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第5章组织行为学原理

5.2 个体行为
33
5.2 个体行为
34
5.2 个体行为
35
感知误区有哪几种?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1) 选择性感知:由于没有接受到所有相关的 信息,感知者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态度、 兴趣、背景等进行主动选择。
造成的结果:结论不准确
5.2 个体行为
36
(2)光环(晕轮)效应:以感知对象的某一局部特征 (如智力、外貌等)为基础形成对该感知对 象的总体印象。例如:爱屋及乌。
49
实际测试中要根据测评目的、测评适用范围开 展测评,最好选用标准化的测评手段,包括固 定的实施方法、标准的指导语、标准题目、标 准分析答案、计分统一、取样常模标准等。
5.2 个体行为
50
案例 测量你的性格(中国人个性测评表之 一—内向还是外向、冒险精神、自卑还是自信)
5.2 个体行为
51
个性与行为的关系
5.2 个体行为
44
(3) 科学的个性测量法
量表法:通过某种标准的测量工具让被测者自 己来描述和表现个性。
例如,问卷测量法,列出一些问答题或选择题让 受试者选择,根据赋予不同评价等级程度的分值, 将回答结果统计处理后,即得到评判结果。详细 分为:人格测试、智力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心 理状态测试等等。
9
亚当斯公平理论: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心理学提示人的知觉对 于人的动机影响很大。
自己得到的 =别人得到的——公平合理、心理平静、心情舒畅 >别人得到的——对产生有效的激励 >>别人得到的——兴奋,带来不安全感 <别人得到的——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衡 <<别人得到的——满腹怨气、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控制动物的行为。
分支:组织行为学、犯罪行为学、政治行为学、动 物行为学等等。
组织行为学

环境的权变因素
*任务结构 *正式权力系统 *工作群体
领导者行为
*指示型 *成就取向型 *参与型 *支持型
效果
*绩效 *满意度
下属的权变因素
*控制点 *经验 *认知能力
13. 当代领导问题
2012年秋学期
学习内容
• • • • • 1.领导如何影响自己的下属? 2.鼓舞人心的领导理论包括什么? 3.信任在领导行为中的意义。 4.实践中存在哪些领导形式? 5.如何发现和创造有效的领导者?
心理定格(framing)
• framing [‘freimiŋ] • n. 框架;设计;取景; • v. 制定;构造;装框子
• 心理定格指的是选择和强调客体的一个或 几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活动。
二、鼓舞人心的领导理论
• 这类理论把领导者看作是使用话语、想法 和行为鼓舞下属的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理论: • 领袖魅力型领导理论 • 变革型领导理论
4.路径—目标理论
• 该理论认为为下属提供信息、支持或其他 必要的资源,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是 领导者的工作。
• 该理论提出了两类权变变量,它们对于领 导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 一类是下属无力控制的环境(如任务结构、 正式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 • 另一类是下属个性特点中的一部分(如控 制点、经验和认知能力)。 • 当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 足,则可能会对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起到 积极的影响。
• (4)压力 • 在压力状态下,领导者很难进行理性的、 分析性的思考。 • 情境中的压力水平决定了个体的智力和经 验对于领导有效性的贡献程度。
• 关于经验,有两点需要注意: • 经验的质量和多样性——从事某个工作的 时间长短与经验的质量无关; • 经验的可迁移性和实用性——获得经验的 过去情境与新情境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为例

科 技 经 济市 场
专业课程教 学改革与创新型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 —
以《 组织行为学》 课程教 学为例
陈晓峰
( 南通 大 学商 学院 , 苏 南通 26 1 ) 江 209
摘 要: 专业课程教 学是创 新型人才培养 的最基础和最 重要 的环 节。针对 目前工商管理 类专 业课程教 学中普遍存在 着 教学方法单一 , 学与实践脱 节, 教 教学 内容不 能满足 现代 企业管理 需求 等问题 , 组织行 为学》 以《 课程教 学为例 , 于笔 基 者 多年教 学和 指导创业大赛 的实践 , 以创新 型工商管理类人 才培养为视 角 , 出了倡导 参与式教学 、 高案例教 学质 提 提 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打造创新型教 学团队等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型人才; 组织行 为学
个 刻 不容缓 的命 题 。具 体来 看 , 当前 最迫 切 的是 要 以
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 , 前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招生 人数最多的专业 ,0 8 %以上的本科院校都设立 了经济
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为导向 , 从基本教学入手 , 于 基 教 师 和学生 互动视 角来 改革 教学 方法 和理 念 。
理论概念又成为完全抽象 的名词 , 而学生为了应付考
试, 又不 得不 对这 些 概念 不加 理 解 地死 记 硬 背 。这 种
对概念 的短期记忆 , 在考试完成之后 , 又迅速被遗忘 ,
并 形成 一种 恶性 循环 。 者在 指 导《 织行 为学 》 程 笔 组 课 设 计环 节 时 , 经常 会发 现 学生 对 指导 老 师 提 到 的专业 名 词非 常 陌生 , 课 堂讲授 的专 业基 本 方法 的应 用 显 对 得 非常 生疏 。 这说 明大部 分学 生对 很多 专业 知识 点 的 掌握 仅 仅停 留在 表面 。 13 教 学 内容跟 不上 现代 企业 管理 发展 的 要求 . 管 理科 学是 一 门实践 性很 强 的应用 科学 ,随着 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管理 知 识和理 念 也处 于变 化 和发 展之
02个性与行为

(2)向性说。向性说是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 说。它是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C.G.Jung,1875—1961)最早 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划分的情不自禁类型学说,主要是将人的性 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内向型性格:沉静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反应缓慢,适应性差, 情感深沉,交往面窄,较孤僻;长处是内在体验深刻,具有自我 和自我批评精神。 外向型性格:主动活泼、情感外露,喜欢交际,热情开朗,不拘小 节,独立性强,对外界事物比较关心;但比较轻率,缺乏自我分 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荣格在测验中发现,多数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
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 差。易于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迅猛,性情 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外倾 性明显。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 大,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 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 外倾性明显。 粘液质,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 深思远虑,思维言语动作迟缓。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 拗,淡漠,自制力强。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明显。 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 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 疲劳,疲劳后也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组织行为学
肖月强
2007年9月06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的内涵
1、概念: ——目前广泛运用的定义是: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 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 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等; 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组成。 2、特点: 1)组合性 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 有机组合。
838管理学原理参考书目

838管理学原理参考书目1. 《现代管理学》(Stephen P. Robbins、Mary C. Coulter)这本书是管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全面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其中包括组织行为、决策分析、领导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
2. 《管理学原理》(Daft Richard L.)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全面介绍了管理学的主要原理和理论。
内容包括组织与管理环境、战略管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等。
3. 《管理学概论》(Stoner James A. F.)这本书是管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内容全面且易于理解。
其中包括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过程、管理的历史与发展等。
适合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使用。
4. 《管理学导论》(Li Wei)本书是一本介绍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材。
内容包括组织管理、领导与决策、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
课后习题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基础管理学》(林强)这本书注重介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管理战略等。
书中还融入了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体验,增加了学习的实践性。
6.《组织行为学》(曲晓军)本书主要探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组织的分析和个人行为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管理学的知识。
7.《管理学原理与实践》(毛亚敏)这本书结合了管理学原理和实践,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决策分析、领导与管理等。
书中还涵盖了一些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
8.《现代管理学导论》(赵铁刚)本书主要介绍了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念,内容包括管理过程、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业绩管理等。
同时,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是其中一些管理学原理的参考书目,每本书的内容和风格不同,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和需求进行选择。
韦伯的组织理论

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与泰勒、法约汞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
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曾担任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有人甚至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七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
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
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
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在于:⑴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第一章概述★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与目标一、定义组织行为学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
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弗洛伊德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讨论:当代员工心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一)心理退化退化原指有机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结构变小,机能减退以至消失。
退化泛指事物由好变坏由优变劣。
心理退化指在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由积极变消极。
关于组织发展、人才发展的书籍

关于组织发展、人才发展的书籍1. 组织发展1.1 《组织发展与变革》该书由美国组织发展领域的专家编写,内容涵盖了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书中详细介绍了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了解组织变革的基本原理,掌握组织发展的技巧与方法,进而帮助组织实现长期发展和持续创新。
1.2 《组织行为学》这本书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学者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行为规律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组织内部的动力和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组织发展。
1.3 《学习型组织的五个层次》这本书是彼得·森格(Peter Senge)的代表作之一,全面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书中提出了五个层次的学习型组织模型,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和社会学习。
通过深入研究每个层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读者可以了解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要素和发展路径,从而引导组织实现持续学习和创新。
2. 人才发展2.1 《人才的团队学习》这本书由马克·米德尔霍夫(Mark Middelhoff)撰写,通过对团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培养和引导优秀的团队人才。
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提供了一系列的团队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培养协作精神、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绩效和创新能力。
2.2 《人才管理与组织发展》该书由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介绍了人才管理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书中系统讲解了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包括人才招聘、培养、激励和留任等方面。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了解人才管理的最佳实践,掌握有效的人才开发策略,帮助组织优秀人才的发展和留存。
2.3 《创新人才培养》这本书是针对创新型组织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作者是创新领域的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管理和MBA教学实际阐明有关理论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爱卿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3-1
ISBN:9787115142801
丛书:普华经管· 中国商学院MBA教材精编
定价:35元
作者简介
张爱卿,博士,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专业背景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为:工作动机、归因理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承担过EMBA、MBA的相关课程。
历任美国加州大学(UCLA)访问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兼职教授、中科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教授。
任国际管理学会会员(AOM)、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IACM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特邀评委(NSFC)。
曾为中国建设银行、神州数码、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过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与测评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在归因与责任推断以及员工的激励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三篇被SSCI收录,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
部分目录
第1章导论: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1
·组织观念的转变 1
从机器到“完整的人” 2
人力资本时代 2
·组织行为背景知识 3
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行为的基本模式 3
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4
·人与组织 4
人 5
人的本性 6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7
X理论8
Y理论8
·知人与用人9
科学知人9
认知偏差10
知人善任10
·以人为本的管理11
人本主义思潮11
人本管理的实质13
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14 以人为本管理的误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