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孝文化研究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同时体现出了最为自然朴素的人性特点,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统美德,也是最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在孝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人类对生命之源方面的无上敬意和虔诚,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历史上文化内涵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孝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并且在古代文学内容诠释上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孝本身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必然。
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孝文化体现首先,由于孝道所要体现出的基本文化中就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点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早期就被纳入到了文化思想以及哲学的范畴当中,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自身学说构造上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自身的伦理性,包括一些敬天、忠君、尊祖以及孝亲等最基本的伦理观念,而孝亲作为伦理的基本点,体现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中最为朴素的感情和文化。
这种孝文化最早表现在《诗经》当中,就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诵。
比如《邶风?凯风》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首先描述母亲对自身养育上的辛苦,然后与自身在孝道上的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对比;而在《小雅·蓼莪》中表现的一位孤儿无法实现对父母尽孝的悲苦之情,也是先突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然后在无奈中表达出自己无法排解的痛苦。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孝文化在最初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崇尚和重视,同时在后世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持久性的倡导。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志怪小说,一直到后来的隋唐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戏剧以及明清小说,都会孝文化给予了充分体现。
但是在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在元朝主要体现的为忠孝和义孝,比如在元刊本中的《赵氏孤儿》,“孝”成为赵孤行动的最高法则,同“义”一起,和“忠”发生着不可协调的对立冲突,表现出一种义孝。
而到了清朝,由于当时的满族统治者想要在文化上实现对汉族的统治,统治者接受了以“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汉族“孝”文化来治理汉族百姓的策略,因此其推行“以孝治天下”在历朝历代为最烈。
孝文化研究

一、继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根植于孝感大地的孝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民族特色的华彩篇章。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把孝行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躬行孝道是德行的最高表现。
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追孝”,尊敬祖先除按时恭敬地祭祀之外,要依照祖制行事,把祖先的事业推向前进。
2.“事亲”,奉事父母对父母既养且敬,使其终生愉悦,“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立身”,显扬父母成家立业,修身行道,效忠君国,扬名后世,被儒家经典《孝经》舆为“孝之终”。
4.“孝行”,治国之本《孝经》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而孝治天下则“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的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思想或物质的形式展示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其延伸渗透的部分,则成为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
孝文化在其演化进程中,第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被大思想家了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祟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第二,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经历代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已经成为华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深人民间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三,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在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工艺作品、乡规民约中,无不渗透着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了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感的孝文化资源孝文化对孝感这个地方情有独钟,留下了宝贵的孝文化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孝文化物质资源。
孝感的孝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孝行感天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其来历不同寻常。
据史记载,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立为武陵王,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
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孝是人类社会存在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它的内容包括尊敬、顺从、照顾父母的身体和生活,以及照顾兄弟姐妹和亲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行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
孝顺是一种起源于亲子关系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亲情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亲人深深的爱的表达。
孝敬父母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孝敬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把孝顺父母放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首位。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友爱兄弟。
这个教导至今为人们所称颂。
由此可见,孝顺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关系,家庭伦理关系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尊重传统、感恩父母的表现。
人们普遍相信,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无以言表,孝顺父母是尽忠报国、人伦尽职的象征。
孝顺父母被看作是整个家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并强调子女要尊敬父母,养家炊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古代中国孝敬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尊重、服从、关心、照顾等等。
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包括遵守家庭纪律,不违背父母的规定;服从父母是最重要的,包括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指导,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是最关键的,要理解和关心父母的身心需求,照顾父母的休息和饮食;照顾父母是最实质的,包括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现代社会中,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逐渐由子女共同承担。
父母亲老了,子女们会尽全力照顾、照料他们的生活,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心灵伦理的实践。
孝敬父母是体现人伦崇高的一种行为,是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和亲情关爱的尊重和回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民都对孝敬父母这一价值观持续坚守,并将其视为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颗明灯。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尊老爱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无论子女的成就有多大,他们的一切荣誉与成就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感恩父母,尊敬他们,尽孝道。
尊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尊重,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事事以父母的意愿为重,孝敬他们的物质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等。
其次,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纳贤纳老。
中国人更加注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认为老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可以给年轻一代以指导和帮助。
因此,中国人常常倾听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重要决策上尊重老年人的意见。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尊重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使家族代代相传,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重视家庭观念。
中国人把家庭视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寄托,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心灵港湾。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中国人常常说,“有家才有国”,家庭的和谐与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人将家庭视为责任和义务的起点,家庭的底线是温暖、亲情和幸福。
第四,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家族观念的延续。
中国人认为,家庭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包括祖先和后代。
家族是一个延续的整体,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中国人常常重视祖宗的尊敬和纪念,认为祖先的智慧、贡献和精神会给后代以指导和力量。
因此,中国人会举办祭祀仪式,尊敬祖先,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并保持家族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尊重传统文化,认为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教化和启示,通过孝敬父母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相信,只有保持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尊老爱亲,纳贤纳老,重视家庭观念,家族观念的延续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中国文化中一直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道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以及追忆。
古代文学中的孝文化是描写孝道,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孝文化展开讨论。
1. 贾母在《红楼梦》中的孝道思想《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沉浮。
其中贾母的形象塑造着重强调了孝道思想。
在小说中,贾母为了使家族长盛不衰,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孙恪守孝道,且要怀有家爱国忧之情怀抱天下,时刻追求家族的名誉和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贾母始终坚持以孝道为根本,以守护家族为己任,对于孝道的实践和守护让读者深刻领悟到了孝文化的意义。
2. 家国情怀融入《三国演义》之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部以家族命运史为主线,呈现出不少家族族人逐渐成长、崛起、克敌制胜,一度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名著。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勾勒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还融入了家国情怀。
在这部作品中诸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在战斗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家族命运的献身精神,以及为了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责任感, 卓越的表现让人会心一笑, 也让读者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
3. 李清照词歌中的孝道传承李清照是一位著名的辞赋诗人,她的作品中融入了浓浓的家族情感和孝道精神。
在她的词歌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她借鉴了家族祖训,娓娓道来, 包容着对家族祖先的敬爱,在其中融入了深深的孝道精神。
这种在文学中宣扬孝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它」同时也激发了每一个人当代继续坚持敬老,热心公益的行为。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孝文化是我们国家尊老爱幼的特有文化之一。
孝道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一个国家保持传统文化气息的发源地。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孝文化一定会被我们世代相传下去,成为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的令人至美至善的精神力量。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被视为家庭伦理的基石,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
本文将从孝道的起源、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孝道观念的演变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孝道的起源孝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乐文化。
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一种道德和行为准则。
《孟子》中有“敬事后可见孝”之说,强调了孝道中的尊重和恭敬的精神内涵。
古代文人和儒家学者们将孝道视为修身养性、陶冶人格的基础,并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方式将其传播和推崇至今。
二、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中,孝道被视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观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人们都注重对父母的尊重和孝敬。
尊敬父母被看作是一种美德,不仅是对家庭的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孝道观念意味着子女应尽自己的义务去照顾和关爱年迈的父母,包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三、当代孝道观念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孝道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转变。
传统的孝道观念中,重视的是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而当代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子女,这使得子女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照顾父母。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改善父母的生活质量,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注重父母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不少学校开设孝道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家长的尊敬和关爱。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也积极参与到孝道教育和关爱行动中,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
孝道观念的传承不仅可以增进家庭和睦,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结语孝道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挖掘传统节日“孝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挖掘传统节日“孝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流传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爱。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
通过挖掘传统节日“孝文化”的内涵,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孝文化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和天经地义的行为。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内核,是对家庭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对家庭伦理的坚守。
在传统节日中,子女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比如赠送礼物、孝敬衣食或者亲手为父母准备餐点。
这些细微的行为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孝文化”的内涵,丰富着传统美德的内涵。
孝文化注重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尊敬父母和长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节日是家庭成员共聚的时刻,通过节日活动的展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升华,也是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家人们团聚一堂,通过共同举办祭祖活动或者进行传统民俗习俗的庆祝,传承着祖先留下的孝道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
孝文化还体现在对长辈关爱的传统美德中。
在中国古代,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更是子女们表达对长辈关爱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子女们会给长辈们送上贴心的礼物和问候,也会陪长辈一同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这种尊敬和关爱长辈的行为,体现了孝文化的内涵,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孝文化还包括对父母教诲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之命是子女之意,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是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
在传统节日中,子女们会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父母教诲的重视,例如聆听长辈的故事和教导、向长辈请教求助等等。
这种对父母教诲的重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对孝文化内涵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乃至整个华夏民族。
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
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孝文化一、孝文化的发展阶段(一)观念产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的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孝”字最初见于殷商卜辞。
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伸出双手,托着老人,作服侍状。
《尔雅·释训》中将“孝”解释为“善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对孝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是“,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孝最初仅限于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
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
国家出现以后,仅限于血缘家庭的崇敬祖先、善事父母的“孝”逐渐延伸到政治、宗教、社会的广阔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二)理论化到了西周时期,孝的这种原始意义逐渐告别了朦胧与淡薄,趋于明显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即“人多力量大”。
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孝,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人们对自然、神鬼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人们对先祖的祭祀活动由繁趋简,家庭形态的确立,使得赡养父母成为家庭血亲关系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当时孝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
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
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曾子将孔子的观点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
他说“孝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想。
经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 孝”观念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其主要成果是《孝经》,其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
此后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三)政治化到了汉代“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汉代大儒董仲舒对儒学孝文化进一步拓展,使孝与忠开始接轨, 如果说先秦儒学中的“孝”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和关怀,那么董仲舒所宣称的“孝”则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的爱和关怀。
他没有以“父慈”作为前提,只是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从而将“孝”文化极端化。
他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从汉惠帝开始,凡民能养父母、着力耕耘者,皆可以担任国家的下层官吏,这是“孝道”政治化的开始。
汉代皇帝巡幸各地,常有表彰孝悌的事情。
汉惠帝以后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
《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后汉时天下诵读《孝经》,以《孝经》进行教化,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为指导思想。
从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精神基础。
从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精神基础。
(四)异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较频繁,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孝的冲击并不大,孝文化并未因战乱而遭受破坏。
但与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孝治天下”产生了不小的变异。
“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宣扬,统治者也重视研究《孝经》和传播“孝”,孝成为一种统治国家的权术,封建统治者从方方面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孝也成了他们禁锢人民思想、麻痹人民的意识法宝,他们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郭巨埋儿”、“唐媳乳母”、“卧冰求鲤”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
这种对孝文化的异化表现在“孝感”和“孝义”的提出。
所谓“孝感”,是说人之大孝,可以感动上天,降福于身;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惩罚。
传统孝道认为,孝敬父母,奉养父母之人,才是顺天有德之人。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推崇“孝感天地”的迷信奉养行为,认为孝亲之情会感天动地。
从《魏书·孝感传》开始,人为地编造出大量“孝感”一类的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
也出现了诸如《白话百孝图》里关于舜的“鸟耘兽耕”感人故事、盂宗为母“哭竹生笋”的愚昧行为、明代彭有源“割肝救母”、南齐庾黔娄“尝粪验病”等不人道的行为。
另外也有以孝为先,为了一己之私而忘却天下之公的异化现象。
(五)走向极致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
这时的孝则被更多地解释为“忠君尊王”。
统治者更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了“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孝道一经统治阶级提倡,很快就从敬老养老变成了维护封建伦理之纲纪。
正因为“忠君尊王”之“孝”有那么多的诱惑力,统治阶级一方面教化民众尊行忠孝道德,另一方面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绝对化,而君主却不因此而承担任何责任。
“二十四孝”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并出现多种版本,既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从《孝经》到“二十四孝”,孝的根本内容都是要求子孙对父母祖辈的教令绝对听命服从,孝文化走向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
孝文化走向极致,被融入政治运行的系统总结:从原始社会末期的“追孝”、“享孝”、“养孝”,到早期儒家质朴理智的“父慈子孝”、“孝敬”,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孝感”、“孝义”,最后到宋元明清的“移孝于忠”,这是孝观念产生及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
孝观念的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孝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当代人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属于孝文化本真的东西,构建真正的家庭和谐,进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二、孝文化的演进原因(一)生产方式是演进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类型, 也决定了该社会的思想状况、伦理道德等。
因此, 子代与父辈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理所当然的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
中国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的, 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他们年复一年地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 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长年累月的定居生活造就了先民极强的安土重迁观念。
人们的习惯于鸡犬相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得不到足够的拓展。
于是, 返诸外而求之于内, 先民的意识触须就更多地伸向自己的圈子内, 这样使以孝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文化基因是演进的特殊原因中国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 即中国农耕经济的血缘性决定。
与世界各国不同, 中国社会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 其社会意识对血缘纽带的执著在世界文化中是相当罕见的,这注定了中国的农耕经济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农耕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
血缘宗法制的发展路向影响着孝观念的发展路向, 决定了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 血缘纽带数千年间始终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由一个男性先祖的子孙团聚而成的家族, 形成稳固的社会实体, 成为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的细胞。
与此相一致, 尽管朝代更替、社会变迁, 孝观念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也有相应的发展变化。
宗法观念、祖先崇拜等伦理观念就作为中华文化的因子而积淀下来,进而又作为一种遗传基因, 成为培育中国文化的独特土壤,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普遍根据(三)孝治天下是演进的政治保障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注意到了孝道对巩固和稳定封建秩序的社会作用, 倡导孝治天下。
几乎历代帝王都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并以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统治措施大力倡导孝行, 惩治不孝。
1. 严刑竣法维护孝道。
( 1)将“不孝”定为重罪( 2)孝义之人可以赦罪。
2. 擢用孝士。
3. 褒奖孝行。
运用多种方式对臣民孝行进行表彰。
褒奖形式有:( 1)立坊(牌坊)、建祠(庙)、立碑、挂匾;( 2)入史列传和赠号赐谥。
( 3) 赠官赐爵与宗庙配享。
( 4)赐物赏金与免役。
如此强力褒奖孝行、擢用孝士、惩治不肖, 历代孝子、孝行受到人们隆重的嘉奖和尊重, 名扬天下, 而且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
孝!与不孝!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评判他人的道德标准。
争当忠孝之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这种社会氛围不仅利于封建专制统治巩固, 而且也促使孝文化的异化演进。
封建末期社会道德力量对孝的过分强化, 尤其是将二十四孝故事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致使孝的合理因素不断衰变, 出现了大量畸形的愚孝记载。
(四)、教化传承是演进的持续保障为了加强统治, 以孝治天下而且使孝千秋万代经久不衰, 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孝德教育。
1. 皇帝亲授《孝经》。
皇帝亲自注释、讲述孝教育的教科书《孝经》。
2.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宫庭教育的孝道教化。
对孝传统来说, 民间重孝是重孝传统理论的具体化。
民间的孝行榜样在中国孝文化的沿传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孔不入、持续不断地孝德教化使孝文化代代相传, 绵延不绝, 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