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学案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衣: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________装受欢迎。
(2)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________,人们吃西餐、面包,喝咖啡。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__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 __________。
3.农村的社会生活(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____________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 ____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1)吃: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___________”。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____________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_____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_______的铁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思考其对推动全球化的作用;3、了解近代报业的发展和影视的普及及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分析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及原因;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关注对社会史的考查,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4、结合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方式考查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体会中国从传统社会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1、原因:2、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①社交礼仪:②发型服饰:③在称呼上:④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3)生活与习俗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①服饰变化:②饮食变化:③“住”:④行: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⑤娱乐及习俗:3、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变化原因:2、变化:①服装从单一款式向多样化,颜色从灰监变为五彩缤纷:②衣食住行: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1、原因:2、表现:(1)铁路交通及工具:(2)公路及交通工具:3、特点:4、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变革:1、表现:(1)邮政业务:(2)电报业务:(3)电话业务: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1、原因:2、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交通事业的发展;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三)[思考探究]1、据表(一)归纳近代影响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有哪些?近代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有哪些显著的特点?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当时的人们生活体现了怎么样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是什么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变化?3、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什么?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
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
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
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

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讲主要讲述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期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建国初期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巧学助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doc

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重点阐释】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点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直接表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1.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2. 政治(环境、形势):近代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及历届政府推动的影响;3. 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崇洋思潮的产生,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二)外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在侵略的同时,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1.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专题演练】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 C 从时间1912年9月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并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C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本身错误。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解析 C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C项正确。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3、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
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发展: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1.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活动探究】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课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
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BD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