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器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很多,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沉淀,见证着历史的同时也让人惊叹于匠人的高超技艺。

它们于泥土中重现天日,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文物之多,多如繁星,今天就来盘点十件颜值超高的宝贝。

一、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红山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发源地为东北西南地区,距离现在有六千年的历史。

早在1921年,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迹,直到2014年才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保护。

而玉器在那个时候就被广泛用于丧葬事宜,1971年出土的c型玉龙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玉手段。

也从侧面佐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它是唐代的玉器,其造型为一个角状兽首形,兽的双角为杯柄,方便手握,嘴部镶有一个黄金口塞,其次,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处皆刻画的细微精确,十分罕见。

尤其选材,是选用最为罕见的缠丝玛瑙雕琢,加上玉匠结合材料的自然纹理随形而作,可谓是巧夺天工。

兽嘴处的镶金,更是有画龙点睛的妙用,更显珍贵。

是唐朝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同时也是唐代玉器中的翘楚,被列入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三、翡翠白菜翡翠白菜又叫翠玉白菜,它的材质是翠玉,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之后,呈现出一棵白菜形象,栩栩如生。

其整体有18.7厘米长,9.1厘米宽,大小与真实白菜一般无二,除此之外,这颗白菜身上的昆虫便是神来之笔,增添了很多趣味,也让人惊叹于当时的技艺。

作为慈禧太后的最爱,她死后也随她埋葬定东陵,后来被孙殿英盗走送给了蒋介石,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这件出土于武汉湖北随州的文物,是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最复杂且最精美的青铜器,是由尊和盘两件器具组合而成,上为尊下为盘,其用途是尊里盛酒,盘中装水,夏季饮酒可用来冰镇,冬季则可温酒。

这件尊盘的整体造型精美、结构复杂,尊的装饰物为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的装饰物是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它们相互环绕,错落有致。

玉饰发展史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良渚玉器用途

良渚玉器用途

良渚玉器用途
良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良渚玉器。

这些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证之一,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重要角度之一。

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代表,更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良渚玉器主要是由玉石制成,包括玉璧、玉琮、玉饰等。

这些玉器的形状和造型十分精美,反映了当时良渚文化的高度发达和工艺水平。

良渚玉器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礼仪用途,良渚玉器多是用来进行祭祀、宴会等场合的,表达出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其次是装饰用途,良渚玉器的造型精美,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显示出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再次是实用用途,良渚玉器的质地坚硬,可以用来切割、磨制和打磨,制成工具和武器,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总之,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历史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窗口。

- 1 -。

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天下奇宝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天下所共传之宝”。

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原文:楚卞和往楚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怪其诈,刖其左足。

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

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

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

”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

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产地:“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90公里。

“玉印岩”座北朝南,南漳至远安公路经其前。

玉印岩洞深11米,宽15米,高10米。

为传说中的和氏璧产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

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小编听说做仿品的资料比我们还全,高仿很多是手里拿着真品实物做的!本文呕心沥血收编大量馆藏玉器高清大图及文字资料,供古玉界的新老藏家学习收藏,提高免疫,去伪藏真,高仿始终是高仿,永远成不了真品!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还是亲身多去博物馆看,古玉实物的光气、力度、质感、神韵,看得多了自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国宝免疫力更强。

想要提高自身鉴别水准,还是得多上手、多看真品实物、多看博物馆高清大图,增强对真品的“机械记忆”。

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7、宽10、厚0.3厘米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

这些历史文物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让我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古代的辉煌与变迁。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包括玉器、青铜器和书画等。

1. 玉器玉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工艺材料之一,被赋予了高尚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玉器包括玉镯、玉佩、玉琮等,它们形态各异、精美绝伦。

例如,传世的《钮氏玉璧》是一件玉璧,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节气图案玉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铜器有钟、鼎、觚等多种形式,制作精湛,雕刻着丰富的纹饰和故事。

例如,出土于湖南的《司母戊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之一,它的造型庄重大气,雕饰精美,是中国青铜器工艺的杰作之一。

3. 书画书画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中国古代的书画包括碑刻、石刻、册页等,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审美。

例如,东汉时期的《汉宣帝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碑刻之一,以其精湛的刻字和较为流畅的字体被誉为书法的经典之作。

这些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不仅仅是文化的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发展。

通过这些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回望历史长河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总之,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玉器、青铜器和书画等文物代表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史名玉简析

中国历史名玉简析

中国历史名玉简析说中华文明中的玉就指的是除翡翠以外的各种玉石。

当今一说玉,大家就条件反射般地蹦出“和田”二字,实则和田玉只是中国玉种里最重要的一枝,在中国的玉文化里和田更只是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的新玉我们可以按照矿物学分成闪石玉和非闪石玉(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称为闪石玉,在新的玉石国标中闪石玉甚至等于和田玉。

当然这是极不严谨的,也由此带来了市场的种种乱象),也可以按产区分成名玉和地方玉。

当然,和田玉既是闪石玉的代表也是中国几大名玉的首席。

中国产玉的地区是非常多的,从古至今,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是和田玉,现在把青海玉也加上去了,实际它们在昆仑山脉的两边,一边是新疆玉,一边是青海玉,确实是属于同一个矿脉。

和田玉和田玉从中国的历史来说绝不是一统天下的。

最有学术价值,最有文物价值,最有收藏价值的玉器里面,很多根本就不是和田玉。

因为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孕育文明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与西域进行交通,和田玉料也就无从谈起,但玉器也要照做,自然是使用其他玉料。

和田玉的正式大规模使用是从西周时期(虽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部分被认为可能是和田玉,但毕竟在总数中是很少一部分,不能视为已经开始成规模使用)开始,彼时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通商,开始有成规模的和田玉料流入华夏文明地区。

经过与之前使用的地方玉料比较,发现和田玉确实从各方面来说是最优秀的,从此和田玉开始占据中国玉舞台的中央。

和田玉碧玉巧雕牌-九如图之后的各个时期,中国中原地带的势力,对西域一带的掌控时强时弱,和田玉料对中原的供应能力也就有高有低,相应地,和田玉自然不可能包办所有玉器。

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玉料的供应不再成为问题,和田的玉料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从而使得汉玉基本上都使用和田玉。

于是汉代成为中国玉器的一个顶峰,从它的工艺,到它的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峰值。

这样就造成了和田玉从汉代开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了最高等级的一个玉种。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中国玉器,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古代玉器品种。

为什么古代玉印格外珍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章最早出现在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早期印章多为铜印,最早的玉质印章出现于西周时期。

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枚龙钮形玉玺。

这是迄今为止,西周早期墓葬首次发现的随葬玺印,也是中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

陕西渭南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龙钮形玉玺根据先秦玉器珍贵的价值属性,我们不难推测玉玺拥有者的贵族身份,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财富,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贵重的宝物。

同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诸多玉印实物,还可以印证历代史籍关于古代玺印的另一则记载。

按照先秦惯例,带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讲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玺印主人生前会随身佩戴玺印,去世之后玺印则会作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随葬。

战国“陈顺”玉印战国“陈顺”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文路两面玉印,秦代。

天津博物馆藏。

长1.7厘米,宽1厘米,高0.6厘米。

甘肃馆藏精品丨汉“杜宝”玉印汉“杜宝”玉印,汉代,一级文物。

旧藏。

印面长1.3 厘米、宽1.3 厘米、通高1.35 厘米。

和田白玉。

方形,龟钮。

印面以铁线篆镌刻“杜宝” 二字。

玉质洁白莹润,雕刻精细生动,镌刻细劲,书体秀美。

古代印章以玉作印材的,秦汉以前比较少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卫宏曰“……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此说虽主要指官印而言,但至汉代若无僭越之风,一般人是不敢用玉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西汉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现收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 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 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 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 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 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 缤纷。
7、明“寿字执壶”
明万历年问制作,据说是当时著名琢玉大师陆子刚的 遗作。玉质为新疆青玉。玉壶造型大方朴实,前后琢有 两个“寿”字和“献仙酒”、“献蟠桃”的浮雕。陆子刚长年 在苏州琢玉,这件“寿字执壶”为明代苏州玉琢的代表作。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 8、和氏璧
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 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 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 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 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 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 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 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 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 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中国历上著名的玉器
----般般知玉
1、商俏色玉鳖经
商代玉器珍品。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北地穴式 房子内出土。俏色玉鳖计出土两件,一件昂首 瞪目向前爬行的玉鳖,是利用一块褐色与肉红 色相间的玉料雕成,鳖甲、脚爪和双目呈褐色, 圆润的腹部呈肉红色。另一只半龟宿状玉鳖, 背甲处理成黑色,头、颈、腹和爪均呈灰白色。 根据玉材色彩、形状、质地、纹理和造型特点, 因材施艺,制成了很好的俏色玉雕,表现了商 代玉工的精良技艺。
2、青玉高足灯
战国玉器珍品。高12.8厘米,盘径lO.2厘米。 通身浅黄沁,由三块玉子碾琢粘接而成。其中,灯 盘的玉质最优,有绺裂并带有少量石性,栗黄色沁 的立柱稍次。灯盘直沿,盘心磨平,中部起凹五瓣 花,盘沿外侧碾勾连文,反转起伏,回屈自然。盘 底部刻隐起双涡纹,以刚劲的横竖走向阴线连结。 立柱的图案分两部,上部以三个起凹的忍冬叶为饰, 下部与盘底的涡纹相似,上部简洁明快,下面细密 繁缛,形成对照。足面做平凸的五瓣花,每瓣碾双 涡阴纹,边碾瓦纹。底上凸边刻勾连涡纹,底碾起 五瓣花。
5、“一捧雪”玉杯
明代玉器珍品。河南省新野县文化馆,在七十年代收藏 一件古代玉杯,名为“一捧雪”。原收藏者李某,”称其家 族为莫怀古后代,从明代珍藏至今,玉杯已传世四百多 年。“一捧雪”玉杯为白色,略透淡绿,口径7厘米,深 2.5厘米,杯壁厚0.2厘米。杯身琢为梅花形,五瓣, 似腊梅盛开。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缠一 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与杯身有机地 联系在一起。玉质晶莹,花美枝嫩,显然玉杯的作者取 “腊梅傲雪”之意。经故宫博物院鉴定,“一捧雪”为明代 工艺,玉料出自新疆和阗,是明代玉器的珍品。久沉复 现,尤西汉玉奔马
古代著名玉器。1966年陕西咸阳周陵公社新庄出 土。玉奔马质地温润,致密坚硬,属白玉。雕琢匀 净光滑,奇妙玲珑。高7厘米,首尾长8.9厘米。 奔马昂首嘶鸣,张口露牙,上唇方,下唇圆,双耳 竖立,两眼前视,四肢弯曲,右前蹄蹬空,作飞腾 状。躯干上有阴刻翅膀,马背上骑着双臂向前、双 手紧挨马颈的玉人,头束巾,身穿短衣,细腰,衣 摆为喇叭形。底座雕有互相缠绕的云纹状的长方形 托板,长8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玉马的尾和 前肢皆有云状柱与托板相连,既美观又平稳。技艺 高超,表现了西汉玉雕工艺的卓越水平。
4、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 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 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 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 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 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 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国家人文历史》将 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