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侯乙编钟

合集下载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开场白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开场白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开场白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

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

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

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

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共计65件。

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

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

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

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

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

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

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

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现在开始!作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器,编钟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黄汛舫教授,38年一直致力于编钟音乐创作,曾参与曾侯乙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九歌》的创作,整场音乐会的乐曲均由他作曲、编配。

编钟独奏、编钟与钢琴、编钟与合唱、编钟与交响乐队等多种形式让我们见识了编钟演奏的各种可能性。

三管制的管弦乐队和65件编钟组成的超大乐队编制,其和声语汇和配器最大程度上展示了编钟与乐队的恢弘气势。

更为重要的是,演奏的乐曲多有乐谱原型。

管乐、人声与钟鼓《南宋礼乐》,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中兴礼书》中的律吕谱;男声合唱《风雅十二诗谱:鹿鸣·鱼丽·南有嘉鱼》,乐谱选自南宋朱熹所撰《仪礼经传通解》所载《风雅十二诗谱》律吕谱,译谱者是华人音乐学家赵如兰;大晟新钟与双钢琴《空城》的前半部分脱胎于南宋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扬州慢》。

铜管五重奏与钢琴《古怨》,由杨荫浏译谱;《敦煌仙娥》则是由童忠良根据敦煌琵琶谱译配。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一套在地下沉睡了2400余年的编钟在原襄阳地区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出土。

专家通过编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一位名字叫“乙”的曾国君主的编钟,于是,它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

这个墓葬,被称为曾侯乙地宫。

这次曾震惊中外的文物发掘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甚至,曾侯乙编钟曾险些毁于爆炸中。

炸出一座“日军地下军事仓库”1977年9月,某单位在原随县城关镇西两座山岗上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准备扩建厂房。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王家贵发现,在东团坡红色砂岗岩山岗上有一片灰褐色泥土。

他当即感到,这里可能有古墓,并马上向单位负责人郑国贤汇报,随后又向原随县文化馆汇报。

原随县文化馆听到后,并没有回复。

工地便接着施工。

接下来的爆破作业中,工人发现了几件古铜器,郑国贤当即将铜器交到原随县文化馆,并请原随县文化馆派人勘察。

原随县文化馆随后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到现场,因为该同志不是学习考古的,看了现场后轻率地表态:“这里没有文物,你们可以继续施工”。

事后,该工地继续采用爆破方式施工,并用推土机推土。

1977年12月底,工人施工时在土层中发现一片整齐的青石板。

因为文化馆工作人员曾说这里没有文物,一些工人便猜这里可能是日本人在此修筑的地下军事仓库。

很多人信以为真,并很快在当地传开。

但郑国贤、王家贵等人猜测,这可能是古墓,并由王家贵再次向原随县文化馆报告。

随县文化馆派两人看过后,因拿不定主意,便向原襄阳地区文化局报告。

1978年3月5日,在原襄阳地区文化局邀请下,刘柄和襄阳地区文化考古行政负责人王少泉到现场进行勘察。

当刘柄和王少泉赶到现场时,工地上刚刚放完炮,灰尘飞扬。

刘柄一进现场踏勘后,不禁大吃一惊,他根据现场花白土(注:在开挖墓地回填土时,由于原来土层上下混杂回填,使回填土颜色不一致)情况,断定这是一座大型墓葬无疑。

随后,刘柄便根据现场痕迹,铲出了墓葬的墓口。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刘柄还根据墓葬形制,初步认定该古墓时间处于西汉与春秋之间,并且墓葬规模较大,应该是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

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

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无枚甬钟战国早期通高71.7—37.2厘米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编钟中无枚甬钟共十二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仅个别部位纹饰略有差异。

各钟甬、舞、鼓部均与长枚、短枚甬钟相似~但钲部两侧无篆带~无故~饰以统一的单元纹样~每单元纹样内有两条浅浮雕蟠龙~作侧盘卧状。

钟体两面钲部、两侧鼓及正鼓皆有错金铭文。

曾侯乙编钟人形柱战国早期~人形柱身高96厘米半球体底座高35、底径80厘米。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

编钟钟架有六个人形铜柱托举横梁。

图为下层北端较大者。

人形柱头戴圆冠~面容端庄~凝视前方。

身着右衽的长袖上衣和曳地的下裳~细腰紧束宽带~佩剑~掌心向上呈托举状~饰以彩绘。

半球形底座~分上下两圈侧卧着十六条高浮雕蟠龙~每条龙上又攀附若干小龙。

造型繁复、精巧~是古代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那么这位曾侯乙为何人,史籍无载。

1978年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发掘后~出土了大量文字资料~包括金文、简文、石刻文、木刻文、漆书文等~共12725字~揭开了墓主曾侯乙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我是小小讲解员胡恩嘉,很高兴为大家讲解。

小朋友们,我们都见过钢琴,还有许多小朋友会弹钢琴,这里呀,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钢琴,它叫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1978年的时候,出土于湖北的随州。

曾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曾国,侯是它爵位诸侯国,乙就是墓主人的名字了。

曾侯乙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有2400多年了,所以我们会亲切的喊曾侯乙,叫曾爷爷。

曾爷爷的墓葬可以说是珍宝无数,一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国宝级文物曾候乙编钟了,它是用青铜作成的,有65口钟组成,每一件钟就是钢琴的键,这么多钟挂在一起就组成了键盘,可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像《东方红》、《欢乐颂》等等古今中外的名曲都可以演奏。

非常奇妙的是:钢琴的每个键只能弹出一个音,而每件编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当我们敲击正面和侧面时分别可以发出la 和do两个不同的音。

这个啊!就是古代著名的“一钟双音”,古代的工匠伯伯们可没有仪器来帮助他们测量调音。

凭的是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不怕辛苦和失败的坚定信心,他们一次次调音,一次次制作,最后才有今天我们听到的如此美妙的音乐。

它可是古代工匠伯伯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啊!其实啊,目前我国发现的先秦编钟已有一百多套,但是曾侯乙编钟是数量最多,铸造最漂亮,音乐性能最好的编钟。

被世人称为“编钟之王”。

虽然它已经有2400多岁了,但是保存得非常好,到现在还可以演奏出很多很多乐曲,像一部古代的留声机,把2000多年前的乐音重新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感叹中国古代音乐成就的辉煌。

朋友们,你们想听听编钟的声音吗?那就请到我馆的编钟演奏听去欣赏吧!我的讲解结束了,祝各位叔叔阿姨们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再见!。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

为了掌控这条要道,并防止蛮夷入侵,周天子在此分封数个姬姓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周王室亦为姬姓),其中实力最强者即是以随州为中心的曾国。

西周早期,曾国忠心辅佐周天子,多次征讨反叛的诸侯及部落,深受王室倚重,因其位于汉水以东,因此又号称“汉东大国”。

然而,西周末期周室渐衰、诸侯并起,与曾国相邻的异姓诸侯国楚国,亦在这一时期快速崛起。

从公元前706年起的上百年间,楚国不断侵扰曾国。

武力威逼之下,曾国被迫臣服于楚国,曾侯乙,即是曾国附楚时期的一位国君。

编钟之王诞生随着周天子日渐衰微,曾国掌握了相当丰富的青铜原料。

曾侯乙决定用这些原料做一套象征着王权与秩序的国之重器。

他召集能工巧匠,第一步是确定各种原料的比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 1977年,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曾侯乙。

曾侯乙是谁?学者们查遍史籍却一无所获,可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辈”的墓葬出土了各种器物和竹简达15 404件,仅青铜器就达6 239件,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编钟,更是震惊世人,它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高达4.4吨,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好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曾国的乱世之君曾侯乙墓所在的湖北省随州市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地带,在商周时期,这里成为一条重要的青铜走廊,庞大的青铜器需求推动着中原王朝向外扩张,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的铜、锡、铅等矿料,沿着长江和涢水,经随枣走廊北上,人称“金道锡行”。

文|江上帆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经发现铜、锡、铅的不同配比,会导致铸成的青铜器具备不同性质,人们将其总结为“六齐”。

就编钟而言,锡太少,音色便不够丰满悦耳,锡太多,钟体便会脆而易破。

只有合理的铜、锡比例才能铸出一口好钟。

工匠们按照定量、规范精心配比,以84%的铜、14%的锡、不到2%的铅冶炼出最适宜铸钟的铜液。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El sonido perpetuo de las campanas de Zenghouyi—————作者:闫旭 Yan Xu翻译:小康 Carlos García de la Morena中国礼乐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不仅对音乐表演的程式、编制、形式、所使用的乐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也看重乐器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也即乐器的核心制作材料。

他们按主要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并认为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追求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至高境界。

Los métodos confucianos para regular la sociedad basados en los ritos y la música vienen de muy lejos en el tiempo. Antiguamente, no solo había requisitos respecto a la forma, compilación y apariencia de las actuaciones musicales y el uso de los instrumentos, sino que también se valoraba la relación entre estos y la naturaleza. Es decir, los materiales básicos para manufacturarlos, que se dividen en ocho tipos: oro, piedra, tierra, cuero, seda, madera, calabaza y bambú. Se consideraba que “el oro y la piedra sirven para moverse, la seda y el bambú para actuar, el poema para expresarse, la canción para cantar, la calabaza para declarar, la teja para alabar, y el cuero y la madera para ahorrar”. Así como la búsqueda suprema de “la poesía que habla de la voluntad, la canción que siempre dice, el sonido que perdura, la ley en consonancia, los ocho sonidos en armonía que no pierden su orden y la unión entre la humanidad y la deidad”.在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代殳(Shū)发明了钟。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一、乐出东方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地区,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发掘工作的对象,是当地空军部队扩建营房时偶然发现的一座大墓。

初步勘探结果显示,这是一座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这种筑穴方式叫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墓室巨大的椁盖被吊车吊起后,人们才发现这座古墓内部已经完全被3米深的积水淹没。

一番考量后,考古人员决定先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干,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工作。

5月22日午夜,当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50厘米处时,墓穴中室内靠西壁不远处隐约出现了与之平行的2个长约2米的木架。

之后几天内,随着水位的逐渐下降,更下层的横梁、木架、柱托相继出水,一同露出的还有其上悬挂的一组组纹饰精美、悬挂整齐的钮钟、甬钟和镈钟。

墓内积水终于见底后,一整套保存完整、气势宏大的青铜编钟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注1]在泥土之下沉睡了2400年后,这件人类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终于带着一个钟鸣鼎食的古老时代,重新回到阳光之下,用它金声玉振的袅袅乐音,奏鸣出震撼世界的千古绝响。

二、宝器宗彝这套编钟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木制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呈曲尺形垂直相交的立面构成,分上、中、下三层,有足足246个构件;7根有着繁复彩绘的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的“武士”和8根圆柱一起,为曾侯乙托起他心爱的乐器。

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

每件钟上不仅有铭文,而且以圆雕、浮雕、阴刻、错金、髹漆彩绘等多种技法加以装饰,显得典雅、大气而庄重,代表着先秦时期铜器范铸技术的一座高峰。

位于这组编钟最上层的,是三组较小的钮钟,全套编钟的最高音就是由其中最左边的那枚发出的。

所谓“钮钟”,就是指通过顶端一个被称为“钮”的方形环挂到钟架上的钟。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4)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4)

曾侯⼄编钟那些事(4)曾侯⼄编钟随同在曾侯⼄墓⼀起出⼟的⽂物,在随县驻军的临时仓库⾥,接受考古⼈员的整理与清洗,擦掉⾝上的污泥,露出它们的本来⾯⽬。

憋闷了⼆千四百多年啊,如今重见天⽇。

阳光多灿烂,空⽓多清新。

曾侯⼄墓所在地擂⿎墩,春秋战国时属随国的地盘。

在所能见到的历史⽂献⾥,找不到曾侯⼄的曾国。

但是另外有两个曾国,曾字从⾢作鄫,曾字从丝作缯。

这两个与曾有联系的国家,应该说都与曾侯⼄的曾国⽆关,古代曾、鄫、缯可以通⽤,这些曾国都不在随县地区。

⽽曾侯⼄墓及之前在附近地区出⼟的⽂物,分明⼗分确定了随县这⼀带有个曾国。

随国是周的诸侯国,侯爵。

随国的封⾢宽⼴,⼤致以随枣⾛廊为中⼼,北抵新野,东临应⼭,南及京⼭,西近襄樊。

这⽚地域现在看也不过⼏个县的⾯积,可在当时诸国林⽴的情况下,随算是⼤国了。

说到随国,必须要说说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季梁。

△季梁,⼜称季⽒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季梁是随国都城(今随州市西北)⼈,出⾝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

公元前⼋世纪中叶,他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

随君对他⾮常倚重,连邻近的楚国都对他不敢轻视,甚⾄有畏惧之感。

季梁在随国的地位,与楚国的令尹相当。

季梁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誉为“随之⼤贤,神农之后”。

季梁死后葬于随州市东郊,并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的哲学思想,见于《左传·桓公六年》。

季梁与随侯对话,针对随侯重神轻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于神”。

这⾥,“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

在当时天命神权论风⾏的时代,季梁是第⼀个提出“民为神主”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神论发展史上,都居有⼗分重要的地位。

季梁的政治思想即“修改⽽亲兄弟之国”的主张。

所谓修改,就是对内整顿国家政治;所谓亲兄弟之国,就是对外与兄弟国互相亲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
食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乐器
最早流行的乐器叫铙,商代乐器主要是用铙,铙有两种一种是大铙, 一种是小铙。小铙是编铙,三个一组,五个一组,主要流行在中原地区。 演奏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人举着,然后另一只手拿锤敲击。大铙主要流行 在长江以南,都是单个出现而且举不动,大铙重量很大,一定要有架子, 需要用撞击锤撞击它才行,一般敲都敲不出声音来,很厚重。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9年视察湖北时,试敲曾候乙 编钟
世博会磁悬浮编钟
单个重达40公斤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
需要提醒的是想要看出土编钟的原件,必须到 湖北省博物馆,在随州看到的是复制品。



国家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奏响三次 第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 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 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 第二次奏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 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 第三次奏响: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 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 1997 :天·地·人》时,由国 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青铜器
编钟
小组成员:黄国威 孙锋 郑啸天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 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 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 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 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钟,铙后来演化成了钟。钟有两种,一种叫甬钟 ; 一个叫 钮钟 甬钟倒过来就是铙,铙倒过来就是钟,这是乐器的一个发展。 为什么要给倒过来呢 ? 因为它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不可能都 是人一个一个地拿着敲,倒过来就可以做架子把它挂起来进 行敲击就行了,所以铙最终被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 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 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 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 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西周时期是编钟
三枚一套
编钟的构成
钮钟
甬钟
鎛钟
1978年出土曾侯乙编钟资料
曾侯乙编钟资料
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 共65件组成。
这套编钟最引人注目的是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 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 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 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 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