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1. “天下一气”、“元气”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

“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

秦汉时期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

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

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

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本体。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柳宗元指出,天地、山川、阴阳的变化,都是物质性的元气自然的运动;山崩川竭则是阴阳二气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结果。

充满哲理的中华古训100句

充满哲理的中华古训100句

充满哲理的中华古训100句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2.老子《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3.《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教导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宽广包容的胸怀。

4.曾国藩曰:“天下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相统一。

6.《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层次递进关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这是儒家伦理金律,被称为“黄金法则”。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寓意事物需不断运动变化才能保持活力。

9.“满招损,谦受益”——警示人们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才能持续进步。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回顾旧知识,通过新的理解来获取新知。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表达为了坚守道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的价值。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比喻人的胸怀应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意志坚定如山壁,去除私欲方能坚强。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事顺应天道自然,则会得到众多支持,反之则孤立无援。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人格独立和操守坚定的原则。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福祸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思想。

18.“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积极主动,说话审慎严谨。

19.“三思而后行”——遇事应当深思熟虑后再采取行动。

20.“知足常乐”——教诲人们要满足于适度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21.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我反省和修身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典语录,值得细品

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典语录,值得细品

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典语录,值得细品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5、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秋水》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大意应该是说行事时要超乎于肝胆义气之外,看事时不要只用眼睛和耳朵,洒脱自在于尘垢之外,不被世事所拖累,正所谓是推动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

7、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胠箧》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9、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渔父》10、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11、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1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14、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15、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齐物论》1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齐物论》1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齐物论》19、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2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论语》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句子)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经典句子)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经典句子)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儒家1.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

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益:增加。

【鉴赏】真正的上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善行,而不怂恿别人的恶行。

【鉴赏】大千世界,善善恶恶,谁也不能逃出善恶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是非的标准。

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义正言辞地拒绝恶的侵入。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鉴赏】树想要静静挺立,风却吹个不停,子女想要孝敬父母时,父母却早早死去了。

这种人间憾事,谁也无法挽回。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注释】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吹自擂。

【鉴赏】夸夸其谈的人显露于外的恰恰是他的无知,自吹自擂的人也正反映了自己的浅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法家6.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注释】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鉴赏】止语积福德,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之妙,唯有修行才能感知!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7.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注释】审:明察。

对于是非治乱的实际情况,应该明察详审。

【鉴赏】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君主易被蒙蔽欺骗,缺乏调查研究,听信臣下虚妄之词,不辨是非,混淆黑白。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100句中国古代经典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代哲学名言

古代哲学名言

古代哲学名⾔古代哲学名⾔古代哲学名⾔1 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

(司马迁) 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孔⼦) 不⼊虎⽳,焉得虎⼦?(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不⾏。

(韩愈)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王安⽯) 不以规矩,⽆以成⽅园。

(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则知荣辱。

(《管⼦》) 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

(刘勰) 察⼰则可以知⼈,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 ⾂⼼⼀⽚磁针⽯,不指南⽅不肯休。

(⽂天祥)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刘禹锡)古代哲学名⾔2 1、⼦⽈:“智者乐⽔,仁者乐⼭;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孔⼦说:“明智的⼈喜欢⽔,仁慈的⼈喜欢⼭;明智的⼈好动,仁慈的⼈好静;明智的⼈快乐,仁慈的⼈长寿。

” 2、叶公问孔⼦于⼦路,⼦路不对。

⼦⽈:“汝奚不⽈:其为⼈也,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云尔?”⼦以四教:⽂、⾏、忠、信。

3、⼦⽈:“君⼦坦荡荡,⼩⼈长戚戚。

”译⽂孔⼦说:“君⼦胸怀宽⼴,⼩⼈忧愁悲伤。

”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5、⼦⽈:“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9、⼦⽈:“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反是。

”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不学礼,⽆以⽴。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讲解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讲解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摘抄

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摘抄

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摘抄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的摘抄: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7.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神灭论》
8.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这些名言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考研政治试题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等,考生对此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特别是后者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

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哲学传统中已经含有这种哲学的某些智慧。

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未形成科学的物质观、不能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说明对象;没有自觉系统的唯物辩证法;也没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更不可能形成唯物史观。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重视圣贤、君子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对人的理解实质上也是脱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

这些问题考生答题时须予以注意。

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 “天下一气”、“元气”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
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

“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

秦汉时期
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
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
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
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

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
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

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
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
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

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
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
的精神本体。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
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