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论文全片
我喜欢的帝王论文800字

我喜欢的帝王论文800字从前一段时间里,我便迷上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
其中,让我最佩服的皇帝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了。
努尔哈赤本是女真部的一个平凡的小男孩儿,但因为明朝杀了两个人,使努尔哈赤这个平凡的小男孩儿变身成了一个在历史上崛起了296年的王朝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指挥明朝攻下古勒寨后屠城,去寨中探亲的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和外祖父觉昌安也未能幸免。
少年丧父的努尔哈赤在会建州的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用祖、含恨起兵,开始统—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为什么能够在多次大战中获胜呢?主要等原因就是:努尔哈赤能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掌握了天时,也就是天合,这时赫图阿拉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对明的前进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但这种天气对后金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就是当地土生土长,适应那个气候。
努尔哈赤正是因为利用了这个天时,才能够打败明朝。
第二是地合(也就是地利),努尔哈赤打败了杨镐之后,取得萨尔浒大战胜利之后,就往西进了,就进入到辽河流域了,就打沈阳。
沈阳和辽阳是明朝在辽东最坚固的两座城市,地行可以说对后金不利的,山路对它有利。
怎么变不利为有利,怎么变地不合为地合?后金骑兵攻沈阳城,城坚池深,怎么攻啊?努尔哈赤就利用地合,地不合我创造一个条件让地合。
就是把明朝沈阳守城的兵队引出城来,叫做引敌出城,城外不就是平原吗?野战争锋,骑兵作战明朝不行,后金强,就在城外野战把明朝消灭了。
再配上里应外合,就把沈阳城打下来了。
我有两座坚城。
但是努尔哈赤他变不利为有利:我把你主力引出来,我在平原上用骑兵的优势,我同你冲击。
创造一个地合的优势,就连着打下了沈阳和辽阳,两座重镇。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这是天合。
我们的国家十分富强,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读书——这是地合。
我们要和同学们和睦相处——这是人合,我们在学习方面要多多思考,遇到不会的题要迎难而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不要憋在心里,不懂装懂——这是己合。
《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 阎崇年

5月15日《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阎崇年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3日 15:20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
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
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努尔哈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长达296年的时代,占据了自秦朝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现使中国皇朝制度达到鼎盛。
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强劲发展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急剧加强的中央集权,经济领域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迈开近代化的步伐。
它开疆拓土,外御强敌,民族协和,封定藩属,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而大清皇朝的缔造者、开创者正是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朝史上,开创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
刘邦、李渊和朱元璋均为汉人,只有努尔哈赤是满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戎马一生,瑕不掩瑜。
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什么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含恨逝去?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喜剧的一生。
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戏剧是喜剧,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场悲剧。
努尔哈赤成功和失败,喜剧和悲剧,谜底是什么?本期主讲人为您从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四个角度分析努尔哈赤的成功之谜与失败之谜。
清朝十二帝顺序关于挫折的作文

清朝十二帝顺序关于挫折的作文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
所以,我有一种想要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那个年代的冲动,因而就翻开了《清朝十二帝》,尝试着去揭开清王朝神秘的面试,走进清王朝的兴、盛、衰、亡。
清初。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第一代君王——努尔哈赤,留下了赫赫战功。
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但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也不过是个小人物。
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最后还开创了大清王朝这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96年之久。
作为一个时代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堪与日月争辉。
是的,成功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就像是天注定的一般,他的性格,他的经历,还有他的社会背景注定他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注定他会成为一代天骄。
第二代君王是皇太极,他的政治生涯中,对内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对外勇战扩充,为清兵入关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代君王是顺治帝——福临,他的母亲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孝庄文太后。
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第四代君王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康熙帝,他是清代皇帝中最勤奋好学的皇帝之一,手不释卷;而且对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御用多位外国大臣共同探讨。
传说,他还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还有就是他的成才,他的即位,都是多亏了孝庄太后的大力支持,而他自己也是发自内心地,真心地感谢祖母的培育、爱惜之情。
第五代君王是雍正帝,他的即位几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此同时,他死因不明,总之就是一个多谜的皇帝。
康熙之后是第六代的乾隆,他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将清代的经济和文化推到了极致,但是晚年固执教条也为大清的灭亡埋下祸根。
第七代是嘉庆帝,第八代是道光帝,第九代是咸丰帝,他将清代的昏庸政治发挥到了极点,他过了错误的一生,而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娶了慈禧当老婆,第十代是同治帝,第十一代是光绪帝,第十二代就是做过阶下囚,也做过市井市民的傅仪了。
清十二帝疑案课程论文

启清代一统宏图的创业之君——皇太极之谜【摘要】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调剂满汉。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关键词】皇太极继位之迷文治武功一皇太极继位之迷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
终无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一些明清史专家则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
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
清代帝王评说论文

考试序列号____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任课教师20 年月日康乾盛世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2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
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
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
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
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为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
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
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
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
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
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
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
清代帝王评说论文

平定准噶尔丹叛乱
雅克萨之战图
《康熙字典》图
经有60多种,总数将近20000卷,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七、他,重视科学,热爱西学,学习科技。
说到西学,一般的帝王都会选择排斥,或者是轻蔑它。
可是康熙不然,他不但没有排斥它,反而还乐意接受它。
其实,这也是受到他的父亲顺治帝的陶冶,当时顺治帝很重视和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关系,就是汤若望叫康熙和他一起编修历法,而这部历法的名字就叫做《时宪历》,而当时顺指定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的监正。
还有另一个人叫做杨光先,当时也在钦天监工作,但是杨光先上书状告汤若望,
11。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延续了近300年,统治了中国大半个时期。
在这300年的时间里,清朝共有12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十二帝》一书详细地介绍了这12位皇帝的生平和治国经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清朝的历史和文化。
读完《清朝十二帝》,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帝王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我被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所震撼。
在一个国家统治了几百年的时间里,需要有非常高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他们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国家度过了这些难关,使得清朝能够继续繁荣发展。
其次,我对这些帝王的治国理念和政绩感到钦佩。
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他们都致力于改革和创新,使得国家能够不断进步。
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社会更加稳定。
乾隆皇帝则注重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帝王的政绩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对这些帝王的仁爱之心和忠孝之道深感感动。
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非常重视民生,他们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
比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宽裕。
乾隆皇帝则大力发展教育,提倡文化,使得国家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些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个人品德上也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后人传颂。
通过阅读《清朝十二帝》,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清朝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敬佩这些帝王们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政绩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帝王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
清十二帝疑案论文

清十二帝疑案之皇太极,康熙,雍正学习《清十二帝疑案》,让我对清朝这十二位皇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让我重燃了对历史的兴趣,它引导我不断地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
对于清朝这十二位皇帝,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位是皇太极,康熙,雍正。
首先谈谈作为开国第二任皇帝的皇太极。
公元1626年,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深受炮伤,未留遗诏,含恨而逝。
在不见刀光剑影烦人继位争斗中,身处不利地位的皇太极,却力克群雄,终于继承先父遗位,成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
是皇太极先后纠正了先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劲的政府体制,加强了君主制集权;是皇太极确定统一华夏的宏伟目标,是他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是皇太极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兵种的军队;是皇太极用计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剑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幼年丧母的皇太极少年励志,登上大位。
调整政策,整合图新。
得到汉族人民的认同,抚绥蒙古,把满族的共同体形成的标志改成满洲,整合了整个自己内部的力量。
同时四向用兵,开拓疆域。
他善于学习,长于谋略。
大事他太爱生气,过于重情,不能以理制情,过早逝世,令人惋惜。
我第二个要提到的是康熙。
对他的最初了解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
我欣赏的的才智谋略,欣赏他那种皇帝才有的大气。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踏实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他刚刚披上龙袍是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
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轰动来自西边八方。
这位少年皇帝,十四岁亲政,十六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
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八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一幕幕康乾盛世的动人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影视剧的荧屏上,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场面壮观,甚至令人神往,一时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广泛兴趣与关注。
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应如何正确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它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呢?
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
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它都逊色前代。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
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乾盛世呢?首先,政治局面安定。
在康雍乾时期,自从三藩平定之后,中原地区就没有战争,国内也没有战争,社会上就没有大规模的破坏。
因此社会安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
其次,就外部条件来说,当时中国产品丰富,换时往往出超。
西文国家的物品不足,只能是拿银子来换中国的产品,这样大量的白银就流入中国。
据《白银资本》一书记载的二百多年中,全世界的白银总产量为12万吨,其中6万吨约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
面积种植第四。
美洲的玉米、花生、白薯等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明朝时还没有广泛种植。
清朝大批推广高产作物。
还有,三代皇帝励精图志,勤政英明,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生产力措施,如康熙时期:实行更名田鼓助垦荒,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放松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盛世之下人民生活幸福吗?盛世真的有我们说的那么美好吗?其实不然。
腐败的政治统治下,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经济的发展又从何谈起?明朝,在江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勤劳的中国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水平,一些雇佣主开设的小作坊渐渐兴起。
无论是炼钢筑船等重工业,还是丝绸陶瓷等轻工业,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
然而时过境迁,清朝一贯加强重农轻商的政策,使得从商人事越来越少,加之政治腐败,苛政重税,商人被官府欺榨,利益减少,于是清朝的商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许多清朝虽说重农,但是农业在清朝并没有迅速发展。
清初的“圈地政策”使得百姓失去了自己的田地,极大地影响了劳动积极性。
另一方面,清朝人口剧增,从1以增加到了3亿,这就导致产粮多,但饿死的人更多。
虽然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但是饿殍遍地、鬻妻卖子的情况屡见不鲜。
乾隆朝诗人魏来朋的《鬻子行》写道: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
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
膝下娇儿莫能蓄,百许铜钱即便鬻。
但令得主免饥饿,宁甘下贱为人仆。
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
翁亦无奈强作色,驱之使去终不能。
望儿挥手频频打,旁观谁是解救者?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
凄惨之情,不忍入目。
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思想统治导致民不聊生,经济凋敝。
如果把康乾盛世在同时期世界大范围进行比较,其繁荣的背后隐藏怎样的危机
呢?
17—18世纪中西方的社会状况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设军机处等,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重农抑商,西方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达,重商主义,开始工业革命;思想文化: 提倡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西方,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为启蒙运动自然科学兴起(牛顿三大定律);外交:闭关锁国做天朝上国迷梦。
由此可见,就在这样的盛世下,清朝的统治隐含着严重的危机。
当时的世界已经呈现出了走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何应对这个历史巨变,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严峻选择。
而清朝统治者对此一无所知,继续在做着天朝大国的虚妄之梦。
而在思想文化上又实行严酷的专制政策,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活力。
康雍乾时期文字狱频繁出现,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由于缺少权力的制约,政治上的清明愈来愈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了和珅这样的贪污之王。
此外,在对外关系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轻视科学的态度,清朝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
康雍乾时期的盛世,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
18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盛世也并非全面发展,只是某些方面强大,特别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对边疆的开发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功绩,其政策措施,多可借鉴。
然而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滚滚大潮中,却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们不应过高评价康乾盛世,更应视把“康乾盛世”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从中得到益处,为迎来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盛世”而努力。
历史已经过去许久,很多很多真相已经无法考证,无论是否客观,是否全面,这就是我眼中的“康乾盛世”。
我眼中的康乾盛世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8级英语一班
尚颖学号:A120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