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合集下载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全书思路对欧洲各主要政治势力的兴衰成败进叙述、分析、归纳,指出了提高一国竞争力所必备的两点:1,统一、稳定、团结、自由的主权国家。

2,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随即从理论层面对这两点加以论述,提出国家经济学概念和生产力理论,并驳斥了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和世界经济学的论点,同时指出了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以全力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

最后对历史上相关学派和各主要国家曾经实施的经济政策予以评述,以巩固自己的观点。

二、主要论点国家经济学:指出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差别,各国均有各自无从抹煞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特点和不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各国只有共同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阶段,并在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联盟范围内,国际间的自由贸易菜对所有国家有利。

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包括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更加重要,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本国工业的强大,所以要已采取关税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生产为优先。

三、全书脉络第一编历史(1-10)第一章意大利人:以威尼斯盛衰之例指出:1,国别竞争要国家的统一。

2自由贸易政策需随时局转换而变更。

第二章汉撒商人:以汉撒商人重商轻本的云最方式最终衰落违例,指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荷兰人:指出一国强大民族性的重要性,单靠工商业是无法是国家摆脱逆境的。

第四章英国人:分析英国人称霸原因:1,适时的政治政策。

2,工业化的传承。

第五章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以两国的衰败违例,反证宗教、政治自由是工商业深根发芽的土壤。

第六章法国人:工业的发展对一国农业的促进。

第七章德国人:指出德国工业的发展呼唤国家的统一、国内市场的自由顺畅和统一的对外关税。

第八章俄国人:指出了国民的团结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美国人:指出工业立国是更本,农业国是无法于工业国竞争的。

第十章历史教训:对上文史实的再归纳总结。

第二编理论(11-27)第一部分(11-16)论述国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理论篇(保护贸易论)

理论篇(保护贸易论)

国际贸易学分章节练习及答案(二)理论部分4、保护贸易理论一、单选题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句话出自( )。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弗里德斯希·李斯特 D.保罗·克鲁格曼2.世界贸易组织将( )作为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的依据。

A.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B.重商主义 C.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D.贸易乘数理论3.保护贸易的倡导者李斯特承认( )是贸易保护的“唯一成立的理由”。

A.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B.重商主义C.战略性贸易政策 D.贸易乘数理论4.以下哪个不是凯恩斯指出的顺差过大的影响?( )A.物价下降 B.货币供给过多 C.利率下降 D.资本外流5.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本质的区别是( )。

A是否存在国家干预 B.是否存在规模经济C.产品是否存在多样化 D.是否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又促进出口6.( ),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越好。

A.产业准人程度越高 B.政府信息越完全C.道德风险越大 D.市场竞争性越强7.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判断当时美国和德国处于( )。

A.畜牧阶段 B农业阶段 C.农工业阶段 D.农工商业阶段8.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措施是( )。

A.关税 B.配额 C.进口许可证 D.产品技术标准9.布兰德一斯宾瑟模型中,在对方企业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对其企业的生产补贴会导致( )。

A.被补贴企业利润提高 B.未实行补贴国家福利改善C.未实行补贴国家企业产出减少 D.未实行补贴国家利润上升1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之所以被冠以“战略”,是因为( )。

A.该政策要保护的产业对该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B.该政策要保护的企业对该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C.政府在制定该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内D. 企业在制定生产策略时会把对手的反应考虑在内11.强调贸易保护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简述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20 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仍是以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2、《通论》的历史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两个选择:1、改变生产力关系,过渡为社会主义。

2、局部改变生产力关系,过渡为法西斯主义。

但资本主义国家不愿完全改变生产力关系,也不愿孤注一掷,因此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3、《通论》内的经济学理论(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2)三大心理规律: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19世纪40年代,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记得过历史学派。

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就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只需的理性的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无论在经济理论层面,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首先,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

在19世纪末,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其实质上是应该怎样处理抽象演绎和历史方法的关系。

其次,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时代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

最后,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19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

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4章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4章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 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价值增殖固然是资本 的本质属性,然而,资本在流通中产生价值 增殖却是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同商 品经济的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在流通领域,不管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 交换,都不能产生价值增殖。等价交换自然 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无论是贱 买还是贵卖,也都不产生价值增殖。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主义管理的两重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假定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工作日长度为12小时,则剩 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6小时/6小时)。如 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则剩余 劳动时间便由6小时增加到9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150%(9小 时/6小时)。
二、工资的形式
二、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计时 工资,另一是计件工资。 工资,另一是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 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 由于计量劳动时间的单位不同, 由于计量劳动时间的单位不同,计时工资又有日工 资、月工资、周工资、小时工资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月工资、周工资、小时工资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 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 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30部必看的经济学著作

30部必看的经济学著作

30部必看的经济学著作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第2部《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第3部《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第4部《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第5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第6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第7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第8部《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第9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第10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第11部《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第12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第13部《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第14部《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第15部《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第16部《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第17部《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第18部《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第19部《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第20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第21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第22部《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第23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第24部《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第25部《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第26部《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第27部《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第28部《资本上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第29部《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 第30部《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美国1958—)。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6
2013-11-21
• 李斯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 利益是对立的,只要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 展水平不平衡,各国利益相冲突,发达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零和博弈就存在,各国之间的利 益分配就将出现严重对抗。要实现从零和 博弈到双赢博弈,就应该使各国站在同一经 济发展水平上,公平竞争。在没有达到这个 目标之前,落后国家要防止赢者通吃的零和 博弈,只有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落后 国家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战略实现赶超,有限 保护与国家推动则必不可少。
2013-11-21 16 第5章西班牙和葡萄牙人• 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凭借新航线的发现带来的时来 运转,迅速 积聚了大量财富西班牙具备了实现富强 所必须的全部因素,但是顽固与专制联手把强大的 民族精神窒息了;葡萄牙在厄勒塞拉伯爵领导下, 曾试图发展制造业,初期效果令人震惊,但厄勒塞 拉伯爵去世后,《麦修恩条约》的缔结,使英国制 成品迅速充斥了葡萄牙市场。可与同葡萄牙签订的 《麦修恩条约》相提并论并值得一提的是 英国于 1713年与西班牙签订的《阿西安托条约》,按照该 条约,英 国人有权每年把一定数量的非洲黑人运往 西属美洲,每艘船每年可 访问波托贝洛港一次,这 就为他们向这些国家走私大量货物提供了 一个千载 难逢的机会。
2013-11-21 13
第3章荷兰人
• 良好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与汉萨同盟的贸易得到的 资本积累、以及国家统一与自由精神公民精神,使 得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但是,荷兰人没有看到更为 深远的政治才能,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建立在强 大的民族主义基础之上,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 持,他们已经获得的霸主地位才能得以维持。当别 的民族大国兴起时,荷兰这样的小国必然衰落。荷 兰在国外贸易方面丧失了这样大的部分以后,结果 与汉萨城市及威尼斯过去的遭遇如出一辙——大量 的物质与精神资本这时在荷兰已感到无用武之地, 就以移民或贷款形式转向别的国家,这些国家这时 已从荷兰手里取得了荷兰昔日占有的优越地位。

如何摆脱“永久打工者”的困境?——重读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如何摆脱“永久打工者”的困境?——重读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由 于 可 以 引 进 一 些 西 方 的 技 术 和
问题 。
国家 知 识 产 权 局 局 长 田 力 普 年 初 就 如 何 发 挥 知 识 产 权 作 用 、 进 自 主 创 新 问 题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促 阐 述 。 田 力 普 认 为 , 国 只 应 该 叫 “ 界 加 工 厂 ”。 中 世 也 就 是 说 我 们 缺 乏 自 主 研 发 、 主 创 新 , 有 充 当 自 只
陈 晓 律
( 京大学 历史系 , 苏 南京 200 ) 南 江 10 8
有 认 真 地 进 行 全 面 的 理 论 思 考 , 其 没 有 对 发 达 尤 国家 的相应 历史 进 程 进 行 完 整 的 、 比性 的 理论 对
思 考 , 使 之 成 为 国 家 长 期 发 展 的 战 略 意 志 和 全 并

原 因 就 是 , 建 国 起 就 处 于 西 方 国 家 封 锁 之 中 的 自 中 国 , 力 更 生 是 一 种 没 有 选 择 的 选 择 , 国 只 能 自 中
依 靠 自 己 的 力 量 来 解 决 本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难 题 。 由
于 这 种 严 酷 的 环 境 , 们 尽 管 取 得 了 很 大 的成 绩 , 我 却 依然 与 国 际先 进 水 平 有 较 大 的 差 距 。 于是 , 当
20 0 6年 7月
J1 0 6 u .2 0
可 继 续 发 展 的 道 路 , 至 于 成 为 世 界 市 场 上 的 永 不


品书录 ・
久 打 工 者 , 成 为 几 乎 所 有 中 国 人 都 必 须 关 心 的 就 事情 了 。
中 国 必 须 走 自 主 创 新 的 道 路 , 一 点 本 身 并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特著作的时代背景拿破仑战争以后,德国的邦数已由300个减少到38个,但是各邦有自己的关税壁垒。

这种情况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

为了消除这种阻碍,德国资产阶级在1834年成立了统一的关税同盟,除了奥地利和一些小邦,其他各邦都参加了。

大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可是国内政治上的统一还没有完成,工业的发展还远远地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当时英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

怎样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而产业革命以后英法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资产阶级也有了充分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因此他们竭力倡导自由贸易。

在这时德国的工业技术却落后得多,资产阶级面对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比工业发展初期的英法更加需要保护关税制度,因为这样,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就特别强调国家的干预作用。

FRIEDRICH LIST,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1) Second Book The Theory Chapter XIPolitical and Cosmopolitical Economy.Before Quesnay and the French economists there existed only a practice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was exercised by the State officials, administrators, and authors who wrote about matters of administration, occupied themselves exclusively with the agriculture, manufactures,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of those countries to which they belonged, without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wealth, or taking at all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Quesnay (from whom the idea of universal free trade originated) was the first who extended his investigations to the whole human race, witho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dea of the nation. He calls his work 'Physiocratie, ou du Gouvernement le plus avantageux au Genre Humain,' his demands being that we must imagine that the merchants of all nations formed one commercial republic. Quesnay undoubtedly speaks of cosmopolitical economy, i.e. of that science which teaches how the entire human race may attain prosperity; in opposition to political economy, or that science which limits its teaching to the inquiry how a given nation can obtain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ld) prosperity, civilisation, and power, by mean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Adam Smith treats his doctrine in a similarly extended sense, by making it his task to indicate the cosmopolitical idea of the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commerce of the whole world in spite of the gross mistakes made by the physiocrates against the very nature of things and against logic. Adam Smith concerned himself as little as Quesnay did with true political economy, i.e. that policy which each separate nation had to obey in order to make progress in its economical conditions. He entitles his work,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i.e. of all nation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 He speaks of the various system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a separate part of his work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demonstrating their non-efficiency, and of proving that 'political' or national economy must be replaced by 'cosmopolitical or world-wide economy.' Although here and there he speaks of wars, this only occurs incidentally. The idea of a perpetual state of peace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all his argument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explicit remarks of his biographer, Dugald Stewart, his investigations from the commencement are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 that 'most of the State regul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rosperity are unnecessary, and a nation in order to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lowest state of barbarism into a state of the highest possible prosperity needs nothing but bearable taxation, fair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peace.' Adam Smith naturally understood under the word 'peace' the 'perpetual universal peace' of the Abbe de Pierre.······The Britons as an independent and separate nation would henceforth take their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sole guide of their policy. The Englishman, from predilection for his language, for his laws, regulations, and habits, would whenever it was possible devote his powers and his capital to develop his own native industry, for which the system of free trade, by extending the market for English manufactures over all countries, would offer him sufficient opportunity; he would not readily take a fancy to establish manufactures in France or Germany. All excess of capital in England would be at once devoted to trading with foreign parts of the world. If the Englishman took it into his head to emigrate, or to invest his capital elsewhere than in England, he would as he now does prefer those more distant countries where he would find already existing his language, his laws, and regulations, rather than the benighted countries of the Continent. All England would thus be developed into one immense manufacturing city. Asia, Africa, and Australia would be civilised by England, and covered with new states modelled after the English fashion. In time a world of English states would be formed, under the presidency of the mother state, in which the European Continental nations would be lost as unimportant, unproductive races. By this arrangement it would fall to the lot of France, together with Spain and Portugal, to supply this English world with the choicest wines, and to drink the bad ones herself: at most France might retain the manufacture of a little millinery. Germany would scarcely have more to supply this English world with than children's toys, wooden clocks, and philological writings, and sometimes also an auxiliary corps, who might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pine away in the deserts of Asia or Africa, for the sake of extending the manufacturing and commercial supremacy, th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of England. Itwould not require many centuries before people in this English world would think and speak of the Germans and French in the same tone as we speak at present of the Asiatic nations.True political science, however, regards such a result of universal free trade as a very unnatural one; it will argue that had universal free trade been introduced at the time of the Hanseatic League, the German nationality instead of the English would have secured an advance in commerce and manufacture over all other countries.It would be most unjust, even on cosmopolitical grounds, now to resign to the English all the wealth and power of the earth, merely because by them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mmerce was first established and the cosmopolitical principle for the most part ignored. In order to allow freedom of trade to operate naturally, the less advanced nations must first be raised by artificial measures to that stage of cultivation to which the English nation has been artificially elevated. In order that, through that cosmopolitical tendency of the powers of production to which we have alluded, the more distant parts of the world may not be benefited and enriched before the neighbouring European countries, those nations which feel themselves to be capable, owing to their moral,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developing a manufacturing power of their own must adopt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as the most effectual means for this purpose. The effects of this system for the purpose in view are of two kinds: in the first place, by gradually excluding foreign manufactured articles from our markets, a surplus would be occasioned in foreign nations, of workmen, talents, and capital, which must seek employment abroad; and secondly, by the premium which our system of protection would offer to the immigration into our country of workmen, talents, and capital, that excess of productive power would be induced to find employment with us, instead of emigrating to dista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to colonies. Political science refers to history, and inquires whether England has not in former times drawn from Germany, Italy, Holland, France, Spain, and Portugal by these means a mass of productive power. She asks: Why does the cosmopolitical school, when it pretends to weigh in the balanc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utterly ignore this great and remarkable inst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at sys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