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答: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长安秋望杜牧①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晚唐诗人。

②南山:终南山。

③外:上(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答: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汇编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汇编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 e):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 o 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 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______ 特征。

(2)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高考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
古诗鉴赏原文:
商调黄莺儿赠燕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古诗鉴赏题目:
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高考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
古诗鉴赏原文:
咏素蝶诗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古诗鉴赏题目: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高级中学语文古诗鉴赏的专项练习和答案.doc

高级中学语文古诗鉴赏的专项练习和答案.doc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的专项练习和答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的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3) 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1)找出诗中用典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用来指代的内容。

古诗中以邻人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此诗可以联想到杜甫《客至》中召唤邻翁过门共饮的哪两个句子?(2)白居易想和元八结邻而居,有哪些理由呢?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其意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桂州严大夫韩愈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1)找出诗中突出桂州物产之丰的词语。

由桂州的黄柑可以联想到苏轼《惠州一绝》中直抒宦游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古诗鉴赏原文: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古诗鉴赏题目: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寓情于景,颔联直抒胸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古诗鉴赏原文:琅琊溪①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古诗鉴赏题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

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9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杨继盛②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

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

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

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

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

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说法错误。

“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月色实写,星光虚写。

故选:C。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桂州腊夜戎昱①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

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

“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

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译文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

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

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

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

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

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解答】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

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表述错误,“雪声偏傍竹”一句所言雪落竹丛之声并非诗人梦中听闻之声。

故选:B。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②此君,指竹子。

③石泓,砚台的别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黄斌老在块垒难平之下进行创作,故画出的竹子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三、四句写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明朗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这幅优雅的横竹图。

D.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表现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译文: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

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

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

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赏析: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

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

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

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

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

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

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

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

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

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

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

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

”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

”《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

”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

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解答】B.“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错误,句意是竹子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是赞扬黄斌老所画之竹的处变不惊的气度,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塞上曲送元美明李攀龙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B.次句运用借代手法,以“胡烽不断”代指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