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未丧斯文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天降斯文论语

天降斯文论语

天降斯文论语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XX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

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虎,据说阳虎貌如XX,他的相貌长得和XX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

XX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

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

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

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

当然XX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

可是XX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

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

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

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

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我们看到XX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

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

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

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

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

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

没有跑过警报,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

XX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

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

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

【经典诗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经典诗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经典诗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
不得与于斯文也…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②既没,文不在兹③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④不得与
⑤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
??《论语?子罕》
注释
①畏于匡:在匡地受到威胁。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典故。

畏,受到威胁。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

匡人曾受到鲁国
阳虎的掠夺和残杀。

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

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

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③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⑤与:参与。

此处是学习、掌握的意思。

⑥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人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
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与感悟
一个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自信心。

孔子在危急时刻,没有考虑个人安危。


认为,自己是古代文化唯一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当仁不让地
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扩展阅读
孔子圣迹图?哀公立庙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

哀公设立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并设置守庙户100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

高二语文:《论语》之《待贾而沽》教案之一苏教版

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 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理解待价而沽的含义; 三、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其它资料自学本课,掌握字词,再以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孔子的生平理解他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并给每章写一则点评。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且掌握文言词句。 具体讲解时可参照以下: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9•5)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2

虚空济浅解《论语》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虚空济浅解《论语》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篇第九⑤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畏于匡,这个“畏”是被困、被拘之意。

孔夫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带领众弟子从卫国想要去往陈国,经过一个地方叫做匡地,被匡人围困在这个地方五天,遭受到了生命的危机。

为何被围困在这个地方呢?源于一场误会。

鲁国季氏有一个家臣叫做阳虎,曾经阳虎带兵攻打过匡地,并且在这个地方掠夺、残杀,所以给匡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这个时候恰巧孔夫子经过这个地方,然后孔夫子和这位阳虎长得又颇为相像。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当时阳虎在攻打匡地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颜克,是给阳虎御车的,后来这位颜克也拜孔夫子为师,就离开了阳虎。

而这次孔夫子经过匡地,正是这位颜克在驾车,又加上孔夫子和阳虎长得颇为相像,那么匡人就产生了误解,把孔夫子和他的弟子这一行人,围困在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很多弟子的心态是开始动摇的,因为误解了孔夫子是阳虎,所以也就意味着老师是要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孔夫子讲了这段话。

孔夫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个“没”是在说周文王死去以后,所以古人用“没”,是比较隐晦的说法。

这个“兹”是此、这里的意思,周文王虽然不在了,但是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依然在这里。

每个时代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来不同的文化。

那外在所显的相,我们称之为文化,内在是道,内在的道是亘古不变的,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呈现出来不同的文化。

周文王虽然不在了,但是呈现出来文化、道德礼乐依然在。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与于斯文也。

这个“丧“是废弃的意思,如果老天是要废弃这些文化、这些道德的,那么后面的人就不会得以学而知道这些文化,这些道德,这些礼乐。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老天不放弃这些文化、这些道德,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孔夫子拿文王来举例子,说文王现在虽然已经不在了,可是文化和道依然在。

如果老天要废弃文化、废弃这种道,那么后人就不会学到这些文化、学到这些道。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学校班级________ 完成情况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时安排:1课时学法建议:熟读成诵、知人论世、把握思想主旨及其现代指导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一、资料链接1.孔子资料补充六经:《》《》《》《》《》《》。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2.背景简介:见学生导学案二、预习自测(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4.固.而近于费()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6.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精读文本。

结合注释和手头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质疑问难。

同时解决下列文言知识。

你或者你们能举一反三,联想起相关的文言知识吗?如果能联想到,请填入第二的括号内。

比如涉及到使动用法,你还能联想起哪些使动用法的文言句子。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意义。

于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虎兕出于柙()()⑷龟玉毁于椟中()()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过⑴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 )()⑶是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 )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熟语(包括成语)积累。

高中语文《待贾而沽》基础知识(一)

高中语文《待贾而沽》基础知识(一)

《待贾而沽》基础知识(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4)[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子畏.于匡畏: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不在兹.乎兹:____________________(3)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与:____________________(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患: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拘囚(2)指示代词,(我)这里(3)参与,介入(4)忧虑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2)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

[要义探究]3.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状态?点拨:“其如予何”是说“他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之中,也淡定从容,毫无畏惧与悲观;而且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子路、曾皙》导学案学生版

《子路、曾皙》导学案学生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二、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领略孔子的教学风格和政治主张,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习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3、探究质疑法【学习过程】【课前预学】一、知识链接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孟子三章》导学案(学生版)

《孟子三章》导学案(学生版)

23 《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2.纵横家。 (1)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个派别;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张仪。 ——《百科》 (2)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 (3)《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4)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百科》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3.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口译全文,最后将这一课的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时期_____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 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8)人恒过( )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教学难点:言为心声, 通过学习孔、 孟的言行, 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 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 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义之富贵不取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二、初读感知袒裼 ( ) 裸裎 ( ) 浼( ) 而同“则” 由同“犹”2、初步感知: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天之未丧斯文也》 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孔、 孟的言行, 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 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2、板书课题: 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1、识记:与 ( )长沮 ( ) 桀溺( )( ) 而同“尔” 耰( ) 怃 ( ) 然 横( )暴 内同“纳”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 至于斯:到这儿来。

(2) 二三子:你们。

(3) 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 辟:同“避”。

(9)耰:音you,用土覆盖种子。

(10)(11) 路问:在路上问。

(12) 淑同“叔”:取,拾。

(13) 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14) 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

觉:使……觉悟。

(15) 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8) 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 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

(10) 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顽强信念。

(12) 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13) 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7) 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四、理通课文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章旨] 此章明孔子之德将垂教万世。

[ 注解] 仪封人:仪,卫邑名。

封人,掌封疆之官。

君子:有道德学问的人。

二三子:仪封人呼孔子弟子之语。

丧:失位去国。

木铎:金口木舌之铃,施政时所振,以警众也。

[ 语译] 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只要有君子到我们这个地方,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

他见过孔子,告辞出来後,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忧虑你们的老师丢了官呢?天下混乱已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当作警戒的木铎,垂教世人。

」[ 注译 ] 仪封人:仪,地名。

有人说当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未必可靠。

封人,官名。

大概 是典守边疆的官。

请见、见之: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

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

何 焯[ 义门读书记 ] 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於贤者, 见气类之同,致辞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

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

」丧: 去掉官位。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

古时公家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 译文 ] 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 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以後,对孔子 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著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的日子也太长久了, 该有得意的时候了, ] 上天会要把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 今注 ] 仪封人:郑曰:「仪,盖卫邑。

封人,官名。

」封人,守边界的官吏。

丧:集注 以[丧] 为失位去官,这恐怕不是仪封人的意思。

郑玄释为「道德之丧亡」。

木铎:是一种金 口木舌的铃 郑注:「木铎,施政教时所振者。

言天将命夫子使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也。

」[ 今译 ] 仪邑的封人请求见孔子 说:「凡到这个地方来的君子人,我没有不见到的。

」 跟随孔子的弟子就让他进见孔子。

封人见过出来说: 「你们何必为文化要丧亡而担忧呢?天已经乱得很久了,天会让你们的老师来做振兴文化的工作的。

卫国仪邑防守边界的官员, 请求见孔子。

他说:“到这里来的君子, 我没有不能见的。

”随从孔子的弟子领他去见孔子。

他出来时, 对孔子的弟子们说: “你们几位何必担心孔子失去官位而离开祖国你?天下无道, 天主上帝将以孔子作为传布政教学说的木铎。

”徐志刚先生注:“木铎 (duo 夺) :一种金口木舌的大铜铃。

古代以召集群众,下通知、 宣布政教法令,或在有战事时使用。

这里是以‘木铎'作比喻,说孔子将能起到为国家发布 政令的作用 ( 管理天下 )。

”张国堂说: “孔子的政教学说,是天主上帝的旨意。

孔子只是天主上帝用以发布旨意的 木铎。

而木铎是一种器具。

这就是说,孔子是天主上帝的仆人。

人。

这是天主上帝爱中国古人。

孔子就是天主上帝爱中国古人的见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 ( 没世 ) ,文不在兹 (此,自指 )乎?天之将丧斯文 ( 指文王所 总承的三代文明 )也,后死者 (后文王而死者,孔子自指 )不得与 (参与,此指掌握、继承 )于 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犹‘其奈予何' )?!”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道, “周文王逝世以后,礼乐典制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假如要 灭掉这些文化遗产, 那我也无法整理和传播了, 上天假如不打算毁掉这些文化遗产, 匡人又 能把我怎么样呢?”[ 圣人也 天主上帝用孔子管教中国古《史记》载畏匡的原委如下:时孔子年五十五,出国未久,与弟子将往陈国,过匡,颜刻为仆(赶车),以其策(鞭)指之(匡城)曰:“昔吾入此,由彼缺(城墙缺口)也。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

匡人于是遂止(扣留)孔子(《孔子家语》:匡人简子以甲士围夫子)孔子状(相貌)类阳虎,拘焉五日。

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文王既没……”(即本章)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按: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认为:今《史记》所载孔子畏匡事,盖出后世误传,不足信也。

”《史记•孔子世家》所叙时间确实问题很多,其故不明。

惜文献不足,有的已无法指正;况历史上多据《史记》理解孔子生平,故仍录供参考。

楚狂接舆(佯狂以避世者)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即德何其衰。

句以凤比孔子,谓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今无道却不隐,故讥其德衰)!往者(以前的事)不可谏(劝止),来者犹可追(来得及改)。

已而已而(重言“算了吧”)!今之从政者殆(危险莫救)而!”孔子下(车),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接舆紧走躲开孔子),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

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

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这位“接舆” ,因能讥圣人德衰而出了大名,秦汉许多著作都以他为佯狂避世的代表人物,陆续编出故事姓名。

其实《论语》中这几位偶然路遇者,皆失姓名只以事称,如“晨门”“杖人”“荷蕢”“沮溺”皆以事命人也,接舆不过接夫子乘舆者。

楚狂之歌,与其他隐者无二,以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用孔子的说法即“礼崩乐坏”),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

道者“隐居以求其志”,应予尊重,无可厚非。

然而只准自己肆口讥笑儒者之“行义以达其道”,不听对方解释,拒绝认真对话,就不是有道能容之士所宜为。

歌者既是楚“狂”,尚有自大权利。

庄周不狂而以智自诩,接着接舆续写了歌词,以“圣人”教训孔子:“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建功于世),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全生于世)。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不受刑就算好)。

福轻乎羽(羽毛),莫之知载(没人知怎么得到);祸重乎地,莫知之避。

已乎已乎,临(教育)人以德(两句言别想以德引导世人)。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画出道作行走路线,多危险呀)。

迷阳(草刺)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郤曲(刺榆),无伤吾足。

”庄周的圣人,只求在荆棘世道上躲开被刺,“无伤吾足” 就行,别无高见。

又说:“山木自寇(伐),膏火自煎也。

” (《人间世》)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改变)之?且而 (尔)与其从辟 (避,下同 )人之士 (指孔子避恶人亲仁人)也,岂若从辟世(浊世)之士(自指隐居)哉?”耰(y cu ,耙土盖种)而不辍(停)。

子路行 以告,夫子怃然 (难过貌)曰:“鸟兽不可 (没法)与同群也,吾非斯人 (此世之人 )之徒与 (参 与,相处) ,而谁与(又能和谁去共同生活 )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 (与易,参与变革浊世 )也。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 "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 是的." 长沮说:" 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 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 子路说 :" 是的 ." 桀溺说 :" 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呢"说完, 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 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 孔子很失望地说 :" 人是 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 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夫子客客气气地让子路去问个路, 却叫两个泥腿子好一顿奚落, 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 伍,叫子路跟他们避世去。

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一者儒守礼,隐居 避世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倨肆些。

所以儒生遇道士,多少有点秀才碰到兵的架势,无礼胜有木因材美,故匠人先伐取用而丧生,膏油不点亮照人,自己就不会熬干,儒者修德教人,活 该自找倒霉。

接舆责从政,庄子罪儒者,对仁德君子又狠多了!魏晋至今擅于清谈玄理 (有时是扯蛋 ) 者,也以观世明智自鸣,惜其才智恒施于百般挑剔仁人志士的缺失,而不触及专 制要害,据称是宽容精神,却不恕仁人之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