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是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深深地被其中展现出的故事和文化所吸引。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整部纪录片以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为主线,并通过瑰丽的画面、声音和文字,将我们带入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片中展示了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经书等珍贵文物,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敦煌艺术的解读和研究。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高窟中壁画的绚丽多彩。
那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佛教经典的描绘,还是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展示,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而纪录片中的特写和细节展示更是让我能够更加仔细地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之美。
其次,纪录片中的专家学者给予了我对敦煌艺术更全面的认识。
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他们的深入解析让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他们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努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纪录片还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介绍,让我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比如,敦煌沙漠中发现的一些古代信件和文物,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呈现,使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也十分精良。
画面的选取和编辑都展现了敦煌的壮美和独特之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其中。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地欣赏敦煌的美。
通过观看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壁画和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部纪录片的精彩呈现,让我对于敦煌的独特魅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期待着后续的纪录片能够继续展现敦煌的美丽和瑰丽,带我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
作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
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
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位于沙漠之中的古代城市。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敦煌的悠久历史,敦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的壁画、佛经和音乐等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敦煌之所以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原因。
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内容。
壁画是敦煌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细腻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壁画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世界中。
而纪录片则通过详细的解说和现场实地考察,向观众展示了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人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音乐艺术。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而闻名。
纪录片通过展示传统乐器的演奏和舞蹈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敦煌音乐的美妙和动人之处。
这些音乐和舞蹈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佛教文化。
敦煌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
纪录片通过介绍敦煌石窟中的佛像和佛经,让观众了解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和禅宗的修行方式。
佛教艺术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力量,让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敦煌的沙漠环境和自然风化等因素不断威胁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重要。
纪录片展示了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介绍了一些敦煌石窟的修复项目,让观众了解到了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敦煌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为我们国家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深深体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之美。
这部纪录片以白马骑士为引子,带领观众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塞上文化。
对于我这样对敦煌并不了解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很大的视听冲击。
当白马骑士站在敦煌莫高窟面前,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更展示了敦煌地区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特点。
整个莫高窟内的造型、色彩和比例都可以令现代人惊叹。
当我听到莫高窟内多少次修复后的色彩并非原本的颜色时,我更能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珍贵和难得一见。
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强烈而美丽的春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沉闷和压抑。
敦煌的雄浑和细腻的风景,加之白马骑士生动的介绍,也让我越发想去一探究竟。
纪录片中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还有莫高窟的创造背后的人文背景。
其次,片中更展示了一幅幅壁画和细腻雕塑的美丽,介绍了壁画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独特之处,让我不由得想去亲身一游。
总之,《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开阔视野和拓宽艺术涵养的好看好学之作。
通过这部纪录片,敦煌这座美好的文化地方也将被人们铭记于心,成为我们爱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敦煌》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
当历史深刻地压在你的心头时,你能够感受到它是如此沉重而且美丽。
莫高窟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蕴藏着古代文明的智慧与艺术。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的地位。
这些艺术品延续了千年古老的传统,穿越时间和空间,令现代人们惊叹。
另外,纪录片还深入了解壁画制作的历程,介绍了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图片的艺术精髓。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容易忽略历史,忘记那些曾发生的事情。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是一部纪录片,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辉煌与壮丽,使观众们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背景和石窟艺术的发展来展现了敦煌的独特之处。
片中介绍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石窟,如莫高窟、千佛洞等,展现了这些石窟中所刻画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故事和壁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石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了解到敦煌艺术是在隋、唐时期兴起的,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寺庙和石窟也相应的修建了起来。
这些石窟内的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敦煌石窟艺术十分精彩。
那些形象逼真的佛像、华丽的壁画、精巧的浮雕等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作品不仅造型生动,而且色彩鲜艳,图案繁复。
其中最著名的是梵天王殿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佛教传说中的诸多神仙、佛陀以及各种法会等。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其他文化遗产,如敦煌的音乐、舞蹈等。
这些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伟大与美丽。
敦煌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丰富多样的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中,我也了解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敦煌石窟艺术曾一度陷入破坏和盗窃的困境,但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努力,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得以得到保护和修复,并通过这部纪录片向世界展示。
这部纪录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的壮丽与辉煌,让观众们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卓越与壮丽,同时也加深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敦煌》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通过富有艺术感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址,让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敦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纪录片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开始,让我了解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它位于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敦煌是重要的商业枢纽,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个国家的商人和文化交流。
这里曾经是佛教的圣地,有着独特的佛教艺术传统,纪录片通过详细介绍壁画、佛像等文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纪录片还讲述了敦煌壁画的发现和保护工作。
壁画是敦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由于岁月和自然的侵蚀,这些珍贵的壁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纪录片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使得这些壁画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我由此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除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纪录片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敦煌的沙漠和山川形成了壮美的景观,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前来观赏。
纪录片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空中镜头,将这些美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被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觉得敦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遗址,更是一座自然的宝藏。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详细的文字和精美的画面,让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敦煌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也让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纪录片中的壮丽景色也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敦煌,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景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
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
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
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
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
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
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
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
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
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
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 ,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
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
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
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
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
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