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

•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 自 。④ 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 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顾州纪纲曰( ) (2)群下咸无答者(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 (1)各言藉背之物( ) (2)以杖击之( ) 顾: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薪:场主积薪其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顾野有麦场 卧薪尝胆 元方入门不顾 (1)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荫。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三顾茅庐(拜访) 4、你觉得文中的李惠是怎么样一个人? 5、读了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咸:咸来问讯
课外文言词语释义练习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楚庄王欲伐陈 伐: 攻打,进攻 民怨上矣 上:国君,君主
陈可取也 取:攻取
6、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第二类题型 翻译句子所要注意的5个问题
翻译句子需要注意哪几点?
• 1、要补充所缺少的成分。
• 2、翻译的内容要与原句词语一一对应。
• 3、原句中的单音词尽量要翻译成双音词。 • 4、要审视所译是否有判断,倒装的句式 • 5、整理所翻译的句子使之读起来通顺,没 有语病。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 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 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 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 “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 沈约传》) 22.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2 分)
课外文言译句练习
弱者抚之以仁
用仁爱之心抚慰贫弱的人
课外文言文解答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应考有方借鉴有例从往届阅卷情况看,考生对加点词的解释、内容的理解,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旨,一般不会失分。
易失分的是句子解释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中那两个加点词的解释及句子解释,这两道题也是最能拉开差距的。
要在这道题上胜过别人,就要平时多练习,去揣摩解释中哪些是要点,具体做到:首先,带点词语的考试。
它们的解释是有范围的,应该以书本中的注释为标准,如果解释没有按照书本,即使解释得相当精彩,在考试中也是容易失分的,因为考试答案是局限于教材的。
其次,句子解释的考试。
虽说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却宁可做成是翻译,因为今年语文的考试是全市统批,意味着将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与其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如做到字字落实。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最后,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
鼓励张扬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而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思维发散开去,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然后再对这些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历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
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必考题,本文整理了答题技巧及方法!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二、实词解释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三、虚词辨析技巧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答题方法与技巧)

初中文言文答题方法与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一、背景介绍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代表性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因此,文言文阅读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二、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在中小学语文的考试中,文言文阅读占有比较重要的分值。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细致且全面,要求考生掌握每句话的含义,并能将整篇文章的意思表达清楚。
2.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考生需要具备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和理解。
3.文言文阅读中的词汇量较大,其中包含了许多古代汉语的典故和典籍,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
三、解题思路及技巧那么,如何在考试中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得分呢?以下是一些解题思路及技巧:1.全面理解:阅读时,要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
读完一句话后,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句子的意思,直到完全理解。
2.掌握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理解前后顺序关系。
可先读标题、题目、引子,再读正文。
3.关注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及文章的细节信息。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更应该注意细节部分。
4.理解点句: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注意文章中的重要点句,并对这些点句进行分析。
5.熟悉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比较复杂,但其中许多词汇又是经常出现的。
考生应该将这些常见词汇熟记于心。
6.理解语言特点: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典型的短语、修辞手法等,可通过对课本内该单元内潜在的典型句型和常用表达方式的分析来提升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
7.多练习:在学习阅读文言文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多练习,练习多了,就会对文言文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总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教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教案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一)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二、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三、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二)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一、怎样阅读?
首先要认真读文本(速读,精读,品读)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为理解内容服务)
(1)采用默读的方式。
(2)了解关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人物的关系,写了几件事,故事情节,结局等。
2.精读语句,疏通文意(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服务)
(1)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等。
(2)注意看注释。
(3)关注议论句。
(为“启示”“感悟”“包含的道理”服务)
3.品读细节,分析人物(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
(1)品读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2)文中对人物的评价的句子。
二、考什么内容?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4.得到的感悟,启示,包含的道理。
(2分)
三、怎样答题?
考点一:词语解释
1.课内迁移,回忆学过的类似的词语,试着“对号入座”。
2.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理解。
3.古今对照法,有些词还古为今用,保留原来的意思,但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考点二:句子翻译
1.抓住关键词。
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2.忠于原文,语句通顺。
人名、地名、时间、年号等可以保留。
3.结合上下文,进行修改,补充。
考点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标题。
注意隐含的意思。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四:启示,感悟(说明的道理)
1.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2.找关键词、句。
3.情感定位(是赞扬,夸奖还是批评,讽刺)
4.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写)
四、平时怎么做?
1.注意积累文言文词语。
2.多看多读古诗词和文言文。
3.多阅读课外书,特别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法
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
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
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
(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
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
(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