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及阅读训练十篇【中考文言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必考题,本文整理了答题技巧及方法,供参考!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二、实词解释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三、虚词辨析技巧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2)终申子之身()(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4)申子有怨色()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中牟令当马而谏()(2)数之曰()(3)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4)以供岁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舜发于畎亩之中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其真无马邪C.汝为县令山峦为晴雪所洗D.以待天子驰逐以告先帝之灵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不少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时候,经常都会出错。

本人整理了一下有关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与题型分析等内容,欢迎阅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二道题。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二、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初中课外文言文系列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系列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系列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轻松应对,提高阅读理解和解题的能力。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首先要静下心来,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先不要着急,继续往下读,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其大致意思。

读完一遍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文章的主题、人物、事件等。

有些同学一看到不认识的字词就去查字典,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打断阅读的思路。

其实,很多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比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中的“蹙”,结合前文“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以及后文“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可以推测出“蹙”是“困窘、窘迫”的意思。

二、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在一些课外文言文的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是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人名、地名、典故等的解释,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

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千万不要忽略。

比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如果题目中给出“谪”的注释是“降职或远调”,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滕子京当时的处境。

三、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在阅读完文章和注释后,要仔细分析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

是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比较不同文章的异同点等等。

只有清楚了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避免答非所问。

比如题目要求“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加点字上,准确地写出它们的含义。

四、字词解释,注意方法1、课内迁移法很多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在我们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都能找到相似的用法。

可以通过回忆课内学过的知识,将其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理解中。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在《岳阳楼记》中学过是“没有”的意思,如果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中的“微”,就可以联想到课内的用法,解释为“隐隐约约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研究(答题技巧+练习-后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研究(答题技巧+练习-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技巧+练习)解释文言词语⑥答题思路1.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根据加点词所处的语境,加点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成分等解释。

3.解释后还要把意思带入句子中,看是否恰当。

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实词的意义,可以把各项意义综合在一起,编为一则故事,便于记忆。

如: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第二考点翻译文言句子@答题思路1.审: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仔细思考,确保准确。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留、删、补、换、调、变”六种方法逐一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注意事项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翻译时有相又t 固定的格式,不能擅自意译。

如:① ……孰 与……(……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为:我与城北的 徐公相比11更漂亮?②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例:得无楚之水 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翻译为: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答题思路1 .读懂句子,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2 .在此基础上,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就能正确划分了。

3 .通读一遍句子,凭借语感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答题方法1 .主谓之间要停顿。

2 .动宾之间如果宾语前面有修饰或限制成分时一般要停顿,否则不停顿。

3 .句首虚词(如夫、盖、且、若夫、至于等)有领起全句乃至全段作用时,要停顿;句尾虚词(耶、牙B 、与、 哉、乎、夫等)后面一般要断开。

4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5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及阅读训练十篇常见文言文考点:1、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2、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富有哲理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

3、内容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文章主旨理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

一、词语解释解题技巧:“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解题时,套用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迁移验证法:把课内文言词语的用法套用到课外,哪一种用法能讲通。

B、联想猜测法:1、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整体去猜测,哪一种解释能讲通。

2、把词语放在成语中,联想猜测词语意思。

二、句子翻译的原则:能直译的直译,讲究字字对译;不能直译的联系上下文翻译。

不能漏掉重点字词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1、准确: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2、流畅:即翻译通顺,没有语病。

句子翻译的方法:1、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特殊称谓等,照抄不译。

2、删:即删去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词,如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等。

3、调:即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4、换:即把“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妻子”等)换成现代词。

5、补:文言文中,省略句比较多,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成分,使意思通顺、完整。

三、内容理解答题技巧:1、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总结。

2、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注意把握关键句,并争取用原文回答。

3、主旨理解:依据人物形象理解主旨;从文中评论性语句中得出主旨4、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本文写了……,我的启示是……解题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班级姓名成绩(一)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

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

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③尝.教书于宦官家④略.不动心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 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分)①离开,离去。

②等候,等待。

③曾经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 (6分)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⑵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省略成分的少补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⑶(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3.(4分)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1分);寄金不取(1分)。

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

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

(2分)【译文】有个秀才叫何岳,号畏斋。

曾经再一次走夜路的时候捡到200两银子,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劝自己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上带着银子来到捡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找了过来,问了他银子的数目和封识(封印的标识),全都吻合,就还给了那个人。

那人希望分给何岳一些银两表示感谢,何岳说:“如果我捡到这些银子而不告诉任何人,这些不就都是我的了么,难道我会在乎这点?”那个人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何岳又曾经教书与官宦之家,那家的官员因为有事进京,把一个箱子交给何岳保管,里面有几百两银子,说:“过一段时间来取。

”走了好几年,毫无音讯,听说这个官员的侄子因为其他的事情到南边来,并不是为了取回箱子。

于是托他把箱子带过去。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

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

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

(4分)(1)一屠暮.行()(2)顾无计可以死.之()(3)股.直不能屈()(4)遂负.之以归()2.翻译句子。

(6分)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参考答案:1. (1)晚上(2)使……死(3)大腿(4)背着【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狼的威胁:逼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4.不盈寸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

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

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

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蒲留仙写书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