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哲学与人生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修订版课件

3.在人生目标导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人生有目标你将在前进中享受更多快乐,忘记路途中的疲劳与甚至不幸。126故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思考: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
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规律 3.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人生目标
A、结合国情,与时俱进p131 B、结合“自情”,脚踏实地p133 C、制定计划,贵在落实p134 D、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努力永远不会成功
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
3%、10%、60%、27%的关系p122
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追求,生活就没有意义。
2.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因为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实践活动,一方面,人们 在利用自然和历史规律,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改造自然创造历史。p124
5.我一周的目标 6.我一天的目标 7.我一节课的目标
正确的人生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不
断校正;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
课后作业
单项选择题
1、封建社会代替 ,资本主义代替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五版)第四单元第十课电子教案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第一课时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了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的人生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以及在人生目标指引下如何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对于中职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究竟有何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目标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促进个人的成长。
教学重点1.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如何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到成功。
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
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0课时)

第10课时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2)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应遵守历史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名言“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
10哲学与人生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社会的 发展
人的生存离不开 社会
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 供种种条件
定义 地位 作用 关系
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遵循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
1.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 规律和个人实际
2.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 3. 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青年学生要了解社会的发展,遵循其中的规律,并 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打工妹在流言蜚语中开始的财富
唐洁17岁离开家乡,历经十多年打拼在深
圳有了一家年收入五百多万元的贸易公司。 然而,2008年的时候,因为一个新的财富 发现,突然放下这一切,一个人回到老家。
原来,家乡大片撂荒的土地让唐洁看到了 商机,她想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这些土地搞 有机蔬果和生态养殖。
决反 定作
用
生产关系:人与人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用 上层建筑
生产工具 人 生产对象
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 作用、关系 分配方式
生产力: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3、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 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 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 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1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 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总趋势。
哲学与人生第十课教案【优质】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第一课时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了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的人生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以及在人生目标指引下如何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对于中职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究竟有何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目标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促进个人的成长。
教学重点1.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如何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到成功。
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
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三、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
案例1
名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 才能实现越快,对社会就越有 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 ----高尔基
狄 德 罗
高尔基 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 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 何大事。 ----狄德罗
案例2
「世代之眼」——比尔.盖茨(Bill Gates)
他是一个天才,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 成为百万富翁;他是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 能准确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断壮 大的微软能够保持活力; 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 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
除了养殖土鸡,唐洁还有两千多亩地种下了果 树。核桃可以达到年产量400万斤,葡萄可以达 到一百万斤,枇杷可以达到120万斤,预计三年 内我们必须要走深加工这条路。
这几个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 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 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 才是正确的,才能够走向人生成功。中职生要把自己 的人生目标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 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 自己的贡献。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就是指: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就是历史发展规律。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西安事变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 有意识的人参加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其二,社会发展不是某个杰出人物 个人的作用决定的,而是无数人共同作 用的合力的结果; 其三,社会历史是通过无数偶然性 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事件的背 后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第10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弗洛伦斯·查德威克因是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性。1952年,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 尼亚海滩,想再创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那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筋疲 力尽而且一阵阵战栗。她抬头眺望远方,只见眼前雾霭茫茫,仿佛陆地离她还十分遥远。“现在还看不到海岸 ,看来这次无法游完全程了。”她这样想着,身体立刻就瘫软下来,甚至连再划一下水的力气都没有了。 “把我拖上去吧!”她对陪着她的小艇上的人说。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剩下一英里远了。”艇上的人鼓励她。 “别骗我。如果只剩下一英里,我就应该能看到海岸了。把我拖上去,快,把我拖上去!” 于是,浑身瑟瑟发抖的查德威克被拖上了小艇。 小艇开足马力向前驶去。就在她裹紧毛毯喝了一杯热汤的工夫,褐色的海岸线就从浓雾中显现出来,她隐 隐约约地看到海滩上等待欢呼她的人群。到此时她才知道,艇上的人并没有骗她,她距成功确确实实只有一英 里!她仰天长叹,懊悔自己没能咬咬牙再坚持一下。
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 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 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自觉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3)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成功的保障
金尾雏鸡和红尾雏鸡一同出生在一个巢里 ,又被同一个猎人捉住,关在了同一个鸟笼里。鸟 笼小得可怜,但却可以享受各种美餐。红尾雏鸡饱 食终日,身体养得臃肿不堪。金尾雏鸡规劝道:咱 们都是鸟类,应该学会飞行的本领啊!“飞行!” 红尾雏鸡嘲笑金尾雏鸡。“关在鸟笼子里,往哪儿 飞?还是趁早死了那条心吧。”金尾雏鸡无奈的摇 摇头,依然每天坚持在笼中练习飞行动作,把一双 翅膀练习得强劲有力。红尾雏鸡则又垂下眼帘,独 自舒舒服服的晒太阳。有一天,一个小孩子把鸟笼 子打开了,金尾雏鸡凭着一对强劲有力的翅膀迅速 冲出鸟笼飞回了山林,而红尾雏鸡想飞却飞不动, 仍被关在鸟笼里。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讲: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课题: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第一讲: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学目的:理解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了解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掌握如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促进个人成长;学会在人生目标导引下推动历史发展。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重点: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难点:理解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教具:手段:讲解、分组讨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主要方法:例证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生目标的重要性;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果;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呈现相关概念和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介绍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的主题,并引出人生目标的概念;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解读:解读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探讨如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总结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人生目标导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在人生目标导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作业布置:请学生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的文章。
教学总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的关系,以及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和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掌握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并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不断努力。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采用讲解、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分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有些不足,下一步需要加强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
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
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
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
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 一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贯
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于 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状况的规律
类 社 会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
始 终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决定 生产
经济
力
反作用 关系 总和 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一、历史规律原理
1、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规律:指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 社会历史规律:指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人改变、创造或消灭 ,但能被人利用。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
,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 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
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
;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 斧头上山砍树了!“
不可逆转社的会总主趋势义。”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思考
1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 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
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 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 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
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
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 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人生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案例三:
潜伏
余则成
成功
VS
李涯
失败
相同点:都有着非常强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不同点:人生目标不同 余则成: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李涯:为苟延残喘的蒋家王朝卖命
青年学生要了解社会的发展,遵循其中的 规律,并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环境和发展 规律相一致,就会产生积极作用 。
大学生之人生目标
如何成就自我,唯有奋斗!
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的主要人生角 色,然后根据使命宣言和人生角色确定目标。
人生目标: 人类、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等不同的角度
确定,与个人的价值观及人生追求密切相关。
制定目标是还要明白,目标不是远不可及达不到的,也 不是触手可及的,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有望得到成 果的。
二、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两棵树,你砍哪一棵?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 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 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
,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
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心理学家的测试:
没有目标,我们就不会努力,
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 没有目标,我们几乎会同时失去 机遇、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因为 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也就没有什么能够帮助得了你!
个
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
人
历史人物 反面人物
丙
负方向
乙
正方向
甲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2、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
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因其个人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是这些作 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 总进程和总方向
劳动者、劳动工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 生产力
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决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
定
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
具、劳动对象
◆ …适合…,推 动…;◆ …不适 合 … , …阻碍…
所有制、关系、 分配制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绝不认命!修鞋嫂自学成故宫葡语讲解员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你经常 能碰到这样一个奇人——她红 彤彤的脸庞,衣着朴素,发型 没作任何修饰… …然而,就是 这样一位普通妇女,却是一名 优秀的葡萄牙语讲解员!这样强烈的反差让每一位经 过她身边的游客都忍不住好奇地停下脚步… …
面对现实,我该如何选择以后的人生?
目标,像分水岭一样, 轻而易举地将资质相似的人分为:
少数卓越精英
多数平庸之辈
主宰了命运
随波逐流
2014年 700万大学毕业生
2015年 660万大学毕业生
2016年 770万大学毕业生 2016年全国将有
1000万大学生在找工 作。相当于世界一个 中等国家的人口!
我们将成为其中的 一员,应该怎么办?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普通个人的作用
做
出
伟 大 的 事 情 来
普 通 个 人 也 可
以
雷锋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 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比 尔 盖 茨
2.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 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制定完目标后要查看,自己所指定的目标,是否合理。
三、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规律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的发展
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 的结果
社会的 发展
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 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中起作 用的基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上升、曲折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才是正确 的,才能够走向人生成功。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我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 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是黄埔军校同学的徐向前和胡宗南走上不同道路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在1924年成立的一所培养军事政治人 才的学校。在这所学校第一期的毕业生中,有这样的两个人 ,由于不同的人生目标,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人生道路。 被留校,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徐向前,一个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 当年他们都很有志向、很有才华,在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都 曾被留校,都曾参加公北伐战争并担负过领导职务。但是后 来,一个参加了共产党,另一个为蒋家王朝奔波卖命;其结 果一个成了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另一个最后 败逃台湾。
【案例】哈佛精英的人生轨迹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 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 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 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即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 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第四遍 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 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 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 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 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新课导入〉邓小平的 名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 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