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合集下载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古墓被发现,这个古墓就是曾侯乙墓。在这个神秘的古墓里,出土了好多好多珍贵的宝贝,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编钟!

编钟,那可是一大排一大排的,就像好多好多的大铃铛排着整齐的队伍。它们大小不一样,有的很大很大,得好几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有的又比较小,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小铃铛放大了一点。这些编钟,上面还刻着好多漂亮的花纹,有的像弯弯的河流,有的像可爱的小动物,看起来特别精致。

那编钟有什么特别的?它能发出非常美妙的声音!当人们轻轻敲打这些编钟的时候,它们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好像在唱歌一样。而且,不同大小的编钟发出来的声音还不一样,有的声音低沉、浑厚,就像大哥哥在唱歌,特别有力量;有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小姐姐在轻轻哼唱,非常好听。用这些编钟可以演奏出各种各样的音乐,仿佛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里。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的历史意义可大!它就像是一本神奇的书,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有多聪明、多有创造力。比如说,在那个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时代,人们居然能造出这么复杂、这么精美的乐器,真的太了不起!它也让我们知道,古代的音乐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就好像我们通过编钟,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古代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欣赏着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编钟还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宝贝,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好多好多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为了看一看这神奇的编钟,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不是很神奇?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宝贝,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重要的青铜器,于1978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南的曾侯乙墓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发现。

这批编钟属于战国时期晚期,距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

以下是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简要论述:1. 历史背景: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曾侯乙墓地,该墓地位于长沙市西南,是战国时期晚期的一个贵族墓地。

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以及其他丰富的文物,表明曾侯乙是当时地位显赫的贵族。

2. 编钟的形制:曾侯乙编钟包括两套,一套有65只,另一套有35只,总计100只。

每只钟都有不同的大小和音调,可以组合演奏出复杂的乐曲。

钟的形状为立方形,四面均刻有精美的纹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艺术风格。

3. 制作工艺: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制作水平的高度。

钟身上的纹饰细腻,刀工独特,显示了匠人的高超技艺。

钟上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战国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文化意义: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钟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宗教等提供了线索。

此外,钟上的铭文还提供了关于曾侯乙家族的信息,为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 展览和保护: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批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也引起了对文物保护的关注,相关的考古保护措施也逐步完善,以确保这些宝贵文物的保存。

总体而言,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大发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音乐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批钟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程度也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曾侯乙的大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物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不仅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更是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了解,更为我们解开了古代礼乐制度的一部分谜团。

大编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而礼乐制度则成为各诸侯国彼此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大编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器具之一,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大编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作之一。

它采用了铸造和毁刻工艺,采用了精湛的技术,每一道花纹和文字都显得异常细腻,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大编钟的出现更是为世人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

从外观上来看,大编钟呈圆形,中间凸起,四周被装饰着密集的花纹和文字。

这些花纹和文字不仅是为了增加其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编钟的装饰图案和文字内容都是围绕着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展开的,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研究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信息来源。

大编钟的音乐效果也非常出色,它是古代中国礼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

据史料记载,大编钟以其嘹亮悦耳的音色曾被用于重大的礼仪场合和宴会活动中。

大编钟产生的乐音悠扬动听,它不仅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文明成就,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大编钟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更在于它对于古代礼乐制度的贡献。

大编钟所承载的古代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正因为如此,大编钟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当代社会,大编钟的出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展示与学习机会。

大编钟的出土不仅仅是一次考古发现,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说起曾侯乙编钟,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贝!我第一次见到曾侯乙编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当时我走进博物馆,一眼就被那巨大的展柜给吸引住了。

展柜里安静地摆放着这套气势恢宏的编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那编钟的模样,简直太震撼了!整套编钟大大小小,依次排列。

最大的那几口钟,个头可真不小,差不多跟一个成年人一般高。

钟体上铸满了精美的花纹,有神秘的龙纹,有灵动的凤纹,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图案。

这些花纹可不是随便刻上去的,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仿佛是有生命一般。

我凑近了仔细瞧,发现钟的表面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有着细微的凹凸。

这些凹凸可不是瑕疵,而是铸造者精心设计的。

据说这样可以让钟声更加清脆悦耳,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再看看那些小一点的编钟,虽然个头小了些,但精致程度丝毫不减。

每一口钟都像是一件艺术品,小巧玲珑,让人爱不释手。

而且,这些编钟的颜色也略有不同,有的呈现出青铜的古朴色泽,有的则带着一点淡淡的绿锈,仿佛在讲述着它们经历的岁月沧桑。

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千年前的场景。

在一个庄重的仪式上,乐师们整齐地站在编钟前,手持钟槌,神情专注。

当第一槌落下,清脆而悠扬的钟声响起,瞬间传遍整个宫殿。

那声音,时而如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又如细雨微风,轻柔舒缓。

在场的人们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

编钟的悬挂方式也很有讲究。

一根根粗壮的木梁横在那里,编钟就稳稳地挂在上面。

木梁上也有着精美的雕刻,与编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我不禁想,古人在制作这套编钟的时候,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啊!我还注意到,每一口编钟旁边都有一个小小的铭文。

这些铭文密密麻麻的,记录着编钟的来历、用途等等。

虽然我看不懂那些古老的文字,但我能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性。

也许正是这些铭文,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那段遥远的历史。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博物馆里响起了一段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音乐。

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于1965年在湖南益阳市南郊墓地被发现。

这件古代编钟在发现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对于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土对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重大意义。

一、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曾侯乙编钟作为古代乐器的一种,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钟的出土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具体的实物依据,为学者们探讨古代音乐的形式、曲调、演奏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通过对编钟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对古代工艺水平的了解曾侯乙编钟作为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钟的出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更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冶炼、铸造等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

通过对编钟制作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冶炼技术、铸造工艺,揭示古代工匠们的技术水平和制作工艺,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三、对古代社会制度的探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仅是一件古代乐器,更是一个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物。

通过对编钟出土墓地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制度、阶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编钟作为古代贵族的乐器,其出土墓地的环境和相关随葬品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探讨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乐器的使用和音乐的地位等问题,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我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钟作为古代文物的代表之一,其出土墓地的时代、地域和与其他文物的关系等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理解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我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工艺水平、社会制度、古代史等多个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对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编钟说明文1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

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

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

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

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

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

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描写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描写

《神奇的曾侯乙编钟》嘿,咱今天来聊聊那超级厉害的曾侯乙编钟。

这曾侯乙编钟啊,那可是老有派头啦!咱先说说它的模样。

这编钟长得那叫一个壮观。

一大套钟挂在那儿,有大有小,整整齐齐的。

那大钟啊,就像个威武的大将军,个头老大了,看着就很有气势。

小钟呢,就像一群机灵的小兵,小巧可爱。

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军团。

再说说它的颜色。

那编钟的颜色古铜色的,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就好像是岁月给它穿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让它看起来更加神秘。

这颜色可不是一般的漂亮,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宝贝。

然后咱讲讲它的声音。

哇哦,那声音可真是太绝啦!敲一下,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天籁之音。

高音的时候,就像小鸟在唱歌,清脆动听;低音的时候,就像大象在走路,低沉有力。

这声音能传得老远老远呢,感觉整个世界都能听到它的美妙旋律。

这曾侯乙编钟可不是一般的乐器哦。

它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

在那个时候,能做出这么厉害的编钟,那可真是了不起。

想想看,那些工匠们得多用心,多有本事啊。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么神奇的音乐宝贝。

而且啊,这编钟还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呢。

他们用编钟来演奏音乐,庆祝节日,或者举行重要的仪式。

这编钟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回到了古代,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欢乐和庄严。

咱现在看到这曾侯乙编钟,心里那叫一个佩服。

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得好好保护着。

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美丽和神奇,听听它的美妙声音。

总之啊,曾侯乙编钟就是个超级棒的宝贝。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

嘿嘿。

曾侯乙编钟背后的历史故事

曾侯乙编钟背后的历史故事

曾侯乙编钟背后的历史故事“哎呀,爸爸,你快给我讲讲曾侯乙编钟嘛!”我拉着爸爸的手撒娇道。

“好好好,小宝贝。

”爸爸笑着摸了摸我的头,“那爸爸就给你讲讲这神奇的曾侯乙编钟背后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啊,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国。

那时候啊,音乐可重要了呢,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曾侯乙呢,就是曾国的一位诸侯王。

他特别喜欢音乐,一心想要拥有一套最棒的乐器。

于是呢,他就召集了很多能工巧匠,让他们用青铜打造出了一套超级厉害的编钟。

这套编钟啊,那可真是精美绝伦!大大小小的钟排列在一起,就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

而且每个钟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那旋律别提多好听了。

曾侯乙可宝贝这套编钟了,经常会和大臣们一起欣赏编钟演奏的音乐。

“哇,那他们是怎么演奏的呀?”我好奇地问道。

“哈哈,他们有专门的乐师呀,用木棒敲击编钟,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啦。

想象一下,在那个古老的宫殿里,乐师们挥动着木棒,编钟发出悠扬的声音,那场面该有多壮观啊!”爸爸绘声绘色地说着。

“那这套编钟后来怎么样了呢?”我继续追问。

“后来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这套编钟被埋在了地下。

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后,被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这才让我们又能看到它的风采。

你说是不是很神奇呀?”爸爸笑着说。

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看到了曾侯乙和他的大臣们在欣赏编钟演奏的画面。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那些遥远的故事。

这套曾侯乙编钟,不就像是一个时间的宝藏吗?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这些后人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啊,让它们能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这就是我对曾侯乙编钟的看法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二、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

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

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2、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铭文多数错金。

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

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

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

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3、曾侯乙编钟之音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

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

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4、曾侯乙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5、编钟曲目编钟曲目有:(1)竹枝词(编种与编磬)(2)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3)屈原问渡(古乐合奏)(4)楚商(古乐合奏)(5)幽兰(古琴与编钟)(6)国殇(古乐合奏)等。

其中,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三、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为我国研究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感想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

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

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听了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东方红》后,心为之一颤,它的声音实在是优美。

然而在当时环境下,我们的先人们没有极高的智慧是不可能打造这样一套编钟的。

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是那样的优美,又是那样的完美,体现出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思考。

综合起来看,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为之感叹不已,为我们的灿烂文化古国感到骄傲。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来对待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

处在现在这个文明时代,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这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要曾取早日成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圣殿的巡礼——中外音乐博览》(余秋雨主编方立平著百家出版社出版放行1997年11月第1版)《中国音乐初步》(苗建华鸿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中国艺术之最》(张国臣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1987年9月第一版)《中国艺术(上)》(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走进中国艺术殿堂》(高奇等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6月第1版) 参考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