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名殊 字同叔 “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 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 在现代汉语中也 有“特殊”一词, “叔”表排行
意义相顺
曹 操
国曹操 名操 字 孟德 《荀子。劝学》 有“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 是之谓德操” 现在:有“道 德情操”之说
三
意义相顺
白居易
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 生
山居秋暝
崇教
唐朝 李持盈 玉真公主
道号:无上真 字:玄玄
拆字
老 舍
合则为名,拆则为字。 南宋诗人谢翱 名翱 字皋羽 老舍原名舒庆春 名庆春 字舍予
拆字
查良镛
金庸
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 (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另一个为辅, 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 作用,例如: ①涵义丰美之字: 四、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 何谓 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 …… “衬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字”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 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古人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 (1)用于自称: 庐陵欧阳修 (2)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 (3)用于厌恶的人: 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1、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 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 份的人。
1、号又叫别号、表号、别称。 2、号初为自取,称自号,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 青莲居士、东坡 居士 。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赠号,称尊 号、雅号、谥号、绰号等。)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古文常识【人名称谓】

古文常识【人名称谓】古文中的人名称谓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
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名与字的联系名与字词义相近屈原名平,字原。
“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名与字意思相反曾点,字皙。
“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号又称别字,号又叫别号、表号。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注: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名、字、号常见考点清单:1. 何时、何地、何人取出生取名由父亲,成年命字与之同号多由己心情定,称名表谦字号尊2.名、字之间有(正/反的)联系3.重要人物(名、字、号)要记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常见考点清单:1. 谥号意含褒和贬2. 朝廷不给平民赐3.帝王谥号辩圣愚【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称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1)别人赠号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 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 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 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 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 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 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 公。岳飞,谥号武穆等。
文人雅士们成年后自己起的,所以也叫“自号”,它是名
和字之外别起的一种称谓,因而也叫“别号”。
5.何谓号
例:
欧阳修贬官滁州时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 ;贬 官蔡州时, 作《六一居士传》,改号“六一居士”,自 称家中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 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老翁一个,合而为 “六一”。
法度”。(秦始皇名赵正)
民国时期,避讳才退出历史舞台。
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击 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 “荆”。) 《汉书》中,凡“邦”皆改为“国”。 东汉时将秀才科改名为茂才科。 唐时改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或改作观音菩萨。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 夫”。
古人的名、字、号
3.名、字的区别
“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所以称己”(《太平御览》卷362“名”字条下所引
《秦记》)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
古人的名、字、号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人的名、字、号1、名、字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知识 讲解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 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 “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 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学而 时习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20岁加冠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名和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晚辈平辈一般称名,对尊辈一般称字、号、籍贯、官职、封爵等。 B.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 C.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汉文帝”是称谥号的;“宋仁宗” 是称庙号的;“乾隆”是称年号的。称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 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D.谥号,专指皇帝或诸侯、后妃、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 评价称号。褒扬的帝王如文帝、武帝等,大臣如文忠、武穆;贬抑的帝王如”周幽王“”周 厉王“,“恶谥”的奸臣如秦桧为缪丑等。 答案:A 解析:平辈一般不称名。
号: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 人生追求的体现。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一)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瀛、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二)周代的姓氏制度: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性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和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瀛、陈.妫、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工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2、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敬叔、百里.孟明视..佐、南宫..襄仲、北郭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舵、司马..克..牛、乐正(3)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4)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小结
❖ 1、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 2、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 3、姓最重要的作用:“别婚姻”。 ❖ 4、其核心内容:“同姓不得相娶”。
10
氏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 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 有也。”
姓”。
❖ 隐公向众仲询问有关氏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分封有 德之人以之为诸侯,依照他的生地而赐姓。”
4
姓的起源
❖ 2、姓是怎么来的? ❖ 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 在原始社会,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
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 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 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 ❖ 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
❖ 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 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11
氏
❖ 上古时期,有姓,亦有氏。姓是一种族号, 氏是姓的分支。
❖ 《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 而命之氏”。(胙:zuò,赐 )此言:诸侯可以 依据他的出生地得姓,天子还要分封给他土 地并赐给他“氏”。
❖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皞,嬴姓等。
7
姓的作用
❖ 第二,姓有“别婚姻”的作用。 ❖ 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
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 ❖ 班固认为,先民的姓,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
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 疏远近的重要依据。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记载:“男女同姓,其 生不藩。”这表明古人已经知道,近血缘的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
❖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
龙;柳、梅、李、叶;谷、麦、桑、麻、粟;林、木;风、
江、金、石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15
姓氏的来源
❖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 如:晋国的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荀林父的后代就 为中行氏;再如司徒、司马、司空、乐正(职官)
❖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位于左中军,他的采邑在 “知”,于是荀首的后代以“知”为氏(采邑)→知 罃。
❖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 (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 期杰出的政治家。
13
氏
❖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所以顾炎武《日知 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 变”。
❖ 例如: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 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 (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 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 平民都可以有姓了,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
14
姓氏的来源
❖ 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 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这些姓多带女字 旁。如:上古八姓中的姬、姜、妫、嬴等,
❖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 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 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12
氏
❖ 据《左传》地记载,累代为官的,后人可以以官名 为氏;也有的以封邑地为氏。例如:
❖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 官名为氏,姓司寇氏 。
❖ 召公,姬姓,名奭,周王室的宗亲,史料记载周文 王庶子。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 称召公。
❖ 再有:王、侯、公孙等。 ❖ 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16
姓氏的来源
❖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 ❖ 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
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西门豹、 北郭骚、南宫适、百里奚、欧阳(越王勾践,被封 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 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 成等。
8
姓的作用
❖ 第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 什么叫“崇恩爱、厚亲亲”? ❖ 一是指人伦关系以及思想感情亲疏厚薄; ❖ 二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
❖ 西周以前,君主卿士大夫都是世袭的。无论君主还是大小官 吏,均由同姓或异姓贵族充任,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 近,授以不同的高低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
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何谓“姓”? ❖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的目的:据文献记载,是为了“别婚 姻”,“明世系”、“别种族”。
❖ “姓”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母系 氏族公社时期。
2
姓
❖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6
姓的作用
❖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 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 皆为重人伦也。”
❖ 班固的话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 第一,姓是用来“纪世别类”的。 ❖ 上古有姓有氏。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
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族的称号。
❖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 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5
姓的作用
❖ 3、姓的作用是什么? ❖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上古姓氏产生之
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部族 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 标记或识别符号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 ❖ 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 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
❖ “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字,明代学者郑晓考 订出上古“八姓”:姜、姬、妫、姒、嬴、 妘、姞、姚。
❖ 上古“八姓”,多加女旁,反映出我国最早 的姓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3
姓
❖ “姓”的本义是“生”。 ❖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
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