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论语》

合集下载

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论语》

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论语》

感谢您的下载!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
事情。
123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
逝。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冬天来临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
树是最后落叶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
的坏事。
2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 得通;统治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声, 百姓也不信从。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强加给别人。
123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又好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 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真正崇高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坚持自己的处事
原 则13,.不而愤卑不贱启的,人不仅悱仅不狭发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 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 14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 少有仁德的!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单纯追求速度就无法达到目的,只顾小
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23
26.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无法公事。
27.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期礼仪,就不能够在人群中立足。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论语》十则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考生需要深刻记忆与了解,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度过这个难题,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论语十则知识点以及论语十则常见试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语文论语全国通用小学生应掌握的50句《论语》精华

语文论语全国通用小学生应掌握的50句《论语》精华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即使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语文-知识大集结-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语文-知识大集结-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

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9.《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0.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朴素迷离的情况,如果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物喜悦心情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谬误国的两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

15.《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17.“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三则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三则教案
3.跟老师一起板书
1.PPT出示孔子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2.介绍《论语》这本书的内容。
3.今天我们就学习22《论语》三则,师板书。
版块二:诵读古文,读出韵味
目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1.自读第一则古文,把字音读准,读通顺。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再读第一则论语,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注意节奏和韵味。




共有三则论语,第一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二三则出自《论语·为政》,是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记录。
本篇课文的三则论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观点,告诉人们学习要具有谦虚和事实就是的态度,还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善于独立思考。
本篇课文的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一两句话里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
13.学习小结
《论语》这本书里记载了古人很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语言。我觉得我们特别幸运,可以听到古代圣贤的教导,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用它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言行,这样就能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吧?
1.1号声音自读论语,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字词意思。
3.3号声音读译文,解决不懂的地方。说说“不耻下问”可以向谁问?
知 识 分 析
课题 :《论语》三则
共( 2 )课时
知识
课题
文体
内容
写作意图(主题)
结构、表达方法与效果
阅读知识、技能与策略的掌握(概括、理解、推断、朗读、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实践运用、问题意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阅读习惯等)
基本理解
(文本的阅读价值,理解作者对人物、事件 、或者作者的态度、情感作出意义上的阐释和判断;文化、审美等)

小学语文知识点必背课文

小学语文知识点必背课文

小学语文知识点必背课文作为小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和背诵一些重要的课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语文知识点必背的优秀课文。

一、《论语·学而篇》-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言之不预,跡之不图,行之不远,人亦呼哀而不哭焉,不亦末得乎?这是孔子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律精神的一段话。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不断锻炼和习得知识,会让人感到快乐。

有朋友从远方前来访问,也会带来欢乐。

一个人不被人知道而不生气,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君子。

从言语上不事先做准备,从行动上不谋划计划,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成目标,这样的人也就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当别人呼喊哀悼,他可以保持镇静,不因为别人的哭泣而变得悲伤。

这样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二、《红楼梦》- 曹雪芹其人如玉,其言如珠。

这是形容贾母的一句话。

形容贾母的品行高尚,谈吐贵重。

用珍贵的玉石来比喻贾母的人品,用珍珠来比喻贾母的言语,突出了贾母的美好品质。

三、《浮生六记》- 沈复人生在世,应当有所追求。

沈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实现个人价值。

他写道:“呜呼!吾生一世,何为而来?夫兴公而王,发丘而陵,发隐而侯,不求盗跖之勇以为乐也。

”他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和奋斗,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不是沉湎于享乐和荣华富贵。

四、《朝花夕拾》- 鲁迅这是鲁迅的自传体散文,记录了他童年时期的往事和成长经历。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抒发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表达了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五、《古诗十九首》- 孟郊、王之涣、杜甫等这是一组古人写的诗歌作品,包括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通过背诵这些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背诵这些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这些课文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考语文总复习名著专题03:《论语》知识梳理(学生)

高考语文总复习名著专题03:《论语》知识梳理(学生)

《论语》知识梳理一、关于《论语》的重要内容梳理:1、“礼和仁”。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晚期,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商周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制已经逐渐丧失,但是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礼制还没有形成。

战乱纷飞、诸侯争霸,孔子反对以政治高压、残酷刑法来强迫人民服从。

孔子所强调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所强调的“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从现实看,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孔子所阐述的“礼”核心可以理解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是“正名”的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内容。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超过100处,但是在不用的情境,孔子对“仁”解释也是不同的。

从整体精神来把握的话,《论语》中有关“仁”的解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类型一:“仁者爱人”,对“仁“的原有意义进行确认和继承;类型二:“克己复礼为仁”,对“仁”这个概念进行扩了扩展和提升,提出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也从另一面体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类型三:“泛爱众而亲仁”,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类型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这种“仁”是最高境界,也是“圣”的境界。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历史上首先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关于教育的作用,按“克己复礼为仁”说法,培养具有弘道和行道志向的,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这是孔子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孔子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畏难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和补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无法公事。 27.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期礼仪,就不能够在人群中立足。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 说就如同浮云。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 的忧患。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 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 就会产生差异。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看到别人 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 32.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喜爱水,忍者喜爱山。 3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当初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了他 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还 要观察他的行为。 34.有教无类。 不管贵贱贤愚,哪一类人都给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 只是盲从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知 识 以后,在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择而从之,其不 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 的 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而 改 1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正缺点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 事情。
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
《论语》经典名句及大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 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 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 才是真正的明智。 4.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 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 己的工具准备好。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又好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 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真正崇高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坚持自己的处事 原 则,而卑贱的人仅仅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 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 的。 14.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 少有仁德的!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工作是否忠诚?与 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我的知识,自己是 否熟悉了?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 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但一个普通人 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8.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 得通;统治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声, 百姓也不信从。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强加给别人。
www.wond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6.当仁,不让于师。 遇到行仁义之事的时候,即使是老师也不用、 谦让。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3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 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譬如在平地上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 要前进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必担心财富太少,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 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 程遥远。

4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 错。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 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 逝。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冬天来临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 树是最后落叶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 的坏事。 2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单纯追求速度就无法达到目的,只顾小 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