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合集下载

化学竞赛教案有机化学竞赛题型与解题方法

化学竞赛教案有机化学竞赛题型与解题方法

化学竞赛教案有机化学竞赛题型与解题方法教案主题:有机化学竞赛题型与解题方法一、引言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竞赛中也是常见的考察题型。

本教案将主要介绍有机化学竞赛的题型,以及一些解题方法和策略。

二、有机化学竞赛题型1. 命名与结构分析题这类题目要求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给出其常用的化学命名方法,或根据已给的命名写出化合物的结构。

解题方法:掌握常用的化学命名规则和规律,对不同官能团的命名要求要熟悉,理解主链、支链、取代基的命名方法。

2. 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题这类题目要求认识不同的有机反应类型以及相关的反应条件。

解题方法:系统学习并掌握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条件,理解各种反应机理,如亲电加成、亲核取代、氧化还原等。

3. 反应机理题这类题目包括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反应的重排和降解等。

解题方法:熟悉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常用机理和规律,理解电子推动和电子带来的变化,注意反应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4. 反应顺反题这类题目要求判断一个化合物的光电性质,如有无旋光性、光谱性质等。

解题方法:了解旋光性、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的相关知识,应用光电性质的规律进行判断。

5. 合成题这类题目要求根据所给的起始原料,合成指定化合物。

解题方法: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逆向思维,了解合成路线和常见的合成方法。

三、解题方法和策略1. 多做题、广泛积累通过多做题目,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加强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梳理知识体系将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各种反应的前驱体、产物、反应条件和机理。

3.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有机化学竞赛中的题目往往要考察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官能团、取代基、杂环化合物等。

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解答复杂题目。

4. 建立反应库建立一个有机反应的知识库,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条件、机理等。

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做到见一题,能想到多个相关的反应途径。

5.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有机化学竞赛题往往会包含一些关键信息,如官能团取代位置、反应产物特定性质等。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基础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基础
有‘生机’之物 —— 碳化合物 —— 碳氢化合物。
十八世纪前,利用天然有机物。
我国古代对天然有机物的利用:植物染料、酿酒、制醋、中草药(神农本草 经,汉末)、造纸(汉朝)
其他国家,如古代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也都在染色、酿酒对天 然有机物进行了利用。埃及人用靛蓝和茜素作木乃伊裹布的染料,古犹太人祈祷 者披巾上的蓝色是从一种地中海鱼中提取出来的。
1.组成和结构之特点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已知有七百多万种、且 还在不但增加) 但组成元素少 (C, H, O, N ,P, S, X等)
原因: 1) C原子自身相互结合能力强 2) 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 3) 同分异构现象 (构造异构、构型异构、构象异构)普遍 例如,C2H6O就可以代表乙醇和甲醚两种不同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试剂的分类
一、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1、 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 团。均裂生成的带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 或游离基。
自由基不带电荷,呈电中性。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自由基反应:通过共价键的均裂而进行的反应。
自由基反应一般在光或热的作用下进行。
2、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 上。异裂生成了正离子或负离子。有机化合物异裂生 成碳正离子(R+)或碳负离子(R-)。
C 3 C 2 H C 2 H C H O C C 2 O C l2 H C 2 H H C H O C 3 C O C H C H 2 C H lH O C 3 C O 2 H C C H C H H lO
p K a 4 .8 2
4 .5 2
4 .0 6
2 .8 0
取代羧酸的酸性与-I基团离羧基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响 越小。

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有机

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有机

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有机有机化学竞赛是一种针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掌握程度。

在竞赛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化学实验技能,理解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解决有机化学问题,提高解题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有机化学竞赛知识点的总结: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正式命名法、通用命名法和简化命名法等,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命名规则,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结构进行正确的命名;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包括碳链、碳环、官能团等结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关系;3.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重排反应等,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4. 有机化学的重要概念:包括构象、立体化学、手性等重要概念,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包括有机合成实验、制备有机化合物实验、有机化合物性质表征实验等,学生需要具备操作化学仪器的基本技能,并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二、有机化学竞赛解题技巧1. 理解题目: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考察内容及解题思路;2. 总结规律:学生需要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整理解题思路和逻辑;3. 多练习: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有机化学竞赛题目练习,熟悉解题技巧和方法;4. 主动思考:学生需要主动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锻炼解题的创新能力;5. 多交流:学生可以参加有机化学竞赛培训班、讲座等活动,与其他竞赛学生交流、沟通,共同进步。

三、有机化学竞赛知识点练习题1. 有机化合物命名题:给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学生进行正确地命名;2. 有机反应类型题:给定有机反应方程式,要求学生预测反应类型、产物结构等;3. 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题:给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学生分析其性质、构象、立体化学等;4. 有机合成题:给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学生设计合成方案;5. 实验操作题:给出实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获奖名单

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获奖名单

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获奖名单一、前言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是一场备受期待的盛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该竞赛自设立之日起就备受各高中学生的关注。

今年的竞赛更是方兴未艾,有着更为强烈的热度和竞争。

二、获奖名单公布经过激烈的角逐,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的获奖名单终于揭晓。

在这场竞赛中,学生们从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比拼,最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获奖学生。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这些优秀的获奖学生和他们的作品。

三、获奖名单介绍1. 一等奖:王小明王小明同学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化学领域的创新思维,成功夺得了本次竞赛的一等奖。

他的作品《新型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堪称精彩绝伦。

2. 二等奖:张小红、李大山张小红和李大山两位同学也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分别获得了本次竞赛的二等奖。

他们分别提出的《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绿色化学方法》和《新型无机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都展现了他们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术。

3. 三等奖:赵小刚、钱小芳赵小刚和钱小芳两位同学在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了本次竞赛的三等奖。

他们的作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在竞赛中引起了评委的高度关注。

四、总结及个人观点通过本次温州市摇篮杯2023高中化学竞赛的获奖名单公布,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化学学科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潜力。

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化学理论知识,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足以展现出他们在化学领域的才华和能力。

我们也应该对学生们的努力和成绩给予肯定和赞扬。

他们在竞赛中所展现出的优秀表现,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实力,也是学校和老师们辛勤教导的成果。

这也给其他学生们树立了优秀榜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的化学领域有所作为。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化学竞赛类活动举办,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促进化学学科的繁荣发展。

高中化学竞赛培训讲义有机物常识烃

高中化学竞赛培训讲义有机物常识烃

有机物常识 烃【竞赛要求】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及系统命名.烷、烯、炔、环烃、芳香烃的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异构现象.C=C 加成.马可尼科夫规则.取代反应.芳香烃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知识梳理】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基本骨架分类(1)脂肪族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或碳环.(2)芳香族化合物:碳原子连接成特殊的芳香环.(3)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是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2、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是决定某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特殊结构.显然,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表13-1 常见的官能团及相应化合物的类别 碳碳双键 烯烃碳碳叁键 炔烃 卤素原子 —X 卤代烃羟基 —OH 醇、酚 醚基 醚 醛基 醛 羰基 酮等 羧基 羧酸 酰基 酰基化合物氨基 —NH 2 胺硝基 —NO 2 硝基化合物磺酸基 —SO 3H 磺酸巯基 —SH 硫醇、硫酚氰基 —CN 腈(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烷烃的命名烷烃通常用系统命名法,其要点如下:C C C C C O C C H OC OC OH OC R O(1)直链烷烃根据碳原子数称“某烷”,碳原子数由1到10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如CH3CH2CH2CH3叫丁烷,自十一起用汉数字表示,如C11H24,叫十一烷. (2)带有支链烷烃的命名原则:A.选取主链.从烷烃构造式中,选取含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写出相当于这一碳链的直链烷烃的名称.B.从最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用1、2、3、4……对主链进行编号,使取代基编号“依次最小”.C.如果有几种取代基时,应依“次序规则”排列.D.当具有相同长度的碳链可选做主链时,应选定具有支链数目最多的碳链为主.例如:2、脂环烃的命名脂环烃分为饱和的脂环烃和不饱和的脂环烃.饱和的脂环烃称为环烷烃,不饱和的脂环烃称环烯烃或环炔烃.它们的命名是在同数目碳原子的开链烃的名称之前加冠词“环”.连有取代基的环烷烃,命名时使取代基的编号最小.取代的不饱和环烃,要从重键开始编号,并使取代基有较小的位次.环之间有共同碳原子的多环化合物叫多环烃.根据环中共用碳原子的不同可分为螺环烃和桥环烃.螺环烃分子中两个碳环共有一个碳原子.螺环烃的命名是根据成环碳原子的总数称为螺某烷,在螺字后面的方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两个碳环除了共有碳原子以外的碳原子数目,将小的数字排在前面,编号从较小环中与螺原子(共有碳原子)相邻的一个碳原子开始,经过共有碳原子而到较大的环进行编号,在此编号规则基础上使取代基及官能团编号较小.如脂环烃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环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原子的称为桥环烃.桥环烃中多个环共用的两个碳原子称为“桥头碳”,命名使先确定“桥”,并由桥头碳原子之一开始编号,其顺序是先经“大桥”再经“小桥”.环数大写于前,方括号内标出各桥的碳原子数,最后写某烷.如3、含单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含单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按下列步骤:(1)选择主链:选择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作为母体,称“某烯”、“某炔”、“某醇”、“某醛”、“某酸”等(而卤素、硝基、烷氧基则只作取代基),并标明官能团的位置.(2)编号:从靠近官能团(或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编号.(3)词头次序:同支链烷烃,按“次序规则”排列.如:4、含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命名含多官能团的化合物按下列步骤命名:(1)选择主链(或母体):开链烃应选择含尽可能多官能团(尽量包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或母体);碳环,芳环,杂环以环核为母体.按表13-2次序优先选择一个主要官能团作词尾,即列在前面的官能团,优先选作词尾.表13-2 引用作词尾和词头的官能团名称 官能团 词 尾 词 头 (某)酸 羧基—SO 3H (某)磺酸 磺基 (某)酸(某)酯 酯基 (某)酰卤 卤甲酰基 (某)酰胺 氨基甲酰基 C OH O C OR OC X OC NH 2O—CN (某)腈氰基(某)醛甲酰基(某)酮羰基—OH (某)醇羟基—SH (某)醇(或酚)巯基—NH2 (某)胺氨基= NH (某)亚胺亚氨基(某)烯双键(某)炔三键(2)开链烃编号从靠近主要官能团(选为词尾的官能团)的一端编起;碳环化合物,芳香环使主要官能团的编号最低.而苯环上的2–位、3–位、4–位常分别用邻位、间位和对位表示.(3)不选作主要官能团的其他官能团以及取代基一律作词头.其次序排列按“次序规则” . 例如:醛基(–CHO)在羟基(–OH)前,所以优先选择–CHO 为主要官能团作词尾称“己醛”,–CH2CH3、–OH、–CH3、–Br 作词头,根据“次序规则”,其次序是甲基、乙基、羟基、溴.编号从主要官能团开始,并使取代基位次最小.所以命名为:4 –甲基–2–乙基–3–羟基–5 –溴己醛.主要官能团是– COOCH3 ,所以叫苯甲酸甲酯.– OH、– NO2作词头,其次序是硝基、羟基.编号从主要官能团开始,并使取代基位次最小.所以命名为:3 –硝基– 2 –羟基苯甲酸.二、烷烃(一)烷烃的组成和结构烷烃的通式为C n H2n+2,其分子中各元素原子间均以单键即σ–键相结合,其中的碳原子均为sp3杂化形式.由于单键可以旋转,所以烷烃的异构有碳架异构和构象异构(见第16讲立体化学).(二)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其熔点、沸点均呈上升趋势,常温下甲烷至丁烷为气体,戊烷至十六烷为液体,十七以上者为固体,但同碳数的异构烷烃,其溶沸点往往也有很大区别.例如:含五个碳原子的开链烷烃的三个异构体戊烷,2–甲基丁烷和新戊烷,其沸点分别为36.1℃、25℃、9℃,七熔点分别为–130℃、–160℃、–17℃.C HOCOC CC C(三)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从结构上看,没有官能团存在,因而在一般条件下它是很稳定的.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例如光照和强热情况下,烷烃才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碳链上的氢原子被取代,碳 – 碳键断裂,氧化或燃烧.烷烃的化学反应:1、取代反应CH 4 +Cl 2 CH 3Cl + HCl CH 3Cl + Cl 2 CH 2Cl 2 + HCl CH 2Cl 2 + Cl 2 CHCl 3 + HClCHCl 3 + Cl 2 CCl 4 + HCl卤素反应的活性次序为:F 2 >Cl 2 > Br 2 > I 2对于同一烷烃,不同级别的氢原子被取代的难易程度也不是相同的.大量的实验证明叔氢原子最容易被取代,伯氢原子最难被取代.卤代反应机理:实验证明,甲烷的卤代反应机理为游离基链反应,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过程中形成一个活泼的原子或游离基.其反应过程如下:(1)链引发:在光照或加热至250 ~ 400℃时,氯分子吸收光能而发生共价键的均裂,产生两个氯原子游离基,使反应引发.Cl 2 2Cl •(2)链增长:氯原子游离基能量高,反应性能活泼.当它与体系中浓度很高的甲烷分子碰撞时,从甲烷分子中夺取一个氢原子,结果生成了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新的游离基——甲基游离基.Cl • + CH 4 HCl + CH 3•甲基游离基与体系中的氯分子碰撞,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原子游离基.CH 3• + Cl 2 CH 3Cl + Cl •反应一步又一步地传递下去,所以称为链反应.CH 3Cl + Cl • CH 2Cl • + HClCH 2Cl • + Cl 2 CH 2Cl 2 + Cl •(3)链终止:随着反应的进行,甲烷迅速消耗,游离基的浓度不断增加,游离基与游离基之间发生碰撞结合生成分子的机会就会增加.Cl • + Cl • Cl 2CH 3• + CH 3• CH 3CH 3CH 3• + Cl • CH 3Cl2、热裂反应+ CH 2=CHCH 3 CH 3CH 2CH 2CH 3 CH 3CH 3 + CH 22=CHCH 2CH 3 + H 23、异构化反应CH 3CH 2CH 2CH 3 4、氧化反应:烷烃很容易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CO 2和 H 2O. CH 4 + 2O 2 CO 2 + 2H 2O + 热量三、烯烃(一)烯烃的组成和结构点燃 h υh υ h υh υ h υ AlCl 3 加热、加压 CH 3CHCH 3 CH 3烯烃的通式为C n H 2n ,分子中含碳碳双键,形成双键的两个碳均发生sp 2杂化.以乙烯的形成为例:碳原子的1个2s 轨道与2个2p 轨道进行杂化,组成3个能量完全相等、性质相同的sp2杂化轨道.在形成乙烯分子时,每个碳原子各以2个sp 2杂化轨道形成2个碳氢σ键,再以1个sp 2杂化轨道形成碳碳σ键.5个σ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2个碳原子未参加杂化的2p 轨道,垂直于5个σ键所在的平面而互相平行.这两个平行的p 轨道,侧面重叠,形成一个π键.因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故乙烯分子为平面分子.由于烯烃的双键可处于碳链的不同位置上,导致了位置异构的出现;由于π键不能自由旋转,又导致烯烃存在顺反异构(见第16讲 立体化学)(二)烯烃的性质烯烃的物理性质基本上类似于烷烃,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比重小于水.一般说,四个碳以下的烯为气体,十九个碳以上者为固体.烯烃于烷烃相比,分子中出现了双键官能团.由于双键中的π键重叠程度小,容易断裂,故烯烃性质活泼.烯烃的化学反应1、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CH 2=CH 2 + H 2 CH 3CH 3 (2)加卤素CH 2=CH 2 + Br 2 CH 2BrCH 2Br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的颜色很快褪去,常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烯烃.(3)加卤化氢CH 2=CH 2 + HI CH 3CH 2I同一烯烃与不同的卤化氢加成时,加碘化氢最容易,加溴化氢次之,加氯化氢最难.(4)加硫酸(加水)烯烃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烷酯.硫酸氢烷酯易溶于硫酸,用水稀释后水解生成醇.工业上用这种方法合成醇,称为烯烃间接水合法.CH 3CH=CH 2 + H 2SO 4 CH 3CH(OSO 3H)CH 3 CH 3CH(OH)CH3 + H 2SO4 (5)加次卤酸烯烃与次卤酸加成,生成β– 卤代醇.由于次卤酸不稳定,常用烯烃与卤素的水溶液反应.如:CH 2=CH 2 + HOCl CH 2(OH)CH 2Cl2、氧化反应(1)被高锰酸钾氧化用碱性冷高锰酸钾稀溶液作氧化剂,反应结果使双键碳原子上各引入一个羟基,生成邻二醇. CH 2=CH 2 + KMnO 4 + H 2O CH 2(OH)CH 2(OH) + MnO 2 + KOH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烯烃,则反应迅速发生,此时不仅π键打开,σ键也可断裂.双键断裂时,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的烃基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CH 2=CH 2 + KMnO 4 + H 2SO 4 2CO 2 + MnO 2CH 3CH=CH 2 + KMnO 4 + H 2SO 4 CH 3COOH + CO 2CH 3CH=CHCH 3 + KMnO 4 + H 2SO 4 2CH 3COOHCH 3C(CH 3)=CHCH 3 + KMnO 4 + H 2SO 4 CH 3COOH +CH 3COCH 32、臭氧化NiCCl 4Δ 碱性在低温时,将含有臭氧的氧气流通入液体烯烃或烯烃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臭氧迅速与烯烃作用,生成粘稠状的臭氧化物,此反应称为臭氧化反应.如:臭氧化物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水解(为了避免生成的醛被过氧化氢继续氧化为羧酸),可以得到醛或酮.例如:烯烃经臭氧化再水解,分子中的CH 2= 部分变为甲醛,RCH= 部分变成醛,R 2C= 部分变成酮.这样,可通过测定反应后的生成物而推测原来烯烃的结构. 3、聚合反应4、α– H 的活性反应双键是烯烃的官能团,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因受双键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活泼性,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例如,丙烯与氯气混合,在常温下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丙烷.而在500℃的高温下,主要是烯丙碳上的氢被取代,生成3–氯丙烯. CH 3CH=CH 2 + Cl 2 CH 3CHClCH 2ClCH 3CH=CH 2 + Cl 2 CH 2ClCH=CH 2(三)烯烃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1、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将乙烯通入含溴的氯化钠水溶液,反应产物除了BrCH 2CH 2Br 外,还有少量BrCH 2CH 2Cl 生成,但没有ClCH 2CH 2Cl.CH 2=CH 2 + Br 2 CH 2BrCH 2Br + CH 2BrCH 2Cl 这一实验表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简单地将乙烯的双键打开,溴分子分成两个溴原子,同时加到两个碳原子上这样一步完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则生成物应该只有BrCH 2CH 2Br,不应该有BrCH 2CH 2Cl,因Cl - 是不能使BrCH 2CH 2Br 转变为BrCH 2CH 2Cl 的.由此可知,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分步进行的.当溴分子接近双键时,由于π电子的排斥,使非极性的溴–溴键发生极化,离π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另一溴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对双键的亲电进攻,生成一个缺电子的碳正离子.而碳正离子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p 轨道,可与其邻位碳原子上的溴原子带有末共用电常温 500℃ NaCl 水 C C O O O C C O 3 + C C R H H H C O R H C O H H O 3 Zn + C C R H R R C O R HC O R R O 3 Zn + CH 2 CH 2 n [CH 2CH 2] n C C Br Br C CBr +子对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环状的溴正离子.可用下式表示:接着溴负离子进攻溴正离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得到加成产物.从上述的反应过程可以看出:(1)在这个有机反应过程中,有离子的生成及其变化,属于离子型反应.(2)两个溴原子的加成是分步进行的,而首先进攻碳碳双键的是溴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在整个反应中,这一步最慢,是决定反应速度的一步.所以这个反应称为亲电性离子型反应,溴在这个反应中作亲电试剂.(3)两个溴原子先后分别加到双键的两侧,属于反式加成.2、马尔科夫尼要夫规则当乙烯与卤化氢加成时,卤原子或氢原子不论加到哪个碳原子上,产物都是相同的.因为乙烯是对称分子.但丙烯与卤化氢加成时,情况就不同了,有可能生成两种加成产物:CH3CH2CH2XCH3CH=CH2 + HXCH3CHXCH3实验证明,丙烯与卤化氢加成时,主要产物是2–卤丙烷.即当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氢原子主要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这一规律称为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马氏规则可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来解释.由于卤化氢是极性分子,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先加到碳碳双键中的一个碳原子上,使碳碳双键中的另一个碳原子形成碳正离子,然后碳正离子再与卤素负离子结合形成卤代烷.其中第一步是决定整个反应速度的一步,在这一步中,生成的碳正离子愈稳定,反应愈容易进行.一个带电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所带电荷的分布情况,电荷愈分散,体系愈稳定.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也是如此,电荷愈分散,体系愈稳定.以下几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CH3+ < CH3CH2+ < (CH3)2CH+ < (CH3)3C+甲基与氢原子相比,前者是排斥电子的基团.当甲基与带正电荷的中心碳原子相连接时,共用电子对向中心碳原子方向移动,中和了中心碳原子上的部分正电荷,即使中心碳原子的正电荷分散,而使碳正离子稳定性增加.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甲基愈多,碳正离子的电荷愈分散,其稳定性愈高.因此,上述4个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从左至右,逐步增加.四、炔烃(一)炔烃的组成和结构炔烃的通式为C n H2n-2,分子中含碳碳三键,形成三键的两个碳均发生sp杂化.以乙炔为例: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即一个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杂化,组成两个等同的sp杂化轨道,sp杂化轨道的形状与sp2、sp3杂化轨道相似,两个sp杂化轨道的对称轴在一条直线上.两个以sp杂化的碳原子,各以一个杂化轨道相互结合形成碳碳σ键,另一个杂化轨道各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σ键,三个σ键的键轴在一条直线上,即乙炔分子为直线型分子.每个碳原子还有两个末参加杂化的p轨道,它们的轴互相垂直.当两个碳原子的两p轨道分别平行时,两两侧面重叠,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π键.由于碳碳三键为直线型,所以炔烃无顺反异构.(二)炔烃的性质炔烃的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乙炔、丙炔和丁炔为气体,戊炔以上的低级炔烃为液体,高级炔烃为固体.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和相对密度比相应的烯烃要高.炔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炔烃中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因此三键的结构及其对分子中其他部位的影响,将决定炔烃的化学行为.炔烃的化学反应主要有:1、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HC≡CH + H 2 CH 2=CH 2 CH 3CH 3 (2)加卤素 HC≡CH + Br 2 CHBr=CHBr CHBr 2CHBr 2 虽然炔烃比烯烃更不饱和,但炔烃进行亲电加成却比烯烃难.这是由于sp 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 2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强,因而电子与sp 杂化碳原子结合和更为紧密,不容易提供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所以叁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很快褪色,而炔烃却需要一两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当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三键时,与溴的加成首先发生在双键上.+ Br 2 CH 2BrCHBrC≡CH(3)加卤化氢 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加碘化氢容易进行,加氯化氢则难进行,一般要在催化剂存在下才能进行.不对称炔烃加卤化氢时,服从马氏规则.例如:+ HI CH 3CI=CH 2 CH 3CI 2CH 3 在汞盐的催化作用下,乙炔与氯化氢在气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HC≡CH + HCl CH 2=CHCl 在光或过氧化物的作用下,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得到反马氏规则的加成产物.如: (4)加水在稀酸(10℅H 2SO 4)中,炔烃比烯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在10℅H 2SO 4和5℅硫酸汞溶液中,乙炔与水加成生成乙醛,此反应称为乙炔的水化反应或库切洛夫反应.汞盐是催化剂. HC≡CH + H 2O CH 3CHO其他的炔烃水化得到酮.如+ H 2O CH 3CH 2COCH 3 (5)加醇在碱性条件下,乙炔与乙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乙醚.HC≡CH + CH 3CH 2OH CH 2=CHOCH 2CH 3 2、氧化反应炔烃被高锰酸钾或臭氧氧化时,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如:R C≡CH + KMnO 4 RCOOH + CO 2 R C≡C R + KMnO 4 RCOOH + RCOOH 3、聚合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乙炔可以分别聚合成链状或环状化合物.与烯烃的聚合不同的是,炔烃一般不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将乙炔通入氯化亚铜和氯化铵的强酸溶液时,可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CH CH 3C HI HgCl 2碱酸性催化剂 催化剂 H 2 Br 2CH CH CH 2 C CH CH 3CH 2C CHBr CH 3CH 2CH CH 3CH 2CH 2CH 2CHBr 2 HgSO 4 HgSO 4 CH CH 3CH 2C 酸性 Cu 2Cl 2CHCHHC≡CH + HC≡CH 乙烯基乙炔在高温下,三个乙炔分子聚合成一个苯分子.3 HC≡CH C 6H 64、炔化物的生成与三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活泼性较大.因sp 杂化的碳原子表现出较大的电负性,使与三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较之一般的碳氢键,显示出弱酸性,可与强碱、碱金属或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炔化物.乙炔与熔融的钠反应,可生成乙炔钠和乙炔二钠:CH≡CH + Na HC≡C Na Na C≡C Na 丙炔或其它末端炔烃与氨基钠反应,生成炔化钠:R C≡CH + NaNH 2 R C≡C Na 炔化钠与卤代烃(一般为伯卤代烷)作用,可在炔烃分子中引入烷基,制得一系列炔烃同系物.如:R C≡C Na + RX R C≡C R + NaX 末端炔烃与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重金属炔化物.例如,将乙炔通入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时,则分别生成白色的乙炔银沉淀和红棕色的乙炔亚铜沉淀:HC≡CH + Ag(NH 3)2NO 3 Ag C≡C Ag + NH 4NO 3 + NH 3HC≡CH + Cu(NH 3)2Cl Cu C≡C Cu + NH 4Cl + NH 3上述反应很灵敏,现象也很明显,常用来鉴别分子中的末端炔烃.利用此反应,也可鉴别末端炔烃和三键在其他位号的炔烃.如:R C≡CH + Ag(NH 3)2NO 3 R C≡C AgR C≡C R + Ag(NH 3)2NO 3 不反应五、二烯烃(一)二烯烃的组成和分类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多烯烃.二烯烃的通式为C n H 2n -2,故二烯烃与同碳数的炔烃互为同分异构体.根据二烯烃中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可将二烯烃分为三类:1、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即分子中含有C=C=C 结构的二烯烃称为累积二烯烃.例如:丙二烯 CH 2=C=CH 2 .2、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C=C –(C)n –C=C 的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例如,1、4–戊二烯 CH 2=CH –CH 2–CH=CH 2.3、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C=C –C=C 的二烯烃为共轭二烯烃.例如,1,3–丁二烯 CH 2=CH –CH=CH 2.本讲重点讨论的是共轭二烯烃.(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1,3–丁二烯分子中,4个碳原子都是以sp 2杂化,它们彼此各以1个sp 2杂化轨道结合形成碳碳σ键,其余的sp 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s 轨道重叠形成6个碳氢σ键.分子中所有σ键和全部碳原子、氢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1个末参加杂化的与分子平面垂直的p 轨道,在形成碳碳σ键的同时,对称轴相互平行的4个p 轨道可以侧面重叠形成一个包含4个碳原子的离域键,也称大π键.像这样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整个分子电子云的分布趋于平均化的倾向称为共轭效应.由π电子离域而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是不相同的.诱导效应是由键的极性所引起的,可沿σ键传递下去,这种作用是短程的,一般只在和作用中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中表现得最大,相隔一个原子,所受的作用力就很小了.而共轭效应是由于p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其作用300℃ 液氨液氨Na可沿共轭体系传递.共轭效应不仅表现在使1,3–丁二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健长增加,碳碳单键健长缩短,单双键趋向于平均化.由于电子离域的结果,使化合物的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加,在参加化学反应时,也体现出与一般烯烃不同的性质.(三)1,3 –丁二烯的性质1、稳定性物质的稳定性取决于分子内能的高低,分子的内能愈低,其分子愈稳定.分子内能的高低,通常可通过测定其氢化热来进行比较.例如:CH 2=CHCH 2CH=CH 2 +2H 2 CH 3CH 2CH 2CH 2CH 3 ΔH = –255kJ ·mol -1CH 2=CHCH=CHCH 3 + 2H 2 CH 3CH 2CH 2CH 2CH 3 ΔH = –227kJ ·mol -1从以上两反应式可以看出,虽然1,4-戊二烯与1,3 – 戊二烯氢化后都得到相同的产物,但其氢化热不同,1,3 – 戊二烯的氢化热比1,4 –戊二烯的氢化热低,即1,3 – 戊二烯的内能比1,4 – 戊二烯的内能低,1,3 – 戊二烯较为稳定.2、亲电加成与烯烃相似,1,3 –丁二烯能与卤素、卤化氢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加成产物通常有两种.例如,1,3 –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CH 3CHBrCH=CH 2 3–溴–1–丁烯CH 2=CHCH=CH 2 + HBr CH 3CH=CHCH 2Br 1–溴–2–丁烯这说明共轭二烯烃与亲电试剂加成时,有两种不同的加成方式.一种是发生在一个双键上的加成,称为1,2–加成另一种加成方式是试剂的两部分分别加到共轭体系的两端,即加到C 1和C 4两个碳原子上,分子中原来的两个双键消失,而在C 2与C 3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双键,称为1,4–加成.共轭二烯烃能够发生1,4–加成的原因,是由于共轭体系中π电子离域的结果.当1,3–丁二烯与溴化氢反应时,由于溴化氢极性的影响,不仅使一个双键极化,而且使分子整体产生交替极化.按照不饱和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进攻试剂首先进攻交替极化后电子云密度;较大的部位C 1和C 3,但因进攻C 1后生成的碳正离子比较稳定,所以H + 先进攻C 1.CH 2=CHC +HCH 3 ①CH 2=CHCH=CH 2 + H +C +H 2CH 2CH=CH 2 ②当H + 进攻C 1时,生成的碳正离子①中C 2的p 轨道与双键可发生共轭,称为p –π共轭.电子离域的结果使C 2上的正电荷分散,这种烯丙基正碳离子是比较稳定的.而碳正离子②不能形成共轭体系,所以不如碳正离子①稳定.在碳正离子①的共轭体系中,由于π电子的离域,使C 2和C 4都带上部分正电荷.反应的第二步,是带负电荷的试剂Br - 加到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上,因C 2和C 4都带上部分正电荷,所以Br - 既可以加到C 2上,也可以加到C 4上,即发生1,2 – 加成或1,4 – 加成.3、双烯合成共轭二烯烃与某些具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发生1,4-加成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也叫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 )反应.这是共轭二烯烃特有的反应,它将链状化合物转变成环状化合物,因此又叫环合反应.CH 2 CH CH CH 3 4 3 2 1δ+ δ+ 200℃+ CH 2=CH 2。

1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纲要 基础知识

1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纲要  基础知识

均裂(homolysis): 以上均为均裂,均裂能即为键能。
异裂(heterolysis): 异裂是分解成正负离子的方式。这种断 裂比均裂所需能量高4200 KJ/mole.。因此,在气相中,反应 均以均裂方式进行,而在液相中的反应,尤其在极性溶剂中, 由于溶剂的溶剂化效应,异裂变得较容易进行。所以,在极性 溶剂中反应均以异裂方式进行。
H2的分子轨道
1
2
乙烯的分子轨道 C C
σ-键
HC H
π-键
H CH
乙炔的分子轨道
CC
HCC H
σ-键
π-键
1.5.4 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构造简式,如:CH3CH2CH3, (CH3)3CCH2CH3等。 键线式,如: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第一讲:基础知识
1.1 有机化合物 定义:从有机体中得到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 易燃(少数不燃烧,如聚四氟乙烯); 2. 不溶于水(因无极性,少数溶于水); 3. 不导电; 4. 熔点低(极少数超过300℃); 5. 反应速度慢,副反应多。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1.5.3.2 原子轨道理论Atomic orbital theory:
要点:
1.原子轨道: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叫原子轨道, 用波函数 φ表示,它是电子运动的空间坐标的函数。电子绕原子核运 动无固定路线,在某一点周围出现的几率与φ2成正比。统 计的结果象一团云,离核越近,密度越大。原子轨道即电子 云出现几率大的区域。如:
如:已知某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0,C、H、O的含量分别为 60.00%、13.40% 和26.60,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专题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22页PPT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专题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22页PPT
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专题一---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九年级化学竞赛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竞赛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竞赛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竞赛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竞赛的主要知识点。

一、有机化学1. 烃:烃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烃可以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饱和烃中的碳原子之间是单键结合,不饱和烃中的碳原子之间存在双键或三键结合。

2. 醇: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羟基的位置和数量,醇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3. 酸和碱:(1)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等。

(2)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九年级化学竞赛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展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将元素分类排列,并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组。

2. 化学键:(1)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部的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1)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盐水等。

2. 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获得,如颜色、硬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等。

3.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如物质的相态变化、溶解等。

(2)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常数k:与键长、键能有关:键能↑ ),键长 力常数k:与键长、键能有关:键能↑(大),键长 ↓( 短) ,k ↑。
化学 键 C―C ― C=C = C≡C ≡ 键长 (nm) ) 0.154 0.134 0.116 键能 (KJ mol-1) 347.3 610.9 836.8 力常数 k(N.cm-1) ( 4.5 9.6 15.6 波数范围 (cm-1) 700~1200 ~ 1620~1680 ~ 2100~2600 ~
类 别
键和官能团
C-F C-Cl C-Br C-I -OH




R-X
1350-1100强 强 750-700 中 700-500 中 610-685 中 游离 3650-3500 缔合3400-3200宽峰 缔合 宽峰 1200-1000 3500-3300(游离)缔合降低100 (游离)缔合降低 3500-3400(游离)缔合降低100 (游离)缔合降低
低场 δ 9 高场
8 7 6 6 5 4 3 2 1 零 点 -1 -2 -3
TMS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凡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化学位移。 凡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化学位移。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诱导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 影响最大的是:诱导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 (1) 电负性的影响: 电负性的影响:
旋 进轨 道 自 旋轴 自 旋的 质子
H0
高能态
H'
ms = 1/2 外场
_
E = hν
H0
H'
低能态
ms = + 1/2
二、化学位移 定义:在照射频率确定时, 定义:在照射频率确定时,同种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学 环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强度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 称为化学位移。 称为化学位移。因此一个质子的化学位移是由其周围 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一般指中红外(振动能级跃迁)。 一般指中红外(振动能级跃迁)。
横坐标:波数(σ)400~4000 cm-1;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横坐标:波数( ) ~ 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纵坐标:透过率( ),表示吸收强度 纵坐标:透过率(T %),表示吸收强度。T↓,表明吸收的越 ),表示吸收强度。 , 故曲线低谷表示是一个好的吸收带。 好,故曲线低谷表示是一个好的吸收带。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吸收光谱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像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像性。 波动性:可用波长 、频率( )和波数( )来描述: 波动性:可用波长(λ)、频率(ν)和波数(σ)来描述 ν = c/λ = c σ 微粒性:可用光量子的能量来描述: 微粒性:可用光量子的能量来描述:E = hν= hc/λ
Hb Ha
β
C
α
C
I
(2) 磁各向异性效应: 磁各向异性效应: 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位于π键 环流电子产生的感生磁场与外 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区域( 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区域(称为 去屏蔽区), ),去屏蔽效应的结 去屏蔽区),去屏蔽效应的结 果,使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的 共振信号移向稍低的磁场区。 共振信号移向稍低的磁场区。
影响峰位置变化的因素 分子内基团的红外吸收会受到邻近基团及整个 分子其他部分的影响,也会因测定条件及样品的物 分子其他部分的影响, 理状态而改变。 理状态而改变。所以同一基团的特征吸收会在一定 范围内波动。 范围内波动。
四、红外谱图解析
1. 2853~2962cm-1 C—H 伸缩振动; ~ 伸缩振动; 2. 1460cm-1、1380cm-1 C—H(—CH3、—CH2)面内弯曲振动 ( 3. 723cm-1 C—H[—(CH2)n—, n ≥ 4]平面摇摆振动;若n<4 吸 4]平面摇摆振动 平面摇摆振动; < 收峰将出现在734 734~ 收峰将出现在734~743cm-1处。
三、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1. 特征频率区: 特征频率区: 区域(称为:高频区) 在1600~3700 cm-1区域(称为:高频区)出现的吸 ~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主要有: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主要有: (1) Y-H 伸缩振动区: - 伸缩振动区: 2500~3700 cm-1,Y = O、N、C。 ~ 、 、 。 (2) Y≡Z 三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三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主要是: 三键和C 2100~2400 cm-1,主要是:C≡C、C≡N 三键和 、 ~ =C=C、C=N=O 等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 、 = = 峰。 (3) Y=Z双键伸缩振动区: 双键伸缩振动区: = 双键伸缩振动区 1600~1800 cm-1,主要是:C=O、C=N、C=C 主要是: = 、 = 、 = ~ 等双键。 等双键。
不明显
醇、酚、 醚
C-O 胺 RNH2 R2NH
不特征
类别 醛、酮
键和官能团
C=O R-CHO C=O

1750-1680 2720
伸 (cm-1)


羧酸 OH 酰卤 酸酐 酯 酰胺 腈 C=O C=O C=O C=O NH2 C≡N ≡
1770-1750(缔合时在1710) (缔合时在 ) 气相在3550,液固缔合时在 , 气相在 3000-2500(宽峰) (宽峰) 1800 1860-1800 1735 1690-1650 3520,3380(游离)缔合降低 , (游离)缔合降低100 2260-2210 1800-1750
第二十一讲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鸦片中吗啡碱结构的测定, 年开始研究, 鸦片中吗啡碱结构的测定,从1805年开始研究,直至 年开始研究 1952年才完全阐明,历时 年才完全阐明, 年才完全阐明 历时147年。 年
OH O HO NCH3 吗啡碱
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紫外光谱 缩写为UV)、 )、红外光谱 (ultravioler spectroscopy 缩写为 )、红外光谱 缩写为IR)、 )、核磁共振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缩写为 )、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缩写为NMR)和质谱 缩写为 ) 缩写为MS). (mass spectroscopy 缩写为 )
C
对 伸 振 ( a 不 称 缩 动 ν s) -1 2926 cm
(2)弯曲振动: 弯曲振动: 弯曲振动
+ + + +
C
式 动 s 剪 振 (δ ) 面内
C
内 摆 动 ) 面 摇 振 (ρ
C
外 摆 动 ) 面 摇 振 (ω 面外
C
式 动 ) 扭 振 (τ
曲 动 改 键 , 改 键 弯 振 只 变 角伸缩振动; 2. C—H 伸缩振动; 伸缩振动; 伸缩振动; 伸缩振动 3. 1625cm-1 C=C伸缩振动; 4. C—H(—CH3、— 伸缩振动; = 伸缩振动 ( CH2)面内弯曲振动; 面内弯曲振动;
1. O—H 伸缩振动吸收峰:二聚体 伸缩振动吸收峰:二聚体3000~2500cm-1; ~ 2. C—H 伸缩振动吸收峰: 伸缩振动吸收峰: 3. C=O 伸缩振动吸收峰:1725~1700cm-1(脂肪族 = 伸缩振动吸收峰: ~ 羧酸), ),1700~1680cm-1 (芳香族羧酸)。 芳香族羧酸)。 羧酸), ~
C=C,C≡C,C=C-C=C , ≡ , 苯环(拉伸或伸缩) 苯环 拉伸或伸缩 1680-1620 强
C-H弯曲 弯曲
1000-800
>3000 (中)
RCH=CH2 R2C=CH2 顺RCH=CHR 反RCH=CHR 三取代
1645(中) 910-905强 995-985强 ( 强 强 1653(中) ( 1650(中) ( 1675(弱) ( 1680(中-弱) ( 弱 1670(弱-无) ( 无 895-885强 强 730-650弱且宽 弱且宽 980-965强 强 840-790强 强 无
CH3
CH3CH2CH2CH2CH2CH2C CH
CH3CH2CH2CH2CH2C CCH3
O O C CH3
O C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O CH3CH2C NH2
CH3(CH2)6CHO
核磁共振谱 一、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核象电子一样,也有自旋现象,从而有自旋角动量。 核象电子一样,也有自旋现象,从而有自旋角动量。
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 发 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µ)发 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 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
振动方程式( 定律) 振动方程式(Hooke定律) 定律
ν振
1 = 2π k
µ
m1 .m2 µ= m1 + m2
式中: 化学键的力常数,单位为N 式中:k — 化学键的力常数,单位为 .cm-1 μ — 折合质量,单位为 g 折合质量,
I T % = × 100 % I0
I:表示透过光的强度; :表示透过光的强度; I0:表示入射光的强度。 表示入射光的强度。
二、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 分子的振动方式 (1) 伸缩振动: 伸缩振动:
轴 动 只 变 长 不 变 角 沿 振 , 改 键 , 改 键
C
对 伸 振 ( ν) 称 缩 动 s -1 2853 cm
烯烃
3100-3010
四取代 无
四取代
共轭烯烃
与烯烃同
向低波数位移, 向低波数位移,变宽
与烯烃同

吸收峰 化合物

C-H
C=C
C≡C ≡
C=C-C=C
C-H
2140-2100 3310-3300 2260-2190 700-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