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术语
中药标准术语

中药标准术语
中药标准术语通常涉及到中药的质量、规范、检测、命名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标准术语:
1.质量标准:
•外观:描述中药的外部特征,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
•性味:描述中药的口感和滋味,如苦、甘、辛、酸、咸等。
•归经:描述中药对人体脏腑经络的作用。
•药效:描述中药的主治作用。
2.规范标准:
•产地:描述中药原材料的产地,地理环境可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采收时间:规定中药原材料的采收季节,对于一些植物来说,采收时间可能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
•贮藏:规定中药的贮藏条件,以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
3.检测标准:
•含量测定:测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含量,如有效成分、化学成分等。
•理化指标:测定中药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燃点、相对密度等。
•微生物检测:检测中药中的微生物含量,以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4.命名规范:
•拉丁学名:为中药植物或动物提供的拉丁学名,以确保在国际上具有统一的命名。
•别名:描述中药的其他通用或地方名称。
•英文名:中药的英文翻译,以促进国际交流。
这些标准术语通常在相关的中药标准文献中得到详细说明,这些文献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机构发布。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并遵循这些标准术语是确保中药质量、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
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
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
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中医药术语

中医药术语心气虚证证候。
又称心气亏虚证。
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病机。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又称心气虚。
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心气不宁病机。
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
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
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脏腑相关。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
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
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
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在治疗上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寒证。
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术语肺肾阴虚病机。
肺肾两脏阴液不足。
多因燥热、痨虫、久病咳喘,耗伤肺阴,累及于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金所致。
肺肾之间阴液相互资生。
肺肾阴虚以肺肾阴液亏损,虚热虚火内生,以及肺失清肃,腰膝失养为主要病理变化。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
多具辛味,又称辛散。
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
又称解表散寒。
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
又称解表清热。
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
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
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
或称祛风胜湿。
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
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
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
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
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
又称通阳化饮。
药如桂枝、薤白。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
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
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
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
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
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
药如石膏、山栀。
又称清热泻火、清火。
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
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
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
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附图鉴)

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
1.大黄*:星点[蓼科]
2.何首乌**:云锦状花纹[蓼科]
3.牛膝*/川牛膝*:筋脉点[苋科]
4.商陆**:罗盘纹[商陆科]
5.银柴胡:砂眼、珍珠盘[石竹科]
雅连:单枝,“过桥”长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6.黄连*:过桥[毛茛科]
7.防己*:车轮纹[防己科]
8.甘草[豆科]*/黄芪[豆科]*/木香[菊科]*:菊花心
9.板蓝根/黄芪/桔梗[桔梗科]*:金井玉栏(木质部黄色部韧皮部黄白色)
杭白芷——形成层四方形
白芷——形成层圆形
疙瘩丁(白芷/杭白芷)
10.白芷*:疙瘩丁 [伞形科]
11.川芎**:蝴蝶片[伞形科]
12.防风*:蚯蚓头、菊花心[伞形科]
13.党参:狮子头、菊花心[桔梗科]
14.苍术**:朱砂点、起霜[菊科]
15.松贝*:怀中抱月[百合科]
16.天麻*:鹦哥嘴、红小辫[兰科]
17.辛夷*:毛笔头[木兰科]
18.地龙*:白颈
19.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20.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21.乌梢蛇:剑脊
22.麝香:银皮、当门子
23.花鹿茸*——
二杠(一个侧支)、三岔(二个侧支)、大挺(主支)、门庄(锯茸,圆柱状分枝,侧枝)
血片/蜡片:尖部切片
蛋黄片:中上部切片
老角片:下部切片
马鹿茸——
单门、莲花、三岔(三个侧支)、四岔
砍茸:虎牙(带有脑骨的茸,带头皮骨)
捻头:四岔顶端无毛
24.牛黄:乌金衣
25.羚羊角:通天眼、骨塞、合把
26.赭石*:钉头。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地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地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地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本草:为中药学地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地著作所通用地名称.闭门留寇:“寇”指病邪.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地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地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地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地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药如附子、肉桂.xHAQX。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地一个方面.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通过补气而安胎.补气安胎药药性多甘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药如白术等.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汪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脏腑下垂,崩漏,便血等症,药如黄芪.补气生津:能补益肺脾之气以资生津液地药物作用,之补气生津,称益气生津.适用于气津两虚,表现为汁出过多,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或细等症,药如人参、五味子、西洋参.补气养阴:既可补气又可养阴地药物作用.补气养阴药多为甘平之品,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药如山药、黄精等.补阳益阴:既能补益肾阳,又能补益肾阴地药物作用,谓之补阳益阴.适用于肾阳、肾阴亏虚所致地腰膝酸痛,阳痿、滑精等证,药如菟丝子.补中益气:即补益脾胃之气,补中益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苦温,适用于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出现久泻脱肛,腑腑下垂等症,药如党参,白术.乘沸点服:此为少数芳香切入汤剂地服法.如《本草通玄》谓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经一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热点服尤炒”.意为芳香之气地白豆蔻不宜久煎,即使入于汤剂,应当研末乘沸汤调服,其效果更好.虫类熄风:虫药一般为昆虫、环节动物、蠕虫等,其中有善于熄肝风止痉,长于治肝风内动证者,中医称之为“虫类熄风”,如全蝎、昊松、地龙等.除烦止渴:指解除烦燥口渴地药物作用.具有这种功效地药物可以治疗外感热病引起地发热汗出,烦躁口渴等症.如石膏、知母、芦根等.刀圭:古代量取药末地器具,其形状为一端尖而中部略凹陷,如刀柄之圭角.一刀圭约为方寸匕.发汗解表:通过发汗,使邪从外出以解除表邪地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药如麻黄,香薷等.发泡:能刺激皮肤局部发起小泡地药物作用,谓之发泡,发泡疗法可用于疟疾、风湿痹证、芽痛等,药如毛莨.伐胃:克伐胃气之义.大苦大寒之品如黄连、龙胆草等因其苦寒之性,易伤胃气、胃阳、胃津,如查量大久服,脾胃功能受伐,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等症,则称苦寒败胃.扶正:中医临床治疗地一个重要法则,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地调摄和饮食营养地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意义.肝风内动:肝凤内动地范围很广,如邪热炽盛,则热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肝地阴血耗损太过,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地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可见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或为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地病理表现,甚则可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攻毒蚀疮:毒辣性强烈,以毒攻毒,腐蚀疮肿地药物作用,谓之攻毒蚀疮.适用于痈疽肿硬不消、癌肿等,药如轻粉、班蝥.固冲摄血:固摄冲脉,止涩崩漏之义.固冲摄血之药皆能补益奇经,止下部出血.适用于冲脉不固所致地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症,药如龟甲.固精缩尿:固涩精气,缩约小便之义.固精缩尿药味多酸涩,适用于皮肾虚不固,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症,药如桑螵蛸、覆盆子.TIrRG。
常用中药传统术语

常用中药传统术语1、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2、十大九康: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宜看出,固有十大九康之说。
3、三岔:具有3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4个侧枝的称死岔。
4、三叉茸:指梅花鹿角具有2个侧枝者。
5、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6、子眼:1>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2>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3>植物性药僪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7、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疏松,习称子眼清楚。
※:这是鉴别麝香真伪的标志之一。
8、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较不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9、马牙贝:指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形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10、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
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11、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行而称马尾。
12、马头蛇尾瓦楞身:言海马头似马头,全身有似瓦楞的节纹,尾部细向内卷曲似蛇尾的特征。
13、开口子:指青贝药材外层两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多不抱合,俗称开口子。
14、天丁:为皂角刺的别名。
指皂荚上的棘刺。
15、元宝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一面凸入,一面凹入,形似元宝,故称元宝贝。
16、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牙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17、云锦花纹:又称云纹。
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由多个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18、五花层:指矿物材料信石中以红、黄、白、褐等色相间夹杂而成的花纹。
19、五影纹:指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质嫩的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
20、水波纹:羚角除尖端部分外的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习称水波纹。
21、手捏法:中药经验鉴别方法。
中药鉴定术语

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2.罗盘纹根类药材断面的多轮环状花纹,形似罗盘纹理,如商陆。
3.珍珠盘某些根类药材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如银柴胡。
4.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5.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的细密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甘草。
6.疙瘩丁:指白芷药材外皮的皮孔样横向突起。
7.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8.蚯蚓头药材根头部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部,如防风。
9.狮子盘头某些根及根茎药材头部臌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似狮子头部,如党参。
10.金包头知母根茎一端有密集浅黄色茎叶残痕,形似金包头部。
11.鹦哥嘴天麻一端残留的棕红色干枯的芽,形似鹦哥嘴。
12.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13.过桥(过江枝) 黄连的根茎有一段较细长,但部分节间很长,光滑如茎杆,称“过桥”或“过江枝”。
14.起霜:指苍朮折断放置稍久后折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为苍朮醇和β-桉油醇的混合物),又称为“白毛”。
一般认为生“白毛”的苍朮质量较佳。
15.火炬头:款冬花的花头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外表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习称火炬头。
16.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17.钉头:指赭石上有圆形乳头状凸起。
18.怀中抱月松贝的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紧抱小鳞片,小鳞片只露一部分如新月形。
19.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
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20.铁线纹:指野山参主根上端外皮呈深色的环纹。
为野山参的鉴别要点。
21珍珠点:指野山参须根上生有的小瘤状突起,又称“珍珠疙瘩”。
22.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针状结晶(习称“马牙柱”)。
23. 乌金衣:指牛黄表面的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有时可见。
24. 挂甲:又称透甲。
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表类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
多具辛味,又称辛散。
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
又称解表散寒。
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
又称解表清热。
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
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
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
或称祛风胜湿。
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
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
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
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
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
又称通阳化饮。
药如桂枝、薤白。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
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
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
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
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
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
药如石膏、山栀。
又称清热泻火、清火。
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
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
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
又称凉肝、泻肝。
药如夏枯草、龙胆草。
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
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
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
药如黄芩、桑白皮。
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
药如石膏、黄连。
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
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
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
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
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
味苦性寒,又称苦寒燥湿。
药如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用于热毒病证,包括温热病及痈肿疮毒等。
药如金银花、连翅。
清热凉血清除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简称凉血。
药如水牛角、生地。
凉血止血专指通过清泄血分热邪达到止血功效,用于血热妄行之证,药如生地、大蓟(参见理血类)。
凉血化斑,指凉血兼解血分热毒,用于温毒斑疹,或称凉血消斑,药如大青叶、青黛、紫草。
清虚热清解体虚之发热,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又称退虚热、除骨蒸;或用于热病后期,热伤阴津,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又称清疳热。
药如青蒿、鳖甲、银柴胡、胡黄连。
清暑热清解暑热之邪,用于暑温病、暑湿病之身热烦渴。
或称清热解暑、清热祛暑。
药如滑石、荷叶。
3. 泻下类泻下通利大便,解除便秘。
药如大黄、火麻仁、甘遂。
攻下泻下通便力强,大多兼能清热泻火,用于肠道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
又称泻下实热、清热攻下。
药如大黄、芒硝。
其中盐类泻药芒硝,味咸能软坚,用于燥屎坚结之证,称泻下软坚、软坚攻下。
个别攻下药性热,用于寒实积滞便秘,即巴豆,称泻下冷积、温下。
以热性的温里祛寒药配伍寒性攻下药,亦可达到温下效果。
润下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用于年老、病后、产后、体虚津枯之肠燥便秘。
又称润燥滑肠、润肠通便。
药如火麻仁、蜂蜜。
养血兼能润下,称养血润肠,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如当归、何首乌。
养阴兼能润下,称养阴润肠,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生地、天冬。
温肾兼能润下,称助阳通便,用于阳虚便秘,如肉苁蓉、琐阳、硫黄。
峻下逐水泻下作用峻猛,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排出,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实证。
又称攻逐水饮,简称逐水,或称下水气。
药如甘遂、芫花。
4. 除湿类除湿祛除湿邪,用于湿邪引起的病证。
又称祛湿。
根据所治湿邪病证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化湿、祛风湿、利湿等功效。
燥湿以苦味药燥除湿邪,用于湿邪偏性的病证。
又称苦燥。
根据药性寒热,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之别。
苦寒燥湿药,有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病证,药如黄柏、黄连。
苦温燥湿药,有散寒燥湿功效,用于寒湿病证,药如苍术、厚朴。
湿浊困阻,每多脾运不健,脾虚与湿性互为因果。
有些燥湿药兼能健脾,用于脾虚湿胜的病证,药如苍术、白术。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兼能健运脾胃,称为燥湿健脾,用于湿胜为主,脾虚较轻的病证;白术以健补脾气为主,兼能苦温燥湿,称为健脾燥湿,用于脾虚为主,湿浊较轻的病证。
化湿化除湿浊,用于湿困中焦的病证,此类药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
湿困脾胃,运化无力,食少、腹胀、便溏、苔腻。
芳香化湿以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能力,又称醒脾化湿、运脾化湿、化湿悦脾。
药如藿香、苍术、砂仁。
暑多挟湿,暑湿易伤脾胃,芳香化湿药常用于暑湿之证,称为解暑化湿、芳香解暑,药如藿香、佩兰。
祛风湿祛除风湿之邪,用于风湿浸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致的风湿痹证。
又称祛湿通痹或称宣痹、蠲痹、利痹。
多数祛风湿药性温,祛除风湿兼能散寒,用于风寒湿痹证,称为祛风湿散寒,或祛风寒湿,药如独活、威灵仙。
其中部分药性热,散寒力强,用于寒胜痛痹或其他寒性痛证,称散寒通痹,药如川乌、草乌。
有些祛风湿药性属寒凉,祛除风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痹证,称为祛风湿清热,或清热通痹,药如秦艽、防己。
有些祛风湿药兼能通经活络,称为祛风通络,简称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如威灵仙、络石藤、秦艽。
有些动物药祛风通络作用较强,称为搜风通络,用于风邪留滞经络筋骨之顽痹、麻木、拘挛等证,如蕲蛇、乌梢蛇、全蝎、蜈蚣。
利湿或称利水渗湿、利尿、利小便,指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用于水湿停留而致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及淋证、黄疸等。
其中药味甘淡者称淡渗利湿,能通利小便,使水湿下泄,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及痰饮,药如茯苓、薏苡仁。
药性寒凉者称清热利湿,利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内盛的黄疸、湿温,或湿热下注之小便赤涩、淋浊癃闭等证,药如车前子、木通。
利湿功效随所治病证不同,常用专门术语表达。
如: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茯苓、猪苓;其中性寒可用于湿热水肿者,称清热利水,如薏苡仁、泽泻;渗湿止泻或称利水止泻,用于湿性泄泻,如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痰饮、泄泻,如茯苓、薏苡仁;利尿通淋或称清热通淋,简称通淋,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如车前子、木通;利湿浊或称分清别浊,主要用于白浊、白带,如萆薢、泽泻;利湿退黄或称利胆退黄,指通利胆道,增加胆汁分泌,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虎杖。
排石,指排除体内结石,包括利胆排石、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如金钱草、海金沙。
5. 温里类温里温运脏腑阳气,驱除在里之寒邪,用于里寒证或阳虚寒证。
又称温里散寒。
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温阳温补阳气,用于阳气虚寒证。
又称助阳。
药如附子、鹿茸。
温中温运脾胃阳气,驱除中焦寒邪,用于中焦虚寒证。
又称温中散寒、温中祛寒、温脾阳。
药如干姜、高良姜。
中焦虚寒证多有腹痛或呕吐、泄泻,通过温运中焦驱散寒邪达到止痛、止呕、止泻效果,用于中寒腹痛、胃寒呕吐、脾寒泄泻,称为温中止痛或温中止呕、温中止泻。
温肝温暖肝经,驱散肝经寒邪,用于肝寒腹痛、痛经、疝痛。
又称温肝散寒、温肝止痛、暖肝。
药如小茴香、肉桂、吴茱萸。
若兼能疏肝理气,可用于肝寒犯胃之脘痛呕逆,称温肝和胃,药如吴茱萸、荔枝核。
温肺温散肺经寒邪,用于风寒犯肺或寒饮伏肺之咳喘。
又称温肺散寒、温肺止咳、温肺化饮。
药如干姜、细辛。
温经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用于冲任虚寒,经脉血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又称温经散寒、温经通脉。
药如桂枝、艾叶。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痛效果,用于寒性痛经,称温经止痛。
通过温经散寒治疗虚寒经闭、宫冷不孕,称暖宫。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血效果,用于虚寒出血,称温经止血(参见理血类)。
温心阳温补心阳,用于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之心悸气短、胸痹心痛。
药如附子、肉桂。
温肾阳又称补肾阳(参见补益类)。
回阳挽回阳气,救治逆证,用于亡阳厥逆之证。
又称回阳救逆。
药如附子、干姜。
引火归原温补肾阳,引导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用于肾阳虚弱,虚火浮越的火不归原证。
药如肉桂、附子。
助阳化气通过温肾补阳,促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
又称通阳化气。
药如桂枝、肉桂。
6. 理气类理气调理气机,用于气机运行失常的病证。
亦称调气。
包括行气、破气、降气,分别用于气滞、气结、气逆的病证,各详专条。
行气疏畅气机,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
亦称利气。
行气药多用于气滞疼痛,又称行气止痛。
行气宽中调畅中气,用于脾胃气滞之证。
又称行脾气、行中气、宽中。
药如橘皮、木香。
行气宽胸调畅胸中心肺之气,用于胸膈胀闷、胸痛或伴咳喘。
又称利气宽胸、宽胸开膈。
药如枳实、香橼。
行气疏肝疏泄肝气,用于肝气郁结之胁肋、乳房胀痛,或少腹痛、疝痛、痛经等。
亦称疏肝解郁、疏肝、行肝气、散郁结。
药如青皮、香附。
行气散结疏通气机以消除寒痰、湿浊与气滞互结之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或胸痹,或痰滞肢体之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等证。
药如薤白、白芥子。
行气安胎行气滞而安胎元,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
药如砂仁、苏梗。
破气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气滞较重的气结证,或食积气滞之证。
又称破气散结、破气消积。
药如青皮、枳实。
降气平降上逆之气,用于气逆证。
又称下气、顺气、降逆。
主要用于肺胃气逆证,药如旋覆花、沉香、厚朴。
降胃气专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嗳气,又称降逆止呕、下气止呃、降气止噫,药如代赭石、丁香、柿蒂。
降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药如苏子、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