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对于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的教学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参与者以及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讲解晚清社会的不稳定局势和清王朝的腐败,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历史背景。
2. 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线、主要参与者以及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
3. 辛亥革命的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3. 视听材料: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介绍历史背景资料,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笔试: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进行小组报告,评价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反思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广州市培英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王燕玲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孙中山生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等基本史实,能根据材料提示,学会通过表格运用对比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能从课文中寻找正确知识点,完成表格,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辛亥革命”精神,它所代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精神和对中国民主、自由的推动,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值得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导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正文:1、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医生的职业,走上救国道路。
2、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走在了最前面,洋务派和维新派对清政府都采用了改革的方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
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却采取了革命的方式?如果是你,你会追随孙中山的领导还是会继续采用改革的方式?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谭嗣同就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二、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同盟会看一看,填一填:组织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兴中会同盟会配伍填空根据课本第一段的内容和小字部分,将下列内容连线。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三、辛亥革命的爆发快速阅读课本,列出辛亥革命大件事表格。
初中历史_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史实。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材料,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根源2、组织根源3、政治纲领4、起义锻炼(二)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1、起义爆发并胜利2、成立革命政府3、重大影响(三)辛亥革命的成果1、两大革命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颁布《临时约法》(四)革命的最终结局(1)清帝退位(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3、革命的历史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讲解: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旧历辛亥年,取得胜利的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学演示:“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局面。
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为了拯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演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辛亥革命终于在湖北武昌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就有十多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
清廷统治虽存,半壁江山已失,是以土崩瓦解。
课堂设问: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与条件各是什么?提示:(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重(2)条件: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首义及其初步成果课堂设问一:武昌起义的胜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提示:(1)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2)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3)重大影响:十多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教学演示:演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几则史料幻灯片,内容如下:(1)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到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较多,学生可能对其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加深对其影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革命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以及学生对其理解和记忆的困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辛亥革命》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
3.讨论题目:准备与合作探讨环节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临时政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3.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视频和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和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课是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表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地图,识记革命团体的建立情况,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模拟表演,再现历史;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过程:导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同学们,如果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你知道具体指哪一年吗?A.1913年 B.1914 C.1915年D.1916年只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请阅读材料《历史的疑惑》并思考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创作“国乐”,歌词大意是“保牢疆土,靠老天保护,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塌下,象海不会枯干”。
可是,一周后,国歌就变成了挽歌。
探究活动一:一周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清帝国在看似偶然的一枪中,轰然倒塌?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6个人开始讨论并给出他们的见解)请阅读材料并思考:1911年10月13日电证据表明,清国叛乱并非偶然……在孙博士领导下,由一批最精英的进步人士组成革命团体,经他们精心策划和秘密组织才取得今天的结果。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探究活动二:革命派做了哪些准备?“时代”又为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哪些条件?(6个人一组开始讨论)老师点拨: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文字描述和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穿插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时间控制方面。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后面部分重点内容未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学生练习的时间也相对少了一些。
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该把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时间应该安排更多一些,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采用略讲带过即可。
例如,在认识光标这一简单知识时,可以直接由老师一带而过即可,没必要重复地讲,重复地让学生练习。
同时,在奖励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了加分的形式,由于项目较多,加分的过程中耗费了不少时间,应当采用较简单的加分方式,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小组调动方面。
本节课中,组内的合作还是比较少,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体现学生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小组长及组员,使得一部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的初衷。
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
三、知识点及练习题的设计。
本节课中,有些内容设计不太合理,部分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和接收能力,以致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碰到较难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改写关”中,要改写的内容过于隐蔽,学生找了很久也没找出来,因为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根本就不太熟悉,也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错误的地方。
又例如,在“改写”与“插入”的内容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必须要明确地解释并反复操作才能让学生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无法判断什么情况是插入,什么情况是改写,那就无法顺利完成知识点的讲授与学习了。
四、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
在这方面,我做得还是不够的,除了给各个小组加分,其它的表扬和激励几乎没有,到了课堂的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明显下降。
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语言上面多下功夫,对做得好的学生表扬一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
五、缺少一些常规步骤。
评课过程中,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些看法,此节课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板书,学生难以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熟记于脑中;同时,到课堂最后,从课件上难以看出这节课的结束在那里,应该在课件后面加上一些结束语,这样更合理、更容易理解,让人一目了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广州市培英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王燕玲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孙中山生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等基本史实,能根据材料提示,学会通过表格运用对比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能从课文中寻找正确知识点,完成表格,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价
值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辛亥革命”精神,它所代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精神和对中国民主、
自由的推动,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值得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
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正文:
1、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医生的职业,走上救国道路。
2、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走在了最前面,洋务派和维新派对清政府都采用了
改革的方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
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却采取了革命的方式?
如果是你,你会追随孙中山的领导还是会继续采用改革的方式?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
谭嗣同就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一一同盟会
看一看,填一填:1、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创建了两个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那么这两个组织有哪些不同? 组织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
兴中会
同盟会
配伍填空
根据课本第一段的内容和小字部分,将下列内容连线。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快速阅读课本,列出辛亥革命大件事表格。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
四、辛亥革命的影响五、辛亥革命的遗憾
小组讨论
轰轰烈烈的革命结束了,留下一连串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又留下了哪些遗憾?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
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
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刊登于1912年3月5日《时报》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1915年,陈独秀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
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
——1923年,孙中山
六、辛亥革命的财富
你说,我说,大家说:
辛亥革命过去足足已经整整一百多年了,在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的同时,我也在想,辛亥革命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结合读一读:我想请同学们读一段辛亥先烈林觉民的一封家信岗起义的前三天晚上写给妻子。
与妻书》。
这封家信是林觉民在准备参加黄花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
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
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能感受到林觉民烈士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七、现场练兵:
一个中心人物——____________ ;创建一个革命团体——_______________ ;
创建一个革命政党——___________ ;一次武装起义——________________ ;
建立一个政权——____________ 。
八、教学反思:第一,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反思
在备课时,研究新课标之后,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另一个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难点有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重点,因为是比较死的东西,因此采取了表格法和讲述法,而第二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
因为要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因此,除了问题导入,材料的设计也必须考虑。
一开始,材料设计为后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设计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
但是,后来考虑到,评价辛亥革命是一个大课题,初二的学生没有什么基础知识,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只能是看课本内容。
因此,后来材料改为呈现三段话,一段是表述辛亥革命后社会大变革的文字,而且是当时人所记载,另两段材料则选自陈独秀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评价。
而问题也改为辛亥革命之后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又有哪些遗憾,使学生能够讨论。
主体定下来之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做课件。
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辛
亥革命虽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辛亥革命,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因此,即考虑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在这一段备课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教学案例,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入手,呈现材料《与妻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体会历史的现实性。
在导入设计上,一开始设计为“你知道在广州有哪些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为什么在会有那么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主要是考虑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与历史相接处,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现实性感受。
但是,后来教研员说了这么一句“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导入的” ,便觉得可能会缺乏新意。
到底该怎么导入呢?联想起高中教材中有这么一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里面有讲到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便想着从这一方面入手,导入设计便改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 、“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 、“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 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
”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最初的一个印象。
通过这次的区公开课,不仅锻炼了应用教学理论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正价值,才是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的动力。
第二:学生历史认识的反思:
对于辛亥革命,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不薄弱。
广州有着相当多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如道路命名中山大道,如建筑中山纪念堂,一些历史纪念碑如黄花岗起义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讲述辛亥革命并不难。
但是,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却是非常陌生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中国整体近代史的把握能力比较低,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民主、自由等概念的缺乏认识。
课前询问学生,他们往往是从大的方面去思考,比如说你怎么去评价辛亥革命。
因为之前学习历史,已经运用过很多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角度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侧重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个角度去探究。
学生在这堂课后的,不仅仅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史实,更主要的是学会思考“前人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价值”这个角度。
从而从学生的历史研究角度更加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