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疑案课程论文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六)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六〕今天是《清十二帝疑案》的最后一讲,讲什么?我在思考这个事情,我也与一部分观众交换了意见,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来,就是清朝的满族从关外,边塞那么一个弱小的民族,崛起之后,定都,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繁盛强大,为什么?就是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清史研究当中的一个大问题,我研究清史过程当中,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讲到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喜剧与成功的原因,在于“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那么清朝兴起与强盛,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可以写一本大书,但是今天要讲,要讲这个问题,时间有限,我只能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认为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在于一个字就是“合〞,“合〞这个字的含义,包括合作,也含有配合,聚合,统合的意思。
配合,如《诗经·大雅》,天作之合,会合,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统合,如《左传》“水火合也〞,配合,会合,统合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甚至于对立的事物,统一合在一起,那么“合〞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个“合〞字,汉朝有一个人,叫许慎他写了本书叫做《说文解字》,他是这样说的,他说“合,亼口也,从亼口〞,那么这个“亼〞是什么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又说“亼,三合也,从人一〞,段玉裁有一个解释,他说“合〞就是“三口〞,这个“口〞什么意思?通俗一点说,普通住家户不是三口之家吗,三口之家三个口,合起来是一家,不就是“合〞吗?这是“合〞字的本意,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合〞,把不同的事物甚至于对立的事物,把它合到一起,“合〞就是家庭要合,家合万事通,民族要合,族合力量强,国家要合,国合百业兴。
下面我就具体地分析和阐述一下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合〞。
一,民族合。
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民族非常复杂,建州女真的本部有五个部,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哲陈部,董鄂部,王甲部,建州女真还有长白山三部纳殷部,朱舍里部,鸭绿江部,这就是八部。
《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 阎崇年

5月15日《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阎崇年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3日 15:20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
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
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努尔哈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长达296年的时代,占据了自秦朝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现使中国皇朝制度达到鼎盛。
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强劲发展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急剧加强的中央集权,经济领域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迈开近代化的步伐。
它开疆拓土,外御强敌,民族协和,封定藩属,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而大清皇朝的缔造者、开创者正是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朝史上,开创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
刘邦、李渊和朱元璋均为汉人,只有努尔哈赤是满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戎马一生,瑕不掩瑜。
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什么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含恨逝去?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喜剧的一生。
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戏剧是喜剧,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场悲剧。
努尔哈赤成功和失败,喜剧和悲剧,谜底是什么?本期主讲人为您从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四个角度分析努尔哈赤的成功之谜与失败之谜。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并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近两年来,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推出《清十二帝疑案》后,《百家讲坛》就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影刃而出,成为电视节目发展进步过程中的亮点。
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在适应受众心理、提高传媒效果、创造高收视率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成功的过程中,《百家讲坛》显现出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浪潮。
一、通过《百家讲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内容,可以使广大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弘扬本民族文化之精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立。
1、实现了与观众的交流,使受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
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电子媒介,直接诉诸感官的图像、声音,并赋予抽象的古代典籍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历史与文化不再抽象。
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
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硬梆梆的学术品评用语向着群众化、平民化、大众品位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把本就艰涩、单调、史笔类的专业化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平明简洁、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口译直白,从而使受众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如同听评书一样欲罢不能。
那些不同人物的说话口气、动作、性格、甚至姿态相貌,都历历如见,呼之欲出。
通过这种形式的电视传播直接模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观众乐于解说且易于接受,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还能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1. 引言阎崇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担任清朝的清宣宗年间的大学士,主管国家政务。
然而,他因为涉嫌与清朝十二位帝王的死亡有关,引发了许多关于他的疑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阎崇年与清朝十二帝之间的关系,分析他是否涉嫌谋杀,以及相关证据和争议。
2. 阎崇年的背景阎崇年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年轻时非常聪明,勤奋学习,通过考试进入了官僚机构。
由于其才华出众,他很快获得晋升,最终成为清宣宗时期的大学士。
3. 清朝十二帝的死亡清朝历经十二位帝王,他们的死亡时间和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些帝王中,康熙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享年八十一岁,死于自然病。
而后的雍正、乾隆、嘉庆等帝王,都是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去世,死因各不相同。
这些早逝的帝王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大家开始对阎崇年是否与这些死亡事件有关产生了疑问。
4. 关于阎崇年的指控有关阎崇年涉嫌对十二位帝王进行谋杀的指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 毒杀一些人认为,阎崇年可能秘密使用了毒药,将帝王们谋杀。
他的身份和职务使得他容易接近帝王,利用这一点进行毒害。
据说他曾有一段时间痴迷于草药,可能是在这期间寻找合适的毒药进行谋杀。
4.2 密谋除了毒杀,还有人声称阎崇年可能密谋谋杀帝王们。
他可能与其他人合谋,通过暗杀或其他手段消除帝王。
这种阴谋的指控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由于他在政府中的地位,一些人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4.3 其他手段除了以上指控,还有一些人怀疑阎崇年可能使用其他手段对帝王进行谋杀。
例如,他可能利用帝王的心理弱点,通过鼓励其不良习性或放纵其私欲来加速其死亡。
5. 相关证据与争议尽管有关阎崇年的指控层出不穷,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他与帝王们的死亡有关。
警方曾对他进行了调查,但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有罪。
一些人认为他可能是被人栽赃陷害,以达到政治目的。
此外,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认为阎崇年是无辜的。
他们认为这些指控只是别有用心的人对他的陷害,以削弱他在政府中的地位。
选修:清代帝王评说论文

考试序列号148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所认为的康熙课程名称:清代帝王评说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任课教师田渝2013年4月26日我所认为的康熙康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清代帝王之一,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看过不少精彩的清朝电视剧,即使没上过历史课,我们也知道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康熙。
不过我认为,“三分真,七分假”的“辫子戏”,没有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历史上的康熙。
康熙大帝的功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他16岁时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他平定三藩、肃清河务、整顿漕运;他又平定了准葛尔和葛尔丹,解决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难题;他遏制了沙皇俄国的扩张,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康熙死后,他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
在那个推崇儒学的时代,可见这是怎样的帝王光芒。
武功只能给康熙增添英雄色彩,文治才是这位帝王的传奇。
康熙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然而,“只为贪图享乐,劳民伤财”是很多人对他的误解。
承德避暑山庄,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与木兰围场一样是康熙政治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风格修建的宫殿庙宇,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蒙古西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透过这一片片幽静淡雅的山水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未来我们看到,六世班禅为乾隆祝寿就住在这里,派遣驻藏大臣,明确灵童转世和金瓶掣签制度也在这里。
蒙古王爷们朝见皇帝住在这里,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也在这里。
卷秩浩繁的《四库全书》存放在这里,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先后死在这里,它见证了清王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睿智如他,这样才是我们所敬重的康熙!更可贵的是,康熙并不相信什么灵丹妙药,也不相信什么长生不老。
康熙二十八年他南巡时,有人进献《炼丹养生秘书》,他对献书者痛加斥责后,掷还其书曰:“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
”当他年近花甲,嘴上添了几根白胡须时,有人劝他使用“乌须药”,他说:“从古以来,白须皇帝能有几何?我若能须发皓然,岂不为万事之美谈?”汉武帝也曾寻找仙丹以求长生不老,唐太宗也是想倚靠丹药追求永生,很多很多的帝王都想统治天下到永远。
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笔记

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2004年5.15.第一集《努尔哈赤》。
他一生,有三大战,古勒山之战奠定了女真统一局势;萨尔浒之战扭转了对明朝的劣势;沈辽之战奠定了对明朝的攻势。
有二疑,一为称汗,二为死亡。
十大功绩: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约与明朝实际控制面积相仿),创建满族文字(老满文,即无圈点满文),创建八旗制度(八旗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治军,共24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促进满族形成(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其他民族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建立后金政权(清政权268年,包括后金共296年,成为与汉唐明并列的强盛王朝),丰富兵坛经验(戎马44年),制定抚蒙政策(彻底解决了2000年未解决的北方边患),推进社会改革(贵族共和),决策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东北中心)。
美国总统,历史功绩,有的一件也没有,少的一件两件,多者三件四件。
25岁用兵,一生战无不胜,直至宁远之战败亡。
他成功的因素,是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他失败的因素也是四个,是四不合。
天时,萨尔浒之战,明军号称47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进攻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说,“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五天之内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明朝四路大军,创造以少胜多著名战例。
地利,努尔哈赤利用引敌出城,发挥骑兵野战优势歼灭明军,再里应外合攻下坚城,先后于9天之内攻下沈阳和辽阳,取得沈辽之战胜利。
人和,举两例,一为授官降将,二为静观叶赫老女出嫁。
己合,古勒山之战,女真蒙古九部伐建州,大兵压境心不惊。
(阎崇年讲努尔哈赤有两个版本,下载并存于360云盘的是全本即上下两集本,2004年5月15日播出的是精简本,约相当于全本的后半部分)5.22.第二集《皇太极》。
幼年丧母,父亲太忙,外公仇家,排行居中,没有同胞,母未封后,这是他继承大位的六大不利因素。
当时具备争夺继承权能力的主要是四人,即四大和硕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2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二) 阎崇年

(全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见面很高兴,最近很多很多的热心的观众给我打电话写信,还有在网上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洪承畴,一贯以骁勇善战、宁死不屈而著称,且在刚刚战败之时,明崇祯皇帝以为其战死,举行全国的悼念,但万万没有想到洪承畴却恰恰投降了清朝,让崇祯帝感到极为尴尬。那么,洪承畴究竟为何投降了清朝?当时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一直有清庄妃诱降洪承畴的传说,这样的传说究竟是否可信?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答疑清朝最初的这一段隐秘历史,解惑洪承畴的人生命运。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潮,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潮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阅读答案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阅读答案“《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阅读答案“《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
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
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
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
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
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
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清代一统宏图的创业之君
——皇太极之谜
【摘要】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调剂满汉。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关键词】皇太极继位之迷文治武功
一皇太极继位之迷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
终无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一些明清史专家则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
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
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
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
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表示同意。
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
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
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
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二皇太极的功绩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首先,在文治上:革弊图新
皇太极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
革除弊政,调剂满汉。
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以后,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遭到辽东汉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其父汗的失误之策,适时做出调整:
针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
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针对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
皇太极优礼汉官,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
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
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针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
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
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
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
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
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
造红衣炮,创建重军。
天聪汗皇太极在经过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之战三次重大失败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
此炮为西洋人制造,称作“红夷大炮”;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
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
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重型新兵种——炮兵。
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衣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这样,皇太极纠正了他的父亲晚年所犯下的错误,使得后金军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皇太极死后被谥为“文皇帝”,这个“文”字恰恰说明他一生文治功业的特
征。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在武功的棋盘上,四面出击
向东出兵,两征朝鲜。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
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改变了朝鲜依违于明朝和清朝之间的立场,二是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向北用兵,征抚索伦。
皇太极向北用兵,兵锋直指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
皇太极征抚并用,以抚为主,终于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广阔地域归属于清朝。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
皇太极为什么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谋略。
谋略是关乎政治家、军事家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正说清朝十二帝》
2 《皇太极秘史》
3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阎崇年
4 《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