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电子教案第六章

合集下载

《操作系统》完整版教案1-6单元全

《操作系统》完整版教案1-6单元全
讲授法
启发式
多媒体
课件演示
思考
交流互动
记录笔记
问题引入
(1)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讲授法
启发式
多媒体
课件演示
教师:提问
学生:讨论
知识讲解
知识点5: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讲授法
启发式
多媒体
课件演示
思考
交流互动
记录笔记
课堂
总结
8.存储管理基本功能;
2.连续存储管理方式
教师讲解
多媒体
Hale Waihona Puke 课件演示整理笔记引导创新
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
(1)页式存储管理;
重点:
(1)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难点:
(1)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课后作业
1.习题一、二
2.习题三8
教学过程设计
存储管理(2)(2学时)
主要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活动
问题引入
(1)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讲授法
启发式
多媒体
课件演示
教师:提问
学生:讨论
知识讲解
知识点1: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课件演示
整理笔记
引导创新
课后作业
1.习题一、二
2.习题三2、3、4
教师讲授
多媒体
布置作业
提出要求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单元设计2
第7章:进程的并发(2)
授课教师:操作系统课程组
授课班级:
学时:2
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
教学素材
教材、课件、授课录像等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进程的同步知识;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3. 理解进程和线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进程和线程的管理和调度;4. 掌握文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文件管理的方法;5. 理解内存管理的原理和相关算法,并能够进行内存管理;6. 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机制,并能够进行系统安全管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1.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 操作系统的分类和发展历程1.3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性2. 操作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2.1 内核和外壳2.2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2.3 中断和系统调用3. 进程和线程管理3.1 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3.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3.3 进程的调度算法3.4 线程的概念和优势3.5 线程的同步与互斥4. 文件系统管理4.1 文件系统的概念和组成4.2 文件的基本操作和管理4.3 文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5. 内存管理5.1 内存的分段和分页5.2 内存管理的基本算法5.3 虚拟内存的概念和实现6.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管理6.1 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6.2 安全漏洞和攻击类型6.3 安全策略和防御措施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巧,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对操作系统理论和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准备相关PPT课件,包含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案例分析。

2. 实验环境:配置适当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系统实验。

五、教学评价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Authorware电子教案:第六章

Authorware电子教案:第六章

6.2.2 热区域交互
所谓热区指的是在演示窗口中的一个矩形区域,利用此区域可以得 到相应的反馈信息。和按钮响应相比,这种响应类型更容易与背 景风格协调一致。 将一个交互图标拖动到主流程线上后,在其右侧放入显示图标或群 组图标,设置为“热区”交互。可设置相应的执行内容。 热区可任意的放大缩小,也可放在任何位置。它作为一个接触点通 过鼠标的动作产生响应,用来指示触点。
6.2.1 按钮交互
按钮:可任意的放大缩小,也可放在任何位置,甚至可设置文本 的颜色、大小以及置入图片和导入声音。这在以后的实例中会学 到。以下显示按钮交互的属性。 (1)现在先来介绍一下【按钮】选项卡,它用于设置按钮响应的外 观。其中: “大小”文本框:设置按钮的大小,其中X表示按钮的宽度,Y 表示按钮的高度。虽然在“演示”窗口中拖动控制点也可以改变 按钮的大小,但这里的调整更为精确。 “位置”文本框:设置按钮的位置,其中X,Y分别表示按钮左上 角在“演示”窗口中的横、纵坐标。虽然在“演示”窗口中拖动 按钮也可以改变目标区域的位置,但这里的调整更为精确。 “标签”文本框:作为响应图标的标题及按钮的标题。
6.1.3 交互响应的属性设置
三、“状态”的属性设置: “状态”下拉列表框:仅仅用于标记编辑窗口中的响应图标,以便于用户 调试程序和另外的用户读懂该程序。其中的三个选项“正确响应”、“错 误响应”和“不判断”分别对应响应图标名称左边的“+”,“-”和空格, 出现加号表示状态选项被设置为“正确响应”,出现减号表示状态选项被 设置为“错误响应”,什么都没出现表示状态被设置为“不判断”。用户 不要误以为这些“+”和“-”是图标命名时加进去的. “计分”文本框:其中输入的数值和表达式与系统变量“TotalScore”相互 作用,可以在演示窗口中显示用户的得分。在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每 当计算机进入一个交互分支读取程序,系统就会将系统变量“TotalScore” 的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该响应的“计分”文本框中数值或是表达式的 值。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教案-word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教案-word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教案-Word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2 计算机硬件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1.3 计算机软件软件的分类和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应用软件的介绍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版本启动和退出Windows操作系统桌面和任务栏的基本操作2.2 Windows文件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3 Windows系统设置系统属性的设置控制面板的使用网络和共享中心的使用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3.1 Word 2010概述Word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按钮文档的基本操作3.2 文档编辑输入文本和修改文本字体和段落格式设置插入图片和形状3.3 文档排版页面设置和页边距目录和索引的创建分栏和分页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 4.1 Excel 2010概述Excel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按钮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4.2 数据输入和编辑单元格的选择和编辑输入数据和公式数据的排序和筛选4.3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常用函数和公式的使用图表的创建和编辑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使用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5.1 PowerPoint 2010概述PowerPoint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按钮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5.2 幻灯片设计和制作幻灯片的布局和主题插入文本框和图片动画和过渡效果的添加5.3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展示设置幻灯片播放方式排练计时和演讲者视图打包和输出演示文稿第六章:网络与Internet基础6.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6.2 Internet基础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域名系统(DNS)IP地址和子网掩码6.3 浏览器和网络应用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第七章:计算机安全与维护7.1 计算机安全概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防治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7.2 计算机维护与故障排除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升级软件的安装和卸载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和解决7.3 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的方法和工具文件恢复和磁盘清理系统还原和重装第八章:Access数据库应用8.1 Access数据库概述Access数据库的特点和用途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表的设计和关系8.2 数据输入与查询表的创建和数据输入数据表的排序和筛选查询的设计和执行8.3 数据库的报告和表单报表的创建和设计表单的创建和布局宏和模块的使用第九章:程序设计与算法9.1 程序设计基础编程语言的分类和选择算法和流程图常用的编程语法和结构9.2 常用编程语言简介Python语言的特点和环境配置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语法Java语言的概述和基本概念9.3 算法设计与分析算法的定义和特性常见的排序和查找算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第十章:项目管理与办公自动化10.1 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的定义和生命周期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项目风险管理10.2 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定义和分类Outlook的使用和管理OneNote和Teams的应用10.3 团队协作与沟通团队沟通的工具和技巧共享文档和协作编辑远程会议和视频通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解析: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石,理解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对于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至关重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版)电子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版)电子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版)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分类与特点1.3 计算机硬件系统1.4 计算机软件系统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2.2 Windows操作系统2.3 Linux操作系统2.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概述3.2 网络协议与网络结构3.3 Internet的基本应用3.4 网络安全与防护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4.1 程序设计概述4.2 算法与数据结构4.3 常见编程语言及其特点4.4 编程实践第五章:数据库系统5.1 数据库概述5.2 关系型数据库5.3 SQL语言5.4 数据库应用实例第六章:计算机组成原理6.1 计算机体系结构6.2 中央处理器(CPU)6.3 存储器层次结构6.4 输入输出系统第七章:计算机图形学7.1 计算机图形学概述7.2 图形表示与变换7.3 图形绘制算法7.4 计算机动画与虚拟现实第八章:算法设计与分析8.1 算法概述8.2 算法设计方法8.3 算法分析与评价8.4 常用算法及其实现第九章:软件工程9.1 软件工程概述9.2 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9.3 软件设计与测试9.4 软件项目管理第十章:计算机应用领域10.1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10.3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0.4 计算机在教育与娱乐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计算机编程语言11.1 编程语言概述11.2 高级编程语言的特点与分类11.3 面向对象编程11.4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使用第十二章:软件工具与开发环境12.1 软件工具的分类与作用12.2 集成开发环境(IDE)12.3 版本控制系统12.4 软件开发辅助工具的使用第十三章:数据库管理系统13.1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13.2 关系型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13.3 数据库查询语言SQL13.4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第十四章:大数据与数据挖掘14.1 大数据概述14.2 数据挖掘技术14.3 常用大数据处理工具与技术14.4 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五章: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15.1 网络安全概述15.2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软件15.3 数据加密与安全协议15.4 信息安全策略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如下: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库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教案

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教案

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教案第一章: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功能1.2 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特点和优势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计算机:用于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1.5.2 新课导入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1.5.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体验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2.1 课程目标学会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和步骤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和退出过程2.2 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和步骤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和退出过程2.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和步骤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2.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投影仪:用于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步骤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2.5.2 新课导入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和步骤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和退出过程2.5.3 演示与讲解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讲解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2.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三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与基本操作3.1 课程目标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3.2 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3.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掌握基本操作方法3.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操作投影仪:用于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操作步骤3.5 教学步骤3.5.1 导入通过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引起学生的兴趣3.5.2 新课导入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3.5.3 演示与讲解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四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4.1 课程目标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4.2 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Windows操作系统高级功能的应用4.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高级功能4.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投影仪:用于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步骤4.5 教学步骤4.5.1 导入通过展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4.5.2 新课导入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高级功能的应用4.5.3 演示与讲解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讲解操作步骤第六章:文件管理6.1 课程目标学会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进行文件管理熟悉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6.2 教学内容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6.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6.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文件管理操作投影仪:用于展示文件管理步骤6.5 教学步骤6.5.1 导入通过展示文件夹和文件,引起学生的兴趣6.5.2 新课导入讲解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6.5.3 演示与讲解演示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6.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七章:应用程序的使用7.1 课程目标学会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使用应用程序熟悉常用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7.2 教学内容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常用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7.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常用应用程序的操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应用程序7.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应用程序操作投影仪:用于展示应用程序步骤7.5 教学步骤7.5.1 导入通过展示常用应用程序,引起学生的兴趣7.5.2 新课导入讲解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介绍常用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7.5.3 演示与讲解演示常用应用程序的操作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7.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使用应用程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八章:系统设置与优化8.1 课程目标学会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进行系统设置熟悉系统优化方法8.2 教学内容系统设置的基本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巧8.3 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示系统设置和优化的方法指导法: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进行系统设置和优化8.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系统设置和优化操作投影仪:用于展示系统设置和优化步骤8.5 教学步骤8.5.1 导入通过展示系统设置和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8.5.2 新课导入讲解系统设置的基本概念介绍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巧8.5.3 演示与讲解演示系统设置和优化的方法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8.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进行系统设置和优化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九章:网络安全与维护9.1 课程目标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安全知识学会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9.2 教学内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演示法: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方法9.4 教学资源计算机:用于演示网络安全维护操作投影仪:用于展示网络安全维护步骤9.5 教学步骤9.5.1 导入通过展示网络安全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9.5.2 新课导入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方法9.5.3 演示与讲解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方法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9.5.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进行网络安全维护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第十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故障排除10.1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四章中关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特点、安装、启动和界面的内容是基础知识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点关注。

linux操作系统实验--电子教案文档

linux操作系统实验--电子教案文档

Linux操作系统实验-电子教案文档第一章:Linux操作系统概述1.1 课程目标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3 实验内容安装Linux操作系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1.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列举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探讨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第二章:Linux文件系统2.1 课程目标了解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Linux文件系统的权限管理学会使用Linux文件系统的常用命令2.2 教学内容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Linux文件系统的权限管理Linux文件系统的常用命令2.3 实验内容浏览Linux文件系统结构修改文件权限使用文件复制、移动、删除等命令2.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解释Linux文件系统的权限管理列举Linux文件系统的常用命令第三章:Linux常用命令3.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学会使用Linux命令行界面了解Linux命令的参数和选项3.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Linux命令行界面的使用方法Linux命令的参数和选项3.3 实验内容练习使用ls、cd、pwd等基本命令学习使用grep、find等高级命令掌握管道命令和重定向命令的使用3.4 课后作业列举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解释Linux命令的参数和选项编写一个简单的Linux命令行脚本第四章:Linux文本处理4.1 课程目标学会使用Linux文本处理工具掌握文本编辑器Vim的使用方法了解文本处理的基本技巧4.2 教学内容Linux文本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Vim文本编辑器的功能和操作文本处理的基本技巧4.3 实验内容使用cat、more、less等工具查看文本文件学习Vim文本编辑器的基本操作练习文本处理技巧,如查找、替换、排序等4.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文本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解释Vim文本编辑器的功能和操作探讨文本处理的基本技巧第五章:Linux网络配置5.1 课程目标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法学会使用Linux网络命令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5.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法Linux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5.3 实验内容配置Linux操作系统的IP地址使用ping、ifconfig等网络命令设置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5.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法解释Linux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探讨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第六章:Linux软件管理6.1 课程目标学会使用Linux软件包管理器掌握软件包的安装、升级和卸载了解软件仓库和软件源的使用6.2 教学内容Linux软件包管理器的基本概念使用apt-get和dpkg管理软件包软件包的依赖关系和解决方法软件仓库和软件源的使用6.3 实验内容使用apt-get安装软件包升级和卸载软件包配置软件仓库和软件源6.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软件包管理器的基本概念列举使用apt-get和dpkg管理软件包的命令解释软件包的依赖关系和解决方法第七章:Linux常用shell脚本7.1 课程目标学会编写简单的Shell脚本掌握Shell脚本的语法和结构了解Shell脚本的应用场景7.2 教学内容Shell脚本的基本语法和结构变量、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使用函数和数组的概念Shell脚本的应用场景7.3 实验内容编写简单的Shell脚本练习使用变量、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了解函数和数组的使用方法7.4 课后作业简述Shell脚本的基本语法和结构解释变量、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探讨Shell脚本的应用场景第八章:Linux系统管理8.1 课程目标学会使用Linux系统管理工具掌握系统监控和性能分析方法了解系统配置和优化技巧8.2 教学内容Linux系统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系统监控和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系统配置和优化的技巧8.3 实验内容使用top、htop等工具监控系统性能使用vmstat、iostat等工具分析系统性能练习系统配置和优化8.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系统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解释系统监控和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讨系统配置和优化的技巧第九章:Linux安全与权限9.1 课程目标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学会设置文件和目录权限掌握用户和群组管理方法9.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文件和目录权限的设置方法用户和群组管理的基本操作9.3 实验内容设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创建和管理用户和群组配置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9.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解释文件和目录权限的设置方法探讨用户和群组管理的基本操作第十章:Linux常用服务与管理10.1 课程目标学会配置和管理Linux常用服务掌握Web服务器(如Apache)、文件服务器(如Samba)和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管理方法10.2 教学内容Linux常用服务的概述和管理方法Web服务器(如Apache)的基本配置文件服务器(如Samba)的基本配置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10.3 实验内容配置和测试Web服务器(如Apache)配置和测试文件服务器(如Samba)配置和测试邮件服务器10.4 课后作业简述Linux常用服务的概述和管理方法解释Web服务器(如Apache)、文件服务器(如Samba)和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探讨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管理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于掌握其核心理念和设计哲学至关重要。

linux操作系统教案

linux操作系统教案

Linux操作系统教案第一章:Linux操作系统概述1.1 Linux简介1.1.1 Linux的起源和发展1.1.2 Linux的特点和优势1.1.3 Linux的应用领域1.2 Linux发行版介绍1.2.1 Ubuntu1.2.2 CentOS1.2.3 Fedora1.3 Linux文件系统结构1.3.1 /bin、/usr、/etc等目录的作用1.3.2 文件权限和所有权1.3.3 文件系统类型第二章:Linux基本命令2.1 命令行操作概述2.1.1 命令行界面2.1.2 命令行输入和输出2.1.3 命令历史和快捷键2.2 文件操作命令2.2.1 pwd、cd命令2.2.2 ls、ll、tree命令2.2.3 touch、cp、mv命令2.2.4 rm、rmdir命令2.3 文本操作命令2.3.1 cat、more、less命令2.3.2 head、tl命令2.3.3 grep、awk命令2.3.4 sed命令2.4 权限和所有权操作命令2.4.1 chmod、chown命令2.4.2 chgrp命令2.5 系统管理命令2.5.1 ps、top命令2.5.2 kill、pkill命令2.5.3 df、du命令2.5.4 free、vmstat命令2.5.5 mount、umount命令第三章:Linux用户和组管理3.1 用户管理概述3.1.1 用户配置文件3.1.2 useradd、usermod、userdel命令3.1.3 用户密码管理3.2 组管理3.2.1 组配置文件3.2.2 groupadd、groupmod、groupdel命令3.2.3 用户所属组管理3.3 用户和组管理实践3.3.1 创建普通用户和组3.3.2 设置用户和组权限3.3.3 切换用户和组3.3.4 删除用户和组第四章:Linux文件权限和所有权4.1 文件权限概述4.1.1 权限的表示方法4.1.2 权限的分类4.2 修改文件权限4.2.1 chmod命令4.2.2 chown命令4.3 设置文件权限实践4.3.1 设置文件读、写、执行权限4.3.2 设置文件归属权4.3.3 修改文件权限示例第五章:Linux软件管理5.1 包管理概述5.1.1 RPM包管理器5.1.2 DEB包管理器5.2 使用RPM包管理器5.2.1 安装、升级和卸载软件5.2.2 查询软件包信息5.2.3 软件依赖关系解决5.3 使用DEB包管理器5.3.1 安装、升级和卸载软件5.3.2 查询软件包信息5.3.3 软件依赖关系解决5.4 软件源码安装5.4.1 软件源码5.4.2 编译和安装软件5.4.3 软件配置和管理第六章:Linux网络配置6.1 网络配置文件6.1.1 /etc/network/interfaces文件6.1.2 网络配置示例6.2 网络管理命令6.2.1 ifconfig、ip命令6.2.2 ping、traceroute命令6.2.3 netstat命令6.3 配置网关和域名解析6.3.1 route命令6.3.2 resolvconf命令6.4 网络服务管理6.4.1 syslog、send服务6.4.2 Apache、Nginx服务6.4.3 SSH服务第七章:Linux shell脚本编程7.1 shell脚本基础7.1.1 脚本语法和结构7.1.2 变量和参数7.1.3 常用shell内置命令7.2 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7.2.1 if、else、elif语句7.2.2 for、while、until循环7.3 常用脚本技巧7.3.1 函数定义和调用7.3.2 文件操作命令7.3.3 文本处理命令7.4 实战shell脚本示例7.4.1 自动备份文件脚本7.4.2 监控系统负载脚本7.4.3 定时任务脚本第八章:Linux系统安全8.1 系统安全概述8.1.1 安全策略和原则8.1.2 防火墙和SELinux 8.2 用户和权限安全8.2.1 用户认证方法8.2.2 文件权限和安全8.2.3 用户行为审计8.3 系统审计和日志管理8.3.1 auditd服务8.3.2 syslog服务8.3.3 日志分析与监控8.4 入侵检测和防御8.4.1 IDS/IPS系统8.4.2 安全漏洞扫描8.4.3 恶意代码防护第九章:Linux备份和恢复9.1 备份策略和工具9.1.1 备份类型和策略9.1.2 tar、cpio备份工具9.1.3 duplicity备份工具9.2 磁盘阵列和存储池9.2.1 RD技术概述9.2.2 mdadm命令9.2.3 LVM存储池9.3 系统恢复和急救盘9.3.1 系统恢复步骤9.3.2 急救盘制作和使用9.3.3 系统镜像和克隆第十章: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10.1 服务器配置概述10.1.1 服务器角色和类型10.1.2 配置文件和工具10.2 文件服务器配置10.2.1 NFS服务配置10.2.2 Samba服务配置10.3 打印服务器配置10.3.1 cupsd服务配置10.3.2 打印机共享设置10.4 数据库服务器配置10.4.1 MySQL、PostgreSQL配置10.4.2 数据库管理和维护10.5 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10.5.1 Apache、Nginx配置10.5.2 SSH、VPN服务配置10.5.3 邮件服务器配置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Linux操作系统的概述、基本命令、用户和组管理、文件权限和所有权、软件管理、网络配置、shell脚本编程、系统安全、备份和恢复以及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有多个进程共享的设备。
注意:并非物理上变成了共享设备,而是用户 使用时“感觉”象是共享设备。虚拟设备属于共享
设 备。
三种设备分配技术: 1) 独占分配 独占分配技术是把独占设备固定地分配给一个 进程,直至该进程完成I/O操作并释放它为止。
2) 共享分配
共享分配技术通常使用于高速、大容量的直 接存取存储设备,如磁盘和可读写CD-ROM 等。
SPOOLing 系统:
用常驻内存的进程去模拟一台外围机,从而用
一台主机完成上述脱机技术中需要三台计算机完
成的工作。
磁盘 (输入井)
作业 4
作业 3
作业5
作业 5
作业 2
磁盘 (输入井)
作业 3
作业 2
作业 4
作业 1
作业1
读卡机 输入 存输入 取输入 存输出 取输出 输出 打印机
作业 2

作业 3
6.1 设备管理概述
6.1.1 设备分类和标识
1. 设备分类 按照工作特性可把外部设备分为存储设备和输 入 / 输出设备两大类: 1) 存储设备:外存(后备存储器、辅助存储
器)。也叫做面向块的设备,简称块设备。 2) 输入 / 输出设备:也称为面向字符的设备,简
称字符设备。
按照传输速度的快慢可分为低速设备、中速设
6.1.2 设备分类和标识
1. 缓冲技术的引入
凡是数据到达速率和离去速率不同的地方都可 设置缓冲区。例如CPU与I/O设备之间,快速通道 与慢速外设之间。
引入缓冲的主要目的: 1) 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 提高它们之间的并行性。 3) 减少对CPU的中断次数,放宽CPU对中断响
1. 主机I/O系统
控制器1
设备A
通道1
主机
专门处理I/O 操作的机构
控制器2
设备B 设备C 设备D
控制器3
设备E
通道2
I/O系统四级结构
控制器4
设备F 设备G 设备H
2. 微机I/O系统 操作系统总是与控制器打交道,而不是与设 备直接作用。
CPU
内存
磁盘 控制器
打印机 控制器
其它 控制器
系统总线 利用总线连接CPU、内存、控制器和I/O设备
3) 虚拟分配
虚拟分配技术是利用共享设备去模拟独占设 备,从而使独占设备“成为”可共享的、快 速 I/O的设备。最有名的是 SPOOLing 技术, 也称为假脱机操作。
3. 设备分配算法 设备分配算法与进程调度算法类似,常用的有: 1) 先来先服务 2) 优先级高的优先服务 算法的设备I/O请求队列按请求I/O操作的进程 优先级的高低排列。
6.3 输入输出管理
6.3.1 处理输入输出请求的步骤
1. 用户进程发出I/O请求。 2. 系统接受这个I/O请求。 3. 设备驱动程序具体完成I/O操作。 4. I/O完成后,由通道(或设备)产生中断信
输入机
缓冲区1 缓冲区2
打印机
双缓冲示例
3) 多缓冲
对于阵发性的输入、输出,双缓冲去不够使用, 可以设立多个缓冲区。在 UNIX 系统中,无论对 于块设备还是字符设备,都使用了多重缓冲技术。
输出
0 1 32
多缓冲区工作示例
输入
6.1.3 I/O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
I/O系统分为:主机I/O系统和微机I/O系统
6.1.4 I/O系统的结构
设备管理的目的:
1) 使用方便。 2) 与设备无关:也称设备独立性。 3) 效率高。 4) 管理统一。
设备管理的功能:
1) 监视设备状态。 2) 进行设备分配。 3) 完成I/O操作:完成这一部分功能的程序叫
做设备驱动程序。 4) 缓冲管理与地址转换。
6.2 设备分配技术
SPOOLing 超出简单缓冲技术的优点是:
SPOOLing可使一个作业的I/O与其它作业的计算 重叠起来进行。使得 CPU 和I/O设备以很高的速率 工作。
SPOOLing的缺点: 1) 占用大量内存作为外设之间传送信息用的缓冲
区。 2) 占用大量磁盘空间作为输入井和输出井。 3) 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6.2.2 SPOOLing 系统
早期设备分配的虚拟技术是由脱机实现的。目 的是解决高速CPU与慢速的外设之间的匹配问题。
负责输
输入 入的专 用外围
计算机
主机
负责输 出的专 用外围 输入 计算机
这种技术的缺点:①需要人工干预,产生人工 错误机会多,效率低; ②周转时间慢; ③无法实 现优先级调度。
6.2.1 设备分配技术 1. 与设备分配相关的因素:
1) I/O设备的固有属性。 2) 系统所采用的分配算法。 3) 资源分配应防止死锁发生。 4) 用户程序与实际使用的物理设备无关。
2. 设备分配技术
根据设备的使用性质可将设备分成独占设备、 共享设备和虚拟设备三种。
1) 独占设备是不能共享的设备。 2) 共享设备是可由若干进程同时共享的设备。 3) 虚拟设备是利用某种技术把独占设备改造成

作业 4
作业5
磁盘 (输入井)
作业 4
作业 3
作业 5
作业 2
磁盘 (输入井)
作业 3
作业 2
作业 4
作业 1
读卡机 输入 存输入 取输入 存输出 取输出 输出
作业1 打印机
作业 2

作业 3

作业 4
SPOOLing 系统分为四个部分:存输入、取输入、 存输出、取输出。
上述四个部分的工作由两个进程完成:输入进程 IN 和输出进程 OUT 。
备、高速设备;按设备的共享属性,可分为独占设
备、共享设备和虚拟设备。
2. 设备标识 系统按某种原则为每台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号码, 用作硬件(设备控制器)区分和识别设备的代号, 称作设备的绝对号(或绝对地址)。 由于在多道程序环境中,用户在编写程序时不能 通过设备绝对号来是使用设备,因此,操作系统为 每类设备规定了一个编号。称为设备的类型号。在 UNIX 系统中,类型号被称为主设备号。该系统中 所有块设备的设备名有两部分构成:主设备号和次 设备号,前者表示设备类型,后者表示同类设备中 的相对序号。 设备相对号:用户自己规定的设备序号。
应时间的要求。
2. 缓冲区的设置
用硬件实现的缓冲区:速度快、成本贵、容量小。 软缓冲:在内存中开辟一片区域充当缓冲区。 缓冲区的大小一般与盘块的大小一样。
1) 单缓冲
如果数据到达率与离去率相差很大,则可采用单 缓冲方式。
输入
缓冲区 单缓冲示例
输出
2) 双缓冲
如果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速率厂相同(或相差不 大),则可采用双缓冲区,实现二者的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