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28张ppt)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 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 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根据张居正的奏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 后期朝廷存在哪些弊病?
政治腐败;边防守备不完善,国家内外交困; 府库空虚;皇帝懒于政务;宦官专权;土地兼并 严重……
——《史记·商君列传》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和“商君虽死,秦法 未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孝



北定 统
跋文
文迁文
孝 文 帝
魏都 一 建平 北 国城 方
宏帝 出继 生位
帝都帝 亲洛病 政阳逝
386 398 439
467 472
490 493 499
前提条件
冯 太 制度 后 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变法示意图
商鞅变法
申不害 李悝变法 变法
邹忌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简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
吴起变法
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 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 关系急剧变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措施: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商 鞅 变 法
战国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文 帝



安 石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 冗 问 题
目 的 积 富国 理 贫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积 强兵 整 弱


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取 改革考试内容择 士 优录取
克服恩荫弊端
选拔了实用人才
失败的原因、启示;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主因:北宋中期,形成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什么?根源何在?具体原因?有何危害?)
②土地兼并严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③阶级 矛盾尖锐 民族 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 庆历新政 虽然失败, 但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弊政势在必行。(主持者?核心内容?败因?) ⑤王安石的个人素质和宋神宗的支持。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
措施
改革 科举 制度 改革 选官 制度 改革 学校 教育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
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培养了改革 人才。
辽和西夏的岁币 维护统治
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冗兵
分散 军权
冗费
积贫
—— 积弱 朱镕基总理
必须 富国 强兵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 入手来变法?
积贫
富国
积弱
强兵
核心 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 理财、整顿军队、科举 三个方面进 行。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形式:至上而下的改革,得到王权的支持•阻力: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都意志坚定,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范围: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商: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王: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对于改革的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全面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相同背景:内忧外患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性质:地主阶级改革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结果:失败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不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较全面中国洋务运动侧重于工业、国防、教育,改革更不彻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1.背景:商鞅: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开始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北魏: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商鞅:实质是封建政权推行土地私有制;北魏:实质是封建政权推行土地国有制。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上,都是19世纪60年代本国封建制度出现严重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改革的根本动力。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 认识的转变。(6分)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 有议院的性质。(9分)
[演练2] [2019·全国卷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 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 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 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 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 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 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戊戌变法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等
[高考真题讲练]
考法一:突出“史鉴功能”,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1] [2020·全国卷Ⅰ,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

20-21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步步高)

20-21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步步高)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重点难点1.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2.近代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3.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

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

其中,商鞅变法最彻底。

(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影响①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②深远: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治制度。

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

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

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①前期: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高中历史金版新学案选修1第1讲PPT

高中历史金版新学案选修1第1讲PPT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一、背景——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 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 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 的内在动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 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 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 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 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预测命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项变法措施带来的弊端? 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怎样解决这一弊端的?
解析: 本题简明扼要地考查了商鞅变法的主 要内容,并与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相比较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颇具导向性。
答案: (1)推行严刑峻法;奖励耕织;奖励军 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和 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或限制 土地买卖)。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以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为命题切入点考 查王安石变法
[高考例析] (2010·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 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 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栏目导引

高考历史课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

高考历史课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

迁都
洛阳
革除 旧俗
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
籍贯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性质和作用
1.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并且影响深远的一次封建化改革。
2.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5年 4考
5年 4考 5年 3考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10—15分
10—15分 10—15分
高考复习讲义
考情精解读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解读
1.2015年的高考仍然会侧重于对基本史实的考查。重
点考查对社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改革。题型仍以非选 择题为主,难度也不会太大。同时需注意,全国文综卷对 本单元的考查仍可能会以教材外的材料设置试题,这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四 王安石变法
二、措施与作用
措施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 现了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的情况,加重了借贷者的负担 保证农业灌溉;防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通关秘籍】 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1.(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
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
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
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
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的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
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
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
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
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答案] (1)主要理由: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
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论证: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
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2011·台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
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
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
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
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
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②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
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2012·南通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
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三 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
个?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