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 3.商业 商业中心 著名商人 经济发展的原因 既是政治中心 又是经济中心(城市职能) 中原市场开始形成
第六节_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④3秦]孝看公新的旧鼎势力力支的持对比
重要条件
⑤4法]家看思改想革奠者定的了素变质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商鞅之死原因
主要:变法侵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遭抵制
直接:秦孝公去世,失去支持
启示:改革是曲折、复杂的;作为改革者,要充分认识 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注意协调好改革中利益的协 调问题等。改革要讲究策略性,减少阻力;商鞅死后, 其变法措施继续推行,表明了社会变革不可抗拒的必然 性。(顺应历史潮流)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等。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
阅读1、以铁下制材料农:具的使用
铁使西更周大晚面期积:的铁农器田开耕始作使,用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 成(为1可)能春;秋它时给期手:工铁业农工具人开提始供使了用一;种其坚固和锐利 非石头或战当国时时所期知:道铁的农其具他使金用属范所围能扩抵大挡。的工具。所 有(这2些),特都点是:逐坚渐硬实、现锋《的利马。,克胜思过恩木格石斯和选青集铜》工第具4卷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和推广,使耕作率大大 提高,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
中原地区已普遍用 桔槔来灌溉农田
桔槔
用杠杆原理来汲水灌田
(2)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程 芍陂 郑国渠 都江堰 西门豹渠
时间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铁器牛耕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争霸战争出发,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4.封建制度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叁
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从材料中分析得出结论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 )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 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 的私学文化 ”;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 ,正宗,兼纳百家、融 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 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 繁行的市民文化 ,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铁犁牛耕的普及说明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力 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小农经济 的发展。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 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畜力与铁器的 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 表明了 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 算是 技术含量 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1)这种特征在经济.上的表现,反映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两种新 的生产工具? (2分)
(2)这种特征在政治的表现是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确立了什么新的 社会制度?
答案:(1)铁器(1分)和牛耕(1分) (2)封建制度 (1分)
肆
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原因:① 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 : 西周未春秋初,秦襄公 (公元前777-公元前766年在 位)时代的诗《诗秦风》有 “驷孔阜之句,这是说驾 车的马,色黑如铁,特别肥硕,这说明铁为当时的 人所熟悉,到春秋后期战国已发明者了生铁技术, 这比欧洲早1900年。
贰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1、 农业的进步 (1)铁器的使用 农具:铁锄、铁犁、铁叉等 手工工具:铁斧、铁凿、铁锥等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演变、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文化思想的变革等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耕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提升,使得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和贵族的需求,农业生产也出现了向商品经济方向转变的趋势。
不仅农作物品种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多个小国的格局。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世袭制逐渐建立并得到稳定。
原本是贵族地主的统治者,逐渐变成了君主或国君。
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也更加集中,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思潮,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三、社会地位的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地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
原本以贵族地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开始逐渐变化,商人、手工业者等非贵族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
其中,商人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逐渐崭露头角。
商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他们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并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同时,手工业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手工业者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他们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和提高。
四、文化思想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时期,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兴起,成为影响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力量。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竞相兴起,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说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交锋,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三,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发展表现: 发展表现: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增长.
春秋莲鹤方壶 Page 4
(河南) 河南)
四,由公田到私田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和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的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 ——《
立木为信
Page 6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令民为什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焚诗书 令民为什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而明法令; 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用法律形式肯 定了土地私有. 定了土地私有. 作用: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 作用: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发展了封建经济; 商君相秦十年,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秦国实力增强,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 贵戚多怨望者" 贵戚多怨望者" 了条件. ——《史记》 了条件. ——《史记》
(1)中原使用桔槔灌溉 ) (2)水利工程 ) 春秋:芍陂( 春秋:芍陂(楚,淮水) 淮水) 战国:西门豹渠( 战国:西门豹渠(魏,漳水) 漳水) 都江堰( 成都平原) 都江堰(秦,成都平原) 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郑国渠( 关中平原) 郑国渠 芍陂 都江堰
Page 3
西门豹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此前的奴隶主制度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采用了分封制和农民自耕制的模式,将土地分配给封建贵族,农民则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同时需要向贵族缴纳赋税。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土地更加集中在贵族手中,加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
但与此同时,这也为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为日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个国家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锻造、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生产不断繁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就业机会。
同时,商业也逐渐兴起。
商人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的方式积累财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各个国家的都城和商业中心蓬勃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和商业网络。
三、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开始逐渐流通起来,取代了原有的物物交换方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金银等贵重物品,后来又出现了青铜货币和刀币等。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它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支付,推动了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四、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阶级开始分化并发生变动。
贵族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和政治权力。
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逐渐崛起。
农民阶级虽然地位较低,但他们通过努力耕种和经商,逐渐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
商人阶级则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促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贵族、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政治变革,也见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篇文章将探讨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础,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逐渐改进,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在土地利用方面,人们开始采用轮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
此外,对农业的投资也增加,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的建设不断推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二、手工业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陶器、铜器、纺织品等手工业产品得到广泛生产和流通。
手工业者开始出现分工,技术和经验的传承也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许多城市和工坊的兴起,为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手工业产品成为了经常的交易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城市的出现为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场所。
人们开始进行更多的商品交换,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由于社会的分工和交流的增加,商人的地位和财富也逐渐上升。
部分商人甚至拥有自己的船只,通过水路贸易获得利润。
商业的兴起不仅为经济提供了推动力,也加剧了社会的流动性。
四、货币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开始发展并逐渐取代了物物交换的方式。
铜钱作为最早的货币形式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
铜钱的使用在商业活动和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同时,货币的出现也推动了经济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进程,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
农业的发展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增加了生产和交流的需求,而货币的出现则加速了经济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为后来中国的经济演变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时教案总第04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概况;分析各经济部门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也要注意“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等相对较冷的子目。
教学过程: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
注意:铁农具(工具)使用和牛耕(动力)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以及西门豹渠等。
注意: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
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二.手工业的发展类别概况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漆工艺采有夹伫技术(战国)纺织业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煮盐业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三.商业和城市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部分高考题(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C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D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C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师生互动记录第页课时教案总第05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目的)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及其重大意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特别提示: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这一子目,频繁出现高考题目。
也要注意“从公田到私田”等相对较冷的子目。
教学过程:四.从公田到私田1.概念:(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
(2)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2.根源与实质: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1)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
注意: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2)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2.春秋改革:(1)齐:“相地而衰征”(2)鲁:“初税亩”(3)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5)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3.战国变法:(1)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
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③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④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2)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3)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4.商鞅变法:(1)变法内容:①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
②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
④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注意: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
(2)意义:(三个“了”)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评价:①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促进、农业发展)②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注意: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本节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历史时期。
这一大变革历史时期的根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变革特征具体表现为:卿大夫夺权,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瓦解了分封制,战国时期废除了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取代了奴隶制统治秩序;政治经济变革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长期的改革和变法,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了长达百余年变法运动。
商鞅简介:(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前356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
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
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