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中国古代景观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最全的中国园林史资料集(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含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主要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其中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的历史沿革西晋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东晋陶渊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之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一统体。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从“园”与“庭”或“院”区别如下所说:园“以人工的方法或种植花木,或堆山叠石,或引水开他,或综合引用以上各种手段的组景造景,从而具有观赏方面的意义,简言之就是赋予景观价值。
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看法

•
• •
•
• •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 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 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 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 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 “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 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 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 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 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 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 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 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 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 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 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 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 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中国园林和其它类型的建筑无论从情趣上或构图原则上,所呈现的则是一种 强烈对比的关系。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园林建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 (2)构图的原则不同。 (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 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 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 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 尽相同; (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 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 (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 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 个方面。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一.昆仑神话(神木信仰)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 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山海经·地形训》:上有木禾,其修五寻, 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 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建 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二.从昆仑神话到神仙思想
战国(BC475-BC221)之后,昆仑神话随 着东西联系的显著增多而在中原各国流传 开来。西方的昆仑神话传到东方后,东方 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 创立了另一神话系统——蓬莱神话。
西汉都城长安
东汉
东都洛阳,皇家园林规模较小,也建造 “上林苑”,但是规模较小
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一池三山”的形成
一.昆仑神话(神山信仰)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 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 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 赤水之际。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福喜 研究员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 早的园林遗址,进一步证实了史书上关于 阿房宫是在秦皇游幸的上林苑的基础上扩 建而成的记载,从而证实了秦阿房宫不仅 有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前殿,而且是由一系 列宫殿组成的宏伟建筑集群。特别是宫殿 红烧土和火焚墙体残块的首次发现,否定 了以往关于阿房宫未被焚烧的说法,找到 了阿房宫毁于大火的证据,但是否由项羽 焚烧,还有待进一步探查和研究。
经过秦始皇时代与汉武帝时代的发展,蓬 莱神话种于确立了它在中国园林中的不可 取代的位置,亦即形成了“一池三山”的 固定模式。并对我国园林与日本造园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五.中国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形 式
《世纪·秦始皇本纪》:始皇都长安,引渭 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未央殿)其北 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 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 山龟鱼之属。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
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最近通过 考古发掘发现,在阿房宫前殿遗址正面1150米处, 发现一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东西长250米、 南北宽45米,距地面高度7米,距秦代地面高9米。
黄土台基中下部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说明这
个黄土台基上曾有过被人使用过的大型宫殿建筑。 在这 一 黄土台基北部3.8米处地下,发现一“矩” 字型石渠遗存,东侧向南长17.4米,西侧向北长 4.9米,东西长9米,水渠宽40厘米,深12至15厘 米,水渠底层铺大鹅卵石, 上铺小鹅卵石,水渠
2、夏商周时期
夏:BC2100年,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 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 宫殿建筑
商:(BC17世纪-BC11世纪)殷(河南安阳)青 铜文化和甲骨文
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 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 是囿的讨论。
有史记载最早的是商代殷纣王所建的“沙台苑台”
西周的版图
3、西周
宫室制度的完备于西周 1)“囿”中有囿人分职定责 2)周文王时期,已经有了囿、台、沼的结合 3)城郭建筑的确立——分封各诸侯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
匠人城中有明堂、辟雍(泮宫) “如壁之园,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
影响园林的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因素
天人合一 君子比德 神仙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秦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 14 -
三明学院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 福海居于中央)。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 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 群。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 意组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一百多座,园林景区一 百四十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 宫还多1万平方米。圆明园是三园中面积最大的,前后共有四十八景,每景中又可 分若干景,园中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 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等。
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1-
三明学院
-2-
三明学院
-3-
三明学院
-4-
三明学院
一、生成期(建筑宫苑大发展)16CenB.C.——220年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先秦、两汉。
二、转折期(220-589)自然山水园兴起: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589-960)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与发展: 相当于隋唐。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8-
三明学院
四、成熟时期——两宋、清初(960-1736)
△经济: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 经济空前繁荣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文化: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 细节的自我完善市民文化兴起
△园林发展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 地
-9-
内倾淡雅
三明学院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末叶(1736-191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发展简史

• 明清时期,苏州、扬州、杭州和南京等地建有私宅园林 数以千计,形成了舒雅精巧的江南私宅园林风格。
• 这些私宅园林具有唐宋写意山水园的遗风,重视掇(duo) 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亭台楼阁 众多,花草树木繁盛,在有限的范围内追求空间艺术的 变化,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 北京历经明清营建的皇家园林有西苑三海(北海、中海、 南海)、紫禁城御花园、三山五园(万寿山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i园,香 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和承德避 暑山庄等著名宫苑。
•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的宫城,其西北部开凿有水池——太 液池,池中堆筑3座岛屿,象征东海的蓬莱、方壶、瀛洲 3座仙山。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 之筑的范例。
• 秦汉时期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 普遍称谓。“宫”和“苑”又分别代表两种类别:
•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在总体布 局上突出了“宫”与“苑”的浑然一体,这类皇家园林多建置 在都城或其近郊。
• 隋唐虽然短暂,但在洛阳大力营建了宫殿苑囿(yòu)。
• 隋炀帝所修的西苑,是继西汉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皇 家园林,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西安大明宫
• 唐朝国力强盛,皇家造园活动频繁。
• 唐朝皇家园林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因功能不同可分为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有著名的华清宫、九成 宫等。
• 后者呈现了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相对城市私园的华丽 精致,具有淳朴自然的气息,对后世私宅园林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嵩(sōng)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
年)建造的河南封县嵩岳 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 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 边形平面的塔。
• 南北朝时,佛教、道教迅速发展、佛寺、道观纷纷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让自然做功 (1)自然界没有废物 (2)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3)边缘效应
(4)生物的多样性 4、显露自然
四、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没有园林;——农 业出现——产生原始的园林,如中国的苑囿,古巴比伦 的猎苑;——城市出现——园林形成各自风格(古埃及 园林、古希腊园林)
3)人们的精神需要
园林的形成又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 求来自神话仙境,来自宗教信仰,来自文艺浪漫,来自 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和基督教的伊甸园,曾 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僭无忧无虑地 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中国先秦神话产说中的皇帝悬 圃、王母瑶池、蓬莱琼岛,也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山岳海 岛式云蒸霞蔚的风光。
规整式园林:对称均齐,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
系,着重显示园林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出人所控制的 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
风景式园林:规划完全
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 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 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
移和模拟。
3、18世纪中叶开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人们的居住环境开始恶化,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转变 为对应、敌斥。工业文明兴起,更有效地开发大自然, 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了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 园林方面的探索.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 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 一个供人们游赏、游憩的优美环境。(狭义) 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园林包括各类 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 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 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广义)
的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3、实践中,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密不可分。
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 要和欲望,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
的纽带。
生态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适应,尽量使其对环境的影 响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生态设计原理
人对大自然从感性适应到理性适应,仍保持亲和。生 产力发展,进入农耕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园林经历了由
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形成了时代风格,民
族风格,地方风格。
• 农业发展——生产力提高——产生国家、阶级分化,城
镇出现——手工业、商业、建筑技术——大规模兴造园 林。 • 园林发展 :萌芽——成长——臻于兴旺——形成丰富 的风格和类型。(三大造园体系的分化)
大地景观(生态:自然河道)
大地景观(生态:农田)
大地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
大地景观(生态:城市滨江防护绿地)
大地景观(生态&感知:风景林地)
大地景观(生态&感知:森林公园)
大地景观(生态&感知:风景名胜区)
大地景观(地方文化)
大地景观(科学文化:植物科普)
二、园林的涵义及园林诸要素
1、园林概念的界定
1)国外的“园林”定义
西文的拼音文字如拉丁语系的Garden、Jardon等, 源出自古希伯来文的Gen和Eden两字的结合。前者的意 思是界墙、藩篱,后者即乐园。也就是《旧约•创世纪》 中所描述的充满着果树鲜花、潺潺流水的“伊甸园”。
2)中国的园林定义
“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二分” (季羡林)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 思想在西周就已经出现。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 天是可以与人 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 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 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 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 (天命之天);5. 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 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陶渊明)。这一时期的 园林多指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乡间庭园,如“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在漫长的园林历史发展中,“园林”的含义有了 较大的丰富与发展,人们似乎都明白它的意思,却又 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
境呈现出亲和的关系。
后期,出现果木蔬圃,但客观上已经接近园
林雏形,开始园林的萌芽。
• 原始文明初期没有园林 • 原始文明后期,园林处于萌芽状态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3)主观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 客观有观赏功能 ————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地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艺术,并带有承担土地管理职能
的概念。
3、中西方比较 狭义的园林:
传统古典园林(中国)
传统古典园林(法国)
传统城市绿化(广场)
传统城市绿化(道路)
传统城市绿化
传统城市绿化(居住区)
传统城市绿化(公园)
传统城市绿化(屋顶花园)
传统城市绿化(垂直绿化)
广义的园林:
大地景观(生态:湿地景观)
4、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信息时代 “可持续发展”战略
1、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以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
地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结
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城 市在园林中”已变为广泛理想。
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 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 科学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由城市延伸到郊外,与外围营造
前者强调是综合艺术品,后者更为全面,说明了 园林创造的基本手段,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并
指出了园林作为观赏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特点。
所以后一种定义是我国学术界对“园林”的一种 较为普遍和容易接受的认识,作为园林的定义。
2、在西方: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造园学、景园建筑学、景观建筑学、 风景建筑学等。
此阶段共同特点: 1、绝大多数为统治阶级服务,或归他们私有; 2、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3、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 有自觉的体现所谓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世界各个地区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园林风格,若按照园林四大要素的构配方式 加以归纳,则无非两种基本形式: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 是美的天使。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 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 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 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 的境界。
景观设计的历史
——中国古代景观设计
颐和园 –十七孔桥
苏州古典园林
枯山水
公 园
印度-泰姬陵
一、 园林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园林
1、在中国:
(1) 陈从周《说园》称:中国园林是
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 术品,富诗情画意”。
(2)汪菊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 筑·园林·城市规划》称: 在一定地域用工程技术和艺 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 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 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 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 然和游憩境域”,叫做园林。
2)山石
中国园林讲究无园不山,无山不石。早期利用天然山 石,而后注重人工掇山技艺。掇山是中国造园的特有传 统。其形象构思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注重“外师造 化、内法心源”。 欧洲伊斯兰园林主要依靠选择天然石才,进行人工 改造,或者将巨石加工成建筑石才或打造成人物雕像。
3)水体
园林“无水则枯,得水则活”。理水与建筑气机 相承,使得水无尽意,山容水色,意境幽深,形断意 连,使人有绵延不尽之感。中国山水园林,都离不开 山,更不可无水。我国山水园中的理水手法和意境, 无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欧洲园林中的人工水景丰富多样,而以各种水喷 为胜;伊斯兰园林中的涌泉和滴灌亦是颇具特色的水 景。
3、园林诸要素
• • • • 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1)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式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使它 具有双重的作用。 园林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取景特点,种类繁 多。如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 轩、廊等。 在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园林建筑往往作 为园景的构图中心,园林建筑密集高大,讲究对称,装 饰豪华。
公共园林、开放性的
空间和绿地系统,使 城市趋于园林化。
霍华德: 田园城市 生态学:为现代园林的规划
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阶段的特点: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 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限制,从封闭的内向转变为开放的 外向型。 3、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着重发挥环境 效益、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
4)植物
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既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也是 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往往园林中的“景”有不少都以植 物命名。 园林中的建筑与山石,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水体 则是整体不动,局部流动的景观。植物则是随季节而变, 随年龄而异的有生命物。
三、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时期 人对大自然处于感性适应状态,人与自然环
英国哲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 则愈达到真美境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 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 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