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完整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朝:- 中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 选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宋朝:-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 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高一历史第一单元通常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
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二、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君主世袭,分封制是其主要特点。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制度。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同时设立三公九卿等官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官僚体系。
三、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要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对于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手工业和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
3.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贝壳、布帛、金属货币等阶段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为后世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交流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思想流派,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观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和法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思想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这两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佛教和道教是古代中国的两大宗教,它们的传播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五、重要人物和事件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
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 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
(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雅克萨 之战。 (2)两次组织收复__________ 尼布楚条约 》,确定了中俄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____________ 库页岛 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__________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康熙帝执政时期清政府面临哪几
个方面的矛盾? (2)根据史料三,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并概括其团结各民族的 措施。
答案
(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中
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
的矛盾。
献,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也进一步延长了业已
没落的封建制度,使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主题一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作用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
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 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 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 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如满清剃发易
4.加强民族团结 儒家 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 (1)崇尚________ 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变换顺序表先秦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形成三国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繁荣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元继续发展明清衰落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
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
B.首次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
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
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
解析:选C 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册封达赖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收复雅克萨,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
2.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选D 从诗中的“岛”可以排除A、B两项。
由“闻海上捷音”可知与清军进入台湾有关,故选D项。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
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去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此诗是对右图的反映,
这首诗写在( )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解析:选A 从诗和图片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讨伐,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4.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选B 平定三藩之乱的将领是赵良栋等人,彭春是雅克萨战役的将领,雅克萨战役康熙帝未亲自御驾亲征,A、C两项错误;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主要战役是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C 项错误。
5.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
歌中以康熙帝的口吻唱道:“……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假如康熙帝的统治再延续下去,那么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最有可能是( )
A.继续保持世界强国地位
B.多民族国家分裂、解体
C.迅速实现工业化
D.难以避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命运
解析:选D 结合必修一“鸦片战争”知识,联系本课内容,可以认识到康熙并未放弃封建专制统治。
拒绝重大变革的清王朝,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故D项正确。
6.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选C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与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角度,可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
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
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
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
《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3分)
解析:第(1)问,从“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中分析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反映了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
第(2)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敦孝弟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了其方式;其特点是德法并重。
第(3)问,从材料二可见,康熙帝对内强化封建统治,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这些表明“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
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德法并重。
(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
——《清史稿》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
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
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
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
”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请根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6分)
(3)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2分)
解析:本题以记述康熙帝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的评价。
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
对其不同的评价。
第(2)问由材料三、四可知,康熙帝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
第(3)问应客观、辩证地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
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
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
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