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后赤壁赋》实践报告 苏教版必修1 精品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 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赤壁赋》教学实践反思07

实践反思模板实践收获《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大地的眼睛”第二篇课文,相比前几篇文言文而言,本文属于文赋,翻译略难,更难的在于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与赤壁风光之间的深层关系。
教学过程:(一)讲解这篇文章前,让学生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播放《赤壁赋》朗读音频,让学生校对生字读音,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生平,展示湖北黄州,即本文创作地的风景图片,曾经的黄州地僻荒芜,位处长江之滨,苏轼亲自扛锄开荒,进行劳动生产;虽生活清贫,但黄州自然风光怡人,长江滚滚,大浪滔天,这样的磅礴之景感染了苏轼,唤醒了他内心豁达乐观的分子。
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苏子偕友驾舟游长江,江上烟波浩淼,宛若仙境,生死荣辱皆忘,苏子有感而发作此名片!(三)结合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欣赏文中对江上风光的描绘(四)启发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思想(五)拓展之: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用PPT展示《后赤壁赋》原文,再与课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
经过梳理,得出如下结论: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六)配乐,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作者苏轼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3)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3)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简介《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句子。
(2)让学生模仿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一篇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表达。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后赤壁赋》1

《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和所写景事之间的关系。
3、揣摩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州是苏轼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驿站,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缚了他,也成全了他。
黄州似乎注定要与这位旷世奇才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
今天我们再来赏析一篇苏轼在黄州成就的佳作。
二、检查预习1、解释下面加粗加斜的重点字词是岁十月之望霜露既降顾而乐之如此良夜何今者薄暮,举网得鱼顾安所得酒乎四顾寂寥道士顾笑归而谋诸妇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予亦惊悟已而叹曰2、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三、品味赏析一读:品赋之美请边诵读边勾画出能体现这一语言特点的句子反复诵读,简要说出它的妙处。
二读:赏景析情请边诵读边用笔画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圈出传达情感的字词句。
试分析景与情的变化。
要求:1、先自主思考2、再小组讨论(六组发言人竞答)三读:深究心情你认为文章最后作者的内心是种怎样的状态?要求:1、独立思考2分钟2、小组讨论3分钟四、小结至此,作者的情感变化已经一目了然,时隔三个月,作者再次游赤壁不禁再次感叹万千,虽然他经常能从老庄思想中寻求自我解脱,但这一次的精神突围无疑是不成功的。
那他在黄州整个的突围过程是怎样的呢、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五、练习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康震评说苏东坡》)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评价语并展开写一段2021左右的文字。
六、延伸拓展推荐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知识点链接】1、背景简介宋神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哲学的思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 领悟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哲学的思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文学大家的魅力;4.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文学大家的魅力;5.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与解析;(2)苏轼生平介绍;(3)作品主题探讨;(4)修辞手法分析;(5)课后作业布置。
2. 教学安排:(1)第1-2课时:课文朗读与解析;(2)第3-4课时:苏轼生平介绍;(3)第5-6课时:作品主题探讨;(4)第7-8课时:修辞手法分析;(5)第9-10课时:课后作业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教学实践报告
设计思路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实践过程
一、导入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1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落实文言字词
全文分成三部分,带领学生分三步落实文言字词句
游前,起雅兴而游—游中,历幽境而恐—游后,逢孤鹤而梦,梦道士而悟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质疑,讨论,相互答疑。
3.教师检测重点字词
4.板演句子翻译
三、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乐—悲—怅
综观全文思考:赤壁之游乐乎?
分析要扣住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四、了解苏东坡的人生逆旅
由《自题金山像》引出三段被贬谪经历
四、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从大自然中得到宽慰
《后赤壁赋》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从仙鹤身上得到宽慰
五、感知苏东坡的自由人格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课后反思
1.落实字词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不能疏忽。
2.在《后赤壁赋》中,苏东坡究竟有没有找到逆境中的出路,有没有从孤鹤身上得到安慰,历来有争议。
可引导学生结合文后的名人评议讨论。
3.要引导学生学会像东坡一样,洒脱自在,乐观旷达。
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4.比较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很重要。
学生在比较中容易矛头分散,目标转移。
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理清要比较的内容,思路清晰了,结
果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