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古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医疗卫生水平更不可能和现代同日而语,普通人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四十岁,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是涌现了许多高龄长寿之人。
长寿的古人都是一直很注重养生保健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高妙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在修身养性上多有高见,以下就从古书中摘录十句关于古人养生的至理名言,相信这些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个人修身养性、境界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
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黄帝内经》)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
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
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3、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
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宋 ?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5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6、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

郝万山:养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激发、促进、推动人体的自调机能,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促进健康的作用。
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郝万山,生于1944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笔者见到年近七旬的郝万山教授,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优雅。
作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中医专家,他是如何认识养生保健的呢?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体原本就有很好的自动优化调节机能,这种“自调机能”可调节我们身体内环境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调节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
这种调节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健康的保证。
郝万山强调,不良情绪与情感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继而产生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喜则气缓,喜伤心;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
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就是说不良情绪和情感对健康的影响。
而情绪需要自己控制,所以健康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和不良习惯。
因此,健康需要自己管理。
郝万山说,在病人面前,自己是医生,医乃仁术;在学生面前,自己是教师,育人为本,身教重于言教。
故应加强身心修养,做到宠辱不惊,处之淡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谈及日常生活,郝万山说,家庭一日三餐,坚持多吃粗粮,少食荤腥厚味。
即使节日聚餐,也都点到为止。
所以多年来,他的体重比较稳定,身体各项体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来医。
郝万山说,养生不需要特殊的保健品,把心态调整好是最重要的。
养生要从养心入手。
医家主张养心,就是修养心性;易家主张洗心,就是改变心志;儒家主张正心,就是使人心归向于正;道家主张静心,就是使心灵安定宁静;佛家强调明心,就是使心思清明纯正。
中国人的修养 摘抄

1.中国人重德,德即性也。
故人生当论其时,论其位,而其实其位,则为在其心。
2.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3.中国精神的最锐敏最精细的感性,是隐藏于那些不甚引人爱悦的表面后面。
中国人的呆板无情的容貌底下,隐蓄著一种热烈的深情;沉郁规矩的仪态背后,含存有活泼豪爽的内心。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厚藏,身体则如鼎之镇。
6.吾人身体由口腔进食物以养之,吾人心神当由目腔纳书籍以养之。
——佚名7.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8.人之初,性本善,而世俗磨砺下,或善或恶,皆能养成。
然,无论何人,皆有良知,如明镜高悬,不可欺蔽。
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吾辈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良知为指引,秉持正义,坚守道德底线,方能立于世而不倒。
9.薄滋味,勤四体,少愠怒,慎起居,此养身之道;修德行,守清静,法自然,顺天命,此养心之道。
10.东方国学文化思想信念教育唐王紫苏励志箴言每个人都可以暂时缺少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更不能没有精神依托。
因为金钱既可以从他人那里借来,也可以用汗水换来,而思想和精神既借不来,也换不来。
1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
古代经典中六字对偶名言(第一辑)

古代经典中六字对偶名言(第一辑)▲两不:一马不鞴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两之: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心。
▲两有:人有旦夕祸福,天有昼夜阴阳。
▲两为: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两自: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
▲两找: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两有:有胆方能敢闯,有识方能善闯。
▲两德:有德不在年高,无德空活百年。
▲两心: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两流: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流而上。
▲两人: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两要:若要人前显贵,先要人后受罪。
▲两养: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
▲两多: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两气: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两要:既要学会放弃,更要懂得珍惜。
▲两于: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两先:修心必先修德,修身须先制怒。
▲两有:没有千里朋友,哪有万里威风。
▲两易:张口说话容易,闭嘴沉默不易。
▲两非: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两人:狭隘的人斗狠,慈悲的人不争。
▲两是:越是单纯善良,越是感到受伤。
▲两时: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两越:浑水越澄越清,是非越辩越明。
▲两何: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两则: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两则: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两莫: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两是: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两能:锄头能壮筋骨,汗水能治百病。
▲两以:闲居可以养志,读书足以自娱。
▲两而:奢侈富而不足,节约贫而有余。
▲两因: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两时:兴盛时更谨慎,暴怒时能忍耐。
▲两于:文明基于道德,自由源于秩序。
▲两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好:有钱把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
▲两赢:下对注赢一局,跟对人赢一生。
▲两是:马虽瘦还是马,友无能还是友。
▲两多:茶喝多了养性,酒饮多了伤身。
▲两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两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两留: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两冷:冷汤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
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11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
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
《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
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
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
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
《射雕英雄传》中,马钰道长教郭靖的口诀,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材诀窍!

《射雕英雄传》中,马钰道长教郭靖的口诀,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材诀窍!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全真教二代掌教马钰道长,传授了郭靖四句助眠心法口诀: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
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消。
很多人认为这四句话是金庸为了剧情需要编写的,实际上这句话是真实的,出自元代的《丹阳修真语录》,丹阳子即是马钰。
01《射雕英雄传》中,全真掌门马钰来到大漠,传授了为学武所困顿的郭靖一些呼吸、睡觉的法门,郭靖的武功就开始进展神速。
不到半年的时间,不仅胜过了七怪几年的传授,还使郭靖后来成了一代武林大侠,二次华山论剑位列五绝之一。
大家不仅要问,到底马钰教了郭靖什么功夫?很多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学这四句心法口诀,但是总觉得不好理解。
其实电视剧里只摘了原文中的四句,如果我们把完整的看一遍这段话就理解了。
原文: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
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
也就是说,要做到马钰教郭靖的那种助眠心法境界要做到四个“养”,即:守清静恬淡以养道;处污辱卑下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以养气。
江南七怪开始以为郭靖学了别人的武功。
马钰解释,他并没有传郭靖全真功夫,只是教教郭靖一点呼吸的心法。
郭靖自己也说,自从学习了呼吸心法后,躺在冰冷的石头上也不感觉凉了,自己的心也能静了下来。
实际上,马钰传郭靖的是修炼心静的法门,就是练心静的方法。
这可能也是教育里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我们教了孩子很多东西,唯独没有教他们心静之术。
02很多人一事无成,不是资质愚钝,而是心不静,或者说没有静下心来潜心做事。
我们回头来看郭靖学习的问题。
江南七怪不分白天昼夜,三班倒死命向郭靖灌输知识。
江南七怪兄弟几人倾囊传授郭靖各种武功。
按理郭靖经过这些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勤学苦练,应该小有所成。
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随着约定比武时间渐渐临近,七怪慢慢的失去了信心。
中医养生百训歌诀

中医养生百训歌诀中医养生,百训歌诀(原创)中人牛二2015-06-291、养生有百条,第一是睡觉。
亥子丑时睡,气血精神好。
(睡眠足养生)2、中医与西医,药物都治标。
得病先治本,自身是依靠。
(自愈力治本)3、观念须正确,药物手术少。
未病先预防,行为是先导。
(未病要先防)4、自身有智慧,书本难学到。
真诚净心境,百病生不了。
(心地要清静)5、人体本健康,系统精构造。
调节与修复,外因莫依靠。
(会自我调节)6、七情与六欲,失衡疾病到。
生病清垃圾,气顺百病消。
(清理心垃圾)7、健康两要素,气血与经络。
气血有充裕,排泄有通道。
(经络变通道)8、气血足够好,食物胆汁到。
睡眠成习惯,休息养大脑。
(气血应补好)9、经络能畅通,清净心为要。
情欲无邪念,脉通气运到。
(禁止邪恶念)10、健康得维持,气血增加到。
同时也节支,血气不损耗。
(减少自损耗)11、食物原材料,气血有依靠。
多食成负担,控制为务要。
(须平衡饮食)12、气血能运行,运动也消耗。
松静微循环,健康少不了。
(松静微循环)13、气血多垃圾,人体会变老。
血脉无阻塞,气血旺通道。
(血管要通畅)14、体检有数据,自身感觉到。
药物可调节,能力更重要。
(感知身健康)15、健康先调心,静养才修道。
愉悦最享受,快乐是目标。
(快乐最修身)16、有病人不怕,气血补足道。
静功增气血,坐通病自好。
(气功静坐补)17、养生顺法则,病去自然好。
习惯不养成,病来如山倒。
(养成好习惯)18、吃喝七分饱,养生十分好。
保持虚清醒,健康才得道。
(为食七分饱)19、食物有营养,多则反损耗。
饮食能节制,健康方可保。
(营养要均衡)20、食色人大欲,太过如钢刀。
有病莫放水,心静身体好。
(宜适度房事)21、医生能治病,外因很重要。
关键起作用,内因自身到。
(增强免疫力)22、生病机因多,真相难悟到。
病人自发现,思维是需要。
(病因定分析)23、人生忌紊乱,心乱事糟糕。
血气忌失常,静处不烦恼。
(事乱心莫乱)24、多嗔肝受伤,多淫肾伤耗。
修德是练功的前提与保证

修德是练功的前提与保证
道家文化中有一句话:“修德者养身,养身者修德。
”这句话意味着修德和养身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修德是练功的前提与保证。
在修炼功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德行来达到更好的修炼效果,修炼功法也能够帮助我们修德,提高自己的修身修心的能力。
修德是练功的前提。
练功需要一种虔诚的心态和专注力,只有具备正面积极的品德,才能够更好地集中精神,投入到修炼中去。
否则,即使掌握了高深的功法,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功法的威力。
修德是练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修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功法的修炼。
修德是练功的保证。
在修炼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身体的不适、环境的干扰、外界的压力等等。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修身修心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坚持下去。
修德也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力量的伤害,保持自身的纯净和坚定。
修德是练功的保证,只有修德才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功法的修炼,达到更好的修炼效果。
修德可以提升修炼的效果。
修炼功法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调整呼吸、集中精神等一系列的动作和意识,以达到修炼的目的。
而修德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精神,使我们在修炼中更加专注和投入。
在修炼过程中,我们也往往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如贪婪、嫉妒、怠惰等等。
通过修德,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减少这些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干扰,从而更好地修炼功法。
修德是提高修炼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修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修炼功法的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碰到过生气别扭、令人发怒的事情呢?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古代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人假如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安闲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
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恬澹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
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代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熟悉。
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
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
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表现。
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
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
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发。
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
历史上也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
人的许多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
假如能用一颗恬淡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
然而假如我们能把发怒
的心态转换为感谢感动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到达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谢感动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感动绊倒你的人,由于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感动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谢感动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感谢感动生命中所有结缘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