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

合集下载

逻辑学课件..概念

逻辑学课件..概念

2、真包含于关系
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 延重合
b
a
例:大学生 学生 苹果 水果
3、真包含关系
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 外延重合
a
b
例:学生 大学生 水果 苹果
• 注意:属与种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4、交叉关系
是指一个概念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 关系
a
b
例:学生 团员 医生 军人
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例:森林 球队 军队
非集合概念: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 念。 类与分子的关系
例:树木 队员 军人
两种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类和分子,集合体和
个体 。
•类 •集合体
[例1] 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所以,我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
4、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某种动力活动而产生的地壳震动, 主要有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等。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目前世界上社会主义宪法与资 本主义宪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考]
分析以下断定的正误: (1)同一概念的内涵具有惟一性。 (2)同一概念的外延具有惟一性。 (4)概念的内涵是其含义,但含义不一定是其内涵。
5、全异关系
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的关系 分两种情况:
(1)不相关不相容 (2)相关不相容:
a. 矛盾 b. 反对
(1)不相关不相容: 桌子
空气
5、全异关系 (2)相关不相容:
矛盾关系:两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 例:金属 非金属

逻辑学课件1.概念的划分

逻辑学课件1.概念的划分

概念与符号的关系
符号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 形式,概念与符号是密不可 分的,二者相互作用、彼此 依存。
概念的分类
普通概念与理论概念
普通概念是直接从经验事实中获 得的,与科学理论不直接相关。 理论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单位,由科学实验和理论构建
实质概念与现象概念
实质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和特点的 概括,而现象概念是对事物表面 特征的概括。
单一概念与复合概念
单一概念是对单一事物的概括, 如“椅子”;复合概念则是由多个 单一概念组成的,如“电脑椅”。
概念的表述
1 模糊概念与精确概念
模糊概念是指较为笼统,不确定的概念,如“美丽”。精确概念则是具体而清晰的概念,如 “玫瑰”。
2 概念的定义与描述
概念的定义是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说明,而描述则是对概念进行比喻、描绘和说明。
逻辑学课件1.概念的划分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而概念则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在这个课 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概念的本质、类型、表述和应用。
什么是概念
定义概念的概念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的普遍概括,是人类思维的 基本单位。
概念的构成要素
概念由概括范围、内涵和外 延三个要素构成,是具有内 在一致性和外在互异性的。
过对概念的确定、表述和解释来理解和
沟通。
3
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研究中离不开概念的具体化和 定义。概念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对于社 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与延伸
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概念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基础,是知识建构的基本单位。
概念对人类思维的影 响
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不仅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也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过 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逻辑课件第一章概念

逻辑课件第一章概念
从语言角度来看,表达负概念的语词往往带有“无”、 “非”、“不”等字样。但是,应当指出,带有“无”、 “非”、“不”等字样的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并非都是负概念 。
五.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
2, 从属关系
Sp
sp
ps
3, 交叉关系:
(真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s
p
(二)不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
4,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 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 的矛盾。
5,普通逻辑、数理逻辑和辩Hale Waihona Puke 逻辑是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三 门学科。
6,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是 劳动者。
7,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子项
划分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一次划分。 2.连续划分。 3.二分法。
划分要遵守以下规则,否则就是错误的划分。
1.划分后诸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否则就要犯“子项 相容”的逻辑错误,界线不清,没达到划分的目的。
2.每一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根据来进行,否则就要犯“混淆根 据”错误。
3.划分后诸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如子项外延之 和小于母项外延的,就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过狭),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犯了“多出 子项”的错误。(过宽)
这里应注意两点:第一,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构成分 子(即个体)未必具有,而分子具有的属性,其集合体也 不必具有。例如:先进集体。第二,有的语词可以在集合 意义下使用,也可以在一般的分别的意义下使用。
(三)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些属性的概念(肯定概念)例 如:金属、动物、理性。

高考议论文界定概念 ppt课件

高考议论文界定概念  ppt课件

ppt课件
11
人贵有自知之明
▪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 估计。
▪ ( 从事物所属的范围看 )“自知之明”应 该包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了解自己的短 处”两个方面。
▪ 界定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
ppt课件
12
知识就是力量
▪ 所谓“知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 “力量”,既可以指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 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掌 握了知识,掌握了客观规律,自然有助于增强 个人的能力,增强这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的能力。
ppt课件
6
▪ 较多用“不是……而是……”的语言形式,先否定,后肯定。辨析需要界 定的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与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使要 界定的概念更加清楚,使认识更加深入。
▪ 类似的结构有:
▪ 基础:1、~~~,不是~~,也不是~~,而是~~。

2、所谓~~~,就是~~~。

3、何谓~~~?就是~~~。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满 现状,不断进取,不断奋斗。
ppt课件
10
毛泽东、周恩来年轻时,也是因为不满现状, 所以立下改造中国、改造现状的宏伟志向,投 身革命斗争
“不满”:A.不甘心停留在……水平上 B.痛恨、否定
“现状”:A.已达到水平,已取得成绩 B.当时的社会现实
界定概念可以使议论文中心明确、集中。
ppt课件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材料中用于界定概念内涵的 标志性词语是什么?
▪ 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更不是 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不如意时的一 种豁达态度,面对人生挫折超然识之、坦然处之的 一种冷静和理智。没有这种冷静和理智,我们很难 想像自己能取得成功;没有这种豁达的态度,我们 也很难想像自己会宽容别人。

普通逻辑学ppt课件

普通逻辑学ppt课件
(二)思维的基本特性:抽象概括性、间接性、同语言的 不可分割性 1.抽象概括性:思维能够从个别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中 舍弃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 的属性。 2.间接性:思维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经过推理得到新的认 识,并不停留在直接认识而止步不前。 3.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借助于 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形式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语言形式。
形式逻辑学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认识、思维和逻辑
一、“逻辑”(Logic)的含 义
原义为:思想、言辞、理性、规律等。在现代汉 语里指: (一)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思维的规律、规则 (三)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四)逻辑学: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 律以及人们认识现实的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不能对概念进行正确限制的逻辑错误有: 缺少限制:对使用的概念该限制而不限制。 缺少限制的概念不准确,容易使人发生误解。 (例P39) 多余限制:对使用的概念不该限制而加以限 制。多余限制造成语言累赘或堆砌。(例 P40) 限制不当:对概念限制的结果出现了逻辑矛 盾或概念不准确。(例P40)
(三)概念要明确 所谓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即明确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明确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所指的范围。 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行合 乎逻辑的推理、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空概念(根据 外延大小)
普遍概念: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概念, 它的外延所反映的是两个以上分子 组成的类。如:人、桌子、国家、 星体。语词中的普通名词都表达普 遍概念。普遍概念有“有限普遍概 念”和“无限普遍概念”之分。
一、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 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外延较大的 属概念过度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逻辑 方法。限制的极限:单独概念。 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小说→短篇小说 →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 词→实词→动词→及物动词 概念的限制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 由概括转向具体的过程。当我们对事物 不满足于一般认识而要求具体化时就用 限制的方法。限制所要解决的是概念如 何准确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阐释课件34张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阐释课件34张
概念的阐释
——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阐释
一、概念的理解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 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1.内涵: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一般的、本质的、特有的 属性,即概念的含义。
2.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范围。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机构 (内涵);各类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外延)。
• (7)拆词分解法:把一个词组,拆开分析。
• “器”,即容器,人心可比做一个“容器”;“量”可指 容器的容量,那么人心的“容量”,即一个人的器量,或 狭小或宽广。俗语言“宰相肚里能撑船”,讲的就是这所用方法 01
•简约,不是简单,而是经历纷繁喧嚣后的纯粹和素朴。繁
• 外延
二、概念阐释的基本思维方法
1.策略一: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 1.从概念的本身入手:抽取其部分属性(词汇的特点)进行限制。 【示例1】定力:(1)祛除烦恼、妄想;(2)控制自己的欲望或 行为;(3)专注性、持久性,恒常性,有恒心,有静气,稳重、 坚定;(4)抗干扰力强,抗腐蚀力强,抗击打性强 【示例2】魄力:(1)胆识;(2)果断;(3)勇敢、坚强、不 惧、决断的干脆和果断;(4)做事的信心和强势;(5)有鼓动 性、带动性
三、概念阐释的七种方法
(1)诠释法:解释、说明,下定义。 何为社会精英?那是一个群体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人,那
是一个领域内掌握更多话语权,享受更多社会受众、拥有更多社会 资源的人。他们往往能以某一方面杰然于众的特质获得外界赞誉, 屹然立于芸芸众生之间。
什么是“赶考”精神?“赶考”精神,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就 是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是 答卷人。面对新时代之问、新时代之考,“赶考”精神依然放射着 真理的光芒。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品PPT课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品PPT课件
例如水具有以下这些属性: (1)液体、无色、无味……; (2)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是非本质属性;(2)是本质属性。
4
二、概念与语词
(一)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A、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
是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紧密联系不 可分割的。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信赖于语词。 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语词只有表达概念了才有意义
5
B、区别:
1、任何概念都通过语词表达,但并非所 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一 般不表达概念。
如“的”、“吧”是语词但不表达概 念。
6
2、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 表达。——(同义词)
如:“鲁迅” “《阿Q正传》的作者” “土豆” “马铃薯”、“山药蛋”、“洋
12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逻辑学是根据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一般 特征把概念分成若干种类的。
通过概念种类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 掌握概念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使 用概念。
13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 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 念。如:中国、长江、周恩来、布什、 《阿Q正传》的作者……
从语词角度看: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书名、具体的时空概念)、摹状词
14
二、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对象的概念。如:人、商品、学生、 法律、大桥……
从语词角度看: 形容词、不及物动词、 普通名词
15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同一种事 物个体组成的群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 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是指只为该类事物所独有,而 其它事物不具有的属性。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效率是基础,只有效率的不断提高,才有公平的质的 增进,损害效率终将损害公平。
反过来,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普遍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指把社会成员中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都纳入到社会 保障体系中来,使他们的生活、劳动、收入都有所保 障,即使遇到意外情况陷入困境,也能得到社会妥善 帮助。
第3章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3.1 3.2 3.3 3.4 3.5
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 社会保障的特性与模式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体系
3.1 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
基本概念 税收方式与保险方式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财务方式 给付确定制和缴费确定制
基本概念
社会保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社 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发生变 化。而且,由于各国或某一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内涵 和外延也就有所不同。
效率原则
2、遵循效率原则的意义
从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革和修正原 来的社会保障模式,在福利领域强化市场经济因素, 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整体社会效率 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认识到了效率的重要性,提 出并实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
效率原则
3、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
保证社会公平的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国民收入适当 地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流动,从而缩小公民之间不 合理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
3.4 社会保障原则
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 普遍性原则 对等原则
公平原则
1、基本含义
从公平的本原上说 从公平的适用领域上说 从公平的规则体系上说 从人们的贡献与获益的过程上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明确
有人向楚怀王敬献了一种长生不老药,传达官捧着药走 向楚王。一位侍卫随口问道:“可以吃吗?”传达官答道: “可以吃”。侍卫一把抢过药来吞下肚去。楚王大怒,命将 其处死。侍卫申辩道:我吃那药时明明问过传达官‘可以 吃吗’,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因此,罪不在我而在 传达官。况且,别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药而被处死 ,这药岂不是成了送死之药?大王处死我这个无罪之人, 只能证明献药人欺骗了您。”楚王只好赦免了他。
“杜鹃”,既可指花,又可指鸟。 “白头翁”,既可指导一种鸟,又指一种中草药,还可以指白发 老人。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 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 性或本质属性。 •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 本质属性的对象。 • 内涵 质 它回答这类事物是什么样的?(属性) • 例: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 外延 量 它回答这类事物有哪些?(范围)
二、概念与语词
• (一)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 A、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 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割的。 •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信赖于语词。 • 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 语词只有表达概念了才有意义
B、区别:
• 1、任何概念都通过语词表达,但并非所 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一 般不表达概念。 • 如“的”、“吧”是语词但不表达概 念。
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美国、英国 内涵与外延: 三角形: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封闭图形,三个角 之和为180度。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 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中、美、英、法……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 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减少,外延变大 虚概念:有内涵无外延——鬼、孙悟空、贾宝玉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 逻辑学是根据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一般特 征把概念分成若干种类的。 • 通过概念种类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 握概念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使用概 念。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 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 。如:中国、长江、周恩来、布什、 《阿Q 正传》的作者…… • 从语词角度看: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书名、具体的时空概念)、摹状词
第一节 概念及其Biblioteka 征• 一、什么是概念? •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 思维形式。 • 1、事物: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 域的各种事物。 • 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事物与事物之 间的关系。 ①指事物的性质:颜色、形状以及美丑、好坏等 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大小、上下、互相等
特有属性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 性
(1)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2)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 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
朝气蓬勃的少年——白发苍苍的老人 太阳系(六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 二、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对象的概念。如:人、商品、学生、法律 、大桥…… • 从语词角度看: 形容词、不及物动词、普 通名词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同一种事物 个体组成的群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 念和非集合概念。
• 1、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 概念。 • 2、非集合概念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 象的概念。 • 集合概念:森林、丛书、群岛、舰队 • 非集合概念: 树、 书、 岛、 军舰
同一个语词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 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
• 例1、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 例2、人是有理性的。 • 例1中的“人”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集 合概念。 • 例2中的“人”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 非集合概念。
• 特有属性是指只为该类事物所独有,而其 它事物不具有的属性。 • 例如人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 (1) 有四肢、有耳朵、有眼睛; • (2) 有语言、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生产 工具。 • (1)是人的一般属性;(2)是人的特有 属性。
本质属性
• 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 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 • 例如水具有以下这些属性: • (1)液体、无色、无味……; • (2)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1)是非本质属性;(2)是本质属性。
怎样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 1、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属性只是集合体具有 ,其中的个体不具有。 • 2、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属性不仅这类事物 具有,其中的分子也具有。 • 例如:森林是有广泛用途的。 • 树是植物 • “有广泛用途”只是集合体具有,其中的个体不 具有。 • “植物”不仅树这类事物具有,其中的每一个树 都具有。
• 2、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 表达。——(同义词)
• 如:“鲁迅” “《阿Q正传》的作者” “土豆” “马铃薯”、“山药蛋”、“洋 芋” “母亲”、“妈妈”、“娘” “美丽”、“漂亮”、“好看” “ 2米”和“6尺”
3、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多义词) 如:逻辑
•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 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阎锡山过无锡, 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 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 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年著名记者 范长江(1909—1970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 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 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 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 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