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耕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实训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提高自身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学习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分类、原则和目标,了解了土地利用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掌握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利用强度等。

3.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学习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和步骤,包括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布局、规划实施保障等。

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监督:了解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监督机制,掌握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方法。

实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课堂讲授:由资深规划师和学者讲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实地调研:前往实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第一手资料。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训过程与成果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收集某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和利用强度,发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张过快等。

2.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布局、规划实施保障等。

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监督: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执法监督等。

四、实训总结与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掌握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实验一、规划期人口预测与耕地需求量预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规划期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法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性;3.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二、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

土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

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方法步骤1.确定预测目的2.制定预测计划主要包括确定预测期限、收集资料的途径等。

3.收集基础资料,并进行检验根据不同的预测目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比例、人口迁入迁出情况等。

耕地需求量预测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均食物消费水平,预测区域粮食生产情况,人口数量等等。

4.实施预测过程4.1人口预测方法4.1.1总人口预测4.1.1.1在人口变动比较稳定的地区,可按以下公式计算+±1(=)PP n∆KP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人);P-规划基期年人口(人);K-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P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指标,分析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状况予以确定。

人口机械增长,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依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净迁入(出)量计算平均值,并分析影响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

4.1.1.2在人口变动不稳定的地区,应分析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采用不同方法计算。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大的,应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趋势,按上述公式分段或逐年确定K 值计算。

(2)、建设重大项目引起人口变动的,可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机械增长,此法是根据平均每个职工所带眷属规划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推算新建小城镇的人口规模。

它根据规划期内所确定的厂矿企业、对外交通运输等建设项目及其预定规模,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再从整个城镇着眼,根据生产与生活配套的要求与规定,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的比例,推算规划期末职工总数,然后再根据单身职工,带眷职工与带眷系数,推算出城市总人口。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流程、方法和实践,培养我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老师的安排,分阶段、有序地进行各项工作。

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们首先对实习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地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2.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编制过程包括确定规划目标、分析土地利用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策略和规划方案等环节。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征询,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最后,我们对已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实施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规划实施情况、规划目标达成程度、规划效果等方面。

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评价技巧。

同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实习效果等。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步骤:1.收集相关数据:收集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数据,了解土地资源状况。

2.制定土地利用目标:根据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如农业、工业、居民区等。

3.进行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适宜用途,将土地进行分类划分,如耕地、林地、水域等。

4.进行土地评价:根据土地的生产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指标,对土地进行评价,排序确定优劣等级。

5.制定土地利用方案:根据土地利用目标和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包括土地的具体用途和规模。

6.进行可行性评价:对土地利用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环境、社会等,并进行综合权衡。

7.优化调整:根据可行性评价的结果,对土地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各种因素的要求。

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根据优化调整的结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明确土地的具体用途、规模和时限。

9.实施和监督: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一份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该方案根据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了各类土地的用途和规模,并考虑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

通过可行性评价和优化调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利用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我们将规划方案编制成一份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报告,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和实施。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发现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如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特点、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需要进行综合权衡和多方协调。

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为区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中的组织和合作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土地利用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4 土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4  土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4 土地需求量预测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选修1实验目的1)学习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的原则、内容等基本知识,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意义,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和方法;2)了解耕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粮食安全法和人均耕地法预测耕地的需求量;3)了解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人均定额法、双因素预测法、GM (1,1)模型法等预测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需求量。

2 基本理论2.1 相关定义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全面考虑生产与生活需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协调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关系基础上,根据土地生产率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因素,对规划区范围内,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增减进行的测算。

借此掌握未来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有计划、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和非农业用地、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和宏观控制、协调产业用地矛盾以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分析参见附录3。

2.2 预测依据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2)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等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

包括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总人口和城市化发展预测、人均建设用地定额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3)耕地、园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需求量预测依据。

包括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补充的数量级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2.3 预测内容1)基础数据预测包括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单产等。

土地利用与规划实验三

土地利用与规划实验三

实验三: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实验材料:计算机、基础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人口资料、农作物播面单产水平、复种指数等农业资料)。

实验任务:1.河南省某乡镇人均粮食占有量约500kg,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人均蔬菜占有量约140 kg,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为5.8万人,规划期末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343.672hm一.确定粮经比粮经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2二.计算经济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经济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粮经比三.供选方案根据规划人口数、人均粮食需求量、单位面积单产、粮食自给率、粮经比,预测耕地最低需求量:最低需求量=规划人口数*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1+1/粮经比)/(单位面积单产*复种指数)粮食用地=(总人口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5.8万人*500kg//(15000kg/ha*2)=0.096667万ha 经济作物用地=0.096667*2/8=0.024167万ha蔬菜用地=(总人口数*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5.8万人*140kg/人/(30000kg/ha*2)=0.013533万ha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0.096667万ha + 0.024167万ha +0.013533万ha=1343.67ha2.某地预测到202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验指导书环境与地理科学系2009 年 9 月 10 日实验一土地需求量预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不同的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实用性;3.能够借助传统手工方式或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

土地需求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

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实验过程1.确定预测目的;2.检验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提供的资料;3.利用传统手工方式或者计算机软件实施预测过程: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案例(见附件1)进行预测。

其中,手工计算方式严格按照预测方法的原理进行逐步计算;计算机计算可以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或者SPSS软件等;4.比较传统手工和计算机两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5.分析预测误差。

四、注意事项数据输入时要仔细,分析过程中做到谨慎认真。

五、上交资料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书写要规范。

附件1:例1. 根据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表-1),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出预测方程并绘制趋势线,同时计算出2000年的耕地面积,最后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

表-1 ××县1970-1999年耕地面积例2.未来耕地面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单产、总产、基建投资等,并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下表提供了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的资料(表-2),由此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2000年的耕地面积,并列出回归分析方程,最后分析预测误差。

表-2 ××县1970-1999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实验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流程、内容及表示方法;2.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3.熟练掌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上内容的计算与分析;二、实验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堂实验报告(2016-2017第2学期)姓名:金新强学号:311417020113专业班级:城规14-1班指导老师:林华一基本情况实验项目名称:庞村镇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实验项目地点:土木楼3022试验日期:2017.5.5二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3.能够借助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预测方法。

三实验准备1、查询国家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2、查找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资料;3、准备庞村镇土地的相关资料;4、安装好土地利用规划用到的Excel、Word等软件。

四实验内容明确各类土地规划期的供给量,土地供给的空间分布。

规划区内的人口数量,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及其空间分布; 附:规划年土地利用供给表和土地需求表五实验结果与心得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1、已知庞村2004年人口数为158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假设城镇化率为50%,则Pt(规划年人口数)=pt0(1+K)(t-t0)=15843*(1+7‰)(2020-2004)≈17714人所以,规划期城镇人口=规划年人口数*城镇化率=17714人*50%=8857人规划期农村人口=规划年人口数*(1-城镇化率)=17714人*(1-50%)=8857人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1).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U=P*A/10000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P规划期城镇人口A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说明: ①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表1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等级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城市和县城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3级内确定;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地区应在第2级内确定. ④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4级内确定;经济特区城市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可在第3 级内确定. 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和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0平方米/人.已知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1028400平方米,现状城镇人口7288人,城镇化率为46%,则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口数=1028400平方米/7288人≈141.1(平方米/人)已知耕地面积为14896900平方米,人口数为15843,则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为=14896900平方米/15843人≈940.28平方米/人=1.41亩>1亩所以,设定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人U=P*A/10000=8857人*120平方米/人/10000=106.3公顷(2)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与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 4 :耕地需求量预测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4 年 06 月 11 日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兴义市,根据兴义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兴义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三部分实验步骤
1、搜集兴义市自然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
2、根据人口历史资料和兴义市相关发展规划,对2010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3、根据人口预测和相关粮食标准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预测;
第四部分报告正文
根据表1中1997年——2005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出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82%,年平均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38%,以2004年作为参考依据,预测出2010年与2020年的人口规模:
P t = P
o
×(1+K+P)(t-to)+(c-d)
式中:P
t
——规划年人口数
P
t0
——基期年人口数
t-t
——预测年期
K——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P
t2010 = P
t2004
×(1+K+P)(t-to)+(c-d)
=73.42×(1+0.82%+0.38%) 6+4.3 =83.17 (万人)
P
t2020 = P
t2004
×(1+K+P)(t-to)
=73.42×(1+0.82%+0.38%) 16+4.3
= 93.16(万人)
根据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出年均粮食单产,其中r为2000年——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值1.03%:
a n = a
o
×(1+r)n
式中:a
n
—预测期末作物单产水平(斤/亩)
a
o
—预测基期作物单产水平(斤/亩) r—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期
a
n2010 = a
2004
×(1+r)n
=683.21×(1+1.03%)5 =726.53(斤/亩)
a
n2020 = a
2004
×(1+r)n
=683.21×(1+1.03%)15
=804.93(斤/亩)
收集资料得,2010年该地区粮食复种指数为160%,2020年粮食复种指数为163%,并根据表3计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374.14吨/万人,由此计算出粮食用地(其中A为复种指数):
2010年耕地保有量=(P
t2010×人均粮食占有量)/( a
n2010
× A)
=(83.17万人×3374.14吨/万人)/(726.53斤/亩×160%) =32188.07(hm2)
2020年耕地保有量=(P
t2020×人均粮食占有量)/(a
n2020
×A)
=(93.16万人×3374.14吨/万人)/(804.93斤/亩×163%)
=31943.73 (hm2)
根据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我国现在人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的基本目标是每人每年需口粮213kg,由此进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预测:2010年人口所需口粮总量=83.17万人×213kg= 177152100(kg)
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77152100×2÷726.53=32511.09 (hm2)
2020年人口所需口粮总量==93.16万人×213kg= 198430800(kg)
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98430800×2÷804.93=32869.24 (hm2)
第五部分实验总结
经过一系列的计算,预测了兴义市2010年以及2020年的人口规模以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兴义市当前的发展形势,在未来的时间里,兴义市的人口规模以及各用地还会不断增加。

第六部分指导教师意见
实验四:耕地需求量预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具体过程。

二、实验内容
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兴义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本实验以兴义市,根据兴义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兴义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本实验采用课堂集中授课、课堂和课后进行报告编写的形式。

五、实验条件
1、兴义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兴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兴义市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

2010年生产总值实现132亿元以上,比“十五”期末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2000美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财政总收入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60亿元以上,比“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年均增加150元以上,力争增加200元,争取达到365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000元以上,达到13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范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到2020年生产总值实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年累计500亿元以上,比“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翻一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6000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500元以上,达到300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将兴义建成黔西南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
市场和物流中心;“西电东送”的电源基地和电力枢纽;大西南出海通道和南贵昆经济圈的工业重镇;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色走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建立集约式、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生态基地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土地利用方式。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用地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六、实验步骤
1、搜集兴义市自然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
2、根据人口历史资料和兴义市相关发展规划,对2010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3、根据人口预测和相关粮食标准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预测;
七、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提交电子稿。

表1 兴义市域历年人口变化情况表(单位:万人,%)
年份年末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

中心城区
人口
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1997 66.12 9.46 56.66 25.00 0.686 0.584 1998 67.12 9.96 57.16 25.92 0.891 0.624 1999 68.41 10.34 58.07 26.48 0.805 0.522 2000 70.47 11.16 59.31 27.52 1.494 0.935 2001 71.14 11.67 59.46 28.12 0.643 0.287 2002 71.66 11.89 59.76 28.42 0.692 0.028 2003 72.46 12.44 60.01 29.23 0.749 0.033 2004 73.42 13.09 60.32 29.84 0.695 0.064 2005 75.02 13.15 61.86 30.27 0.762
表2 兴义市域常住外来人口
表3 兴义市近年来粮食生产状况
年份面积(公顷)产量(吨)人口(万人) 单位产量(斤/亩)2000 52594 241536 70.47 612.33 2001 51433 245538 71.12 636.53 2002 51938 223350 71.66 573.38 2003 50416 247360 72.46 654.18 2004 49778 255067 73.42 683.21 2005 48028 252087 75.02 69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