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

合集下载

脊柱内固定材料

脊柱内固定材料

脊柱内固定材料脊柱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脊柱疾病的手术方法,通过椎间融合或者融合植骨等方式,来稳定脊柱,减轻疼痛,恢复脊柱功能。

在脊柱内固定术中,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至关重要,不同的固定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

本文将对脊柱内固定材料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1. 金属固定材料。

金属固定材料是脊柱内固定术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主要包括钛合金和不锈钢材料。

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不锈钢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适用于对脊柱进行强力固定的情况。

金属固定材料的优点是稳定性好,固定效果可靠,但缺点是刚性大,可能会导致邻近椎间盘的退变和融合。

2. 生物可降解固定材料。

生物可降解固定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主要包括聚乳酸、聚乙二醇酸等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逐渐降解吸收,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生物可降解固定材料的优点是能够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和愈合,减少椎间盘的退变,但缺点是强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适用范围有限。

3. 合成树脂固定材料。

合成树脂固定材料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固定材料,主要包括聚醚醚酮(PEEK)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合成树脂固定材料的优点是密度小,刚度大,适用于对脊柱进行强力固定的情况,但缺点是价格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4. 选择固定材料的考量。

在选择脊柱内固定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活动水平等因素。

对于年轻的患者,可以选择生物可降解固定材料,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和愈合;对于需要强力固定的患者,可以选择金属固定材料或合成树脂固定材料。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手术风险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固定材料。

总之,脊柱内固定材料是脊柱内固定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内固定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分为: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前路内固定、下颈椎前路内固定

脊柱内固定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分为: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前路内固定、下颈椎前路内固定

脊柱内固定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分为: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前路内固定、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脊柱内固定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分为: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前路内固定、下颈椎前路内固定、下颈椎后路内固定、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颈胸交界区内固定、胸腰椎前路内固定、胸腰椎后路内固定、腰骶内固定。

学术术语来源---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文章亮点: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国内外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复发率在3.2%-14.2%,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很多,明确复发因素是正确治疗的关键。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误诊、漏诊,定位错误,治疗方式选择不当,椎间盘突出髓核残留、漏切,椎管狭窄未彻底减压,节段不稳无预防性内固定,骨赘未切除,止血不彻底、暴露不清导致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治疗后功能锻炼不当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加之初次治疗所造成的神经、硬膜与椎间盘髓核等粘连,椎间隙、神经根管狭窄及小关节增生重叠等因素,使得再次治疗与初次治疗相比明显复杂,对治疗节段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3 临床应用的意义:准确的定位及植入物内固定方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复发的关键,治疗中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治疗后效果不佳和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治疗后脊柱不稳,以及重视影像学检查对于引起腰椎治疗失败多数病因的较好诊断价值,在二次治疗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时,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关键词:骨关节植入物;骨与关节学术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相关因素;椎弓根螺钉固定;骨性融合;椎间盘移位;椎间盘切除;游离;病理解剖学;生物力学;并发症摘要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

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

脊柱骨折取内固定护理常规

脊柱骨折取内固定护理常规

脊柱骨折取内固定护理常规
一、护理流程
2、预防感染:加强防护摘除固定器,及时更换一次性固定器,行清
洁消毒,做好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3、预期教育:做好患者预防感染教育,告知患者有关固定装置的护
理知识,教育患者注意外表的安全,按时更换外表,定期复查CT,配合
医师成形固定装置。

4、护理护理:加强患者神志清楚,每日根据反馈情况调整位置,及
时给予护理,经常检查固定器,维护固定装置完整,及时行复位操作。

5、功能锻炼:针对不同体位,设计功能性锻炼方案,给予患者安全
有效的护理,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让患者最快恢复正常的身体活动能力。

二、护理时应注意事项
1、要观察患者身体状况,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2、要及时围绕患者体位变化,及时调整外固定装置,确保外固定装
置的稳定,减少患者疼痛;
3、要注意患者血管循环,防止局部血液不畅,局部发生肿胀或疼痛;
4、要加强患者关节及其他部位活动训练。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包括多种,下面列举其中的一些:
1.手提法:一种古代的正骨手法,适用于脊椎错位的整复。

患者立于桌前,助手
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这种方法与脊椎悬吊复位法近似。

2.双踝悬吊法:这是一种整复脊柱的方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描述
过此方法。

患者俯卧床上,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两足由床上徐徐悬吊,使躯干
前倾于0°~30°位约15分钟,利用患者体重将压缩椎体拉开。

复位后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使脊柱过伸,维持整复效果。

此外,对于整复后的脊柱,应予以适当固定。

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须仰卧于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卧床时间3周~4周。

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应采用脊椎骨折夹板或石膏背心、金屬支架固定,固定时间4周~6个月,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对于颈椎骨折脱位者,经整复与持续牵引后,可给予颈托或石膏围领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还有外固定,如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

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请注意,上述手法和固定方法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自行操作,以免对脊柱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脊柱内固定原理和方法

脊柱内固定原理和方法

对于轻度滑脱可采用钩棒系统或经皮椎弓 根螺钉固定,重度滑脱则需采用开放手术 内固定。
脊柱肿瘤
脊柱畸形
根据肿瘤性质和位置选择内固定方法,如 椎弓根螺钉固定、钢板固定等,同时需考 虑肿瘤切除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根据畸形类型和程度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 法,如椎弓根螺钉固定、钩棒系统等,同 时需结合截骨矫形等手术操作。
长期随访管理策略建议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术后定期接受随访 ,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或内固定失效等 问题。
影像学复查
在随访过程中,定期进行影 像学复查,以监测脊柱和内 固定物的稳定性及可能出现 的变化。
功能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帮 助患者逐步恢复脊柱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力学性能评价
通过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 等方法评价材料的强度、刚度、韧性 等力学性能,以确保植入后能够承受 相应的力学负荷并保持稳定。
04 脊柱内固定操作技巧与 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与准备工作
影像学评估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详细了解脊柱病变的性质、 范围和程度,为内固定手术提供准确依据。
疼痛评估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等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术前、术后 的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神经功能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等,对患者术 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活动能力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行走、坐立等日常活动能力,以及进行相关的量化评估,如Oswestry功能 障碍指数等,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脊柱的生理曲度
脊柱具有四个生理曲度,即颈椎 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 椎后凸,这些曲度对于维持身体 平衡和减轻震荡具有重要作用。

脊柱内固定知识

脊柱内固定知识
后路手术可以利用“弓弦原理”进行多 节段的间接减压,但却不能进行前方直 接、有效的减压。适合多节段的病变。
内固定的相关知识
脊柱的功能单位 也称功能单元, 即一个运动节段, 包括两个椎体及 两椎体之间的软 组织。

三柱的概念(Denis,1983)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的 前2/3、前侧纤维环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的 后1/3、后侧纤维环
后柱:椎弓根、椎板、黄 韧带、棘突、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脊柱内固定器材的分类
内固定分类 钢板
钉棒系统 椎间替代物
常用规格: 直径:4.0mm ,修正螺钉为4.35mm
颈椎后路侧块
脊柱外科里侧块的定义
进针点:侧块中点向头侧和1~2mm。 进针角度:矢状面与小关节面平行,水 平面向外25°。
共31对 1. cervical nerves 8 2. thoracic nerves 12 3. lumbar nerves 5 4. sacral nerves 5 5. coccygeal nerve 1
前根和后根----脊神经
脊神经31对, 每对脊神经连 于一个脊髓节 段
脊神经
颈椎侧块常用规格
常用规格: 直径:3.:横突中点水平线与上关节突外缘 垂线的交点。
人字嵴定点法
椎弓根钉常用规格:
胸椎直径: T1~5 3.5~4.0mm , T6~10 4.0~4.5mm T11~12 5.5~6.5mm 长度均为35~40mm。 腰椎直径:5.5~6.5mm,长度:40~45mm。 骶骨直径:6.5~7.5mm,长度:30~35mm。
脊柱应用解剖
脊神经的毗邻 脊髓 神经根 椎间孔
脊柱外科常见疾病:
创伤-----骨折,脊髓损伤 退行性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固定装置障碍的护理PPT课件

脊柱内固定装置障碍的护理PPT课件
康复目标:恢复脊柱功能,减轻疼 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注 意保护伤口,定期复查
护理人员培训
专业知识学习
01 脊柱内固定装置
的结构和功能
03 常见并发症及其
预防和处理
05 护理人员的沟通
技巧和职业素养
02 护理要点和注意
事项
04 患者康复指导
操作技能培训
01
熟悉脊柱内固定装置的 结构和功能
术后护理
1 保持正确的卧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2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3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4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并发症预防
01
保持正确的体 位,避免长时 间保持一个姿 势
02
定期进行康复 训练,增强肌 肉力量
03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吸烟、酗酒等 不良习惯
04
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 症
常见问题及处理
装置松动
01
原因:固定装置质量不佳、患者活动过度、手术操作不当等
02
症状: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功能障碍等
03
处理方法:调整固定装置、加强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
04
预防措施:选择高质量固定装置、指导患者正确活动、规范手术操作等
装置功能
稳定脊柱:固定装置可保持脊柱 01 的稳定性,防止进一步损伤。
支持功能:固定装置可提供支撑, 02 减轻患者疼痛,帮助患者恢复。
保护神经:固定装置可保护脊柱 03 周围的神经,防止神经损伤。
促进愈合:固定装置可促进骨折 04 愈合,加速康复过程。
装置适应症
1
脊柱骨折

脊柱内固定基本原理

脊柱内固定基本原理

脊柱内固定基本原理
脊柱内固定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内部
固定器件将患者的脊柱牢固地固定起来,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充分
的恢复和愈合。

内部固定器件可以是螺钉、钩子、板材等材料,将其固定在椎弓根、
椎体骨等部位。

这样一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脊柱就被完全固定
住了,减小了对脊柱的移动和挤压力度,加速了硬化和愈合。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脊柱内固定器件,其中最常见的是可调节螺钉和椎间螺钉。

可调节螺钉的原理是通过一个外部操纵器将其内部的针螺杆调整到想
要的角度,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椎间螺钉的原理是将两个相邻的椎体用双侧螺钉固定在一起,形成一
个强大的稳定结构,起到了支撑、减轻压力的作用。

总之,脊柱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脊柱疾病治疗方法,它利用内
部固定器件来将患者的脊柱固定,从而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减少疼痛,并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我们对脊柱内固定器件的研究和发展还有很
大的空间,相信我们在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同时,将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各种脊柱疾病的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