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 教案(优质课)

《第五章第1节二、酶的特性》教案优质课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酶的特性”一节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的内容,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对设计和探究已掌握了基本技能,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鉴别,如何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等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判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应具备哪些特点?如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说明酶的特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的设计,学会设计控制自变量。
2.2.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2.2.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的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4 教学过程4.1酶的定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出Taq酶的资料,请同学从中归纳总结出酶下的较完整的定义。
教师活动: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从来源、功能、本质等方面给酶下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表述很准确,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在学案上再次填写巩固学习成果。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来源功能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和DNA 此处应用一个生产上的酶的应用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4.2 酶具有高效性引入:酶的催化功能与无机催化剂有什么不同呢?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师演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四点: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难点:酶的作用机理、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酶的特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酶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相关案例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酶的概念:讲解酶的定义、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特点。
3. 探究酶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4.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讲解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 实验演示:进行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1 酶的作用机理: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酶与底物的结合过程,解释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2 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6.3 酶活性与pH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pH值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pH的关系。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7.1 酶的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酶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7.2 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底物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酶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2)通过实例分析酶的应用;(3)学会设计酶活性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2)认识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和作用;(2)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酶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酶活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酶的相关资料;(2)酶活性实验器材;(3)实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酶的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实验;(3)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酶?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讲解酶的概念和作用:(1)讲解酶的定义;(2)讲解酶的作用机制。
3. 探究酶的特性:(1)分组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酶活性;(2)数据分析:总结酶的温度特性;(3)讲解酶的温度、pH、酶浓度等影响因素。
4.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2)分析实例: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酶的概念、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 强调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课堂节奏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酶的分类:(1)蛋白质酶和RNA酶;(2)消化酶、代谢酶等;(3)举例说明酶的分类及应用。
2. 酶的命名与编号:(1)国际酶编号(ENZYME);(2)酶的命名规则;(3)举例说明酶的命名与编号。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引言在生物学的教学中,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关键要素。
酶通过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加速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酶的特性,包括结构、功能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二、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酶的定义和作用;2. 了解酶的结构特点;3. 掌握酶的功能机理;4. 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5.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物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酶的定义和作用(演示法)a.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酶?酶在生物体内有什么作用?b. 简要介绍酶的定义,强调其作用是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速率。
c. 运用图示和示意图,展示酶催化反应的示例,如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2. 酶的结构特点(实验法)a. 在实验室中,展示不同酶的结构,并讲解其特点。
b. 介绍酶的蛋白质组成和多肽链的折叠结构。
c. 通过模型或投影仪,展示酶的立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酶的多样性和活性中心的重要性。
3. 酶的功能机理(讨论法)a. 引导学生思考:酶是如何催化化学反应的?b. 分组讨论酶与底物结合的方式和过渡态形成的机制。
c. 结合具体反应,讲解酶催化的特点,如活性中心与底物的互作用、过渡态的降解等。
4.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法)a. 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等。
b. 提供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和讨论。
c. 强调温度和pH值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并解释其原理。
5. 实际生物过程中的酶作用(案例分析法)a. 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讲解其中涉及的酶及其催化反应。
b. 分析酶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底物和产物。
c.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过程中酶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预习:提前提供相关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引导学生对酶的特性进行初步了解。
2. 课堂教学:依次进行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讲解、演示、实验和讨论等。
3.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加强合作和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 酶的特性 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节酶的特性一、说教学设计(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说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质、总结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并能分析应用。
2、能力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让学生体验酶发现的艰辛,让学生关注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说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说课内容是在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别是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为后面学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1)教材的编排特点:本章节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性,如新教材将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实验编排在教材正文内容之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而在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课题中也布置了不少讨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再次,本章节的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教学重点: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3)教学难点:对照性实验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原则。
(三)说教学对象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步提高全体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本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1) 网络查找感性认识收集有关酶的发现历程资料;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贴近生活激趣导入:课前让同学们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3)设计实验探索问题(1)如何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给予以下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实验设计可溶性淀粉、过氧化氢、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过氧化氢酶(新鲜的设计方案。
酶教学设计(精选8篇)_生物酶教学设计

酶教学设计(精选8篇)_生物酶教学设计Word文档可编辑酶教学设计(精选8篇)_生物酶教学设计酶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生物酶教学设计”。
第1篇: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须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物重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
学”,“引导──探究” 发觉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觉的过程来学习科学探讨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符合《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变更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加、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
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学问、发展实力、形成正确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它不仅重视学问的获得,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得学问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
在问题的推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主动,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须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别等学问的学习。
2.教学目标(1(2)实力目标:进行有关的试验和探究,按所设计的试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试验操作。
学会限制自变量,视察和检测因变量的改变,以及设置比照组和重复试验。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试验结果。
②参加沟通,听取别人的正确看法,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看法。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实验技能,如滴定管、pH计等。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物科学兴趣的认识,培养探索精神。
意识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2. 教学难点:酶的作用机理和酶活性的调控机制。
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引导学生理解酶的概念。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酶试剂、底物、仪器设备等。
2. 教学课件:酶的特性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论文、书籍等。
五、教学内容1. 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介绍酶的概念,解释酶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 酶的特性:讲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实验一:酶的高效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4. 实验二:酶的专一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5. 实验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6. 实验四: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宗健康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一、教材分析“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
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
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初中学习的人体内消化酶知识,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还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特别是细节问题:如底物的选择、指示剂的运用等,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困难。
三、教学设计思路酶的特性这一节的教学,是在对酶的作用和本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酶的催化作用做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贴近,实验性强,所以本节课内容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亲历”。
通过钻研教材,我挖掘了较多的探究内容,对于酶的专一性,课本是以呈现的方式给出,为了使学生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我设计了专一性探究实验。
我的设计思想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做中学”我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由于探究的内容多,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诸多的探究内容,就必须做到:1、将推理性探究与实验式探究相结合。
2、将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结合。
3、探究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
4、合作。
通过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酶的特性,阐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力目标:参照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以及分析相关问题情感目标:通过对酶的特性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酶的特性,阐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六、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唾液淀粉酶稀释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试管,量筒,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
七、教学流程1、建构:酶具高效性[教师活动]提问:通过Fe3+、H2O2酶催化H2O2分解速率比较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建构出酶具有什么特性?[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2、探究活动:[教师活动]由生活中的酶1和2,引导学生分析推测:酶可能还具有什么特性。
[学生活动]分析推测:酶可能具有专一性,活性可能受温度、PH的影响。
[师]以上只是推测,想要看看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需要干什么?[生]实验探究[师生]是的,讲授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说明科学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性原则、等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生]思考、体会。
[师]引导学生进行底物、指示剂的选择,引导学生分析变量的控制。
[生]思考、分析、选择、回答。
[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1、请完成“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的探究;并设计实验探究“酶是否具有专一性2、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尝试探究(1)“高温、低温处理使酶的活性降低后再恢复适宜条件,酶的活性是否恢复”。
(2)过酸、过碱处理使酶的活性降低后再恢复适宜条件,酶的活性是否恢复(提示:另有两支过氧化氢酶溶液供使用)[生]分组实验。
[师]观察学生实验,若学生有关实验操作不规范,则予以纠正。
同时启发:加底物的量为多少?加淀粉酶的量为多少?如何检测淀粉是否分解?……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提问:探究的结果如何?结论: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反应,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学生交流2]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学生交流3]序号操作试管1试管2试管31土豆粒等质量等质量等质量的2调PH1ml氢氧化钠1ml盐酸1ml蒸馏水3过氧化氢溶液3ml3ml3ml4正常温度5min5min5min5观察现象无气泡无气泡大量气泡结论: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师]出示温度、PH对酶影响的主体知识体系,说明酶的特性的第三点“酶作用条件较温和”,并引导学生绘出坐标曲线图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示意图:拓展探究活动1:低温、高温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恢复?[学生交流] 假设:将处于低温、高温环境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不能够恢复。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将处于0℃、100℃环境下的试管在37℃下保温5min。
”同时进行实验。
结果:1号试管蓝色褪去, 3号试管蓝色不变。
结论:将处于低温环境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催化活性会恢复,将处于高温环境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拓展探究2:过酸或过碱环境下的酶恢复到中性,酶的活性是否能恢复?[学生交流]都不能恢复[教师活动]总结: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且不能恢复。
低温会使酶的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但不会失活,温度恢复,酶的催化活性会恢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生活动]分析回答: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小结后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练习。
八、板书设计一、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2)PH影响酶的活性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八、教后反思上好一节实验探究课,对许多教师来讲是非常头痛的一件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完全不听教师的指挥,我行我素;其二是,实验进行的时间难以按预设的方案完成,这一点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然而,实验探究是新课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胆而不断地进行探索。
本课教学探究给我多方面的启迪,现总结如下:1、实验教学需要全组教师的通力合作。
本次所进行的《酶的特性》实验探究,涉及到的试剂与器材很多,其配制与排放的工作量非常大,仅仅依靠上课教师一人是无法完成的。
为了顺利完成本次的实验探究,我组有四位教师课前参与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且花了很长的时间。
2、教学设计需要全组教师的共同策划。
由于实验课学生的活动及所需的时间非常难以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学生的活动和准确控制活动的时间,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极高,要能充分预计到学生活动的各种可能方面,而仅仅凭上课教师一人的经验,往往是不能全面的,需要集全组教师的集体经验,方能周全。
3、课前对所有学生实验要亲自做,本人做了两遍。
学生实验过程,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有所不同,而针对这些不同的结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要做到这一点,上课教师课前一定要对所要探究的实验一一亲自做一遍,甚至做几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思考出应对措施。
4、周密设计教学程序以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这一点,对于完成实验课教学任务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集全组教师的智慧,从导课的选择,至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都作了极为详细的思考。
再如,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课前设计好的许多小问题,极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这一活动。
再如,酶受温度的影响实验设计,难度非常大,若让学生独立设计,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将本活动改为由教师直接提供设计方案,而在学生实验操作的第一段保温时段,则通过预设一系列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节省了时间。
5、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操作技能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探究的进程。
这给我们一个极为重要的启迪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努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
当堂练习1、用纯唾液和用稀释10倍的唾液做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这说明酶具有A、专一性B、多样性C、高效性D、多变性2、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麦芽糖酶检测题:1、下图示某酶促反应,若B为麦芽糖,则A是,C是。
2、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去除细胞壁?A、蛋白酶B、纤维素酶C、盐酸D、淀粉酶3、用坐标图建构“pH对酶活性影响的数学模型”。
并回答:(1)BA段的含义是:BC段的含义是:(2)A点与C点时酶的相同点是:4序号反应物加入物质温度结果1过氧化氢无几乎无气泡2过氧化氢氯化铁3过氧化氢土豆浸出液产生大量气泡4过氧化氢新鲜唾液(1)将实验2、3、4的有关内容填写在表中相应位置。
(2)在实验3的土豆浸出液中,对此实验起作用的物质名称叫,与实验2的现象相比,此物质的作用具有。
(3)与实验3相比,实验4的现象可说明。
(4)变量类型:加入物质、温度、结果。
5、用坐标图建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数学模型”。
并回答:(1)AB段的含义是:BC段的含义是:(2)A点与C点时酶的区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