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你知道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吗?
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讲授
1. 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因素。

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宣统帝退位、南北议和、中华民国成立等重要事件。

3. 辛亥革命的意义: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各个角色,重新演绎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四、总结
1. 总结: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总结出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展望:展望中国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笔记:整理当天的学习内容,写出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资料: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理解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时间:2015-9-28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二)能力目标1.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1.讨论法。

2.比较分析法。

3.阅读理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

第二次,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改革开放。

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导入。

二、讲授新课1、酝酿与爆发(1)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必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

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展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7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

1904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

1911年曾领导广州起义。

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

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世界”?带着疑问,一起就进入第九课的学习,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发动了哪些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山岗
起义)
2.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

(1)萍浏醴起义
项目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读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回答问题: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领导者起义结果
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失败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
1911黄兴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回答: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板块二:武昌起义
1.通过短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史料完成些列问题。

①武昌起义的时间:
②武昌起义的地点:。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以及理解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辛亥革命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起因1. 了解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2. 掌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活动和思想2. 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过程3. 讲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战役三、辛亥革命的影响1. 理解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2. 提出问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为什么会爆发?二、学习内容展开1. 宣讲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分组讨论学习内容,并做笔记三、小组合作1. 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制作辛亥革命的时间轴或思维导图2.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成果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阐述辛亥革命的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辛亥革命提出问题五、总结回顾1. 总结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 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感想2. 学生自选一幅图片或视频,用以展示辛亥革命的某一重要事件或人物扩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辛亥革命史》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2.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并进行学习板书设计:主题:辛亥革命起因:清朝政治腐败、外国列强侵略过程:革命先驱活动、重要事件和战役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反思:本节课中,我认为学生需要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和进行课堂讨论,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推荐扩展阅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种种救国方式的失败也证明只有用暴力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出路。

孙中山主张革命就客观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其革命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努力着。

随着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加剧,全国许多地方先后出现了与兴中会性质相同的革命团体。

革命形势日益发展,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革命行动此起彼伏。

革命力量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

2﹑同盟会的建立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其他革命组织共同建立了同盟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以及机关刊物,明确同盟会的性质,纲领和成立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你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组织讨论,请代表回答,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虽然它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虽然纲领里有着局限性,但它毕竟反映了一个先进阶级的政治要求,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它的提出成为向封建王朝发起战斗的号角。

同盟会的成立鼓舞着感召着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颠覆清王朝的洪流中,极大的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播放有关武昌起义的视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起义的时间和过程,请学生复述)武昌起义在革命士兵的努力之下很快或的了胜利,而后武汉三镇被革命党人掌控。

这一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获取胜利呢?面对革命英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逐一得出结论,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惊了清政府,也震动了大江南北。

清王朝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

2﹑华民国的成立1911年底,独立各省代表云集南京,谋划筹建一个全新的政府,他们公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引导思考各省代表为什么推孙中山为大总统。

阅读“史海拾贝”思考“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品质?)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新政府诞生后做了那些事情呢?它代表谁的利益呢?(引导学生归纳出定都,改元,制定法律,认识政权性质)新兴的中华民国建立了,可清帝仍然在位,中国的南北还没有统一,新生的中华民国应该如何建设?这是孙中山先生朝夕忧虑的事情。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权)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可是也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成功的。

你怎么看?(引起学生激烈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战胜并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也是成功的。

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没有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一个也没有完成,反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窃取了政权,与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

但是无论如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归纳总结武昌起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然成了一座历史丰碑。

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激昂而有沉重的历程。

(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课件给出练习题,巩固知识。

)五﹑课后探究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篇二:《辛亥革命》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

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

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

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

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

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

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

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

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