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中国古代孝文化演进的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孝文化演进的原因探析[摘要]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地位之高及内涵的异化和丰富,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孝治天下”的施行以及大力度的教化传承等原因共同促成了中国孝文化长期演进,历久不衰的演进。
[关键词]孝文化孝文化演进原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它长期演进,历久不衰是由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方面决定的。
一、生产方式是演进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恩格斯也说过:“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类型,也决定了该社会的思想状况、伦理道德等。
因此,子代与父辈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理所当然的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
中国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的,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他们年复一年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长年累月的定居生活造就了先民极强的安土重迁观念。
人们的习惯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这种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得不到足够的拓展。
于是,返诸外而求之于内,先民的意识触须就更多地伸向自己的圈子内,这样使以孝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文化基因是演进的特殊原因农业文明国家众多,为什么独有中国孝观念特别发达呢?恪守传统与祖先崇拜现象在世界各民族文明之初也都存在,为什么只有中国发展出完备的孝道体系呢?全人类普遍具有的亲亲之情,为什么独独在中国被抽象、提升为孝道,并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演进发展为内容丰富、影响力极大的孝文化呢?这是因为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中国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即中国农耕经济的血缘性决定。
论《论语》中的忠孝思想及家国同构观

2019年第1期总第133期No.1,2019General,No.133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论《论语》中的忠孝思想及家国同构观摘 要: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对周朝的政治等级制度的先进性倍加赞赏,并且致力于通过周游列国、出仕为官等广泛宣扬其建立在“忠孝”观这一道德理论基础上的国家统一体。
在其影响下,后世儒学家也不断发展这一观念。
由汉代经学家提出的“家国同构”理论是我国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其形成受传统自然“血缘关系”和儒家“忠孝观念”这两点的深刻影响。
据此,道德领域的“忠孝”就成为政治领域的“家国同构”理念的核心。
关键词:家国同构;忠孝;政治宗法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9)01-0090-03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弟子编写而成,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仁”方面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家国同构”这一思想体系源于我国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其形成是当时家即天下、天下即家的统治格局下特定的产物,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的地方,即家族是缩小的国家,国家是扩大的家庭。
两者均以宗法关系来对其家族或者国家进行管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同时,宗族统治和君主统治是一致的。
即一个家族的宗族领袖可以同时是政治领袖。
[1]一、孔子的“忠”观在《论语》中,“忠”是一个褒义词,一共出现了近20处,大概的意思是为某人尽心尽力地做事,侧重于对君主的忠诚和尽忠。
其中,可以表达“忠”在其思想中地位的,是这样的一句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这句话表明了“忠”和“恕”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王的,每一个臣子都是国王的臣民。
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并论。
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
这种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使得许多中华民族上许多爱国英雄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
简介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同样,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
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1]意义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中国自西周以来,孝不仅逐渐演化成为普遍适用于家庭、社会、政治各种尊卑等级关系的卑幼规范,被称为美德之通称,而且成为重要的哲学观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被视为天经地义、至德要道、众之本教、百行之首[1]。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人的塑造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家国同构理念,首先从家庭入手进行构建,而后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秩序中,并将孝与忠统一起来。
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的倡导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极具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确立与倡导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大力倡导主要体现在设立《孝经》为全国性教材,以孝为标准选贤任能,援孝入律为孝道提供制度保障。
将《孝经》作为全国性教材。
《孝经》蕴含非常丰富的传统孝道内容,被视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也是第一部被定为官学教材的经典著作。
对《孝经》的推崇始于西汉。
汉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
《汉书·艺文志》已将《孝经》列入六艺类,作为当时基础教育的内容。
魏晋六朝,天下纷扰,虽政权更迭频繁,但晋武帝、齐武帝、梁武帝等人,皆亲讲《孝经》,力倡孝悌,形成盛极一时的皇家《孝经》学现象。
南朝梁武帝更是亲撰《孝经义疏》。
北魏孝文帝还命下属将《孝经》译成鲜卑族语言,国人皆习之。
隋唐时期,广开学校,推行科举,崇奖孝悌,科举考试将《孝经》列入考试的兼经。
唐玄宗还御注《孝经》,令天下家藏一本。
宋承前制,《孝经》受到宋代政府的高度重视。
宋太祖曾有明诏: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认为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并召辅臣于崇政殿西庑观讲《孝经》(《宋史(卷三六六)》)。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亲写《孝经》,颁之诸郡&&诏令诸州刻石,赐现任官并系学籍诸生。
明清历代皇帝都继承了宋元以来儒家教化和科举选士的传统,对孝悌之道益加表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浅析儒家“家国同构”思想

浅析儒家“家国同构”思想作者:侯欢欢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7期摘要:“家国同构”是中国独有的政治思想,最先由儒家系统提出。
它将孝与忠融为一体,用以促使国家呈现出家庭般安稳和谐的状态。
儒家提出“家国同构”的目的是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但因外部与自身原因,它为社会带来益处,也存在一定弊端。
时过境迁,今时虽不同往日,但只要被正确地调整和改造,“家国同构”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国同构”思想;儒家;忠孝一体一、儒家“家国同构”思想:忠孝一体儒家提倡“禮”,“礼”之核心在“仁”,而“仁”之根本是什么?《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形成就来源于孝与仁的关系,其本质为“忠孝一体”。
儒家既然认为“养成孝悌之心就是培养仁心的关键”[1],那么对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行“仁心”自然就是“孝悌”行为的扩展。
所以,无论是对家人的行为还是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外人的处事行为,“孝悌”必然是一以贯之的。
由此看来,“忠孝一体”的“家国同构”思想的产生是必然的,而现实也正是如此。
儒家向来看重家庭关系,提出过很多有关家庭伦理的观点。
总的来说,儒家的家庭伦理规范主要是处理父子关系与兄弟关系两类关系。
父子关系的维系与“孝”密不可分,而兄弟关系的维系则离不开“弟(悌)”。
就“孝”而言,儒家提出过很多伦理规范的观点,认为“睦和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子女侍奉父母应当“竭其力”,万万不可“犯上”;“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可撇下父母外出远游。
此外,行孝最重要的一点是,子女无论如何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曰:“无违。
”意思是不可违背父母。
虽然孔子并不提倡子女一味服从父母,也允许子女对父母的错处提出意见,但是,子女不应该因父母“违礼”就对其横加指责。
相反,子女如果“几谏,见志不从”,就只能“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了。
孔子说,晚辈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做事谨慎而说话诚信。
从“孝悌” 到“举孝廉”——略论汉代政治与伦理的同构

从“孝悌”到“举孝廉”———略论汉代政治与伦理的同构曹婉丰【摘要】西汉虽承秦的制度而立国,然而统治思想上却极力矫正秦政的流弊,从统治者自上而下对“孝”的推崇、践行到以此为基础和标准形成“举孝廉”制度正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这个过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儒学“独尊”,更重要的是儒家政治观念与价值取向对国家政治的多方面渗透与引领。
“举孝廉”制度的推行,一方面成为政府选拔和储备人才、扩大政权基础与增加政治活力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朝廷推行儒家教化、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以孝治天下;孝悌;举孝廉;《孝经》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6-0142-06作者简介:曹婉丰,黑龙江伊春人,哲学博士,(北京100144)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规划项目“中国政治哲学通史”(18XNLG04)汉代尤重孝道,在西汉汉武帝年间形成重要的“举孝廉”制度。
对汉代孝道以及相关问题,学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然相当丰富,这里不准备对之做全面的介绍与论述,而着重从汉初重“孝悌”到“举孝廉”制度形成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秦的教训与汉的问题历来对秦政的批评抨击,多集中在其繁密的法网、严苛的刑罚上,通常认为秦因严刑酷法的推行导致覆亡。
这样的论述并非全无道理,但对秦法繁密严苛的强调,同时容易给人造成似乎秦只行法令而完全不讲伦理道德的错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此需要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考察。
在秦代,仁、义、礼、智、信、俭、贞节等道德得到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提倡,各地秦刻石的文字中多有记载,如“圣智仁义,显白道理”“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禁止淫?,男女薭诚”①。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夸奖胡亥,除“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②外,又有“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③等语。
而不孝在秦代就是罪名。
赵高、李斯在矫诏杀害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时,罪名便是“为人子不孝”和“为人臣不忠”。
古代“孝道”的社会化、政治化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迪

对子 的爱 与 教 育 及 子 对 亲 的 敬 与 依 赖 。 由 于 “ 孝”
具 有 内在 的凝 聚力 与 外 在 的辐 射 力 , 所 以在 氏 族社
以家庭为载体 , 以孝道为抓手 , 借鉴古代把孝道文化
社会 化 、 政 治化 的成 功经 验 , 也 许可 以成 为推 动道 德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7
王 四 达 孙 力 杰
摘
要: 孝道是 中国古代道德教化 的一个 成功 范例。在古代 , 孝道 被视 为“ 德 之本” “ 仁之方 ” , 它植根 于人先 天具
有 的“良知 良能” , 可从 中培育 出爱 、 敬、 仁、 义 等美德 , 并通过推 己及 人 , 行 之天 下, 使 家庭 伦理扩 展为社 会伦理 , 发
源 于氏族社 会 中天 然 的 血缘 亲 情 , 其 中 已包含 着 亲
具有这样的特点。古人所谓“ 夫孝 , 德之本也 , 教之 所 由生 也 ” “ 百善 孝 为 先 ” 等, 即精 准 地 揭示 了 “ 孝” 在道 德教化 中的优 先 性 与 基 础 性 。甚 至可 以说 , 古 人 的“ 以德 治 国” 是 以“ 孝治 天下 ” 为前 提 的 。因此 ,
中图分类号 : B 8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0 7 5 1 ( 2 0 1 5 ) 0 8 - 0 0 9 0 - 0 6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社 会 发 展 各方 面 均 取 得 巨 大成 就 , 但 也 派生 出 一 些 消 极 现 象 , 如 社 会 风 气 败 坏、 道德 滑坡 。早在 改革 初见 成效但 问题 初露 时 , 小
一
般 而言 , 一个 民族 的传 统文化 , 作 为一种 历 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刘海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倍受推崇与鼓吹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文化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和道德保障。
【关键词】孝 孝文化 家国同构【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1-02就中国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涵义而言,所谓“孝”,就是指敬老爱老、惜老养老、事亲以善行;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相当的共同性与共通性。
纵观五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与政治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孝”文化与“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以孝文化作为伦理基础与道德保障的。
一 孝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从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及论说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孝的诸多繁琐而细微的定义中有不少都明确表达出了孝与政治的接近。
例如,孟子就曾经这样说过:“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孟子对“不孝”的定义与理解是从家族伦理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而阐明“不孝”恰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什么是“孝”,亦即是说,对这些行为予以反证,就是“孝”。
以上只不过是“孝”的部分内容。
接着我们再来看《孟子》中关于“孝”的另外的阐述:从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来看,“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这里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孝”在家庭伦理道德约束之外,还包含着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强制规定性,这点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孝经》中也可以得到明证。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汉代以后的官吏的选拔,通常都有“孝廉”一科,也就是孝行端正者可以直接由朝廷获官受职。
作为中国职官制度的独有特色,它鲜明地突出了“孝”在社会国家政治伦理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相对于孝来说,忠的观念则产生得较晚一些。
中国古代文化所谓的“忠”主要是包括了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承诺、忠于道德等方面的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重视和研究之下,尤其是在儒家的极力倡导的推行之下,“忠”和“孝”的含义已经基本上在文化上形成了孝亲、忠君的共识,并且发展成为两个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极为重要的伦理观念。
例如,“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荀子・礼论》)。
又如,“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
从这些言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孝”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道德与家族伦理,而是已经与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孝道”之所以能突破中国文化中家庭、宗族的血缘范畴,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占据极大分量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可见,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与思维模式出发,家与国之间是互通的,二者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分野。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即是“小国”,“国”即是“大家”,这就使二者在治理原则上具有了“通约性”,我们常听到的所谓“家之长子,国之重臣”就是在表达这个理念。
这种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奉行孝道,按照由己推人、由家及国的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泛化孝行原则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客观基础。
因此,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之前,它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稳定。
之所以在中国政治社会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牢固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所造成的。
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本体论的意义,孝文化因而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渗透于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关系之全过程的内在精神,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的社会发展产生着全方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孝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道德保障古人对“孝”的定位极高,将之作为为人的基本准则,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孝经》中便征引孔子之说,曰:“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漫长的历史进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给《孝经》作注的多达五百余家,其中甚至有不少是皇帝的亲赐御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对“孝”实施与推行的重视程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政治生活中使家国同构这一政治生活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从而达到维护其权威和统治的目的,就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伦理秩序基础之外给予它坚实而有效的道德上的保障,而《孝经》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现实,提出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观念,对不同等级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履行的孝道、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恰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这个要求。
孔子、孟子这两位先哲深谙中国“伦理-政治”的社会本质,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礼治的治国安民方略:“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在这里,“君子政治”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形成,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理念。
孔子是竭力主张仁政德治的,他将“孝悌”原则通过政治、伦理、社会等层面的多重解读,细化-21-语义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高凤霞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院【摘 要】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它们不仅在语义上相当,而且相互制约,相互规定。
英语词汇学习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掌握词汇的多少,决定了学习成绩的高低。
语义场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把语义场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通过对语义场理论的探讨,探索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语义场 英语 词汇 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2-02一 认识语义场理论语义场理论是德国语言学家Jost Trier提出来的。
他把一种语言的词汇看做是一个组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任何词项的意义均受其他词项的制约,并由它们定义。
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词项均属于某一词汇系统,没有词项能独立于词汇的其他部分而单独存在。
词项集结成较大的集合团,称为词义场,小词义场又是大词义场的子系统,从而构成整个词汇系统。
Trier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观察某些语义场,以便对词义在历时演进中的变化情况作出描写。
就Trier看来,某个词义场就是代表了某种概念。
Grandy是试图精确定义词义场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既然词义的集合代表了概念,那么,将词义的集合改称为语义场比较恰当。
语义场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
在一个语义场里各个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个词的意义取决于这个语义场内与之相邻的诸词的意义。
把一种语言的词汇看做是一个组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词项的意义均受其他词项的制约,某种语言中的任何词项均属于某一词汇系统,没有词项能独立于词汇的其他部分而单独存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
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语义场。
一种语言所拥有的各个词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按一定的概念组成语义场。
一种语言中同一个语义场里的词,其意义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其中某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同它所处的语义场包括哪些词及它们表示了哪些意义是分不开的;词只有在语义场里与其他词汇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
语言中的某些词在一个共同概念下既可以用上下义词来表示,也可以用语义特征来表示。
语言系统内部的成分彼此休戚相关,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不仅在语义上相当,而且在语义上相互制约,相互规定,作为语言系统的子系统,词汇系统内各词的价值都受其他词的影响。
要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必须首先比较该词与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在语义上的联系,以及该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
二 应用语义场理论语义场理论说明,词汇不是孤立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而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满足于用解释词义或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及双语词汇表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即所谓“六顺”(《左传・隐公三年》)。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至德要道”,贤明的君主可以利用它“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将“孝”由家及国的“推及”过程,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一种希望以孝道统摄社会政治行为,奉行“孝悌”的“君子”能担负治国理政大任,从而实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美好愿望的理论。
而这个理论,恰恰就反映了统治阶级将孝提倡为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做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强化孝的道德保障作用的目的,仅仅靠统治阶级提倡还不够的,还要从思想、文化角度对之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历朝历代都不乏从文化方面对之加以强调的言论与著述。
如《孝经》所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董仲舒即将之阐发为:“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
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五行对》)这是关于孝为“天经”的论证;“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春秋繁露·五行对》),这是关于孝为“地义”以及孝、忠皆源于“土德”的论证。
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
通过这种方式,孝道就毋庸置疑地成了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生活始终的一条准则,在历史上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不可抗拒的说服力,经过数千年来不断的完善、补充、修订、积累和演进,最终发展成为个性特征鲜明、制度机制完善、文化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与行为准则,使“孝”切切实实成为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模式的强有力的道德上的保障。
三 结束语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国同构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备受推崇与鼓吹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