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死与择生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2019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紧张的考试结束,⾼考学⼦们在这次⾼考结束后,可以来看看由店铺⾼考栏⺫整理⽽出: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也希望所有考⽣们考出⾃⼰理想成绩! 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19北京⾼考语⽂答案: 1、D 2、B 3、B 4、C 5、A 6、第⼀则材料,⽣物多样性⾯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态,关注⾃⾝的⽣存环境。
7、A 8、B 9、C 10、 ①(像伯阳⽗那样)认识它的⼈不是⽆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先阐述⼭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的流动造成了⼤地的震动,不是与⼈商量,由⼈安排的,直接点明“天⼈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对⽐论证,说明⽼妇烹调、⽼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边、阴阳变化⽆穷,天理难以被⼈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将国之亡归因于⼏条河流的荒谬。
12、 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安⾝⽴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段和途径去获取,⽆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种解读:不⽤正当的⽅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就不会去摆脱。
第⼆种解读:如果⽤正当的⽅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去摆脱它(⽽⽢于贫贱)。
13、C 解析: “第⼆⾸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第⼀⾸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盐也⽆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将墨梅与⽆盐相⽐较,⽤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第⼆⾸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了典故,其⺫的是为了显⽰墨梅如⼈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超。
生存还是死亡汇总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
“是生存,还是死亡”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 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再 见
荐读文章,铭刻两难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 李 白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 萧萧枫树林。
——唐 戴叔伦
离骚未尽灵均恨, 志士千秋泪满裳。
——宋 陆游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第3段重点字词: 吾闻之 音节助词 刚 以:用、让。
新浴者、新沐者
安:怎么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第3段翻译:
屈原回答说:“我听 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 去帽子上的灰尘 ,刚洗过 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 尘埃,怎么能让干干净净 的身子,去蒙受外物的 玷 污呢?我宁可投入那湘江 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 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离开
可以濯我缨
洗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

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一)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
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
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
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
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
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
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
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
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
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
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
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
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
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
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
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
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
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
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二)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权威专家解析】北京卷作文话题1保持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对稳定性。
从命题方向角度看,坚持了“立德树人”的考察方向,重点在于引领考生以及之后的历届学子要始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方向。
【解析话题1:韧性】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
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与往年一致,继续采用材料+题目的格式。
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与梯子。
考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与引领,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出色的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给我们明确了核心词“韧性”的定义;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们写作的视角与范围;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文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我们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的韧性又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当材料的这些方面和角度都充分考虑清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呼之欲出,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才情,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同。
有的人选择自杀,比如屈原,有的人选择坚强的活着,比如司马迁。
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很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完全不同。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继续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佩,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一阵阵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无所作为,即使他肢体健全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所以,他选择继续勇敢坚强的活下去。
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择生与择死
• • •
•
•
死,可以明志, 生,能够践志。
假如是你呢?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样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 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与其笔下那些
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心心相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 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 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 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我与地坛》中史铁 生说:“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
• 读《垓下悲歌》,探 《项羽之死》之生死 观。
少年壮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 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 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 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 江。籍曰:“ 彼可取 而代也。”
英武过人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 皆已惮籍矣。
虞姬和诗
虞姬弹剑哀和:“汉 兵已略地,四方楚歌 声;大王意气尽,贱 妾何聊生。”遂伏剑 自刎,留下了“霸王 别姬”的千古绝唱。
文本赏读。
• 场景一: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 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 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 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 • 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一“歌”一 “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 淋漓尽致。这里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一 个――“情”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韧性、色彩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权威专家解析】北京卷作文话题1保持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对稳定性。
从命题方向角度看,坚持了“立德树人”的考察方向,重点在于引领考生以及之后的历届学子要始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方向。
【解析话题1:韧性】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
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与往年一致,继续采用材料+题目的格式。
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与梯子。
考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与引领,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出色的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给我们明确了核心词“韧性”的定义;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们写作的视角与范围;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文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我们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的韧性又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当材料的这些方面和角度都充分考虑清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呼之欲出,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才情,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作为一个诗人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韧性、色彩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生与择死
张蔓菱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
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
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
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
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
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
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
“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
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
精、气、神为天地所化。
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
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
他要完成千古史记。
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
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生?还是死?”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思索形象。
西方人士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
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
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中国的古人有时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赵氏孤儿》中的二位忠直之士在争执“谁当去送死,谁当留下保护孤儿,并负责将血海深冤告诉他申雪”时,年老的公孙杵臼愿去死,自说是选择了容易的事,就请盛年的程婴承担“活”的重任吧。
近读吴宓教授事。
吴给学生讲过一个“退麝投岩”之典。
出处不明。
我怀疑可能是吴密先生自撰。
他说,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已自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不大地,不令猎人所得。
然后,投岩而亡。
吴密将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关系比喻如此。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穷追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
吴密与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同时也准备好了誓不投降。
吴密的比喻,正是发自内心与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降起的脊骨。
没有这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
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到人世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这一小生里,还要活在前人与后人之交中,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
这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漫长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