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项目六 生产要素的分配 任务一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第八章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一)生产要素及价格 (二)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三)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四)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五)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厂商均衡/利润最大化)(一)生产要素及价格基本的生产要素及价格: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企业家才能——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收益) (二)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引致需求产品市场:需求—消费者,供给—生产者 要素市场:需求—生产者,供给—消费者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由产品的需求而引起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引致需求取决于厂商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
2、联合需求(共同性)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
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要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3、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是为了生产,并非消费。
(三)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厂商的双面性: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1、完全竞争市场:只有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2、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 都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特征完全竞争厂商:只有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特征:要素供求双方人数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差别;要素供求双方具有完全信息; 要素可充分自由地流动。
假定:完全竞争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单一产品,追求利润最大化。
要素的边际收益?即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量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增量。
1、完全竞争市场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 2、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1、完全竞争市场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回顾:产品市场注意:在产品市场上,收益只被看成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要素无关。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部分是要素的价格W(L),另一部分 dW(L) 反映了由于增 dL
加要素使用而引起的要素价格变动,它与要素数量的乘积 恰好是由于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增加。
接上页
上式中W(L)随着市场类型不同而不同。 ☆如果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则: W(L)=W。即:MFC=W,水平直线。 ☆如果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买方,W(L)就是
当P>1时,VMP>MP。当P<1时,VMP<MP。当P=1时, VMP=MP
(3)要素的“边际成本” 设使用要素L的价格为W即工资。使用要素
的成本就是:C=W·L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dC(L) W
dL
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个使用单位的生 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即要素使用的边际 成本。W是不随使用量L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是: VMP=MFC
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量
W E
W1 W0
O L0
MFC W(L)
VMP
2.卖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即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 生产要素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理论 应该是关于多种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很多;要素没有区别;
要素供求双方信息是完全的;要素可以充 分地自由流动。 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 素市场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第8章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与供给
8.1 生产要素 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及生产要素市场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各 种经济资源。
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 才能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

表9-2 现值、未来值与利率 利率=10% 现值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10年 20年
1元钱的未来值 将来1元钱的现值
利率=5% 1元钱的未来值 将来1元钱的现值
1 1
现值 15
1.21 0.83
2年 1.10 0.90
1.33 0.75
3年 1.16 0.86
D
O
F 80% 100% 累计的家庭百分比
图12-4
收入不平等与洛伦茨曲线
⒉基尼系数
根据洛伦茨曲线可以导出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 系数。用S1表示图12-4中绝对平均线到洛伦茨曲线之间的 面积,用S2表示洛伦茨曲线右边的面积,基尼系数用G表示, 则有:
S1 G S1 S 2
基尼系数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 S1的面积越小,洛伦茨曲线离绝对平均线越近,这个经济 体的收入分配越平等。
1.46 0.68
4年 1.22 0.81
1.61 0.62
5年 1.28 0.78
2.59 0.39
10年 1.63 0.61
6.73 0.15
20年 2.65 0.38
表9-2中的数据表明,一笔投资收到的时间离现在越 远,则其现值越小。所以明年的1元钱肯定不等于今天的1 元钱。
⒉折现值与投资决策 折现值:也称贴现值,是将未来的一笔投资按照某种 利率折合为现值。用V来表示折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9-4 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工资率的确定将依赖于工会的目 标。工会的目标一般有三个:就业量最大化、总工资最大 化和总收益最大化。 ①最大就业量是由劳动的需求曲线LD和劳动的供给曲 线LS的交点E0确定的。工会将把工资率定为w0。 ②总工资收入(即劳动的总收益)的最大化,会把工 资率确定在劳动的边际收益MRL等于零(劳动的总收益取 得极值的条件)的就业水平上。 ③总利润的最大化,工会将根据工会的边际成本等于 其边际收益(MCL=MRL)的原则来确定均衡点为E2,工 资将确定在w2的水平上,就业量将为L2。
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且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 需求和供给的特点,不同的要素其供给曲线也不同,因此 决定了不同要素均衡价格决定上的不同特点。
生产要素有两种价格的区分:源泉价格和服务价格。 源泉价格是指买卖生产要素的服务“载体”(或称源泉) 的价格,服务价格是指买卖要素提供的服务本身的价格。 比如土地,可以一次性地买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与单个厂商面临的具有无限弹性的供给曲线不同, 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不具有完全弹性,不是一条水平线。 在一般情况下,整个市场的供给量只有在要素价格上升 时才能增加,因而市场供给曲线是一条随价格变化而呈 同方向变化、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7-2所示。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和 劳务的需求。
生产要素需求不仅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 需求。联合需求是指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两种以上的生 产要素才能生产出来,单一生产要素无法生产出任何产 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之间还存在互相替代或补充的 关系,因此,厂商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要受该 要素价格的制约,还要受其他要素价格的制约。
从图7-1可以看出,从厂商的角度来考察要素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就是平均要素成本(average factor cost,AFC)曲线,是厂商投入一定生产要素的 平均要素成本。当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 下,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即厂商增加要素需求不 会引起要素价格变化,这时AFC曲线与MFC曲线是重合 的。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最早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 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 其边际生产力。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进行了 改进,认为生产要素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导言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资源和要素。
经济社会中有四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这四个要素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1.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是指可供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源。
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的规模和就业率有关。
人口规模决定了可供选择的劳动力数量,而就业率则反映了实际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比例。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例如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等,都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
其次是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高的劳动者更有竞争力,他们往往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来从事生产活动,劳动力需求直接决定了就业机会的数量与质量。
劳动力需求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经济活动的增长。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再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的需求。
2.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供给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其供给受到地理位置和所有权制度等因素的约束。
土地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和可利用程度。
土地资源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恒定的,但其可利用程度则取决于开垦和开发的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程度逐渐减少。
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土地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城市化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
经济学基础第六章“生产要素和分配理论”

“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 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有时被 简称为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MP)。
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 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 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
表6-1
要素数量 边际产品 产品价格 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价格
L
MP
P
VMP=MP×P
W
1
10
10
100
20
2
9
10
90
20
3
8
10
80
20
4
7
10
70
20
5
6
10
60
20
6
5
10
50
20
7
4
10
40
20
8
3
10
30
20
9
2
10
20
20
10
1
பைடு நூலகம்
10
10
20
根据表6-1可知,当要素价格为20时, 利润最大的要素投入量为9单位。
消费者可能的劳动供给只能来自16 小时之中,而不能超过它。其最大劳动 供给为16小时。设劳动供给量为6小时, 则 全 部 时 间 资 源 中 的 剩 余 部 分 为 10 (16-6)小时,称为“闲暇”时间。
李玲是某市一家著名电脑公司的职员,她负责公司 的销售,几年下来,凭借聪明和努力,她每个月的薪水 在1万元以上,今年春天,公司的销售经理升职了,总 经理提出由她来做销售公司的经理。谁知却被她婉言谢 绝了。其理由是,一旦出任这个职位,势必要花费更多 的精力和时间,这样自己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如果不 能好好休息的话,工作质量也会下降。她对记者说: “如果当经理,我每月薪水增加3000多元,可是我却会 失去更多的东西,我宁愿不要这3000多元,而维持一种 生活质量。”
经济学基础 项目六 生产要素分配 任务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我们假设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劳动 L,则短期生产函数为:
Q=Q(L) 则厂商的收益函数为:TR= Q(L)*P
因为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产品的价格是
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为了求得要素的边 际收益,应该对以L为自变量求取厂商收益函数的 一阶导数,即
△TR △ Q(L)
VMP = ——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一是能够工作的总人数
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
二是劳动报酬率的高低
劳动者作为消费者需要收入
一方面,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了工资收入。
另一方面,劳动者提供劳动也要付出 成本。
一是劳动使劳动者牺牲了闲暇时间。 二是工作本身可能并不令人快乐。经济学 中把它们称之为劳动产生的负效用。
△L
———
△L
*P =MP*P
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价格
要素数量 L
1 2 3 4 5 6 7 8 9 10
边际产品 MP
10 9 8 7 6 5 4 3 2 1
产品价格 P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边际产品价 值
VMP=MP*P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二)劳动的供给曲线
W
W0
当市场工资率变动时,劳动时间也会 随之变动,从而得出工资与劳动时间 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劳动的供给曲线。
S
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W0, 劳动者选择劳动时间L0。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一 般情况下,工资越高,劳动 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越多。
0
L0
劳动的供给曲线
L
W
W1 W0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劳动的供给曲线有可 能是向后弯曲的。
《经济学基础》第七章 要素分配理论

劳动的供给曲线主要由收入和闲暇的效用两者决定:
在工资率较低时,收入低,闲暇的效用较小,替代效应大于 收入效应,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 加。
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大大提高,闲暇的效用增 加,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 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
向后背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当工资率提高时,会给消费者带来两种效应:
2.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享受更多的娱乐,越不 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实际上,工资可以看成闲暇的价格,因为当你 选择闲暇,意味着你损失了工资带来的收入,从一个角度来说,我们 可以把闲暇当做一种商品,是用这份工资购买了闲暇。在 其 他 条 件 不 变的前提下,闲暇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此 时消费者提供同样的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会增加对闲暇商品的购买,相应地便是减少劳动的供给。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要素成本(W)
VMP=D
W1
B
W0
A
MC=P=W
C W2
0
L1
L0
L2
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需求
如果VMP>W,即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每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厂家有利可图,就会增加该要 素的需求量;反之,厂商就会减少该要素的需求量。而当一单 位要素的所带来的收益恰好等于该要素的成本时,即VMP=W, 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分析
从要素的供给来看,它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产中间产品 (中间要素)的厂商,一个是来自个人或家庭。由于中间产品的 供给跟一般产品的供给一样,因此本章主要分析要素所有者为个 人或家庭的情况。个人或家庭在消费理论中是消费者,在要素价 格理论中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个人或家庭拥有并向厂商提供各种 生产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六分配理论任务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旧课复习】1.垄断竞争市场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3.寡头垄断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提要】一、要素市场供求的基本原理二、生产要素的需求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各生产要素;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知识目标1.理解各生产要素2.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3.掌握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目标1.掌握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重点难点1.各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案例导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影视和体育明星们的收入都是天文数字。
例如,在美国像泰格尔·伍兹和朱利娅·罗伯茨这样的大牌明星年收入达到几千万美元并不奇怪。
在国内,名气冲天的大腕们的年收入也有几百万元或几千万元,人们往往对明星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看着他们开着豪华跑车飞驰而过时心理颇不平衡;另一方面,又不惜花高价弄到一张票去看他们的演出,那么明星们的这种高收入合理不合理,或者说他们的这种高收入公平不公平,有没有效率呢?讨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上述问题?案例分析明星的高收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方面,明星的供给极少,一般能成为明星的人,一定是极有天赋,极努力又极幸运的极少数人;另一方面,社会对明星的需求量极大,而这种需求来自公众和企业。
公众希望看到高水平的体育或影视表演,愿意为此付出高价;企业希望利用影响力大的明星做广告,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也愿意为此付出高价,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强迫公众花高价欣赏明星的表演,也没有人强迫企业出高价请明星代言,所以说,明星的高收入是公众和企业自愿给的,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现实中,生产要素所有者是根据他们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来获得收入的,而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必须有一种客观标准来衡量贡献。
但是,贡献难以直接衡量,因此需要一个间接标准,这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同其他物品的价格一样,是由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教学过程】一、要素市场供求的基本原理(一)生产要素所谓生产要素,也称生产性资源,或简称要素,是指为社会总产品的创造做出了贡献的资源。
19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分别是土地所有者、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到了19世纪晚期,有些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增为四种,即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种职能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称为企业家的管理才能。
任何产品都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管理才能这四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出来的。
就如同消费者购买产品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一样企业使用这些生产要素也应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家一定的报酬土地所有者、劳动者作为土地、劳动的所有者,获得租金和工资;利润成为企业家的报酬利息则成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
租金、工资、利息和利润从生产者的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从要素所有者的角度看则分别是各所有者的收人。
从而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理论就是分析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如何被决定的理论。
(二)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关系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的一个部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非常相似,但两者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和家庭分别处于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两边,但作用不同。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供给来自生产者;在要素市场上情况正好相反,需求来自生产者,供给来自消费者,即需要并购买生产要素的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提供生产要素的是家庭。
2.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有所不同。
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欲望而对产品产生需求,属于直接需求。
与此不同,在要素市场上,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为了获得利润,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为了能将产品生产出来,企业才需要生产要素。
因此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发了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在经济学中称之为派生需求。
3.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指购买产品本身的价格,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即为购买者所有;要素市场的价格,是指使用要素的价格,购买者仅在一定期限内有使用权。
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求,而要素的供求又取决于产品市场。
如果产品市场面临萧条,产品积压,必然导致生产下降,降低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影响要素的价格。
另一方面,要素价格也会影响到产品的价格。
要素价格的上涨,意味着企业产品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一)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产品的价格是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同样,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既然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那么企业在选择要素使用量时也应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在分析商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时,我们已经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应使其产量的边际成本MC等于该产量的边际收益MR。
现在我们考察的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那么企业将如何调整其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使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下面以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为例来进行分析。
事实上,适用于劳动的一些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生产要素。
为了进行分析,有必要引进两个新的概念。
1.边际产值(VMP)边际产值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所以它等于边际产量与其销售价格的乘积。
VMP=MP*P我们假设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劳动L,则短期生产函数为:Q=Q(L)则厂商的收益函数为:TR= Q(L)*P因为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产品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为了求得要素的边际收益,应该对以L为自变量求取厂商收益函数的一阶导数,即VMP=△TR\△L=△Q(L)*P\△L=(△Q(L)\△L)*P=MP*P在公式中,VMP叫做边际产值,称为边际产品价值,其实就是要素的边际收益,MP是产品的边际产量或者是要素的边际产品,P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要素的边际收益VMP的区别:产品的边际收益MR通常是针对产量Q而言的,而要素的边际收益或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是针对要素(劳动L)投人量而言的。
但它们都是边际量。
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我们可知边际产量(MP)递减规律,又因为产品价格为正的常数,所以VMP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有递减的特征。
例如,一家皮鞋生产厂原来日产皮鞋100双,假设皮鞋的单价为200元,则产品的销售值为20000元。
现在企业增加了一位生产工人,日产皮鞋比原来多2双,则产品的销售值增加了400元,这400元就是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产值,即投入劳动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品销售价值的增加。
假设我们这里只考虑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他的价格即2.素成边际要本(MFC)要素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假设我们这里只考虑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它的价格即工资为W,则使用劳动要素的成本:C=WL在这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所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那么,成本函数对L 的一阶导数△C\△L恰好等于劳动的价格,即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价格。
即MFC=△C\△L=W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边际成本MC和要素的边际成本MFC的区别:产品的边际成本通常是针对产量Q而言的,而要素的边际成本是针对要素(劳动L)投入量而言的。
以上述皮鞋厂为例,该厂在未增加要素投入量时,生产的总成本是6000元。
新增加一位生产工人,日产量增加后,皮鞋厂的总成本上升到6200元,这200元便是边际要素成本,即企业增加投入一单位的劳动所增加的成本。
3.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在要素市场上,为使利润最大化,企业将按照“VMP=MFC”的原则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1)如果VMP>MFC,这就意味着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销售值会超过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这时增加要素投入会使利润总额增大,于是企业会增加要素的需求和投入。
(2)如果VMP<MFC,则表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收益增加量小于为此支付的成本,因此企业会减少要素的需求和投入。
(3)如果VMP=MFC,则表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收益增加量等于为此支付的成本,因此企业投入要素最大化。
这说明“VMP=MFC”是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二)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横轴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纵轴表示要素价格。
V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由于在不同的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与价格的组合点都在VMP线上,所以该线也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为什么电脑程序员的工资比超市营业员的工资高?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或家庭。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很多,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能够工作的总人数,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二是劳动报酬率的高低。
对于特定的工资率而言,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是由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决定的。
劳动者既是劳动的提供者又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需要收入。
一方面,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了工资收入。
另一方面,劳动者提供劳动也要付出成本。
这种成本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使劳动者牺牲了闲暇时间;二是工作本身可能并不令人快乐。
经济学中把它们称之为劳动产生的负效用。
(二)劳动的供给曲线当市场工资率变动时,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从而得出工资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劳动的供给曲线。
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W1,劳动者选择劳动时间L1。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一般情况下,工资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越多。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劳动的供给曲线有可能是向后弯曲的。
这表明,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劳动者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更高的工资率可能导致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反而减少。
这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会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希望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表现为追求“闲暇”的增加。
我们知道劳动的收入代表一定效用的商品和服务,但劳动就牺牲了闲暇,而闲暇则表示牺牲了从事劳动会取得的收入。
所以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包含两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表示,当工资率上升时,闲暇会造成的牺牲相对提高,因而人们愿意用劳动替代闲暇,从而增加劳动的供应量。
相反,当工资率降低,替代效应使得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劳动的供应量减少。
收入效应的作用则与替代效应相反。
当工资率提高后,减少工作时间可能并不会降低收入水平,或者由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收入水平,劳动者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其中包括购买更多的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增加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减少。
因此,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者减少劳动时间。
反之,工资率降低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者增加劳动时间。
由此可见,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一般来说工资率较低时,工资率提高对劳动者的收入影响不大,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