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课型:精讲课、积累练习课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延伸:学生搜集关于四大洋等的资料,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精讲课)一、导入揭题1、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边读边思考,魏格纳是如何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2、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3、师生交流理解大意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共41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8课是《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
首先,课文的开头就提到了魏格纳因为生病在床上休息,发现床单上的图案可以拼凑成一个奇特的地图。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床单上的图案,并发现这些图案可以拼凑成一块块大陆。
接着,课文描述了魏格纳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
他通过研究化石、地层和古生物等证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假说,即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并且这个泛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最后,课文总结了魏格纳的发现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科学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整个课文中,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发现过程,展示了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需要科学家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巴西和非洲大陆 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大陆漂移的假说
•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 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 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 了地质界的震动。 什么叫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 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 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 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 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 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 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 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 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 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 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 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 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 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 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 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 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 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 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 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 时不幸遇难。
魏格 纳的重大 发现靠的 是什么?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
3.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魏格纳作了演讲。
(2)人群中响起掌声。
4.学习课文后,请你说一说魏格纳的重 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当堂训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重点)3.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难点)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静谧( mì bì) 枉(wǎng wáng )费心机 召( zhào zhāo )开 精神大振(zhèn zhèng )√√√√禁jìn(禁止、禁闭)jīn(禁不住、情不自禁)兴xìng(高兴、兴致勃勃)xīng(兴奋、兴旺)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写了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都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出,在古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
豪放:静谧:消磨:吻合: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造句: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安静。
本课指病房里非常安静。
造句:山村的冬夜十分静谧。
本课指魏格纳以看地图来打发时间。
造句:勤奋者抓紧时间;懒惰者消磨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
完全符合。
造句:他的陈述和事实完全吻合。
端详:坐卧不安:不可思议:仔细地看。
造句:我俯身捡起一片银杏树叶细细的端详起来。
形容十分担心、焦虑的样子。
造句:家乡地震的消息传来 他担心家人的安危感到坐卧不安。
本课指魏格纳的发现无法想象。
造句:你这次能够拿到这个名额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枉费心机:浩如烟海:白白地耗费心思。
造句:犯罪分子妄图腐蚀拉拢我们的领导干部,那是枉费心机。
本课形容魏格纳查找的资料非常多。
造句:在浩如烟海的名著中,我独爱《三国演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我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旧大陆’!”魏格纳兴奋不已。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中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最终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故事。
文章以魏格纳的性格特点为引子,展现了他豪放、好动的天性,为后文他的发现做了铺垫。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魏格纳在病房中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科学发现的瞬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惊喜与激动。
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魏格纳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大量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证明了魏格纳的假说的合理性,使得读者更加信服。
最后,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在地质学会上的演讲和他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他的科学成果对科学界的震动,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叙事生动,通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人教新课标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52021/8/52021/8/ 5Aug-215-Aug -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52021/8/52021/8/ 5Thursday, August 05,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52021/8/52021/8/ 52021/ 8/58/5/2021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
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 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 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 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 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 非常丰富。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 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 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 这个学说的证据。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 8/52021/8/52021/8/ 5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21/8/58/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 52021/ 8/5August 5, 2021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可以推 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 的证据, 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
拓展延伸
1.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 启示。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到什 么?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等图片文字资料。
2.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读题设疑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
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
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
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板书设计课后小记教学反思《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思索: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崭新的奇想 :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
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 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 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反复地、仔细地端详着地图上的一块块 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 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劝他打消 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 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 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 的证据。
• 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象 是正确的呢? 1.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2.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3.中龙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
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 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 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 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 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 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 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 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 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 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 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 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 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 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 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 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 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 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
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 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 了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 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 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 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 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 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 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 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 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 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 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 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 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 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扩展阅读: 就在魏格纳死后,不到20年,一系列新的科学 观测资料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证据。例如,古 地磁学的研究证明,磁极在地球历史中变化是很 大的,如用大陆固定论就无法解释这种变化,而 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就容易多了。新的科学观测 资料还证实,大陆现在仍然在移动之中。近几十 年来,欧洲和美洲大陆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在 相互靠拢。法国的科西嘉岛,在最近80年间曾向 东移动了8—10米。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我们生活的七大洲四大洋
初读课文:
读一读:
静谧 呈现 振奋 叩问 资料 召开 凹凸不平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记一记: 静谧:安静、宁静。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再读课文:
思考:
1.魏格纳有什么奇妙的想法? 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3.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4.请你把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 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 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 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 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 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 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 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 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 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 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 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 广袤的大陆。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 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 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 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 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 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 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 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 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 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 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 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 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 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 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