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

合集下载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直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于他的历史角色评价,各方意见不一。

有些人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人,理应被指责和唾弃。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身不由己,被历史所束缚,应该被视为一个受害者。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历史角色评价。

一、政治层面评价从政治层面来看,溥仪确实软弱无能。

他对于国家大事的认知和掌控能力极其有限。

在辗转于各地流亡期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

即便在被康克清等人压制下登基做了皇帝,他也绝对不是什么有能力的统治者。

他很快就被科举派大臣所掌控,无法做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决策。

甚至在最后一刻,他仍然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导致真正统治国家的人士都陷入了真空状态。

二、文化层面评价从文化层面来看,溥仪也是有自己的优点的。

正是因为他出身自满族皇族家庭,才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他学习了汉文,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十分喜欢读书,也尝试过发扬满族文化。

他并不像其他的清朝皇帝那样愚昧,记忆力和阅读能力也极佳。

他在出版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写过一些书,出过版。

他的文化修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对于缓和汉族和满族关系也有好处。

三、人道主义层面评价从人道主义层面来看,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也颇有争议。

他虽然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但他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却值得肯定。

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却在努力推行改革,希望给百姓带来一些宽容和解放。

他尝试着推进废妻、赎身、赦免、打通汉语以及废科举等改革,试图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宽容、进步。

他也希望减轻老百姓的苦难,曾经下令各地删除苛捐杂税,轻化官员判决等等。

他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教父贺龙的启蒙,贺龙的人道主义思想很可能对溥仪产生了影响,让他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想法。

他在晚年时期对待下人非常宽容,没有像皇帝一般对待他人,算得上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君主。

综上所述,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是复杂的。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溥仪(1906年2月7日 - 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被满洲国封为伪满洲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帝王。

在他一生中,溥仪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起伏,他的遭遇和选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讨论。

本文将对溥仪一生进行总结,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早年生活溥仪出生在北京,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第十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奕譞。

他从小在紫禁城长大,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

然而,他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年,即1910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清朝的覆灭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衰退和动荡之中。

国内各地的起义和民主潮流逐渐兴起,对于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溥仪被迫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溥仪的日本流亡生涯溥仪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命运终结。

他被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封为伪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中,溥仪一直处于被操纵和控制之下。

他被日本人视为傀儡,为日本的侵华行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幌子。

返国后的溥仪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被关押在苏联,随后被移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溥仪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改变了对于皇权的认识,并对于过去的行为表示悔过之意。

溥仪的晚年生活和去世溥仪在1959年获释后,被安置在北京的一个康复机构里。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溥仪养成了爱好书法和读书的习惯,并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67年因癌症去世。

溥仪的影响和意义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遭遇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退位和日本流亡生涯,使人们开始质疑君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而他改变态度和悔过之举则显示了个人选择和奋斗的力量。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

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

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

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

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

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

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

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

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

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

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

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

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

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2023.2整理)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

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

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

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

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

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

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

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

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

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

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

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

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

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

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

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

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

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

也许,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爱新觉罗溥仪则是这个朝代的末代皇帝。

他的身份不仅仅是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对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爱新觉罗溥仪的背景以及他在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的双重身份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爱新觉罗溥仪的背景爱新觉罗溥仪于1871年出生在北京,是清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慈禧太后的皇孙。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而溥仪的父亲则是辅政大臣奕劻。

由于出生在皇室家族,溥仪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世界里,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然而,溥仪的童年并不像一般的皇子那样优越和幸福,他经历了清朝的兴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的未来感到忧虑和困扰。

二、清朝末代皇帝的角色1898年,慈禧太后退位,溥仪登基为皇帝,成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但他的统治时期并不长。

清朝末期,国内外形势紧张,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溥仪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一个被动的统治者,失去了真正的权力。

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推动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他试图通过改良政策来改善清朝的局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改革举措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溥仪只有三岁。

他的叔叔载湉成为临时摄政王,执掌朝政。

1912年,溥仪被迫退位,清朝宣告结束。

从皇帝到庶民,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三、爱新觉罗溥仪的文化名人身份自退位后,溥仪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他离开北京,移居天津,开始了与封建王朝迥然不同的生活。

在天津,溥仪开始对艺术、文化和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学习了国内外的文化知识,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研究。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溥仪活跃在社交圈和文化界,并广交文人墨客。

他与大批文化名人如梁启超、郭沫若、周作人等人保持联系,并积极参与文艺活动。

他撰写了大量的书信、诗歌和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文学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溥仪的末代皇帝野史

溥仪的末代皇帝野史

溥仪的末代皇帝野史中国历史中,直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末年,依然有人担任皇帝的角色。

而溥仪就是这个时期最后一位皇帝。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迁,他也被称为“末帝”。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溥仪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溥仪于1906年2月7日出生在北京紫禁城,他是中国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

当时,清朝正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困境,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

溥仪的童年时光并不幸福,他生活在封闭的宫殿中,与外界隔离。

他接受专门的教育,学习历史、文学、政治和礼仪,但缺乏一般孩子常有的阳光和快乐。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年仅5岁时,他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受害者之一。

当时,清朝的统治威胁被推翻,溥仪被迫让位,成为犹如囚犯一般的立宪君主。

随着1912年清朝的灭亡,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溥仪的流亡生涯开始于中国的北方,他被迫居住在日本大使馆并接受日本的监护。

此举使得他与中国政治和社会越来越疏远,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几乎没有了解。

同时,在日本的影响下,溥仪对中国的认同和自己作为皇帝的身份产生了混乱和困惑。

在1917年,溥仪被日本政府带到东北地区的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下,溥仪接受了日本的教育和影响,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溥仪的统治残余被共产党推翻,他被俘并被关押了数年。

尽管溥仪在历史中扮演了一个被操纵和利用的角色,但他的一生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转变。

他被人们称为“末帝”,成为了中国帝制的终结者,也是东亚历史上最后一位宫廷皇帝。

溥仪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中国的传统帝制的衰落和西方现代化的崛起。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最后的挣扎和革命的时期。

他成长于一个国家的中心,并见证了它的覆灭。

他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也与中国复杂的历史背景相交融。

总结来说,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动荡。

他的一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以及中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转型。

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

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

后 期 的 溥 仪 : 公 民 身 份
的 反 思
1946 1946 年 溥 仪 当 选 为 政 协 委 员 , 受 到 毛 泽 东 等 党 和
186.3 186.3

年 月
60 60 10 10
20 20
谢谢大家
中期的溥仪:生活动荡, 中期的溥仪:生活动荡,感情坎 坷
生活: 1917年 1917年6月10张勋带领辫子军 10张勋带领辫子军 2000多人北上 2000多人北上,于14号带兵进 多人北上, 14号带兵进 京。7月1号,张勋率领文武官 300多人 多人, 员300多人,在养心殿奏请溥 仪重新登基。 仪重新登基。溥仪被张勋导演 的这幕喜剧弄得浑浑然, 的这幕喜剧弄得浑浑然,便以 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的心态, 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的心态, 轻松再次登上皇帝宝座, 轻松再次登上皇帝宝座,但他 的余臣孽子万万没想到, 的余臣孽子万万没想到,这次 大清江山来得快去得也快。 大清江山来得快去得也快。 19177月14年孙中山发表 19177月14年孙中山发表《草 年孙中山发表《 拟宣言》使溥仪这次仅做了12 拟宣言》使溥仪这次仅做了12 天皇帝。 天皇帝。 1924年10月24冯玉祥发生北 1924年10月24冯玉祥发生北 京政变, 京政变,要溥仪即日起永远退 出皇帝称号, 出皇帝称号,也从即日起移出 皇宫,并签字。 皇宫,并签字。溥仪被逐出宫 后 1932年 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在沈阳 导演了所谓的“全满洲会议” 导演了所谓的“全满洲会议”, 宣称“ 北独立” 宣称“东。北独立”,并推举 溥仪出任执政官。 溥仪出任执政官。 溥仪成为日 本的傀儡 1945年 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 15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投降,溥仪也于当日签署了第 三次退位诏书。 三次退位诏书。溥仪被送到抚 顺战犯管理所

溥仪的一生

溥仪的一生

溥仪的一生概述溥仪(1906年-1967年),字畲甫,满洲国末代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溥仪之子。

溥仪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自幼即为众多宫廷仪仗、宫女的簇拥下长大,从小就被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战乱动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本文将从他的童年、登基、被废到后来的人生反思等方面,对溥仪一生做简要梳理。

童年和登基溥仪的童年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幸福无忧。

他成长在一个政变频繁的时代,父亲清宣宗在1908年驾崩后,溥仪于次年登基,成为弘历皇帝(即宣统皇帝)。

然而,溥仪登基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即将灭亡。

虽然溥仪面临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但由于是年幼之故,权力实际上被维系在后位监国等多个宗室和权臣之手中。

被废和后来的人生1912年,溥仪被迫退位,并在次年随清朝宣布宣告废黜,帝制政权彻底结束。

随后,溥仪离开紫禁城,全家被迫搬迁至北京郊外的景山后花园。

此后的溥仪开始了他的普通人生活。

然而,他的命运似乎无法摆脱政治,年轻时曾被冯玉祥招募参加直系军队,后又被日本利用成为傀儡统治的满洲国皇帝。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无奈。

在满洲国期间,他沦为日本的傀儡,被剥夺了大部分的权力和尊严。

1945年,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联俘虏,并遭到起诉,被判刑五年。

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中国,接受新中国政府的审判和教育改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溥仪经历了苦难生活,并对自己的历史角色进行了反思和悔悟。

溥仪的人生反思在晚年,溥仪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角色和遭遇。

他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和被动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对清朝王朝统治的不合理性和个人权力的腐败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表示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并试图弥补。

溥仪在晚年前后出版了几本回忆录,向世人诚实地展示了自己的一生。

溥仪在1967年逝世,享年61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整个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战乱和动荡,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共和体制的变革。

溥仪的人生充斥着鲜明的矛盾和悲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此人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知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其实我以前对他一直不是很了解,有幸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电影-《末代皇帝》,之后才很喜欢看关于他的事,更严谨的说应该是关于他的那段历史。

事实上,绝对不是喜欢他本人,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不大,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脾气也是极其不好,做事没有头脑,优柔寡断,一句话,根本看不出他是驰骋疆场的努尔哈赤的后代。

刚才我总结了他的一生: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大家听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末代皇帝-溥仪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下懿旨让不满3岁的小溥仪立即进宫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

就在溥仪入宫的第二、三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

12月2日,小溥仪被抱到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

大典上发生了很有戏剧性的一幕,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zǎi沣fēng无心的一句“快完了”也无形中预示着不详。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名存实亡,这时的幼主定是无力回天。

也只能悲惨的做“历史的人质”了。

(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后,奸诈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并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

但是同日,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

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就在孤儿寡母哭声中走到了终点。

同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的王朝更迭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而溥仪却幸免于难,而且还被允许留在紫禁城里,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

(这时候傅仪七岁了)而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溥仪这段在紫禁城的童年。

幼年登基的可喜在童年已经消失殆尽,换之而来是童年的可怜。

在紫禁城的日子对于小溥仪来说,应该是很不利于他成长的。

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没有一起玩的伙伴,终日陪伴自己的只有太监。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正常的心理呢?太监们每天告诉他,他是皇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小小的心理就整日以天子自居。

他生活在毫无温暖的宫中,受着畸形的教育,他身上已经没有了正常的人间温情。

紫禁城这种特殊的帝王生活,在太监们的变态教育和宫中环境的影响下,溥仪逐步形成了顽固的封建帝王思想,形成了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帝王作风。

而可悲的是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逊帝(皇帝退位让“贤”…多是被逼下台的)。

可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他,任何人都救不了他。

任何人都不能对他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

他还是个“历史的人质”!后来袁世凯死了,1917年张勋xūn进京复辟,11岁的溥仪再即帝位。

但是这次他只做了11天的皇帝。

一场复辟丑剧匆匆收场后,溥仪仍然在紫禁城里当着他的关门皇帝。

这个时候 朝廷就给溥仪找了个洋帝师-庄士敦。

庄士敦对少年溥仪的影响巨大。

给溥仪带来了很对先进的西方文化和思想。

深深地改变了溥仪的很多腐朽观点。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他穿西装、戴眼镜、安电话、打网球、骑自行车,甚至为了汽车方便,叫人把祖宗几百年间没人敢动的门槛锯掉,每一次举动都在宫里掀起轩然大波。

而最大的变化就是剪辫子了。

庄士敦讥讽中国人鞭子的话对溥仪影响极大,讥笑它像条猪尾巴,于是溥仪有了动辫子的想法。

而太监们则个个吓的面无血色,溥仪则自己拿起剪刀,亲手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

而几天之后,宫中原本的1500多条辫子则几乎全不见了。

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黑色长辫,据说那就是溥仪剪下来的辫子。

少年的溥仪思想逐渐开放,向往西方,很想留洋学习。

同时很想接触外界的动态。

他很喜欢胡适的诗,曾亲自给胡适打电话,并约胡适见了面。

见面后,胡适曾写下一首小诗(上节课老师讲到胡适写诗不怎么样):咬不开,槌不碎的核,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这时的溥仪很想逃离紫禁城,很想留学,甚至选妃时他想要的却是一个会说外语会跳恰恰的时尚女子。

但是他的大婚和亲政,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

自己的意愿几乎是无用的,他可以说是被迫一次娶了两个老婆:婉容、文绣。

他的大婚十分隆重,即使溥仪已经退位,当时人们心中对这位清逊帝还是有一定的敬重心理的。

这次大婚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

但是,事实上,除了短暂的物质丰富的生活,溥仪给不了他的皇后和妃子任何幸福。

首先是他根本没有对待她们的爱,更别说以家人相待了,其次,他少年时被太监们变态的教唆下,已经没有了正常的性功能。

大婚后的溥仪好像长大的好多,之后的整改内务府,清查宫内宝物等都显示了他想有所作为的心思,但是腐败顽固的内务府扎根甚深,解决成效很小。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把溥仪驱逐出宫。

溥仪一脸苦笑地又回到他16年前离开的醇王府,他的出生地。

登基大典上大喊“我要回家”的他现在终于回家了。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随着溥仪离开紫禁城,就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而从此溥仪也逐渐走向叛国通敌的歧路。

之后他辗zh ǎn 转zhu ǎn 到日本公使馆,然后又沉醉于纸醉金迷的 天津静园的安逸生活。

同时,梦想复辟的心理也引领他走向日本的圈套。

(1931年)从“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初,日本几乎侵占了东北全境。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人的主持下,“满洲国”建立了,(伪满洲国(Manchukuo )是1931年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溥仪又一次当上了皇帝,这时的溥仪已经被“皇帝”的虚荣和复辟的幻想占据了心理。

他本想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在家乡逐步掌权,却不知自己其实是个傀儡皇帝。

在他的帮助下,日本更容易的侵略中国,更容易的烧杀抢掠。

而他的罪也就在于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复辟和自己的安全,完全意识不到他不但在通敌、叛国、当汉奸,而且自己已经失去了任何自由,自己完全是个木偶,被日本人牵制凌辱!甚至让“天皇”成了自己的祖先!在沈阳伪皇宫里,他把脾气完全发在自己的侄子外甥等亲人仆人身上,他残忍的虐待他们,此时的他是可恨的、可悲的、可诛的!在被日本人利用了之后,1945年日本战败时,他更可笑的希望逃到日本,可笑的希望日本会保护他。

而他不知道的是日本对他的“保护”完全是怕他这个日本侵华的活罪证被苏联的到。

但是苏联最终还是抓获了要逃到日本的溥仪和很多伪满洲国大臣。

他以为苏联会立刻杀了他,他每天都在讨好苏联人,但是苏联人对他很好。

因为他是战犯,他要接受审判,他要指证日本犯下的残暴罪行。

新中国建立后,他每天都担心共产党会把自己杀了,于是数次给斯大林写信请求留在苏联。

但是1950年他被移交给我国。

此时的他净想着自杀,因为他认为共产党一定会把他这个前朝皇帝、通敌叛国的汉奸战犯处死。

之后他就被带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了战犯。

刚进到管理所是溥仪还是娇惯的很,什么都要别人帮着干,系鞋带都要别人帮着系。

基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很关注溥仪和其他伪满战犯的改造教育工作。

在管理所全体人员的帮助下,溥仪终于放下了皇上的架子,逐渐自己学会了洗衣服,献出自己在皮箱夹底中藏的宝物,对别人的态度也逐渐好了起来。

并主动要求把给自己的特殊小伙换成普通饭菜,对待昔日自己的“大臣”“仆人”们也变好了。

溥仪也从以前的不老实交代变成了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积极战犯。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中,以他特有的、淋漓酣畅的反复唾骂自己的“狱中风格”,强烈地表示了一个“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的末代皇帝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也坦陈了自己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永远忠诚于毛主席的坚定信念。

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部书稿完成后不久,便代表全国人民,决定宽大特赦他;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

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作为公民的溥仪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国家领导人很关心他的生活,给他介绍妻子,给他安排安排工作,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对他有了很好的帮助。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

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和家人团聚生活美满,甚至在文革中都没有受很大的伤害,只因周恩来的关照。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

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

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

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1967年10月17日凌晨,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安详地与世长辞,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溥仪的晚年是可敬的,他改造得新生,做了一个普通公民让我们以紫禁城为线索回顾一下溥仪的一生:紫禁城之于溥仪来说是是一个牢笼。

幼年的溥仪刚到紫禁城就吵着要回家,少年的溥仪则无知的自己在紫禁城里做着自己的小皇帝,青年的溥仪想迈出紫禁城,逃离这个牢笼。

他试着改造紫禁城,但完全无效。

当被驱逐出宫时,他已经把紫禁城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发现自己不想离开这个安乐窝了。

以后的溥仪应该是每天都做着自己的复辟梦,每天都幻想着能再次进入紫禁城,进入这个幼时的牢笼,这个象征无尚崇高权利的地方。

而他再次进入这个“家”时,是得到新生后去故宫博物院参观。

他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自己以前的家的。

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从三岁登基,成为最高统治者,到最后成为一个普通公民,在他身上发生着太多的故事,他集皇帝、汉奸、战犯、公民于一身,从封建王朝走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共产党的改造之下,他才获得了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颗沙粒,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但是每个人都改变不了历史。

风云变幻的历史让历史遗物充满沧桑与沉重,让历史人物充满神秘与沉淀。

历史是神秘的,历史是神圣的。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人质,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历史。

演绎得精彩,那我们就是历史。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