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_诸葛亦斯

合集下载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知识河湖缓冲带是指位于河流、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片区域,起到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许多河湖缓冲带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亟待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并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环保组织提供实用的指南。

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介绍相关主题。

第二部分:了解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我们将介绍河湖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

河湖缓冲带可以阻止污染物和泥沙进入水体,有效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它还可以保护河湖岸边的土壤,减少滨水区域的侵蚀。

缓冲带还是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分: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湿地建设和土地管理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

湿地建设是指人工构建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起到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的作用。

土地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缓冲带的功能。

第四部分: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在本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份具体的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以帮助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

这些指南包括合适的植被选择与种植方法、湿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土地管理的最佳实践等。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成功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五部分:总结和回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获得对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为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唤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_诸葛亦斯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_诸葛亦斯
1.5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邻近土地的利用价值
草木丛生的缓冲带特殊的作用还在于能在沿水地带构建出一片绿色的风景,与周围的景色结 合出一种舞台层次感。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徒步旅行或是野营等等户外活动的场所,充分满足人 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
2 缓冲带的构建
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需要缓冲带,但如何将光秃秃的岸堤缓冲带变成既能净化水质、稳固河 堤,又能为鱼类、鸟类、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缓冲带呢?为此,有两个因素是必须确定的, 一是在该缓冲带植物种类的分布和选取,二是缓冲带宽度的确定。
湖北省农村水电发展行业研讨会论文集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诸葛亦斯 刘德富
摘要要:简要分析了岸堤生态缓冲带的作用,提出了构建生态岸堤缓冲带的构建技术与措施。 关键词:堤防;生态缓冲带;生态系统;环境模式
生态岸堤带是指邻近或直接影响一部分水体的所有陆地。它包括:河流旁的土地以及河堤本 身;一些常年蓄满水的集水沟和小池塘;湖泊周边的区域;湿地和洪泛区。应特别注意生态岸堤带是 一片需要特殊管理和维护的宽广地带,不要把生态岸堤带看成一条沿着河堤的狭窄区域。
1 缓冲带的作用
修建缓冲带是保护水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些沿着江河、溪流堤防的草本植物带,灌木带 或是乔木带起着过滤受污染径流的作用,并在水体和人为用地之间建立起一片过渡区域。缓冲带 同时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为河流生物群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下面具体介绍缓冲带的各种作 用。
1.1 过滤径流,吸收养分,改善河流水质
· 46 ·
河堤稳定 鱼类栖息地
营养物质渣除 沉淀物质控制 洪水的控制
野生动物牺息地
图 2 生态岸堤缓冲带功能示意图
诸葛亦斯, 刘德富: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_诸葛亦斯

生态岸堤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_诸葛亦斯
缓冲带可以过滤和捕获地表径流中的沉淀物质和动植物残骸。根据缓冲带的宽度和复杂性, 附着在上面 50%~100%的沉淀和营养物质能够被吸收。宽阔、草木丛生的缓冲带要比狭窄、仅有草 皮覆盖的缓冲带具有更强的效率。
缓冲带能够同时捕获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质。因为许多的磷会与土壤颗粒结合,当 地表径流通过缓冲带,沉淀物经过过滤,80%~85%的磷能够被捕获,径流得到过滤。土壤中的化 学和生物作用,特别是溪河流边上的森林,能够捕获氮磷和其他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成低害形式, 担当转化器的角色。当营养物质和过多的水分被植物根系吸收并存储于树木中,这些缓冲带这时 还扮演沉淀器的角色。当然,那些来自农用肥料和动物排泄物的磷和营养物质,如果多于植物能 够使用的量就会造成污染。
物种名
表 1 某地区植物情况登记表
落叶/常绿 潮湿土
成熟植株 的高度
土壤在洪 水情况下
生长率
根系情况
充当栖息地 和食物作用
部分遮阴/ 完全遮阴
装饰作用
暴露在 日晒下
河堤稳 固作用
干燥土 耐久度
缓冲带的目的也会影响植物种类的选取和种植。在城市和人口聚居区域,通过公园和景观绿 地的形式,乔木和灌木捕获污染物质的效果更佳,并可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和动植物栖息地。在 农田和水路之间那些没有喜阴植物的缓冲带中,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可以形成一个草木丛生的缓冲 带,乔木可以栽在这区域的北边界。在提高水质和提供栖息地的作用上,乔木比其他植物有许多 优点。乔木不容易被沉淀物质堵塞而窒息,并有大片的根系来抵制侵蚀。在地面以上,乔木为那 些沿水道迁移的鸟类和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遮蔽。乔木对于小溪流的水生生物特别有益。当地 的物种要比非当地物种有更好的效果。表 2 为缓冲带植被类型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一种适用于缓流型河流的原位梯级强化净化组合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适用于缓流型河流的原位梯级强化净化组合系统[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121121.0(22)申请日 2019.11.15(71)申请人 南京大学地址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72)发明人 赵德华 张淼 周审言 宋思远 郑福超 陈琛 (74)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代理人 李末黎(51)Int.Cl.C02F 9/14(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适用于缓流型河流的原位梯级强化净化组合系统(57)摘要一种适用于缓流型河流的原位梯级强化净化组合系统,包括构建渗滤坝,对水体逐级拦截、降低水体流速,促使水体泥沙、漂浮物;悬浮物进行初步沉降;构建稳定塘,对水体大粒径悬浮物进行沉降;稳定塘的末端构建生态渗滤岛,生态渗滤岛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小粒径悬浮物;构建表流湿地,对流入的水体悬浮物进行去除,增加水体透明度;上述渗滤坝、稳定塘、生态渗滤岛、表流湿地构成“四级拦截系统”;在表流湿地末端的河道两侧区域,构建岸边植物带;岸边植物带与前述“四级拦截系统”一起构成“五级净化系统”。

本发明通过构建“四级拦截系统”,降低河道淤塞风险、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同时通过“五级净化系统”,充分净化如何水体,保障入河水质达标,提升河道净化功能。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CN 110655286 A 2020.01.07C N 110655286A1.一种适用于缓流型河流的原位梯级强化净化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河道中依次构建的渗滤坝(1)、稳定塘(2)、生态渗滤岛(3)、表流湿地(4)、岸边植物带(5);S1:构建渗滤坝(1),对水体逐级拦截、降低水体流速,促使水体泥沙、漂浮物;悬浮物进行初步沉降;S2:构建稳定塘(2),对水体大粒径悬浮物进行沉降;S3:稳定塘(2)的末端构建生态渗滤岛(3),生态渗滤岛(3)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小粒径悬浮物;S4:构建表流湿地(4),对流入的水体悬浮物进行去除,增加水体透明度;上述渗滤坝(1)、稳定塘(2)、生态渗滤岛(3)、表流湿地(4)构成“四级拦截系统”;S5:在表流湿地(4)末端的河道两侧区域,构建岸边植物带(5);岸边植物带(5)与前述“四级拦截系统” 一起构成“五级净化系统”。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是指在一些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或海域附近,建设一系列的生态缓冲带,以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环境的破坏。

这些生态缓冲带通常由一些植物、湿地或水生生物构成,可以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植被缓冲带:在河流或湖泊的岸边种植一些具有净化作用
的植物,如芦苇、菖蒲、香蒲等,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水体悬浮物的沉积。

2.建设湿地缓冲带:在河流或湖泊的岸边建设一些人工湿地,如
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等,以净化水质。

湿地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建设水生生物缓冲带:在河流或湖泊中放养一些具有净化作用
的水生生物,如净水鱼类、螺类等,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

同时,这些水生生物可以促进水体中食物链的建立,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4.建设复合型生态缓冲带:将以上几种技术措施进行组合和应
用,建设复合型生态缓冲带,以实现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生态缓冲带技术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调节,实现对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的吸收和降解,从而改善水质环境,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河岸植被缓冲带及构建方法[发明专利]

河岸植被缓冲带及构建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111400942.5(22)申请日 2021.11.19(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址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72)发明人 张俊亚 魏源送 辛苑 朱利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代理人 樊晓(51)Int.Cl.E02B 3/06(2006.01)E02B 8/06(2006.01)C02F 3/32(2006.01)A01G 20/00(2018.01)A01G 17/00(2006.01)(54)发明名称河岸植被缓冲带及构建方法(57)摘要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河岸植被缓冲带及构建方法,缓冲带包括:消能池,设置在防洪墙靠近河流的一侧,消能池与防洪墙上的排污口相邻设置,消能池用于降低通过排污口水流的流速;乔木带,相邻乔木的树坑之间设置有联通管道,用于均衡排污口附近树坑内部积水压力,树坑内设置有增渗层;中间平台,设置在河岸近水区的斜坡上;截留植草沟,设置在中间平台上,截留植草沟内铺设有草坪,用于截留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平地靠近河流区域设置有芦苇带用于阻止污染物入河。

通过消能池能够有效地降低路面排污口处径流的流速,降低路面径流的冲刷力,降低地面径流对排污口下方的河岸的破坏;通过在近水区斜坡上设置截留植草沟以截留底面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CN 114108547 A 2022.03.01C N 114108547A1.一种河岸植被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池,设置在防洪墙靠近河流的一侧,所述消能池与所述防洪墙上的排污口相邻设置,所述消能池用于降低通过排污口水流的流速;中间平台,设置在河岸近水区的斜坡上;截留植草沟,设置在所述中间平台上,所述截留植草沟内铺设有第一草坪,用于截留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

生态缓冲带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与探索

生态缓冲带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与探索

ECOLOGY区域治理生态缓冲带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与探索宋京津1,杨媛媛21.株洲市环境保护研究院;2.株洲市林业局摘要:生态缓冲带是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安全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基于生态缓冲带对地表雨污径流的净化基理,科学布局和建设生态缓冲带对河流水质提升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从我国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出发,提出了几点生态缓冲带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生态缓冲带;人工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水文过程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111-0002“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实现“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的目标是有效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缓冲带建设,对保护和修复受损河流岸线,最大限度过滤和净化入河水流中挟带的污染物及泥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缓冲带的现状生态缓冲带一般指在水域与陆地之间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拦截污染、净化水体、美化景观、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作用,是规模养殖场防疫、受保护河湖水域污染防控、生态系统保护、水土侵蚀控制等重要且较普遍的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保护目标造成的影响[1]。

自“九五”期间我国湖泊治理工作中第一次提出生态缓冲带起,陆续推广应用,已从刚开始的模糊概念慢慢发展成有关的理论和配套技术,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相对于生态缓冲带应用较早的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视度和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现状生态缓冲带通常以点线形式存在,存在类型单一、覆盖范围小等局限性[2],容易出现抗冲击力不强、过于依赖人工养护、后续维护费用较高等问题,而欧美国家的生态缓冲区除了包括农田缓冲带、牧场缓冲带等,也在一些大规模的流域建设流域生态缓冲带,通过在不同种类缓冲带之间建立生态水文联系,以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或生态廊道。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的生态缓冲带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的生态缓冲带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的生态缓冲带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赵建军,杨雪,李秀芝,时春华,陈苗
申请号:CN202122254557.6
申请日:20210916
公开号:CN216191398U
公开日:
202204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的生态缓冲带,涉及生态缓冲带技术领域,包括沉水性仿生微生物载体人工湿地,所述沉水性仿生微生物载体人工湿地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基底底质、沉水性纳米仿生微生物载体填料层及表层汇水区,所述沉水性纳米仿生微生物载体填料层上方放置有若干沉水性纳米仿生微生物载体,所述沉水性仿生微生物载体人工湿地两侧设有生态护坡和木桩驳案。

本实用新型可修复与强化河道水体的生态系统,提高河道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完善河道生态群落,增加微生物附着载体,稳定河岸地形,增加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提升水处理效果,太阳能纳米曝气机的布设可以为水体快速冲氧以保障河道在富氧条件下对有机物的快速降解能力。

申请人:山东绿之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中路4567号2-1509
国籍:CN
代理机构:济南信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黄波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期2006年 4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 rnal of W ater R esou rces&W ater EngineeringV o l.17N o.2A p r.,2006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诸葛亦斯1,刘德富1,黄钰铃1,2(1.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运用缓冲带技术进行面源污染控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型河流岸边缓冲带的作用,并对缓冲带中植被的搭配,植物物种的选取,以及缓冲带宽度的确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形成了初步的缓冲带体系。

并为缓冲带技术处理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河流;缓冲带;植被;构建技术中图分类号:TV861;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43X(2006)022*******Pr i m ar ily d iscussion on structur i ng technology ofbuffer zone i n eco-streamZHUGE Y i-si1,L IU D e-fu1,HUANG Y u-l i ng1,2(1.Colleg e of C iv il and H y d roeleclectric E ng ineering,Ch ina T h ree Gorg es U niversity,Y ichang,H ubei443002,Ch ina;2.N orthw est A&F U niversity,Y ang ling,S haanx i712100,Ch ina) Abstract:Issues of u sing buffer techno logy to con tro l non2po in t po llu ti on have been becom e the focu s p rob lem.T he paper has b riefly p resen ted the functi on s of eco2stream buffer and rather detailed in truduced the vegetati on arrangem en t,species selecti on and w idth of buffer zone.T he paper can p rovide som e academ ic bases fo r buffer techno logy to deal w ith non2po in t po llu ti on.Key words:eco2stream;buffer zone;vegetati on;structu ring techno logy 生态岸堤带是指邻近或直接影响一部分水体的所有陆地。

它包括:河流旁的土地,以及河岸本身;一些常年蓄满水的集水沟和小池塘;湖泊周边的区域;湿地和洪泛区。

应特别注意,生态岸堤带是一片需要特殊管理和维护的宽广地带,不要把生态岸堤带看成一条沿着河岸的狭窄区域。

生态岸堤带可以分解成河道、块石护岸、铺设层和缓冲带等几个主要的部分(见图1)。

河道是水流流动的通道和水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的主要场所。

块石护岸和铺设层可以抵制河道水流作用力的侵蚀。

抵制侵蚀能力的强弱与下列因素有关:块石护岸中块石的形状、大小、重量和耐冲刷能力;块石护岸的块石分级情况和铺设层的厚度;以及河道的综合影响,包括河道过水断面,河道坡度和流速流场分布状况。

河床物质组成、结构和特性,以及当地冲刷特征决定了岸堤堤脚的设计,这是块石护岸和铺设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河岸物质组成和地下水条件等可能影响块石护岸及铺设层与底层物质之间的交流转换。

对于成功的河岸保护,块石本身、块石护岸和铺设层的布置,三者的结构质量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块石护岸和铺设层要经过仔细设计,才能对河道及其附属结构的防洪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块石本身的空隙又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在块石护岸上覆土、撒种,就能够生长植物。

缓冲带则是位于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可描述为狭长的、线状的、滨水的水陆两栖植被带。

本文针对生态岸堤的缓冲带构建进行初步探讨,为河流和滨水带的综合整治提供一定参考,为生态水工学的逐步完善提供相关依据。

1 缓冲带的作用修建缓冲带是保护水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收稿日期:2005209212; 修稿日期:2005211215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2004Z00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AA401C38);三峡大学重大项目(2004C02)作者简介:诸葛亦斯(19812),男(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堤岸的研究。

图1 生态岸堤带示意图这些沿着江河、溪流堤防的草本植物带,灌木带或是乔木带起着过滤受污染径流的作用,并在水体和人为用地之间形成一片过渡区域。

缓冲带同时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为河流生物群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

下面具体介绍缓冲带的各种作用。

1.1 过滤径流,吸收养分,改善河流水质缓冲带可以过滤和截留地表径流中的沉积物和动植物残骸等粗大有机物。

根据缓冲带的宽度和复杂性,附着在上面50%~100%的沉积物和有机残骸能够被吸收分解。

宽阔的、草木混生的缓冲带要比狭窄的、单一草本构建的缓冲带具有更强的截污分解效率。

缓冲带能够同时截留分解地下水及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质。

当径流流过缓冲带时,污水中的磷会被土壤颗粒吸附,去除80%~85%的磷含量。

土壤的化学和生物作用,特别是依森林而构建的缓冲带,能够吸附截留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成低害或无害形态,担当转化器的角色。

当营养物质和过多的水分被植物根系吸收并存储时,此时的缓冲带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贮存池。

当然,那些来自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如果超过植物能够吸收范围时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带来严重的污染。

1.2 调节河流流量,降低洪、旱灾害机率缓冲带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大水流入渗和补给地下水。

与没有植被缓冲带的河岸相比,具有缓冲带的河岸其地下水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以较缓慢的流速进入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

因此缓冲带具有明显削减河流洪峰流量,稳定河流流量的作用。

1.3 保护河岸,稳定河势缓冲带植被有助于稳固河岸和减少侵蚀。

根系将堤坝土壤紧密结合起来,茎干通过自身对水浪、冰块和暴雨径流的抵制来保护河岸。

缓冲带同样可以通过吸收地表径流和降低流速来减少水流对河岸和河床的冲刷。

当植被覆盖被清除后,更多的地表径流迅速流入河道中,致使在暴雨或是融雪时水头增高。

强烈的水流可以冲刷河床并干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4 为陆地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徙通道,为水生生物提供能量及食物,改善生存环境缓冲带所形成的特定空间是众多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这些生物中还包括在缓冲带以外很难找到的一些物种。

缓冲带的不断延伸还可成为野生动植物各个群落之间的往来通道。

草木丛生的缓冲带通过遮蔽、过滤和降低河水流速等作用来改善周边的水质条件,从而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

在酷夏,特别是在小型溪流中,遮蔽作用能够维持较低的水温。

凉爽的水体能够保存更多的氧气,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更好地生存。

温度的小幅变化都会对水生生物的存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植物残骸对河岸、河床的侵蚀能起到很好的控制。

特别是大型树木残骸滞留在河道中,会形成很好的河道梯度结构,增加河流内部流态复杂性,水流流速大幅度降低,水流带来的冲刷侵蚀减少。

当水流经过枝条和树干时,由于撞击作用,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由于阻碍作用,植物残骸周边的流场分布不一致,间接造成了水生动植物多样性。

植物残骸除了有提供遮蔽、改变水流流态和变化水深等物理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生态作用。

为藻类的生长营造一片安全而平静的水面,为水生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

大型树木残骸还能截留水流中树叶碎片和其他有机物质,成为各种动物食物的主要来源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46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6年1.5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临近土地利用价值草木丛生的缓冲带的另一特殊功能,即在河岸、滨水地带构建出一片绿色的风景,与周围的景观结合形成一种舞台层次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景观效应。

同时它还可为人们提供徒步旅行或是野营等户外活动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亲水场所,充分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

2 缓冲带的构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需要缓冲带,但如何将光秃秃的岸堤缓冲带构建成既能净化水质、稳固河岸,又能为鱼类、鸟类、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缓冲带呢?为此有两个因素必须确定,一是该缓冲带植物种类的分布和选取,二是缓冲带宽度的确定。

2.1 缓冲带植被的搭配在构建合适的植被缓冲带时,首先要考虑缓冲带的内部复杂度,复杂度也可称为植被的搭配,分为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异。

复杂度可包括植被的分层情况;每层中的物种组成;物种间的竞争作用;以及存留的各种植物残骸。

缓冲带植被可划分为乔木层、小乔木层、灌木层、蔓生植物层和草本植物层。

相对于垂直分层,缓冲带植被结构中的物种组成和成熟株与幼龄株比例都相当重要。

诸如缺乏乔木层的单一草本植物带,或是缺乏幼年植株的单一成年乔木带,这些植被结构越简单,所能提供的生态稳定性就越差,从而使得物种数目进一步减少。

植被总量和种类数目的减少又会影响果实、种子、根系等生物量。

这些陆生动物赖以为生的食物一旦减少,陆生动物的生命活动就受到了影响。

完善的缓冲带植被的垂直分层,就是要增加植被的种类,加大植株的年龄跨度,丰富物种和生长形态,包括草、藤、灌、乔,从而达到单位面积内生物数量的稳定。

缓冲带植被的水平分异也需要仔细确定。

物种的分布取决于径流情况、地下水状况、土壤类型和排水条件,且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

采用不同的植被恢复计划,通过不同的干扰方式,会形成特有的植物演替模式。

比如通过干扰,那些需要遮阴和保护的物种能够替代那些能适应裸露土壤和大量光照的先锋物种。

新的干扰能够导致新的演替进程。

在缓冲带中,干扰主要来源于径流、水流变化、河道冲刷,不同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和火灾等。

要对某缓冲带进行植被恢复,从水平分异的角度考虑,就要了解该地自然演替模式,先种植演替初期物种对河岸进行稳固,接着种植当地能够长时间存活物种和演替后期物种对缓冲带进行恢复。

2.2 缓冲带植被的选取缓冲带植被的选取要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选择已经为该流域选出最适宜的植物种类。

通过调查河岸周围,可以了解哪些是适应该环境的优势种。

缓冲带植被中土著种越多,缓冲带看上去就越接近天然状态,并且它的生态功能也就越强。

此外,本地的野生动植物之间也会更加和谐。

相比起土著种,外来种可能需要更多养护才能发挥其生态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