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土壤的测量实验报告

土壤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土壤性质的认识和测量技能。

二、实验原理土壤测量实验主要包括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以下分别介绍三种测量方法的原理。

1. 土壤容重测定: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通常用g/cm³表示。

土壤容重反映了土壤的紧实程度和孔隙度,是土壤质地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有环刀法、烘干法等。

本实验采用环刀法进行测定。

2. 土壤pH值测定:土壤pH值是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反映了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pH值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测定土壤pH值的方法有电位法、比色法等。

本实验采用电位法进行测定。

3. 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等。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等。

本实验采用重铬酸钾法进行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量筒、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pHs3C型数字酸度计、钢制环刀、烘干箱、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胶塞、木板、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

2. 实验材料:风干土壤样品、纯水、1MKCl溶液、烘干土样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容重测定(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

(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

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摇摆,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

(3)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

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4)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土地测量学实习报告

土地测量学实习报告

一、前言土地测量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状、大小以及地面点位分布规律的科学,它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土地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于XX年XX月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土地测量学实习。

以下是实习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实习目的与意义1. 巩固和深化对土地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掌握土地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 了解土地测量工作的流程和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4.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土地测量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地点:XX市XX区2. 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3. 实习内容:(1)土地测量基础知识学习:了解土地测量的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掌握地形图、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相关知识。

(2)测量仪器操作:学习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常用测量仪器,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野外实地测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地测量工作,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地形测量等。

(4)数据处理与成图:学习使用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对野外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形图、宗地图等。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土地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2. 熟悉了土地测量工作的流程和规范,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

3. 学会了使用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能够独立完成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成图。

4. 积累了野外实地测量经验,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土地测量学的知识和技能。

2. 严谨的工作态度:土地测量工作要求严谨细致,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每一个数据,如何对待每一个测量点。

3. 团队协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在土地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

土地分等定级实验报告(3篇)

土地分等定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和方法,验证其在实际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2. 掌握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流程;3. 分析土地分等定级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4. 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和可行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分等定级作为一种科学、合理、公正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区域选择本次实验区域为我国某市某县,该县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实验区域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2. 实验方法(1)实地调查:组织实验团队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利、社会经济等数据。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建立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3)模型构建: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4)土地分等定级: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实验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分等定级。

(5)效果评估:对比实验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

3. 实验步骤(1)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方法、时间、人员等。

(2)实地调查:组织实验团队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利、社会经济等数据的收集。

(3)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建立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4)模型构建: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5)土地分等定级: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实验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分等定级。

(6)效果评估:对比实验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平整测量实训报告

土地平整测量实训报告

一、前言土地平整测量是土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农田、建筑用地、道路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学会绘制地形图和计算平整土方量。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水准测量(1)实习目的: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学会水准点的布设和水准测量。

(2)实习步骤:① 准备工作:检查水准仪、水准尺、尺台等设备,了解水准仪的构造和原理。

② 水准点布设:根据测区地形,确定水准点位置,并做好标记。

③ 水准测量:按照规定的观测顺序,进行水准测量,记录观测数据。

④ 数据处理:计算水准点高程,绘制水准路线图。

2. 全站仪测量(1)实习目的: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学会测站点的坐标测量和放样。

(2)实习步骤:① 准备工作:检查全站仪、棱镜、脚架等设备,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和原理。

② 测站坐标测量:按照规定的观测顺序,进行测站坐标测量,记录观测数据。

③ 放样: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站点放样,检查放样精度。

3. 土地平整测量(1)实习目的:掌握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方法,学会计算平整土方量。

(2)实习步骤:① 地形图绘制:根据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的数据,绘制地形图。

② 土方量计算:根据地形图,计算平整土方量。

③ 土方调配:根据土方量,进行土方调配,优化施工方案。

四、实习成果1. 完成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土地平整测量任务。

2. 绘制地形图,计算平整土方量。

3. 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和心得。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土地平整测量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了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了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学会了绘制地形图和计算平整土方量。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土地测量实习报告

土地测量实习报告

土地测量实习报告篇一:地籍测量实习个人报告地籍测量实习个人报告1. 实习简介实习目的地籍测量实习作为土地资源管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的必要环节。

通过实习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完整的地籍调查作业,提高全站仪等各种测量仪器的熟练使用程度,掌握南方CASS软件、南方平差易软件的使用。

(2)掌握权属调查、地籍图根控制、地籍碎部测量、地籍图成图的基本技能。

(3)熟悉地籍调查工作的基本流程及组织过程。

(4)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认真、求实、团结的工作作风。

实习任务本次野外实习地点为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山口村地区,实习时间为8月16日-9月7日,包括室内设计准备、野外实习测量、室内成果整理等三个阶段。

本次实习拟完成以下任务:(1)地籍权属要素的调查:以宗地为单位,主要调查土地权属界线。

(2)地籍控制测量。

(3)地籍几何要素的测定:独立完成指定区域1:500地籍图测绘任务。

(4)以为主的数字地籍测图、成图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5)宗地图的测制。

(6)面积量算与统计。

实习区概况本次野外测量地点为周口店镇山口村。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距市区46公里,东邻房山,北接燕化,南连韩村河,西与十渡、霞云岭相连,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

处于太行山余脉大房山东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为石灰岩丘陵、岗地,最高点猫耳山海拔1307米。

东部为山麓平原,最低点海拔米。

镇区位于周口店镇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室内成果整理等。

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实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们小组为:黄晴(组长)、李巍、唐金晨、樊琪等5人组成。

(2)仪器准备每小组配备全站仪主机、镜箱、对中杆、50米皮尺、记录板、铁锤、油漆、铁钉、铅笔、小刀、作业纸等设备。

(3)资料准备实习参考资料包括《地籍测量综合实习指导》、《地籍测量软件仪器使用指南》、《地籍调查规程》等。

土地调查的实验报告

土地调查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土地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2023年10月20日三、实验地点某市XX区四、实验对象XX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五、实验方法1. 资料收集:收集XX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等基础资料,了解实验区的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

2. 实地调查:采用徒步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

3. 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步骤1. 前期准备:- 确定实验目的和对象;- 收集相关资料;- 准备调查工具,如GPS、相机、笔记本等。

2. 实地调查:-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利用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坐标;- 观察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记录土地利用状况,如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等;- 拍摄相关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3. 数据整理:- 将实地调查的数据输入GIS软件;- 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

4. 结果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规律等;- 评估土地资源潜力,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七、实验结果1. 土地利用现状:- XX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 - 耕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XX区中部和南部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XX区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XX区西南部地区;- 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XX区东部地区。

2. 土地资源潜力:- XX区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林地资源丰富,但林分结构不合理;- 草地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水域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 建设用地资源紧张,需合理规划。

土地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土地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地数据的分析,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市场动态。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掌握以下目标:1. 掌握土地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3. 评估土地利用效率。

4. 探究土地市场供需关系及价格变动趋势。

5.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实验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本实验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以及相关地方政府部门。

数据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价格、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数据整理过程如下:(1)数据清洗:去除无效、重复和错误数据。

(2)数据转换: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

(3)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空间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土地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面积统计分析:计算不同区域土地面积占比,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了解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价格分析:分析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探究土地市场供需关系。

3.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通过计算土地利用效率指标,评估土地利用效率。

主要指标包括:(1)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土地利用强度。

(2)土地利用效率:反映土地利用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3)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了解土地利用结构。

4. 土地市场动态分析通过分析土地价格变动趋势,了解土地市场供需关系。

主要方法包括:(1)时间序列分析:分析土地价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相关性分析:分析土地价格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面积统计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某地区土地面积分布如下:| 土地类型 | 面积占比 || -------- | -------- || 农用地 | 60% || 建设用地 | 20% || 林地 | 10% || 草地 | 5% || 水域 | 5%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地区土地资源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占比相对较小。

地形测量实验报告总结(3篇)

地形测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地形测量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系统、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2. 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习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外业测量: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获取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4. 内业计算:根据外业测量数据,进行坐标和高程的计算,绘制地形图。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区域地形特点,熟悉测量仪器操作方法。

2. 水准测量:选择合适的水准路线,安置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

3. 角度测量:利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

4. 距离测量:使用钢尺、皮尺等工具,测量地形点间的距离。

5.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6. 绘制地形图: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地形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准测量结果:通过水准测量,获取了地形点的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基础数据。

2. 角度测量结果:通过角度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空间信息。

3. 距离测量结果:通过距离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距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距离信息。

4. 数据处理结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了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5. 地形图绘制结果: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出了地形图,直观地反映了实验区域的地理特征。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

2.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请教指导教师,最终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结果表明,地形测量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课程:土地测量与评价
实验名称:土地测量与评价之农用地评价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土地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
一.土地评价
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
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

2、土地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研究内容分类
从土地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土地质量看,土地评价分为土地资源评
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环境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按评价对象分类农用地评价和城市用地评价。

前者主要对耕地、林地、草地、园地等农用地生产力、效益差异、级差收益分布状况的评价;
后者包括对城市工商和建设用地、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旅游业用
地等的评价。

3、土地经济评价:我们将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
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土地经济评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以土地的投入占产出的比例关系指标评定土地,适用于已利用的
土地的经济评价,主要适用于农耕地。

其二是以与土地经济效果有关的各项经济条件综合评定土地经营等级,
通过对响土地经济效果的各项经济条件的综合评定衡量土地的经济实
力即经济潜力。

4、与自然评价关系
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能力或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而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5、目的和意义:科学地确定土地的生产能力
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
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
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可有效地促进土地
合理利用
二.农用地分等与定级
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级、级别。

2.农用地分等
(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
稻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2)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
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分,需要划分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

采用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分,则需要划分样地适用区(3)确定分等因素
(4)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5)划分分等单元
(6)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7)单元因素分值确定
(8)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
Rij =αtj •CLij•βj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定义:Ri = ∑ Rij
其中:Ri j为第i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连加运算符;αtj为
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
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10)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由下式定义:Yi = ∑Yij
其中:Yij 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Yi 为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
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KLj为第
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11)土地经济系数
计算公式为:aj = Yj / Cj
其中:aj为“产量-成本”指数,单位为千克/元;Y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单位千克/公顷;Cj为样点第j种指定
作物实际成本,单位为元/公顷。

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据下式计算:Kc = a / A
其中Kc为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a为样点的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为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全国最大值。

(12)计算分等指数(Gi)
(13)农用地等的确定
2、农用地定级
(1)修正法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等别划分的基础上,对分等指数进行各种系数修
正,以综合鉴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①确定修正模型
②编制修正因素分值图
③划分定级评价单元
④查算修正因素所对应的分值
(2)因素法
①定级模型的确定
②编制分值图、划分定级单元
③单元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④计算定级指数
(3)样地法
实验感想:随着农用地分等定级和股价工作在全国内的全面开展,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方对农用地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地理论探索和试点研究。

当前,国家正在这些理论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着手简历有关农用地质量管理的制度和工作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股价成果在征地制度改革、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等方面已经纳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

随着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农用地的质量管理必将得到强化,并最终实现我国保护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历史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