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94)

合集下载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5)(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5)(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阅读第9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韩愈【唐】刘禹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答案】C【解析】词中的“八百里”代指“牛”。

2.(甲)诗中"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是谁和。

【答案】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还需识记古诗词中所用典故涉及到的人物。

3.(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注意品味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1)(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1)(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92天年月日班级某某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对影成三人”中“三人”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指月亮、诗人和诗人的身影【解析】写花、酒、人、月影,表明孤独的诗旨。

2、词中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请分析“月”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解析】学生理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特征,这里作者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解析】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即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二、文言文阅读: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4.辨析下列各项中实词的意思不相同的是( )A.公输子之意/略无慕艳意B.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者也C.舍其锦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虽杀臣,不能绝也/群响毕绝。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88)(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88)(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89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赏析。

可以从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

这两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黑云”“日光”营造初一种危急的气氛,目的是为了衬托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2.尾联诗人引用了“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引用典故的作用。

诗句中提到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表现力自己誓死报销国家的爱国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0)(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100天第 60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答案】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解析】本题考察对诗词名句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抓住语句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本句的特点是优美的景物描写。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答案】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摘录词语作答。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2)上诘之,诘:(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4)安可诬一世之人,安:【答案】(1)喂养(2)责备(3)况且(4)怎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第74天 含解析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第74天  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7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解析】这两句写的都是军营生活的画面“看宝剑”,“听号角”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豪情.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案】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词画面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这两句,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加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面,“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答案】B【解析】A项“沙场秋点兵”一句,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而不是“悲凉之气”;C项“沙场”和“霹雳”不是典故;D项这首诗从“可怜白发生”一句可以想见这是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的是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之情.二、文言文阅读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4、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1)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答案】(1)答应(2)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5、翻译句子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解析】翻译这句话注意“期年”是“满一年”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6、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7、阅读选文,分析燕昭王对待人才的态度是什么?【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解析】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体现出“思贤若渴、虚心求教、尊重人才”的品质.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姥家门前唱大戏顾振威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呢?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经细如手指的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8、仔细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案】喜欢听戏的姥姥,为了能主我们吃上面条,最终没有听上家门口的大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完整.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姥姥磨面时汗流浃背的样,体现了姥姥的勤劳和对家人的挚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款帐”,意在生动地描绘姥姥磨面时候的形象,从而体现姥姥的勤劳和对我们的爱.10、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颤”的表达效果.母亲颤.着声说,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答案】“颤”在文中指声音颤动发抖,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看到姥姥磨面时的惊讶,表现了母亲对姥姥为家人无私付出的感动.【解析】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一个“颤”字描写出母亲声音的颤抖,生动地写出母亲的感动.11、结合全文的内容,理解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结构上与标题和开头相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上深化中心,表达了姥姥对我们深厚的爱及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总结了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我”的感情.具体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1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勤劳、慈祥、关爱子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与姥姥相关的情节和描写来具体分析.13、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用深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答案】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首先要充分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阅读感悟.(二)议论文阅读科学不怕挑战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14、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能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答案】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文章在前文四个段落的铺垫之后提出观点“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15、阅读分析③④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段论据的内容.【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仔细读第③④段的内容,集合论点来概括论据,如第③段讲的是“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讲的是“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16、结合上下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中两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解析】第⑤段中“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前一句承接上文的论述,而下一句引出下文,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7、第⑥段中加横线的“这些人”与上文那句话意思相呼应?【答案】指的是那些: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一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来分析判断.18、阅读分析第⑦划线句子,说一说这段话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仔细分析这句话,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的观点.。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79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可以看出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答案】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解析】第一、二句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四处飞舞。

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突出了其明媚的特点。

2、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答案】拟人(或夸张)。

表达效果: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等;②或者: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句的精妙。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乙)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8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秋”即秋季,点明季节。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答案】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本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答案】(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答案】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第一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100 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只直译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做题时注意围绕所对应的重点语段或字词,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提炼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9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本首诗的作者是。

【答案】岑参【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岑参2.朗读“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吼”,“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运用拟人,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乱”,“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的满地乱滚。

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解析】找准词语并解释词义,解释诗句运用的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3.简析本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赞美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解析】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唐军凯旋。

赞美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正确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三里之城之:(2)委而去之去:(3)亲戚畔之畔:(4)多助之至至:【答案】(1)之:的(2)去:离开(3)畔:通“叛”(4)至:到了极点【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去”字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畔”的通假,一定要记住。

2.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翻译:【答案】(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1句“是”和判断句式。

2句“以”的意思。

3.文中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

找出原句即可。

4.请用两个字回答,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解析】议论文一般是开篇点题或结尾点题,这篇文章讲的是天时地利在战争中的作用,第一句就是作者的观点,通过对作者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解读可看出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我长大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婆婆。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婆婆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我把老婆婆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婆婆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8、文章手段说“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解析】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抓住第一段的关键词和总结性语句。

9、文中画线句子是描写,作用是【答案】环境描写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为:(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做题时注意区分所属的作用类型。

10、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

我有些惭愧……”“我”感到“有些惭愧”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解析】结合“我”在摔倒之后的想法来分析“我”惭愧的原因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找到对应语段,分析内心想法即可。

11、“我”做了“错事”回到家,却感受到“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那么“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__ 【答案】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解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联系故事情节,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12、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略写。

作者这样安排详略布局有何用意?【答案】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解析】文章的详略布局,围绕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展开,本文要突出的是我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所以应为详写。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章的详略布局应为主题主旨服务。

13、简要赏析“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一句的深意。

【答案】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

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解析】文章重点语句理解,结合全文剖析,本句富有哲理性的表述,强调长大的标志就是要承担责任。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含义理解,做题时注意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剖析。

(二)议论文文阅读成长不可无书——关于读书①在不久前各大传媒刊播的“中华好风尚:公益主题广告”中,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广告: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②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

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③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④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有一大批像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⑤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

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在“放羊——”的循环重复中延续。

⑥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人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⑦“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

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

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⑧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读书上进,就是当今世界极成功的商界精英也无时无刻不在以书为伴。

电脑业两位巨头比尔〃盖茨(微软)和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不久前便公开表示,要保持领先就必须跟上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长。

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每天晚上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调阅明天出版的大型报刊电子版,力求比别人早一步获悉新的信息。

⑨成长不可无书。

成功不能无知。

一切渴求成长、成功、成熟的上班一族,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终身相伴,终生受益。

14.开头引述放羊娃的事例有何作用?【答案】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引出关于读书的话题。

【解析】开头引述放羊娃的事例,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采用形象的故事,作用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引用小故事的作用。

议论文中引用的一些小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答此类题目,还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对中心论点所起的作用。

15.阅读第⑥段,请指出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解析】第⑥段列举了两个家庭的例子,并形成对比。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的这个观点。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引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并掌握这些论证方法的基本特点。

16.联系上文,请你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

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积累说一下你又怎样的感触。

【答案】放羊。

触动可以是瞬间的震惊、继之难过等,再适当生发,或结合自身对放羊娃的生命形态表示同情,或对不能进化的生命链表示自己的担忧,或谈谈自己对生命递嬗形态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