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1.1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合集下载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 -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符号。

2.能正确阅读和解决包含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3.借助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

2.能够理解和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教学难点1.将混合运算题目记录下来,并正确解决。

2.通过反复实践,能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解法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程序1.引入教师通过出示包含加减乘除符号的小数四则运算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发对混合运算的兴趣。

2.基础讲解教师针对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符号的定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对于这些符号的加减乘除运算在数学中的实际意义和运用。

3.混合运算讲解教师对混合运算的特点进行讲解。

运用例题进行分析和练习,深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4.实例演练教师通过试卷、小练习等方式进行演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包含混合运算符号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课堂讲解。

5.考核讲解教师对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考核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强化逻辑思考能力和计算速度。

6.复习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复习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混合计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1.案例演示法:突出混合运算实际运用场景,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2.群体讨论法:通过单项测试、小组测试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合作的能力。

3.案例练习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筋骨清晰、形式多样的例题进行演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竞赛评价法:通过竞赛、评价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1.及时反馈学生解题情况和进步。

2.定期安排小考测试和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

3.对学生进行集体轮流讲解给出的混合运算题目,提高学生对于混合运算题的掌握程度。

总结本节课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练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混合运算中的重难点。

【K12学习】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K12学习】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教案(XX年修订版)一、四则混合运算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三、确定位置四、三角形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八、统计九、总复习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教案(XX年修订版)一、四则混合运算第一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8-26+7318÷9×8200-17×724×+12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8-(1+49)3×(107-79)819÷(108-99)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教师:这节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题)。

二、进行新1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掌握情况。 口头反馈: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了解他们对四则运算的困惑和建议。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数学学习情况。
课堂观察:观 察学生的表现, 了解学习情况
作业批改:检 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了
解掌握程度
口头反馈:与 学生进行一对 一的交流,了 解他们的学习
感受和困惑
测试与评估: 通过测试和评 估,了解学生 的学习成果和 需要改进的地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即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x4=12,可以转化为12÷3=4,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除法的 关系。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法与除法关系的理解。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回顾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其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题以巩固 所学知识。
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新课主题 情境创设:通过实际情境或趣味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规律和特点,促进知识迁移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定义四则运算:加、减、乘、 除四种基本运算的总称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Leabharlann 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计 算方法
理解加、减、乘、除的意 义和关系
能正确进行四则运算,提 高计算能力
培养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1课时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第3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第4课时租船问题(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2.在解决租船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表达租船问题的思路,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西师版四下数学第2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西师版四下数学第2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末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 位退1当10,与本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减; (3)得数的小数点与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计算并验算下列各题。
21.56+6.74=28.3
21.56
【难点】 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的 简算,结合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四 则 运 算 和 运 算 律
四则混合运算 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则混 合运算
没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括号内有两步计算的三步混合运算
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
九 总复习
第2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运算律及乘除法的关 系,能正确 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 法的计算,能结合运算律进行简算。
2.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重点】 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的简算,结合 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乘除法的 关系和乘 法运算律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乘除法 之间的互逆关系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数的 加法和
减法
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用小数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和解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口算和解题。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以支持课堂讲解。

2.教师还需准备一些口算和解题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练习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通过示范一些简单的口算和解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概念讲解1.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就是一种将加减乘除结合起来进行的混合运算,它通常是由一个式子组成的,需要根据记号和算式的优先级依次进行计算。

2.运算法则。

在进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时,需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计算:先乘除,后加减。

在进行乘除运算时,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也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讲解案例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讲解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综合练习练习分为两个部分:1.口算训练:询问学生口算的答案,通过这个方式来帮助学生训练口算能力,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解题练习:通过几道练习题来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业布置通过几道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时与学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设计说明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

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

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

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

”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新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课时四则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例1,第2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习题引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想一想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计算在草稿本上. 25-15+18 27÷9×6 100-15×6 200÷8+10学生反馈时,要求学生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看计算是否正确.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则混合运算.[点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1,不带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1)情境导入.元宵节快到了,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做大红灯笼,在做灯笼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出示例1的情境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灯笼没做?”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要求还剩多少个,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20×7)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2)改变信息,理解题意.将上题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例1的对话框,题目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做?观察题目,这道题与上题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3)列综合算式.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解题思路是什么呢?(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怎样才能求出7天做的个数呢?(先求每天做多少个,再求7天做了多少个.)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80÷4×7(4)尝试解答.在200-80÷4×7这个算式中,按照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除法、乘法、减法.)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呢?(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出每天做的个数,再算7天做的个数,最后才能求剩下的个数.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按照这样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用递等式计算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5)反馈.教师讲评,提示没有参加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6)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不同点: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只有两步运算,而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三步运算.相同点: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对于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点评:利用两步混合运算的方法来迁移学习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放手让学生尝试后再讲评,重视了学生说运算顺序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从而让学生经历探索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2.完成“试一试”.50+75×4-90 360÷40+13×8订正答案时,让学生板演出第2小题的两种书写格式,并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用第(1)种书写格式比较简洁.(1)360÷40+13×8 (2)360÷40+13×8=90+104 =90+13×8=194 =90+104=194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四、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做练习.1.课堂活动第1题.说出运算顺序:76+42×2÷14 100-62+540÷18 15×40-360÷12 10+(120-96)2.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3.练习一第2题.(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先要算到大象的年龄,再与狮子进行比较.(3)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4)反馈计算结果.4.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点评: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计算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尝试去列综合算式解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第2课时四则混合运算(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例2,第2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7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正确进行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2.感受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改变运算顺序的重要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并掌握其运算顺序的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习题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120+65×4-80 320÷80+16×4请两名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板演,最后集体订正.2.导入新课.如果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点评:没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2,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出示70×(91-715÷65),这道题和前面的混合运算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有小括号.)(1)学生自主学习.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有两步计算,又该先算什么呢?那就请同学们尝试完成在书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书写.(2)交流算法.括号里面有几步运算呢?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括号里有两步,应该先算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教师强调:当括号里还没有算完时,括号就要照抄下来,不能丢掉.70×(91-715÷65)=70×(91-11)=70×80=5600(3)即时练习:说一说课堂活动第1题第2列的运算顺序.100-(62+540÷18) (288-24×5)÷28(4)讨论: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小结: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点评:利用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迁移学习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让学生经历探索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小括号在运算中的重要作用.]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1)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请同学们先按要求添好括号后,再认真检查,你添好小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是否与题目的要求一致?(240-40)×2÷5 (240-40×2)÷5(2)集体订正完后,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3)讨论:为什么两个算式中数的大小、数的顺序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都相同,而计算出的结果却不同呢?(4)学生交流得出:括号的位置不一样,运算顺序就不一样,那么计算结果也就不同.3.数学文化:括号的由来和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教科书第7页内容:括号的由来和作用.(1)学生自学内容.(2)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预设1:最早的小括号出现在哪年?(1544年)预设2:最早的大括号出现在哪年?(1953年)(3)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括号?了解这些括号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在语文或其他书上见过括号,表示多音字注音用中括号,表示生字注音用小括号等.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计算结果也就不同.2.练习一第5题.学生先判断,再说出错的理由,然后把错的改正过来.3.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按要求完成,最后集体订正.4.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点评:练习的设计既注重练习题目的难易程度,又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既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呢?第3课时四则混合运算(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3,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第1,2,5题.【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含两个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2.掌握含两个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3.在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展台,扑克牌.【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习题引入.请同学们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60-80÷16×3 15×40-360÷12 247-(17+180÷6)说一说,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小结:在三步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括号里的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点评:复习关于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掌握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创设情境.师傅和徒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2)理解题意.(出示例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师傅做了27个后剩下的个数,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必须先求出什么?(先求出剩下的个数,和师徒两人合作每时做的个数.)(3)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47-27)÷(12+18)这个算式为什么要加两个小括号?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师傅做27个后还剩下的个数,用减法;再算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用加法;最后算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用除法.在有加减、除法的算式里,要想先算加法、减法,所以要添小括号.(4)尝试计算.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你们会算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尝试计算在草稿本上.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做法板演在黑板上.(147-27)÷(12+18) (147-27)÷(12+18)=120÷(12+18) =120÷30=120÷30 =4(时)=4(时)根据学生的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小括号时,可以同时计算.(5)感受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为什么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可以两个小括号同时计算呢?预设1:都是小括号,都应该先算,所以可以同时算.预设2:解决问题时要先算出剩下的个数和两人合作每时做的个数,也就是要先算减法和加法,所以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看来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正好吻合解决问题的思路.2.小结.如果一个算式含有两个小括号,可先算第1个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算第2个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同时计算前后两个小括号里面的.[点评:利用情境导入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3,大胆尝试计算后再交流算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含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感受到小括号在运算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学习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三、课堂练习1.课堂活动第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分组进行游戏.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判断,再改正.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理由.3.练习二第1,2题.学生先自己理解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订正时说一说解题思路.[点评:练习的设计注重练习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先让学生判断四则混合运算的正误,找到容易出错的地方,再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也可以同时计算前后两个小括号里面的.)第4课时四则混合运算(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4,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第3,4,6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道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2.在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展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先计算,再说一说这4道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72-18÷6×3(72-18÷6)×3 (72-18)÷6×3(72-18)÷(6×3)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点评:复习题的对比练习,强调了小括号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二、新课学习1.教学例4.出示:900÷[(15+10)×3](1)认识中括号.“[]”这是什么符号?有什么作用呢?(它的名字叫“中括号”,它也能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有中括号的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导书写,强调:计算出小括号里的结果时要把中括号照着写下来.(3)如果这道题去掉中括号,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独立计算900÷(15+10)×3.(4)比较两道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中括号?在小括号不够用时要用中括号,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点评:利用学生已有的小括号的认知基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括号在运算中也能改变其运算顺序这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2.议一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3.小结.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那么就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三、课堂练习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思考每组题目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再说一说理由.2.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强调括号位置的重要作用.3.练习二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思考:先算出总人数,再算总共需要多少个苹果和多少瓶矿泉水,接着算10箱苹果的个数和9箱矿泉水的瓶数分别是多少,最后看够不够分配.如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应给予充分表扬.五、课堂作业(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2)思考题:学生先尝试,然后再讲评.[点评:练习的设计既注重目的性,又注重层次性,设计了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具有实用价值,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二、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乘除法的关系第1课时乘除法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例1,第10页课堂活动,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讨论、归纳乘除法的关系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在已知两个数的情况下,求出乘除法算式中的任一未知数.3.知道“0”不能做除数.【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知道“0”不能做除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比比谁最快!出示4道题,学生抢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1)( )+5=8 (2)4+( )=10 (3)( )-7=12 (4)15-( )=6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用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上期的时候,我们学过这个内容,还记得是怎么说的吗?(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2.揭示课题.加减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学们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除法的关系.[点评:乘除法的关系跟加减法的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首先安排了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知识.]二、探索新知识1.教学例1.(1)找到数学信息.春节快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出示例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有12棵树,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一共有48个灯笼.)(2)写出算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能用这些数据写出算式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4×12=48,48÷4=12,48÷12=4.你知道这些算式分别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请几名学生分别介绍.[点评:学数学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的大小列出算式,但算式的意义并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所以,在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算式的意义,这既是对乘法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帮助那些已经遗忘,或是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同时也能为下面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3)小组讨论.观察4×12=48,48÷4=12,48÷12=4,这3个算式,你发现除法和乘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1分之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①48既是乘法算式里的积,也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②4和12既是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也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或商.③在乘法算式里,用积除以一个因数,可以得到另一个因数.④在除法算式里,用商乘除数,可以得到被除数;用被除数除以商,可以得到除数.⑤我们也可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4)看书整理.同学们总结得真好!我们翻开教科书第9页,自己再读一读.然后师生一起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点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争议时引发辩论.最后让学生独立看书,整理知识,引发新一轮讨论.](5)“0”不能作除数.看了书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书上说“0”不能作除数,“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预设1:我们刚刚学习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商×除数=被除数”.假如“0”作了除数,那1÷0=( )呢?括号里不管填几,商乘除数都不能得到被除数,所以就没有答案.预设2:如果是0÷0=( ),括号里不管填几,商乘除数都能得到被除数,就无法确定商是几.如果“0”作为除数的话,要么就没有商,要么就是商不确定,所以我们就规定,“0”不能作除数.[点评:通常,教科书中介绍什么是除法时,“0不能作除数”就起补充定义的作用.学生能举例说明1÷0不可能得到商,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此,无论被除数为何数(零或非零),除以“0”,都没有任何确定的结果.学生有此认识就足够了.]三、课堂活动1.“1比2”对对碰.(1)初级.活动规则:同桌两个人玩,一方说一个乘法算式,另一方则根据这个乘法算式说出两个除法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教师先和一个学生示范,然后同桌开始玩.(2)中级.活动规则:同桌两个人玩,一方说一个除法算式,另一方则根据这个除法算式说出一个乘法算式一个除法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3)高级.活动规则:同桌两个人玩,不规定先说什么算式,一方可以任意说一个乘法或除法算式,另一方说出另外两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点评:课堂活动首先得是一个活动,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动”起来.所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我们采取对抗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活动还有难度级别,这就更能刺激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个活动,巩固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2.猜猜我是几?课件出示4道题.(1)★×5=120 (2)14×★=280 (3)★÷23=46 (4)520÷★=13先4人小组交流,每个人说一道题,说清楚是怎么算出来的,听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提供帮助,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点评:“猜猜我是几”这个活动主要是对乘除法关系的巩固和练习.小组里互动,把活动落实到每一个人,小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这个活动也为后面的独立作业打下了基础.]四、独立作业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3题.[点评:在最后,给学生留下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触动、有所成长,是否达到了今天的学习目标,为下一节课提供依据,做好准备!]第2课时乘除法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议一议”,练习三第4~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验算乘除法算式的正确性.2.讨论出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此关系,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求出被除数.3.在练习中,巩固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能求出被除数;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验算乘除法算式的正确性. 教学难点: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能求出被除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乘除法的验算1.乘法的验算.(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考试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计算错误.的确,随着计算的步骤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大,我们的计算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就越来越容易出错,那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错误呢?预设1:计算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预设2:计算时可以在草稿本上多算两遍.预设3:计算完了后,我们还可以验算一次.(3)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计算204×52的结果.(4)我们怎样来验算204×52的结果对不对呢?预设1:我们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的.预设2:昨天我们学习了乘除法的关系,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因此,可以用算出来的积除以52,看能不能得到204.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交换因数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不过今天我们用除法来验算乘法,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1.1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知识点:乘除法混合运算
第1~3页,例1、试一试,课堂活动1,练习一1,2,6。

◆教学提示
本课时是在四年级(上)两步计算(没有括号或只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三步计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出示:
87+23-38 125÷5×4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两道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页例1情境图。

师:四年级的手工兴趣小组同学,都在忙着做灯笼,从情境图中,大家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一共要做200个;4天做了80个,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有做?
师:怎么理解“照这样计算”呢?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照这样计算”就是按照每天做多少个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隐含信息,养成解决复杂问题前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的习惯。

(二)探究新知:
1.师:问题让我们求出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有做?要想求还剩多少个?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
明确数量关系:一共的-做好的=还剩的[板书]
师:从刚才找出的已知信息中我们知道了数量关系中的哪些内容?哪些数量不能直接知道呢?
两人交流讨论:建立知识联系200个就是“一共的”。

“做好的”和“还剩的”是不能直接指导的数量。

师小结:“还剩的”是我们要求得的结果,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做好的”想办法求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思考,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在交流讨论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
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出“做好的”灯笼数?
(2)汇报交流:
要想求出“做好的”就是求出7天已经做好多少个,题目已知4天做80个,那么就要先求出每天做多少,7天做好多少个就解决了。

(3)独立尝试列式表达
①同桌交流,统一结论。

②验证:列式是否表达出用“一共的-做好的=还剩的”?
3.尝试计算,说明运算顺序 学生板书,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本节课的难点进行梳理,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计算的本质。

(三)巩固新知:
教材第1页,试一试。

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独立尝试计算结果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习题:
1.说运算顺序
①76+42×2÷14 ②15×40-360÷12
2.计算下面各题
①150-30×2 ②300+240÷6÷5 ③100×4-900÷15
④275-15+20×3
答案:
1.①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②先算乘法和除法,再算减法。

2.①90;②308;③340;④320。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布置作业
第1课时:
1.狮子今年28岁,大象今年的岁数比狮子的3倍小25岁,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
2.按照下面的流程图的顺序进行计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开始→从A 栏中选取一个未选过的数→乘6→加8→除以4→把结果填入B 栏中→B 栏 是否填满→
3. 60-80÷16×12 280-280÷14+44 100-62+540÷18 10+(120-96) 答案:1.31岁;2.11,32,212,80;3. 0;304;68;124。

板书设计
是(停止) 否(回到开始继续)
在解答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不能很好地弄清楚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条件,以往的学习经验不能再机械地套用在例1的解题方法上。

因此,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的状态下,梳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清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加强简单与复杂的混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的几节课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中国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

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

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

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

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

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